Category: 華語教學

布拉格語言學派簡介與導讀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歷史、理論及其對語言學的貢獻。作者首先概述了布拉格學派的歷史背景,強調其在語言學理論發展中的創新性和重要性。書中進一步詳細介紹了布拉格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並討論了標準語言與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作者還展望了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方向,並提供了豐富的附錄資料,包括布拉格團體成員的基本信息、重要文獻選集等。整體而言,這本書是對布拉格語言學派及其對現代語言學影響的全面介紹。 布拉格語言學派 布拉格語言學派是20世紀初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個語言學運動,該學派對現代語言學,尤其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功能主義語言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成員主要是來自捷克、斯洛伐克、俄羅斯等國的語言學者,其中包括羅曼·雅各布森、尼古拉·特魯別茨科伊等著名學者。該學派強調語言的結構和功能,提出了許多創新的理論和方法,如音位理論、標記理論等,對音韻學、語法學、語意學和語用學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布拉格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用於溝通的符號系統,每個語言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並且在語言系統中與其他元素相互關聯。此外,布拉格學派也對詩歌語言和風格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突顯”(foregrounding)概念,認為在詩歌中,語言手段的非常規使用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和產生美感。布拉格語言學派的理論和觀點對後來的語言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理論與問題 布拉格語言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展現了其對語言結構與功能的深入研究。以下是其在這些領域的主要貢獻: 音韻學 布拉格學派將音韻學定義為研究語言中聲音現象及其在語言中功能的學科。他們特別關注音位(phoneme)的概念,認為音位是語言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通過不同的音位特徵來區分意義。此外,布拉格學派對音位的實現(實際發音)進行了分類,強調了音位變異(allophone)的概念,並探討了音位之間的互補分布及其對語言結構的影響。 形態學 雖然布拉格學派對形態學的直接貢獻較少,但他們在音韻學的研究中強調了形態學現象,特別是在分析語言中的音位系統時,考慮了形態變化對音位選擇的影響。他們認識到,形態學結構與音韻結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並通過這種關聯來進一步理解語言的結構和功能。 語法學 布拉格學派在語法學方面的研究集中於句子結構的功能和動態特性。他們提出了主題與評論(topic-comment)的概念,強調句子元素的信息結構及其在溝通中的作用。布拉格學派認為,語法結構不僅僅是靜態的規則系統,而是動態地反映了語言使用中的溝通需求。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在這些領域的研究突出了語言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繫,對後來的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理論強調了語言分析中對結構、功能和語境的綜合考慮,以及對語言變異和變化的動態觀察。 其它 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有著深入的討論和貢獻。以下是其對這些主題的主要觀點: 標準語言和語言的美學功能 布拉格學派認為標準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還具有多重功能,包括溝通功能、技術實用功能、技術理論功能和美學功能。其中,美學功能特別強調語言在文學和藝術中的作用,如何通過語言表達美感和創造美的效果。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的討論超越了純粹的語言學範疇,將其放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功能背景下考察​​。 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 在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上,布拉格學派探討了書面語言的功能和結構,以及它與口語的關係。他們認為,書面語言和口語是相輔相成的,各自擁有特定的溝通功能和社會功能。在拼寫方面,布拉格學派指出,拼寫系統不僅僅是將口語轉化為書面形式的工具,它還應該反映語言的音韻和形態特徵,同時兼顧效率和傳統,避免過分簡化拼寫規則,以保留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特性​​。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對這些主題的討論展示了他們對語言的全面和深入理解,不僅關注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功能,也考慮到語言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和價值。通過這些討論,布拉格學派強調了語言學應該超越純粹的理論研究,關注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多樣性和動態性。 未來發展方向 布拉格學派的未來發展方向,綜合其在過去的成就和理論基礎,指向了幾個關鍵領域: 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將繼續與時俱進,透過融合來自其他科學領域的新方法和觀點,尤其是數學和邏輯方法,來豐富和擴展其對語言現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時,布拉格學派也將繼續關注語言作為一種動態系統的本質,以及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深化對語言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在語言教學中探索可接近性: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

