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泰國交換教師

將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CLIL)實踐於華語短期班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內容和語言整合學習)是一平衡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的教育取徑,透過標的語作為媒介,使內容和語言可以同時被學習。馬來西亞的教育中,使用英語學習數學和科學就是這樣子取徑的例子。 躬逢其盛,在台灣推行「新南向政策」的時候,我參加了由台灣的學校在泰國辦理的華語短期班。這個華語短期班歷時五天,由來自台灣的老師對泰國學習華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進行授課。授課內容包括: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以及台灣美食烹飪。台灣美食烹飪和台灣的經濟與政治兩項課程的老師,在台灣就是相對應專業的老師,在CLIL裡頭,就是學科的老師(內容)。而其餘課程,包括台灣的文化與社會、台灣的佛教發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則是由語言老師負責(語言)。 台灣的文化與社會課程中,負責的老師邀請精通華語和泰語的泰國人協助課程的進行,以確保學生可以獲取相對應的內容。 我負責其餘課程,剛接觸CLIL的我,正好有個能夠提槍上陣的機會,我怎麼能放棄這個大好機會。CLIL之所以不被人們所使用,可能和它的要求較苛有關,教師必須同時熟悉「語言」和「內容」兩個部分才行。對於我,作為一個語言教師而言,我可能是兩個都不熟悉。我不喜歡高高在上,好為人師的樣子,所以我不喜歡當一個語言老師(我可能不熟悉「語言」)。雖然我是一個佛教徒,但是我不一定了解台灣佛教的發展(我也可能不熟悉「內容」)。然而,我是華語文教學系的博士生,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就是我應該熟悉的內容,如果這都不熟悉那就不要畢業了(這個「內容」我可能熟悉)! 其它的老師還有不少同學認為我講話太快了,有些內容即便是母語者也需要花力氣才能理解。最後一堂課結束後,在回辦公室的路上,正巧遇到一個參加課程的同學,我問她:「剛剛上課可以嗎?」,她也如同其它人的回答說:「老師講話很快。」,但她又接著說:「可是我知道老師的意思。」這不讓人覺得很興奮嗎?不過,我想這可能只限於參加華語作為第二語言那門課的學生,因為那堂課的同學參與討論也比較積極(也有可能是那堂課的同學第一次參加我的課,有一點兒新鮮感)。參加台灣佛教的發展那堂課的同學,我還真不知道他們的反應是怎麼樣,原因眾多:一、這群同學就是我每週固定會碰面六個小時的同學;二、台灣佛教的發展不是我熟悉的內容,所以我就會更緊張,語速就會更快(內容);三、沒有安排任何討論的環節,老師們列席,同學們聽我講,我也耍不了寶。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單獨由語言老師來負責學科內容,要撐起CLIL的取徑應該是很不容易的。至於學科老師,對於這樣子的學習有什麼評價,目前尚沒有機會得知。 將「語言」和「內容」放在一起學習,肯定要花更多的時間;不過,也因為「語言」和「內容」是放在一起學習,老師應該兩邊都照顧到,如果只有「語言」而沒有「內容」,那語言就變成考試的學科;如果只有「內容」沒有「語言」,學生可能完全無法理解內容,只是老師自說自話。因此,我們也不必要求所有學生對於「語言」和「內容」的學習是一致的,有些人學到語言多一些,有些人學到內容多一些,這不是老師單方面能夠決定的。

