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傳播與發展

超越課本:將流行文化融入對外英語教學的策略

這篇文章《Popular Culture and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 (TESOL)》由劉逸琦與林愛梅(Liu, Y. & Lin, A. M. Y.)撰寫,主要探討了利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的現狀、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本文指出,雖然利用流行文化於英語教學已有一段時間,但相關研究直到20世紀末才開始增加。文章從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學習者身份的建構,以及透過流行文化進行的數字語言學習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討論。 文章強調,流行文化不僅可以提升學習者對學習語言的興趣,還可以促進語言習得,尤其是通過數字媒介介入。然而,作者也指出在將流行文化融入正規課程和考試導向的學校教學體系中存在諸多挑戰。此外,文章提倡未來的研究應更多地關注流行文化對於學習者語言能力和身份建構的影響,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和多語言的教學環境中。 綜上所述,利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具有顯著的教育潛力,但需要更精細的策略來克服現實挑戰,以實現其在語言教育中的最大效益(Liu & Lin, 2017)。 流行文化相關議題 文章中詳細討論了以下三個主要方面: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學習者身份的建構,以及透過流行文化進行的數字語言學習。 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 劉和林(2017)指出,流行文化資源在對外英語教學(TESOL)中具有多重教學潛能。首先,流行文化素材(如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等)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這對於提高學生學習動機至關重要。這些資源能提供真實語境的語言輸入,有助於學生提升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此外,流行文化的數字化媒介(如網路影片、社交媒體等)促使教學方法更新,學生可以透過更互動、更有吸引力的方式進行語言學習。 學習者身份的建構 文中也探討了流行文化如何影響學習者身份的建構。流行文化不僅是語言學習的媒介,也是學習者進行自我表達和身份探索的平台。通過與流行文化的互動,學習者能在全球英語社群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形成跨文化的溝通能力。此外,這些互動經驗有助於學習者建立更積極的學習者身份,特別是對於那些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可能感到邊緣化的學生。 數字語言學習 文章還討論了流行文化在數字語言學習中的應用。隨著科技的發展,數字媒介已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工具。這些媒介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輸入和實時互動的機會,使得學習者可以在更自然的語境中使用英語。此外,數字平台如社交網站和線上遊戲環境,使學生能在參與和生產流行文化內容的過程中實踐語言技能。 總的來說,這些討論凸顯了流行文化在對外英語教學中的潛在價值,並提出未來的教學應更多地整合這些文化資源,以促進語言學習的多樣性和深度。這些內容反映了流行文化資源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豐富教學方法和建構學習者身份方面的重要作用(Liu & Lin, 2017)。 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面臨的現實挑戰 幾種精細策略來克服使用流行文化於對外英語教學中面臨的現實挑戰,以實現其在語言教育中的最大效益。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策略: 1. 整合課程設計 為了有效利用流行文化的教學潛能,教師需要精心設計課程,將流行文化資源與學校的正式課程和考試要求相結合。這可能包括選擇與學習目標和課程標準相符的流行文化材料,並設計活動來強化語言技能的發展,如聽力、說話、閱讀和寫作。 2. 關注學習者多樣性 考慮到學習者在性別、種族、社經背景等方面的多樣性,教師應選擇能夠廣泛代表學生群體的流行文化內容。這涉及選擇不同文化背景的流行文化材料,以及考慮到學習者可能對不同流行文化符號的不同反應和解讀。 3. 發展批判性識讀能力 將批判性識讀能力融入語言教學中,教導學生分析和評價流行文化內容中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這可以幫助學生識別和挑戰流行文化材料中可能的偏見和刻板印象,並促進更深層次的語言和文化理解。 4. 利用數字技術 鼓勵使用數字技術和社交媒體平台作為流行文化和語言學習的工具。這包括利用網絡視頻、博客和社交網絡等,以及線上遊戲和虛擬世界,這些工具可以提供豐富的語言輸入和互動機會。 5. 增強教師培訓 提供教師專業發展和培訓,以增強他們使用流行文化進行教學的能力。這包括培訓教師如何選擇和評估流行文化資源的適宜性,如何設計相關的教學活動,以及如何處理學生對流行文化內容的不同反應。 6. 持續評估和反饋 建立反饋和評估機制,以監控流行文化資源在語言教學中的效果。這可以通過學生的表現、態度調查以及定期的課程評估來實現,以確保所選材料和教學方法符合學習者的需求和教學目標。 通過這些策略,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流行文化在語言教育中的優勢,同時克服其帶來的挑戰,從而為學生提供更豐富和有意義的學習經驗(Liu […]