這篇文章由Farrell和Kennedy於2019年發表,主題為TESOL教師的反思實踐框架:一位教師的反思旅程。研究透過一位在韓國教學的經驗豐富的TESOL教師Richard的案例,展示了Farrell提出的一種整體反思實踐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關注於教學的技術層面,也包括教師的哲學、原則、理論以及實踐之外的層面,例如個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感方面。研究發現,透過這個框架的應用,可以揭示教學實踐中的三個共通主題:可接近性、以藝術為導向的觀念和好奇心,這些主題在Richard的反思過程中顯示了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總之,這項研究強調了多維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並展示了一種框架,以幫助教師從多個角度反思其教學實踐。 反思實踐框架 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是針對教學語言為第二語言(TESOL)教師的一個全面反思方法。這個框架的目的是幫助教師從多個層面對其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不僅包括技術性的方面,也涵蓋內在的如教師的哲學、原則、理論,以及外在的如社會、文化和政治背景等因素​​。 此框架包含五個不同階段(或層次)的反思: Farrell強調,透過這個框架進行的全面和深入反思,可以讓教師更加意識到和自省,並從而發展出基於學生需求和教學情境的專業路徑和教學思考。 Richard的反思實踐 Richard在韓國的英語體驗中心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實踐主要涉及了三個主題:可接近性、以藝術為導向的教學和好奇心。這些主題在他的反思過程中彼此相連,互相影響。 綜合來看,Richard的反思實踐深刻體現了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的各個層面,從哲學、原則、理論到實踐,以及超越實踐的層面,顯示了這些反思階段如何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他的教學實踐​​。 Thomas S.C. Farrell & Brennand Kennedy (2019) Reflective practice framework for TESOL teachers: one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ey, Reflective Practice, 20:1, 1-12, DOI: 10.1080/14623943.2018.1539657

非線性職業生涯:混沌理論在TESOL專業發展中的應用

這篇文章研究了TESOL(教授其他語言人士英語)畢業生成功就業的貢獻因素。通過對加拿大一所中型大學的國際及加拿大TESOL證書畢業生進行廣泛的調查和幾次訪談,研究發現TESOL就業市場的多樣性和職業發展因素的不同效力。畢業生在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方面遇到挑戰,這些都受到他們在TESOL領域持有的各種資本形式的影響。研究強調了TESOL學生和早期職業生涯的TESOL專業人員需要為TESOL職業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做好準備,並不斷提高他們的資本形式。同時,TESOL教育者、程序管理者和專業組織應考慮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為建立一個強大的TESOL社區提供長期的職業支持。 長摘要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TESOL就業市場的多樣性以及影響職業發展的不同因素。根據研究,TESOL職業領域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對於如何更好地支持TESOL專業人士擁有持久職業生涯,現有研究提供的信息不足。因此,對TESOL課程進行研究,以識別工作場所當前需求與這些TESOL課程提供的準備之間可能的不匹配領域是至關重要的。此外,也需要研究來通知當前的TESOL學生和新手TESOL專業人員,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競爭激烈且有時不穩定的職業​​。 研究通過對加拿大一所中型大學的國際及加拿大TESOL證書畢業生進行廣泛調查和幾次訪談來收集數據,並通過資本形式(Bourdieu 1986)和混沌理論(Bright & Pryor 2005)的視角進行分析。結果顯示TESOL就業的顯著多樣性以及參與者職業發展中因素的不同效力。畢業生在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方面遇到挑戰,這些挑戰受到他們在TESOL領域所持有的各種資本形式的影響。同時,研究強調TESOL學生和早期職業生涯的TESOL專業人員需要為TESOL職業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做好準備,並不斷提高他們的資本形式​​。 在TESOL就業市場中,就業情況因教育設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使得理解TESOL勞動市場和畢業生的就業水平成為一項挑戰。畢業生對於就業成功的模式表示好奇,研究試圖探索以下研究問題:是什麼因素促成TESOL畢業生找到與TESOL相關的職位?研究發現,除了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外,個人因素、工作搜索過程和職場適應也對職業過渡產生重要影響。成熟學生更多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而新畢業生則受到工作搜索技能的影響較小,但在選擇工作類型時經驗有限。所有三類學生在從課程畢業後都對其工作場所進行了重要的適應​​。 總結來說,TESOL就業市場的多樣性及職業發展因素的不同效力凸顯了TESOL領域內職業發展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畢業生需要不僅提高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還要增強個人資本,如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溝通技巧、以及職業規劃和網絡建設能力,以適應多變的職業環境和提高職業發展的成功率。 理論框架 本研究透過資本形式(Bourdieu, 1986)和混沌理論(Bright & Pryor, 2005)的視角來分析TESOL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和就業市場的多樣性。這兩種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解和解釋TESOL職業發展複雜性的概念框架,幫助探究畢業生如何導航在不斷變化的職業生涯中。 Bourdieu的資本形式理論將個人可以擁有的資本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三種。經濟資本涉及財產擁有權,社會資本著重於人際關係的效用,而文化資本則強調個人從個人、社會和機構文化視角擁有的價值。文化資本具有三種形態:客體化狀態(例如擁有特定文化符號的碗或代表社會階級的汽車)、制度化狀態(例如獲得碩士學位)和體現化狀態(例如建立作為TESOL專業人士的身份或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 混沌理論則提出,現代職業生涯不再是線性路徑,而是一個更為複雜的過程,涉及多次轉變,這些轉變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互動的影響。混沌理論的吸引因素是影響職業軌跡的因素。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融入職業發展的非線性和周遊性,而不是僅關注傳統的因果關係​​。 通過結合這兩種理論,研究揭示了TESOL畢業生面臨的職業發展挑戰和機會,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提高各種形式的資本來應對這些挑戰。這種分析框架強調了個人特質、職業技能、社會網絡以及對教育和文化資源的掌握如何共同影響TESOL專業人士的職業軌跡。此外,它也突出了職業生涯的非線性特徵,即不可預測的事件和機遇如何塑造職業路徑,以及個人如何需要靈活地適應這些變化以促進職業發展​​。 Wu, Z. V. (2019).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ESOL Employment: A Graduate Perspective. BC TEAL Journal, 4(1), 13–32. https://doi.org/10.14288/bctj.v4i1.336