泰國怎麼確保高等教育的品質是持續進步?系所評鑑可能是方法

今年(2017年),教育部宣布未來大學的系所評鑑,往停辦的方向規劃,讓系所評鑑從「依法辦理」到「依需要辦理」,系所評鑑可能不再由教育部發起,而是由大學自主決定是不是進行。對於我這樣的無名小卒,是很少有機會能夠體會系所評鑑的,頂多也就是在系所要參加評鑑的時候,擔任臨時工讀生,幫忙整理文件。大概可以片面從老師們、助教們的口中體會到,這是需要很多紙上功夫的工作。當系所評鑑變成文件的準備,那就很容易流於形式。我有幸在泰國擔任華語老師的時候,參與了一次泰國的系所評鑑,我才知道系所評鑑對於大學而言是多麼重要的過程。系所評鑑在泰國叫「檢查QA」,Q應該是Quality,A可能是Accreditation、Assessment或Assurance,我沒去問,反正「檢查QA」就是系所評鑑。我無法也沒有能力參與文件的準備,但是我想總是會有一些項目,例如:教師的論文發表、學生的就業表現…等。這個當然必須很細心的準備。但是,這並不是全貌。大多數人對於系所評鑑的印象應該也就是這個部分。 在泰國的系所評鑑有一個環節是由評鑑委員向僱用畢業生的企業主和在學生進行訪談。敝校是以建教合作聞名的大學,所有學生在畢業前,至少會到三個不同的企業進行實習。評鑑委員向企業主訪談的時候,有幾個系上的老師也坐著旁聽。企業主認為如果到該公司實習的學生是三、四年級的,華語能力就足以應付來自華語圈的遊客;但是如果是一、二年級的,能力上可能不夠。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的評價就是,企業主認為學生的「泰語」能力要加強。 系所評鑑的功能不只是在使系所進步,它也可以讓企業知道系所為了讓學生可以進入職場的困難和為此所做的努力。評鑑委員問企業主說:「有那麼多學生到貴單位實習,那現在在貴單位工作的有幾位?」。企業主回答:「一位都沒有。」評鑑委員開玩笑地說:「是不是薪水太少?假期太少?」一方面,學校要為進入職場的學生做好最好的準備;另一方面,企業也應該提出能夠吸引人才的環境。如果評鑑委員問這些問題的時候,沒有學生、沒有老師一起旁聽的話,可能效果就不會那麼好。我想這也是系所評鑑之所以對於學校、對於社會能夠起作用的地方。 評鑑委員也要問問在學生在系上學習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老師該不該旁聽呢?認為不該旁聽的一派的思維是這樣的:如果老師在場,學生有所顧忌而不敢說出心裡的想法;認為可以旁聽的思維(評鑑委員主席)可能是這樣:學生講的,老師聽了可以反省、檢討、改進,這也促進兩造的交流。每個老師各有考量,我是遵從評鑑委員的說法,就繼續旁聽了。學生代表一個來自高年級,一個是低年級,這樣也可以對比出兩個在學習上的改變。來自高年級的代表,已經去過中國留學一年,其認為在中國的語法教學很紮實,也建議學校可以在更低年級的時候加強語法的教學,而且在中國的時候發現同學們對於自己的華語不太有信心。不論來自高年級或低年級的學生代表都認為,課程學習的內容太多。有些問題,評鑑委員會先代為回應,例如針對課程內容太多,委員先反問學生:「如果課程內容太多,老師上課只上80%,剩下20%自己回家預習,然後下一次上課再利用15分鐘把前一次的20%快速地復習,你覺得如何?」接著,委員再問當場的老師因應課程內容太多的作法為何。「課程內容太多」幾乎是每一年評鑑都會遇到的問題。在我看來,學生並沒有因為老師在場而有所顧忌,評鑑委員給學生創造一個很舒服、很願意談話的氛圍。 學生離開之後,所有老師通通回到會議室,聆聽這次系務評鑑的結果。我認為評鑑委員在整個評鑑過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評鑑委員並不是企業主說什麼、在學生說什通通全盤接收。評鑑委員會站在為社會公益、教育的角度上,也讓企業主知道學校、學生的難處。當然,評鑑委員肯定是個教育家,與其說訪談學生,不如說和學生交流。學生當然要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見,但是評鑑委員也會提供方法、看法和學生交換。不論評鑑委員對企業主或學生,這都不是單向的獲取資訊,這是雙向的交流互動。系所評鑑的結果會寫到報告書,同時委員也當場宣佈給所有老師。評鑑委員也不過分干涉教學安排,比方說學生認為應該把語法放到低年級就教,但評鑑委員並不會把這個放到報告書上。我認為有兩種解釋:一、這個評鑑委員知道這個學生是從國小就開始學習華語,表現相對優異,這個並不一定能夠代表所有學生的表現;二、這個評鑑委員是外語教育的專家,從翻譯教學到溝通教學都已經轉向那麼多年了,先教語法不是主流。 我所記錄下來的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關於「外人怎麼看這個學校?」、「家長怎麼看待這個學校?」「就讀後有什麼改變?」…等問題,透過評鑑委員、企業主或在學生的回答,都可以讓系所越來越進步。如果未來系所評鑑不是依法辦理,而是依需要辦理,可能只有想要進步的學校才會辦理系所評鑑吧! 知道嗎?以前泰國曾經參訪過台灣的評鑑中心。雖然不太清楚台灣的系所評鑑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對於泰國的系所評鑑大概是可以知道一點點皮毛了。