提升EFL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有效教學策略解析

本文由朴裕鐘(Yujong Park)撰寫,主要探討如何在韓國的大學英語課堂中應用批判性識讀教學策略。研究對象是一個學期內的英語閱讀課程,學生需閱讀和回應《紐約客》雜誌的文章,並通過小組討論和寫作反應論文來參與批判性分析。研究發現,透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和個人經驗來進行深入分析,更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提高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使用新聞文章作為教學材料有助於促進學生的批判思維,並探討文化和個人經驗在語言學習中的作用。然而,教師在實施這種教學策略時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學生英語水平不足以應對高難度的文章,以及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等(Park, 2011)。 批判性識讀 朴裕鐘(Yujong Park)在研究中探討的教學方式專注於如何在非英語母語(EFL)的教學環境中建立批判性識讀課堂。這種教學方法涉及使用《紐約客》雜誌的文章作為教材,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要理解內容,還要學會批判性地分析和反思文章的信息和觀點。 教學實施的具體步驟包括: 這種教學方法強調批判性識讀不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實踐,涉及到識讀過程中的文化、政治和社會維度。透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提高了語言能力,也增強了對社會現象的批判性理解和分析能力。 批判性識讀的挑戰與解決之道 在朴裕鐘(Yujong Park)的研究中指出,當學生英語水平不足以應對高難度的文章時,教師在實施批判性識讀教學策略會遇到挑戰。為了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深入討論,教師可以採取以下幾種策略: 通過這些策略,教師可以更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批判性識讀的教學活動中,即使是那些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也能夠積極參與並從中受益。 Park, Y. (2011). Using News Articles to Build a Critical Literacy Classroom in an EFL Setting. TESOL Journal, 2(1), 24-50. DOI: 10.5054/tj.2011.244134

如何透過新聞廣播增強ESL學生的聽力理解?

這篇文章由 Donna Brinton 和 William Gaskill 撰寫,題為《Using News Broadcast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發表於1978年12月的《TESOL Quarterly》期刊。文章報告了德國一位EFL教師和美國一位ESL教師使用電視和廣播新聞於課堂的經驗。主要探討如何利用新聞廣播來改進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並且提高他們對課程的興趣和動機。 研究中指出,學生初期會對實時快速的新聞廣播感到不知所措,但透過持續的練習和適當的教學材料,學生的聽力和語言理解能力有顯著提升。文章強調了多種教學技巧的重要性,包括使用真假題、選擇題和完形填空等方式來檢測和提高學生對廣播內容的理解。這些方法不僅幫助學生理解課堂上的英語,還激發了他們對學習英語和其他文化的興趣。 此外,作者們提到,使用新聞廣播作為教學工具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各種英語口音和方言,從而豐富他們的語言學習經驗。文中也提出了幾個實際的教學建議,如定期測試學生的詞彙學習,並鼓勵教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反應調整教學策略。 最後,作者們呼籲進一步的實證研究來評估使用新聞廣播在語言教學中的效果,並鼓勵其他教育工作者在不同語言學習環境中嘗試這一教學法。 教學技巧 在Brinton和Gaskill(1978)的研究中提到的多種教學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方法,這些方法均旨在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並增強他們對課程的興趣: 這些技巧的運用使得新聞廣播不僅是語言學習的一種工具,而且透過實時互動和反思,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語言應用能力。這些策略的多樣性也使教學更加靈活,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和需求。 評估語言教學中的效果 評估使用新聞廣播在語言教學中的效果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通過這些多元化的評估方式,教師和教育研究者不僅可以衡量使用新聞廣播在語言教學中的實際效果,還能夠獲得改進教學方法的寶貴信息。 Brinton, D., & Gaskill, W. (1978). Using News Broadcast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TESOL Quarterly, 12(4), 403-413.