如何通過反思實踐框架提升教學效果:兩位教師的案例研究

此文章由Farrell, T. & Macapinlac, M. (2021)所著,題為《通過反思實踐進行專業發展:TESOL教師的框架》。研究探討了兩位在韓國教授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初級教師透過一個反思實踐框架進行的個人反思。該框架包括對教師哲學、原則、理論、實踐以及超越實踐的反思。研究結果揭示,這些教師在教學的隱藏面向(哲學、原則、理論)的反思與其實踐觀察結果保持一致,且其反思之間的聯繫可分為兩大類:認識到教師角色的重要性以及學生成功的重要性。此研究強調了反思實踐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初級TESOL教師而言,通過深入的反思過程發現對其特定教學背景最合適的實踐方面。​​ 反思實踐 反思實踐框架是由Farrell (2015)提出的,包含了五個相互連接的層次:哲學、原則、理論、實踐以及超越實踐。這個框架的目的在於引導教師透過反思自己作為教育者的身份、背景以及先前的生活經驗來獲得自我知識,從而理解和反思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他們的教學哲學和實踐。接下來,教師會反思自己的教學和學習原則,探索這些原則是否與實際的教學現實相符。之後,教師會思考自己對教學的理論,包括他們希望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課堂上的教學行為。 在這個框架的最後階段,參與者會反思超越實踐的方面,例如探索自己作為教師的角色,這包括他們認為自己擔任的角色以及在自己的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哪些。這一層面的自我反思讓教師能夠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理解和評估自己的教學實踐及其對學生、學校社區和更廣泛社會的影響​​。這種全面的反思實踐方法不僅關注教師實踐的智力、認知和元認知方面,而且還涵蓋了反思的精神、道德和情感非認知方面,以認識教師的內在生活,使TESOL教師能夠更加意識到自己的教學哲學、原則、理論、實踐以及這些如何影響內部和超越實踐的問題​​。 兩個老師的案例 這兩位在韓國教授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初級教師,Jaine和Katie,透過反思實踐框架深入反思了自己的教學實踐、教學哲學、原則、理論以及超越實踐的各個方面。反思過程中,他們探討了自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包括溝通控制者、表達者和學習者,以及如何將這些角色轉化到課堂中去。他們強調了與學生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性,並通過實踐中的困難時期來獲得對學生需求更好的理解​​。 研究的發現顯示,這些教師在對教學的隱藏面向(哲學、原則、理論)的反思與其實踐觀察結果保持一致,且他們的反思之間的聯繫可以分為兩大類:認識到教師角色的重要性以及學生成功的重要性。這些發現突顯了反思實踐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初級TESOL教師而言,通過深入的反思過程發現對其特定教學背景最合適的實踐方面​​。 Jaine和Katie透過反思實踐框架,深化了對自己教學實踐的理解,特別是在面對教學中的挑戰和困難時期,如文化差異、語言障礙以及與韓國同事的互動等問題。透過這一過程,他們不僅增強了自信,還提高了對教學角色和學生需求的理解,這對於他們的專業發展和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影響​​。這項研究展示了反思實踐框架如何幫助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進行深度反思,並強調了持續反思在教師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性。 Farrell, T. S., & Macapinlac, M. (202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flective Practice: A Framework for TESOL Teachers.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4(1), 1–25. https://doi.org/10.37213/cjal.2021.28999