參加「2017年華文教育名師巡講」泰國場次有感:一統天下到百花齊放

「考試」可能是中國人相當迷信的實用之一。它的實用在於可以很有效率地從茫茫人海中,找出有能力的人材;它的迷信在於茫茫人海中的人們認為考試可以用來作為佐證自己能力的證據。在考試盛行的地區,人們不擅於提出問題,但是追求答案。取得答案的過程通常不需要理性地推演,只要有一個權威機構發佈就可以了,簡稱「標準答案」。對於語言學習,人們也常常追求權威機構。學習英語想參加英語考試時,你會選擇「財團法人語言訓練測驗中心」的全民英檢?還是美國ETS機構的托福、多益?學習泰語想參加泰語考試時,你會選擇「台灣泰國文化暨語言交流協會」的泰語檢定?還是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泰語能力檢定?學習漢語或華語,想參加漢語考試時你會選擇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的漢語水平考試?還是國家華語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的華語文能力測驗?一個最容易判斷的標準就是主辦考試的機構所在的位置是不是在標的語的來源地,簡單地說,就是給你出考卷的人是不是母語者。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因為對於考試的迷信、對於母語者的迷信,我們認為有一個可以一統天下的「第二語言」,而忽略了「第二語言」百花齊放的可能性。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在全球化的發展較早,所以比較容易看到英語百花齊放的樣貌,大多數的人都同意學習英語如果只能聽懂美國人的英語,那就還能更進一步,去聽聽英國人的英語、澳洲人的英語、印度人的英語、新加坡人的英語。因為認識這樣的多樣性,所以自己學習英語的時候,就有一份自信說我講的是台灣人的英語或中國人的英語。但是這個有自信的台灣英語或中式英語,偶爾會被「考試」或「母語者」的陰影給籠罩,我們那個追求標準答案的小鬼讓我們失去自信。能夠讓英語紅紅火火的應該不會是一統天下的大英帝國,各地的英語百花齊放,才是現在看到英語風行於世界的模樣。 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又是如何?清朝乾隆年間,東印度公司一個叫洪仁輝的英國人,因不滿地方官員勒索告御狀,乾隆氣得直哆嗦。於是,洪仁輝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罪名是:擅自學習漢字漢語。洪仁輝事件后,清廷感到必須加強對外夷的管理與防范。兩廣總督李侍堯在奏文中將事件原因歸結:「細察根源,縱由內地奸民教唆引誘,行商通事不加管束稽查所致。查夷人遠處海外,本與中國語言不同,向之來廣貿販,唯藉諳曉夷語之行商通事為之交易,近如夷商洪仁輝於內地土音官話,無不通曉,甚至漢文字義,亦能明晰,此夷商中如洪仁輝之通曉語文言義者,亦尚有數人,設非漢奸潛滋教誘,何能熟悉?如奸民劉亞扁始則教授夷人讀書,圖謀財物,繼則主謀唆訟,代作控辭,由此類推,將無在不可以勾結教誘,實於地方大有關系。」一統天下是中國很熟悉的概念,秦朝的書同文、車同軌就是最好的例子。