報紙:低成本但高效的英語學習工具

本文探討了在英語學習環境中,報紙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教學工具。作者指出,報紙不僅能提供豐富的當前事件信息,還能幫助提升學生的語言技能,如閱讀、寫作、詞彙和拼寫。報紙以其低成本和易於獲得的特點,在提供最新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增進了讀者的詞彙能力。 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數位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有所增加,但這也不幸地忽略了使用傳統的英語學習材料,如報紙。報紙的印刷版和電子版都便於獲得,且在全球範圍內普遍可用,這使得它成為教室中的一個額外資源。報紙閱讀不僅增加了學生對世界和文化的了解,還幫助他們發展語言技能。 總之,報紙作為教學資源的價值在於它們提供的廣泛的語言學習元素,特別是在詞彙的學習中,它們顯得格外適用。因此,鼓勵學生利用報紙提升他們的英語技能,是對其未來在不斷變化的全球領域中獲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傳統vs. 數位教學材料 文章中提到,儘管數位技術在教學和學習中的使用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有所增加,但這種趨勢不幸地忽略了傳統的英語學習材料,如報紙的使用。以下是傳統學習材料和數位技術在教學應用上的一些主要差異: 儘管數位技術提供了顯著的便利和效率,文章強調使用報紙等傳統學習材料在語言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促進閱讀和詞彙發展方面。因此,結合傳統材料和數位技術的混合教學方法可能會提供最全面的學習體驗。 報紙作為教學工具 文章中指出報紙作為教學工具的有效性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綜上所述,報紙作為一種多功能的教育工具,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使其在全球化的職業環境中具有更好的競爭力。這些特點使得報紙成為ESL/EFL課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 透過報紙成就美好未來 學生通過使用報紙來提升他們的英語能力,這對於他們在未來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環境中取得成功是非常關鍵的。在這裡有幾個核心的概念: 因此,這句話強調,通過提升語言技能和文化認知,報紙幫助學生為全球職業市場的挑戰裝備自己,這是他們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這種技能的提升被視為學生在競爭激烈的全球環境中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保障。 Wijewardene, L. (2021). The Newspaper – An Educational Tool in the ESL/EFL Classroom. Academia Letters, Article 769. https://doi.org/10.20935/AL769.

探索媒體對語言教學的影響:如何透過媒體教育深化文化理解

文章《TESOL and Media Education: Navigating Our Screen-Saturated Worlds》由Carla Chamberlin-Quinlisk所撰寫,發表於《TESOL季刊》2012年3月號。文章探討了媒體教育在TESOL(對其他語言人士教英語)專業中的角色,強調了教師和學生如何能通過媒體更深入地接觸和理解目標語言文化。文章提出了媒體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它能增進語言學習者和教師對於文化影像的批判性理解,並反思這些影像如何進入我們的教學實踐中。 Chamberlin-Quinlisk透過引入媒體教育的概念,鼓勵語言教育者和學生開展關於種族、文化、語言、身份和權力的對話。她探討了媒體如何塑造社會對於種族和文化的看法,並挑戰了這些看法如何被教育實踐所接受或反駁。文章中還提到了媒體教育在課堂上的實際應用,包括如何進行媒體分析以及如何使學生從中學到語言和社會議題。 此外,作者提出了將媒體教育融入語言教學的若干方法和考量,強調媒體教育不僅限於批評現有媒體的實踐,也包括創造性地利用媒體來促進語言和文化的理解。她建議語言教師應該運用多模態教學策略,這樣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媒介形式理解和產出語言。 總之,Chamberlin-Quinlisk的文章強調了在全球化和高度數位化的世界中,媒體教育對於TESOL專業的重要性,並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和觀點,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更有效地使用媒體來學習和教授英語。 教師和學生如何可以利用媒體來深入接觸和理解目標語言文化 在Carla Chamberlin-Quinlisk的文章《TESOL與媒體教育:導航我們飽和的屏幕世界》中,她探討了教師和學生如何可以利用媒體來深入接觸和理解目標語言文化。以下是一些主要方式: 透過這些策略,教師和學生能夠利用媒體作為一個強大的工具,來加深對目標語言文化的理解,並培養批判性思維和文化意識。這些做法不僅增強了語言學習的深度和廣度,也為學生提供了與目標語言社群進行更實質性互動的機會。 CHAMBERLIN-QUINLISK, C. (2012). TESOL and Media Education: Navigating Our Screen-Saturated Worlds. TESOL Quarterly, 46(1), 152–164. http://www.jstor.org/stable/41576033