師資培訓後的第一步:新教師如何適應教學資源

本文探討了短期師資培訓課程對英語教學(TESOL)預備教師早期職業生涯的影響。透過對27位新教師的訪談分析,研究發現這些預備教師在課程中經歷了積極且深刻的學習體驗,這不僅建立了他們的自信心,也讓他們對TESOL任務有了明確的認識。文章引入了“裝備想像力”(furnished imagination)的概念,指的是教師從課程中獲得的知識、程序意識、技能、態度和身份感,作為他們進入TESOL工作的概念工具包。研究基於社會文化學習理論,特別是情境學習理論和實踐社群中的身份形成,進一步理解師資培訓課程如何轉化為工作準備。此外,文章也探討了課程對於教師專業身份發展的影響,並認為這種身份是通過學習、實踐和與他人互動中不斷建構的。(Kiely, R., & Askham, J., 2012) 裝備想像力 “裝備想像力”(furnished imagination)是指在師資培訓過程中,預備教師透過密集的學習、觀察、表現和反饋迭代周期,以及與教育者的互動中發展出來的一種概念工具包。這一概念涵蓋了知識、程序意識、技能、態度和身份,是新教師進入TESOL職場時所帶入的心理準備和自信。這種想像力是通過培訓中的經驗——尤其是與受尊敬的教師教育家的互動——建立起來的,雖然這些知識可能不是完全確定的,技能還在探索階段,但價值觀和期望已經建立。裝備想像力不僅體現了對TESOL領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代表了一種進入職場的自信和社會認同的標誌​​。 社會文化學習理論 社會文化學習理論(SCT)提供了一個廣泛的學習理論框架,強調社會、文化、歷史以及認知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SCT不直接聯結到特定的實踐或技術,而是解釋我們如何變得能夠勝任新任務和活動,以及如何進入新的角色和身份。這種理論尤其適用於語言學習經驗和職場學習的研究。例如,Lave和Wenger(1991)以及Wenger(1998)的研究強調了學習是如何在與更有經驗的同事的互動中進行的,以及學習者如何通過這些互動改變,構建專業身份。 情境學習理論將學習視為一種社會參與的過程,這一理論與實踐社群的概念緊密相連。學習被認為是發生在參與特定社群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與社群中更有經驗成員的互動,學習者逐漸從邊緣參與者轉變為核心參與者。這一過程不僅涉及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也涉及身份的形成和變化。 在師資培訓課程中,預備教師通過與教師教育家的互動以及密集的學習、觀察、表現和反饋迭代周期,發展出了對TESOL工作的準備和自信。這種準備不僅包括了知識和技能,也涉及了專業身份的建立。教師通過實踐社群中的參與和互動,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教學身份,這個身份既是他們作為教育專業人士的自我認識,也是他們與社群互動和學習過程中不斷發展和變化的結果​​。 通過這些理論框架,師資培訓課程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是一個社會化過程,預備教師在其中建立自己作為TESOL教師的身份,學習如何成為這個領域的專業實踐者。這樣的學習過程強調了身份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學習者如何通過參與和實踐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建構知識和身份。 訪談研究分析結果 研究分析了27位新教師通過短期TESOL師資培訓課程後,其早期職業生涯的學習體驗和感受。研究發現,所有參與者都經歷了一個密集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不僅佔據了他們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還帶來了從壓力到興奮的情感經歷。受訪者們對於在短短四周內從無法想像自己教英語到能夠自信地進行教學的轉變感到驚奇。儘管他們的技能尚屬初級,知識也可能不夠堅固,但他們對於良好教學實踐的認識已經相當明確和自信。 這些新教師在培訓中特別重視課堂輸入和觀察他們的教師教育者的教學——即教師教育者實際進行TESOL工作的過程。輸入和觀察與實踐和互動討論相結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渴望在課堂上獲得自主性,不僅是準備在沒有支持的情況下操作,而且是尋求一個安全的空間來嘗試新技術並拓展技能。 然而,他們也面臨著材料的挑戰。大多數人在工作場所發現了大量的資源——課本、補充材料、專業材料和電子資源。其中一些人發現熟悉化、評估和選擇這些資源的挑戰令人難以承受。這些發現表明,儘管面臨著復雜的初始教師學習經歷,但對於TESOL的工作準備顯然已經就緒,儘管可能被視為合法的邊緣參與(Wenger, 1998),在TESOL實踐社群中,他們獲得足夠的合法性被視為潛在成員,但在工作環境中以“減少強度、減少風險、特殊援助、減少錯誤成本、密切監督或減少生產壓力”等方式運作​​。 Kiely, R. and Askham, J. (2012), Furnished Imagination: The Impact of Preservice Teacher Training on Early Career Work in TESOL. TESOL Q, 46: 496-518. https://doi.org/10.1002/tesq.39