外國人能夠通曉漢語,肯定也是中國人教授所致。歷史無法重演,如果乾隆那時候,在洪仁輝告御狀後,開始打貪反腐、鼓勵來華貿易的外國人學習漢語,現在世界的政治版圖會不會不一樣?世界第二語言的景象又會是怎麼樣? 現在世界著名推廣外國人學習漢語的機構「孔子學院總部」,孔子學院被國家漢辦所指導,國家漢辦又直隸於教育部,於2004年11月21日在韓國首爾成立全球首家孔子學院。透過「考試」(HSK)或「母語者」(志願者)到世界各國教授漢語的孔子學院,是對外漢語的權威機構。 另外一個沒那麼有名,但同樣致力於海外華文教育的的「中國華文教育基金會」,其主管單位是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也在同一年2004年成立。我參加了由其主辦「2017年華文教育名師巡講」泰國場次的培訓,它展現了百花齊放的可能性。這個培訓的課程內容包含:繪本閱讀、古詩教學、團隊心理輔導、口語交際以及臉譜,由中山市石歧中心小學的教育團隊負責,校長和來自該校的優秀教師組成團隊完成巡講任務。參加培訓的學員,來自曼谷各級學校的華語老師。這些華語老師,有一些是泰國本地的老師,也有一些來自台灣或中國大陸的老師。你可能會懷疑道:「這是把在大陸對母語者的教育課程原封不動地搬到海外!」。然而,如果你有抱著一點點多元文化的期待,你就會相信這些原汁原味的課程,在不同的土壤下會有百花齊放的可能性。世界各地的老師會受到這些課程有所啟發。柬埔寨的華語、泰國的華語、汶萊的華語才有變成全球華語的可能性。 我在造訪泰國正大管理學院的期間,有許多台灣的大學生到這裡實習。這一年,有兩個實習生雖然在台灣讀大學,但並非來自我們傳統上認為的華語的來源地(台灣或中國大陸),他們分別來自馬來西亞和香港。即便對於華語母語者的我來說,聽懂香港人講華語也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但是,正大管理學院的泰籍老師黃偉榮卻認為學習華語的學生不可能只會遇到沒有方言口音的華語,因此聽香港人講華語也相當重要。在華語外圈的泰籍老師,看到華語內圈語言的多樣性;在華語內圈的華語老師們,是否也看到華語外圈華語的多樣性?

到曼谷租公寓,要備齊哪些生活必需品?到Big C去淘寶。

你可以說我住在曼谷,但準確地說,我是住曼谷北邊的暖武里省(นนทบุรี,Nonthaburi)的巴革區/縣(ปากเกร็ด,Pak Kret)的文建路上(ถนนแจ้งวัฒนะ,Chaeng Watthana Road)的小區裡頭的公寓。我住的公寓叫Diamond Place,每個月的租金是5500元,若需要冰箱和電視可另外租(月租500元),枕頭、床單什麼都沒有,僅有床墊、書桌、梳妝台、鏡子、櫃子。 因為什麼東西都沒有,所以我需要自己去買齊這些東西,幾乎所有東西都在Big C買的,都是最便宜的東西… 這是去一趟Big C之後買的東西,共699.25元,除了一些讓我空盪盪的房間多一點舒適感的東西外,我也買了一餅乾和豆漿準備來過午不食了!  從浴室出來的時候,腳溼溼的,所以我需要一個腳踏墊。原價129元,特價只要34元。 睡了兩天沒有枕頭的覺,枕巾79元。  我對睡眠品質的要求很高,我不能買最便宜的枕頭(64元),我買了第二便宜的枕頭89元。我好想買乳膠枕頭,才399元。  水門市場路邊買的羅勇涼被,原價300元,特價250元。