數據化教室:ClassDojo如何改變學校紀律管理

本文深入探討了ClassDojo如何改變學校紀律管理的方式,尤其是透過將紀律和學生行為數據化。ClassDojo是一個廣泛使用的教育技術工具,它通過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轉化為數據,從而強化和常態化對學生的監控。這不僅創造了一種表現主義文化,也作為行為控制的一種機制。 ClassDojo通過獎勵和懲罰的方式來影響學生行為,並提供了一個教師、學生和家長交互的數字平台。研究指出,這種做法可能會使學生被簡化為行為數據的表現,忽略了行為背後的複雜性和上下文因素。此外,這種數據化的紀律方式可能導致對學生的不公正評價和長期監控,而這些監控的數據可能永久地影響學生的教育軌跡。 文章建議,學校紀律應該更注重教育而不是控制,並提倡一種基於尊重、關懷和尊嚴的紀律方法,這將有助於學生發展更多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而不僅僅是服從和遵守規則。 ClassDojo ClassDojo 是一款廣受歡迎的行為管理軟件應用程式,主要用於教育環境中,以促進師生、學生與家長之間的互動與溝通。這個平台最初於2011年推出,起初主要作為一個行為追踪和反饋工具,但很快演變成具有更廣泛功能和目的的教育工具。 ClassDojo 通過一個用戶友好的界面,允許教師在數字平台上即時追踪和反饋學生的行為表現。教師可以使用這個平台給予學生正面或需要改進的行為點數,這些點數被稱為“Dojo點”。這種即時的反饋旨在幫助學生識別和鞏固期望的行為模式,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機制來強化不良行為的負面後果。 此外,ClassDojo支持家長與學校的交流,家長可以透過應用接收到有關孩子在校表現的更新,從而增強家校聯繫。這個平台還允許教師分享班級的新聞和通知,家長可以直接在應用中回應和互動。 總的來說,ClassDojo 將行為管理數據化,並透過遊戲化元素(如點數和獎勵)來激勵學生,同時提供一個集中的數字網絡平台,促進學校社區的互動和溝通。這種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室管理方式,並在全球範圍內被廣泛採用。 ClassDojo中使用的音效及其對學生行為反饋的影響 ClassDojo的音效是行為反饋的一部分,用以加強對學生行為的正面或負面反饋。例如,當學生展示出積極行為並獲得正面點數時,系統會播放一種愉快的鈴聲音效;而當學生的行為被評為需要改進時,則會有一種較為嚴厲的嗡嗡聲音效。這些音效的設計意在立即向學生表明其行為的接受度,並作為行為修改的即時激勵或警示。 這種使用音效的做法是ClassDojo行為管理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透過視覺和聽覺的方式增強反饋的效果,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調整自己的行為。这种方法也反映了該應用如何利用多感官的方式來增強學生行為管理的互動性和效果。 反思 本文的研究主要通過分析公開可用的線上材料來評估ClassDojo在學校和課堂上的使用方式及其影響。研究者首先理論上探討了數據化、監控、表現主義等概念,並詳細描述了ClassDojo的功能和普及情況,以及它如何吸引教育工作者。 研究的重點在於批判性地檢視ClassDojo作為學校紀律工具的不加批判的普及。文章利用監控和表現主義的概念,來分析ClassDojo如何概念化和實施紀律,指出ClassDojo作為一種增強學生監控和數據化紀律的工具,如何影響教育過程、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以及學生自我認知的方式。 此外,研究還涵蓋了教育技術批評者的觀點,包括對ClassDojo背後的行為心理學方法的分析,並討論了這種方法對學生行為的影響,特別是它如何將學生簡化為數據點並忽視教育過程中的結構和情境因素。 總之,這項研究通過理論分析和對公開資料的評估,來探討ClassDojo在當代教育中的角色和影響,提出了對現有教育實踐的挑戰和批判,並建議針對其使用和影響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Manolev, J., Sullivan, A., & Slee, R. (2018). The datafication of discipline: ClassDojo, surveillance and a performative classroom culture.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44(1), 36-51. doi: 10.1080/17439884.2018.1558237.