二語課堂簡化辯論模式:打開英語口語和寫作雙重提升之門

四篇文章介紹了英語課堂上,使用辯論能夠帶來的好處: 第一篇文章探討在EFL課堂中使用辯論的效用。文章指出辯論可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練習英語技能,並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文章還提出了一些在EFL課堂中使用辯論的模塊,如爭論簡單有爭議性的話題、即興演講等。這些模塊可以增強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表達技巧。 第二篇文章探討在大學課堂中使用簡化版的辯論作為學習工具。文章指出辯論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文章還詳細描述了在大學課堂中引入簡化辯論的過程和效果。 第三篇文章研究辯論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工具對提高口語能力的影響。通過前測-後測對照組實驗設計,文章發現參加辯論的學生在流暢度、準確度、連貫性和詞彙量上都有顯著改進。這些發現為辯論在提高第二語言口語能力方面的效用提供了實證依據。 第四篇文章探討課堂辯論對第二語言寫作能力的影響。通過實驗,文章發現參加辯論的學生在寫作流暢度、詞彙量、語法複雜度、準確度和連貫性上都顯著優於對照組。這表明辯論可以作為提高第二語言寫作能力的有效教學工具。 總體而言,這四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驗證了辯論在提高英語聽說讀寫整體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為辯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證據。 辯論課堂有什麼樣的模塊? 第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在EFL課堂中使用辯論的模塊,這些模塊可以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 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辯論練習,學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圍下全面提高英語的各項技能。 辯論提高口語能力 辯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口語能力: 總之,辯論為學生提供了真實有意義的口語使用環境,是提高他們口語能力的有效途徑。 辯論提高寫作能力 辯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辯論使寫作過程變得更有目的性,為學生提供了有意義的寫作練習。這成為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有沒有簡化版本的辯論操作模式? 文章具體描述了這種簡化辯論的進行過程: 這種簡化辯論著重語言的使用,注重發音、語法、詞彙、語體的運用等。通過這種辯論練習,學生可以提高批判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英語整體水平。 Lustigova, L. (2011). Speak your mind: Simplified debates as a learning tool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Journal on Efficiency and Responsibility in Education and Science, 4(1), 18-30. Alasmari, A., & Ahmed, S. S. (2013). Using debate in EFL classes. English […]

玩轉動賓式離合詞:幫助華語老師把四大分類輕鬆掌握

動賓式離合詞可以分為四類,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插入的成分 動賓式離合詞中間可以插入的成分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 總體來說,表達時間、語氣、受事者等信息時需要拆分,表達結果和程度時不可拆分,對時態表達沒有影響時兩者都可以。掌握這些規律有助於正確運用離合詞。 離合規律示例 舉幾個例子說明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都」的語法演變探究:華語教學副詞「都」的多重面向解析