ClassDojo 與學生行為:積分系統的影響與反思

本篇論文探討了教師使用 ClassDojo 這一行為管理軟件應用程式的經驗。ClassDojo 是一個全球性的應用,允許教師、家長和學生通過一個遊戲化的積分系統來追蹤進度並即時分享反饋。此研究采用後現象學方法,分析了 K-12 教師在課堂上整合 ClassDojo 技術的經驗和挑戰,以及他們遇到的道德問題。研究揭示的主題包括基於積分的激勵和學生身份認同、數據追蹤與持久性、課堂監控文化、協作與即時反饋,以及 ClassDojo 如何重新塑造教學與學習生態系統。 這項研究指出,雖然教師使用 ClassDojo 來促進學生參與和積極行為,但這也引發了有關數據使用、監控文化和基於行為的教學法的倫理問題。研究結果強調了基於積分的激勵對學生身份的影響,數據追蹤的長期性,以及課堂監控文化如何影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總的來說,此研究提供了深入了解 K-12 教師使用 ClassDojo 的多樣化經驗,並探討了在教育技術整合中涉及的倫理考量。此研究不僅增進了對於教育技術影響的理解,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實際的見解和建議,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利用這些工具。 ClassDojo ClassDojo 是一款廣受歡迎的行為管理軟件應用程式,主要用於學校教育環境中,尤其是在K-6(幼兒園至六年級)教育階段。這個應用程式允許教師、家長和學生通過一個遊戲化的積分系統來追蹤學生的行為表現和學習進度,並能夠即時分享反饋和通訊。 主要功能和特點: 倫理與隱私問題: 雖然 ClassDojo 在教育界廣受歡迎,但它也引發了一些關於數據隱私和學生監控的倫理問題。一些批評指出,這種持續的行為追蹤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壓力,並可能影響教師與學生的自然互動。 總體而言,ClassDojo 通過其互動性和遊戲化的設計,助力教師管理課堂行為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需要在使用過程中注意平衡技術介入和個人隱私的問題。 ClassDojo 的音效可能產生的影響 ClassDojo 音效的議題。特別是音效如何作為一種行為激勵的反饋機制。例如,當老師在 ClassDojo 上為學生加分時,會播放一個愉快的「叮噹」聲,而扣分時則會播放一個低沉的掉分聲。這種聲音設計不僅增強了積分系統的即時反饋效果,也可能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條件反射式的影響,即學生可能會基於聲音的正負面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論文中對這種聲音反饋的應用表達了一定的擔憂,認為它可能過度強調了監控和行為控制,並可能導致一種表現主義的學習環境,其中學生的行為更多是為了獲得正面的聲音反饋而非出於內在的學習動機。這樣的系統設計可能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調節能力造成影響。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使用了後現象學的方法來分析 K-12 教師在課堂上整合 ClassDojo 技術的經驗。後現象學是一種探討人類如何通過技術體驗世界的哲學方法,特別強調技術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和行動。 研究設計和方法: 研究問題: 研究圍繞以下幾個核心問題展開: 總之,這項研究透過質性方法深入探討了教師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 ClassDojo,並分析了這種技術使用的後現象學意義和倫理問題。 Yuen, C. L. (2021). Exploring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using […]

計算理性(computational rationality):人類決策與機器智能的交會點

本文討論了計算理性(computational rationality)的概念,這是一個整合人腦、心智與機器智能研究的新興範疇。計算理性強調在決策過程中,考慮計算成本以最大化預期效用的重要性。透過實例說明,文章指出這一理論框架如何促進跨學科的對話,特別是在計算機科學、認知科學和神經科學之間。文中提及,近幾十年的進展顯示了應對不確定性時知覺和行動的計算機制,包括大規模概率推理的發展,以及反思和決策交易中的計算工具。此外,探討了如何透過近似方法解決現實世界問題,以及在有限資源下作出理性決策的方法。 計算理性 計算理性在人腦和心智上的理解涉及認知成本的考慮,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進行有效的決策。人腦通過演化形成的啟發式政策以及更適應性的元推理機制,對認知成本敏感。這包括在線計算中權衡報酬和認知努力,並根據一個聯合效用函數合理地進行交易。例如,在「需求選擇」任務中,參與者可以在不同認知需求和潛在收益的認知任務之間選擇,行為發現顯示人類根據聯合效用函數合理地權衡報酬和認知努力。大腦成像研究發現,側腦前額皮質區域的活動與認知努力的主觀報告和避免努力的個體差異相關。這表明人腦具有計算成本與報酬之間權衡的能力,這是計算理性在人類心智上的體現​​。 權衡報酬和認知努力的例子 想像成一個急救場景,醫生(或在這個案例中,是一個決策支持系統)需要迅速決定如何治療一個病人。在這種情況下,醫生面臨兩種選擇:一是立即採取行動,根據目前的信息做出最佳判斷;二是等待,花更多時間來獲取更多資訊,從而做出更準確的決策。但是,多花的時間意味著病人的狀況可能會惡化。 用一個比較日常的比喻,假如你在一家餐廳里,非常餓,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即點一道你知道味道不錯的菜,二是花時間查看菜單上的每一道菜評論,以便做出更滿意的選擇。如果你選擇立即點菜,你可能會更快吃上飯,但有可能錯過更美味的選擇。如果你決定花時間研究菜單,你的餐點可能會更令人滿意,但你也會因為餓得太久而感到不舒服。 在這個醫療決策支持系統的例子中,系統必須在等待收集更多資訊(提高決策的準確性)與立即採取行動(減少病人等待時間)之間找到平衡。這就像是醫生在考慮是否要等待更多檢查結果,還是根據目前的資訊立即開始治療。 再用 一個較易於理解的計算成本與報酬權衡的例子可以是決定是否購買一輛新車。在這個情況下,計算成本指的是收集有關不同汽車的信息、評估各種選項以及考慮資金安排的時間和精力。報酬則是購買一輛新車所帶來的好處,比如更好的性能、安全特性以及享受新車的滿足感。 如果你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研究每一款可能的汽車選項,那麼你的計算成本很高。這可能會導致某種形式的分析癱瘓,即過度分析而無法做出決定。另一方面,如果你只花很少的時間做決定,可能會選擇一輛不那麼理想的車,因此報酬較低。理想的情況是找到一個平衡點,即以合理的計算成本做出一個足夠好的決策,從而最大化你的總體滿意度。 這個例子顯示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資源下進行理性決策,同時考慮到取得足夠信息的成本和所做決策的潛在好處之間的權衡。 機器的計算理性 在機器智能領域,計算理性的概念被應用於指導如何在計算資源受限的情況下進行決策和推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系統通常需要在計算的精確度和所需時間或資源之間進行權衡。例如,決策理論模型和概率推理系統可能需要評估在增加計算深度和延遲行動之間的最佳平衡。這種類型的權衡在現實世界的問題解決中尤其重要,因為完全精確的計算通常是不可行的。 為了處理這種複雜性,人工智能研究探索了元層次推理(metareasoning)的策略,即在更高的決策層面上考慮計算的性質和範圍。這種策略使系統能夠決定在給定情況下執行哪種程度的計算是最理想的,從而在努力或延遲與行動質量之間尋找最佳平衡。例如,當面對一個時間敏感的醫療緊急情況時,系統可能需要在繼續收集更多信息以提高決策精確度和立即採取行動以避免延誤之間做出選擇。 此外,計算理性也強調了預先計算和緩存推理結果的價值,以便在需要快速響應的情況下迅速取回。這類方法減少了即時計算的需求,使系統能夠在面對複雜決策時快速做出反應,同時保持一定程度的決策質量。 總之,在機器智能上,計算理性提供了一種框架,讓AI系統能夠在保證合理決策質量的同時,有效管理計算資源的使用​​。 , Computational rationality: A converging paradigm for intelligence in brains, minds, and machines.Science349,273-278(2015).DOI:10.1126/science.aac6076

高等教育裡的孤單探索:早期學術研究人員的職業挑戰

Angervall和Gustafsson(2014)的研究探討了新自由主義重構高等教育對學術研究人員職業生涯形成的影響,特別是早期職業研究人員成為學術主體的過程。透過14名早期職業研究人員的詳細經歷分析,作者探討了他們如何在學術領域尋找定位,並體現了身為學術遊牧主體的經歷。這些研究人員在尋求學術認同和職業安全感的過程中,經常感到孤獨與不確定,並且他們的「他者」身份往往被視為自我造成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學術遊牧主體位置對他們理解和應對學術界的需求造成了困難,並且這種位置在新自由主義高等教育重構下形成的表現主義和自我調節技術中被塑造。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政治經濟理念,強調自由市場經濟、最小化政府干預、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重要性。它倡導個體自由和競爭,認為市場機制能有效分配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福祉。新自由主義對學術研究人員職業生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的重構上,包括資金分配的競爭化、研究成果的市場化和學術表現的量化評估。這些變化迫使學術研究人員適應更具競爭性和表現主義的工作環境,影響了他們的職業定位、身份認同和職業發展路徑。 研究方法與結果 Angervall和Gustafsson(2014)透過深入訪談14名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來分析他們的職業經歷。這些訪談長度介於50到100分鐘之間,著重於研究人員如何描述他們的經驗、職業路徑以及與多個其他人的關係,包括條件和後果以及犧牲、選擇和獎勵。數據通過意義濃縮法(Kvale & Brinkmann, 2009)總結,以創建他們的經驗和職業路徑的詳細描繪(Braidotti & Roets, 2012)。研究提出三個交叉主題:「感覺有點孤單」、「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和「我決定搬家」,這些主題彼此交織,揭示了早期職業研究人員在成為學術主體過程中受到的驅動力,這些驅動力使他們難以理解和閱讀自己的處境。研究指出,這些研究人員處於一種過渡階段,介於不同的利益區域之間,並且他們的「他者」身份通常被視為自我造成的,這反映了他們對於如何適應表現主義制度需求的自我質疑。研究還指出,透過「逃逸線」的變化,研究人員可以改變他們的游牧主體位置,但這需要他們能夠清楚地讀懂和理解他們在新自由主義重構的高等教育中的處境,並創造政治意識​​。 Angervall, P., & Gustafsson, J. (2014). Becoming an Academic Researcher: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in the Context of Neo-Liberal University Restructuring.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12(2).