有兩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現代漢語副詞「都」的語法功能和演變歷程。 第一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重新探討了副詞「都」的演變過程,主要有以下三點貢獻: 第二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主張副詞「都」將複數的命題內容透過連詞連結,並將這些連詞轉變為「累加連詞」。文章分析了「都」在範圍副詞、語氣副詞和時間副詞中的用法,指出從邏輯的觀點看,「都」可以統一解釋,不必拘泥於這些概念。文章運用集合論和命題邏輯分析了具體例子,說明「都」的統一解釋方法。 第二篇文章分析了這些不同用法的「都」,指出從邏輯的觀點來看,「都」都具有將複數命題內容連結起來的作用,可以統一解釋,不必限定為某種副詞。 林怡岑. (2021). 從量化到情態: 副詞 [都] 的演變. 臺大中文學報, (75), 105-149. 青木萌. (2015). 現代中国語の副詞 “都” の意味と論理. 神奈川大学大学院言語と文化論集, 21, 1-21.

華語的零代詞:中文兒童學學習的困境與教學解析

零代詞是指在語句中,可以代替某個名詞而出現的一種代詞。它通常用來代替前面已經出現過的人或事物。例如: 張三和李四在公園玩球,Ø 踢破了窗戶。 在這個句子中,“Ø”就是一個零代詞,它代替了前面出現的“張三和李四”這個名詞詞組,以避免重復使用同一個名詞。 中文零代詞的特點 零代詞的特點是: 學習使用零代詞對提高中文語言能力很重要。但由於零代詞本身不帶信息,正確推理解讀需要依靠上下文及一定的語言經驗。適當使用零代詞可以使表達更流暢連貫,但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規則,避免產生歧義。 中文兒童學習零代詞的困難 根據相關研究,中文兒童學習零代詞主要面臨以下困難: 教師需要了解這些困難,從簡單開始訓練,提供清晰指導,大量語料訓練,培養監控策略,逐步提高兒童零代詞的理解能力。同時兒童自己也要主動學習,勇於求助。 中文兒童零代詞發展的情況 文章的實驗探討提及順序對中文兒童進行零代詞推理的影響,實驗設計和結果可以歸納如下: 一、研究目的 探討提及順序是否影響不同年級中文兒童進行零代詞推理的時間。 二、參與者 選取台南市某小學2-5年級學生各43-52人,共206人。所有參與兒童的字詞辨識和篇章理解能力通過篩選。 三、實驗材料 自行編制36組兩句一組的短篇,包含不同性別、同性別的人物。釆用零代詞推理句和填充句。 四、實驗程序 每組6-8人,個別指導說明后,練習8題,正式實驗分兩階段完成。 五、變量與設計 自變量為年級(2-5年級)和提及順序(第一順位、第二順位);依變量為推理句的反應時間。釆用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六、結果 七、結論 五年級是中文兒童零代詞推理開始運用首位優勢策略的關鍵期。 系統化地指導零代詞推理 系統的零代詞推理策略指導可以包括以下要點: 這些指導要根據學生語言發展水平按部就班,從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使其內化推理策略,并能靈活運用。 黃秋華, 曾玉村, & 陸偉明 (2014). 提及順位在中文兒童零代詞推論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報 (TSSCI), 46(2), 233-250.

讓華語老師頭痛的助動詞:中英助動詞差異解密

這是一篇比較英漢助動詞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和例子如下: 三個定義英語和漢語的標準 三個標準的意思和例句如下: 用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語和漢語的助動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三個標準反映了英漢語助動詞的共性,因此作者釆用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漢語中的助動詞。 漢語助動詞和英語助動詞不同之處 這三個標準可以清楚地區分出英漢語中的助動詞,因此是定義英漢語助動詞的有效方法。 所以,通過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三個共性標准,作者能夠很好地定義和描述英語和漢語中的助動詞。這說明兩種語言在這一點上存在共通性。 根據文章,漢語助動詞在這三個標准中的一些不同之處如下: 所以,儘管兩種語言在這三個標準上存在共通點,但在具體語法現象上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漢語語法更為靈活多變,英語語法較為固定。這些區別也為翻譯英漢助動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 Hong-yan, Z. H. A. N. G. (201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12(2), 1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