數位游牧(Digital Nomad)生活:重塑現代工作與旅行的界限

本文探討了數位游牧民族(Digital Nomad)這一新興移動生活方式的定義,它們在旅行工作和工作旅行中生活。數位游牧主義是由社會變遷如移動性和技術的日常生活普及以及越來越靈活和不確定的就業形式所驅動的。儘管這種生活方式日益普遍,但對其現象的共識理解和全面觀點尚缺乏。文章從當代生活方式導向的流動性和地點獨立工作的角度,對數位游牧主義進行了探討,旨在對該現象提供全面的視角。此外,文章還建議將數位游牧主義概念框架化為生活方式流動性的一部分。由於關於數位游牧者的實證研究有限,本文界定了進一步概念化該現象的方面和方向​​。 數位游牧主義 從當代生活方式導向的流動性和地點獨立工作的角度來理解數位游牧主義,可以認為它是當代社會變遷的產物,涉及移動性增加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數位游牧者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旅行的同時進行遠程工作,將生活和工作融為一體。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位置的自由,也關於時間管理和工作方式的靈活性。數位游牧主義強調了一種對傳統辦公室工作和固定居所的超越,以及對於生活質量和個人自由的追求。 數位游牧者通常選擇在提供充足基礎設施的大都市中心或具有共享工作空間和穩定Wi-Fi環境的地方居住和工作。他們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緩慢旅行、交換生活方式和極簡主義的生活態度。這些行為體現了一種從消費主義中脫身或轉移的選擇,與其他旅行者類型相比,數位游牧者更依賴共享經濟,特別是在住宿選擇上。此外,數位游牧生活要求極簡的生活方式,旅行和生活的必需品被限制在個人能夠物理攜帶的範圍之內​​。 數位游牧主義在當代流動性和地點獨立工作的背景下,不僅是關於工作的地理獨立性,而且關於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將旅行和工作結合起來,反映了對於自由和個人實現的追求。它挑戰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分隔,並通過技術的使用,創造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數位游牧主義概念化 本文提出對數位游牧主義進一步概念化的方向與方面,主要圍繞在將數位游牧主義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流動性的範疇。透過對現有研究的評論和比較,文章指出數位游牧主義與其他相關現象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其對於工作和旅行結合的獨特方式。數位游牧者既是高度移動的專業人士,也是以生活方式為導向的旅行者,這創造了對現象概念框架的額外挑戰。儘管現有研究提供了關於數位游牧主義的有用但零散的理解,這些研究往往從工作或休閒的角度來看待數位游牧者,因此需要進一步的概念化工作來涵蓋這一生活方式流動性的多個方面。 文章建議,未來的概念化工作應更加關注數位游牧者的各種移動連接和遷移,以及作為其生活方式一部分的游牧移動工作。重要的考量因素包括游牧主義的持續時間:它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還是數位游牧者會定居下來?數位游牧主義如何轉變了「家」的概念,以及對於一個數位游牧者來說,「家」在哪裡?此外,還需要評估數位游牧主義對其訪問地點和最終留下的地方的影響​​。 Hannonen, O. In search of a digital nomad: defining the phenomenon. Inf Technol Tourism 22, 335–353 (2020). https://doi.org/10.1007/s40558-020-00177-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