泰國北欖府詩力諾寺學校(โรงเรียนวัดศรีวารีน้อย, Wat Sriwareenoi School)華語教學實習

  部落格搬到這裡一陣子了,許多連結失效,趁著更新履歷的同時,把連結通通補齊。也把在詩力諾寺學校實習的影片整理。下面兩段影片是學校老師為我製作的。 這是由學校教電腦科的老師(Bon)製作的,使用的軟體和特效也比較精緻一些: 這是學校社會科老師(Neng)為我製作的,也是其進修時學習到的技能之一。雖然基礎且陽春,不過仍令人相當感動:

《尋求對泰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泰國北欖府詩力諾寺學校為例》序言

從台灣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獲得了兩個學士學位,其分別是公共衛生學士(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和社會科學士(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研究華語教學,而且還是對泰國的華語教學。 遙想小時候和華語教學最接近的時候,大概就是國中的國文老師高明盛老師,問我之後要做什麼?我隨囗就說:「以後,我要當國文老師。因為當老師每年都可以放寒暑假。」但進入高中、大學後,並不是特別把「國文」這科目當一回事,但也不是輕忽它,就是一般、一般。台大一年級,國文仍是必修,我也不是很認真地學習,隱約還記得的就是把一個古典小說改編成皮影戲。從國小上國語課,到大學還上大一國文,恨不得快點修完擺脫國文的魔掌。然而,在大學畢業前夕,不知道哪條筋不對勁,我又參加了政大公企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這讓我織起了到世界各地當華語老師夢想。小時候的隨囗說說,結果一語成讖,我就這麼上路了!這是我如何進入華語教學的歷程。 那麼,為什麼是泰國呢?讓我和泰國結緣的是因為楊春龍的旅遊書,不像旅遊書有許多商家或餐廳的廣告資訊,也不像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資訊如土石流般地豐沛,它就是恰到好處地提供你需要方便交通接駁和省錢撇步,這也給我信心在泰國進行獨立的旅行。回到台灣之後,我跟著張君松老師學習泰語,分別在台大和暨大學了一年,也聽李錫強在教育廣播電台的泰語教學,也買過不少泰語學習的書籍自修,更看了許多泰國電影、泰國戲劇,它可能有字幕可能沒字幕,有時候是英文字幕,有時候是中文字幕。目前,我仍沒有透過任何指標測驗我的泰語能力。不過,我常常在需要講閩南語的時候,幾乎脫囗而出的卻是泰語。相較於閩南語,我的泰語似乎還要好一些些。 但這也不構成我「研究」泰國華語教學的要件,在盡了中華民國男性的義務,服兵役之後,我進了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那是一個讓人自由揮灑的地方,你可以研究任何和東南亞相關的人、事、物,舉凡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在這樣的氛圍下,我也可以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上課,並請華語教學專業的老師指導論文。再者,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提供外派到泰國擔任華語老師的機會,於是我可以把我對於華語教學的熱情和泰語能力的專長,結合外派泰國的機會,進行對泰華語教學的研究。 這過程很不容易,因為我沒有語言學的背景,我只有速成的華語師資培訓幾小時的華語知識,除了在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上課,這包括「華語文教學導論」、「語言學習與科技」、「華語電腦輔助教學」、「語文創意應用」、「現代漢語語法」、「漢語教學語法」以及「中國語文通論」,同時間,東南亞研究所的課程也是在進行的,「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東南亞的移民與發展」以及「東南亞的多元與發展」。華語文所的課程給我更多華語教學的知識和應用原則,東南亞所的課程則讓我能夠有多元、平等地關懷東南亞,並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泰國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更多時候,我也到圖書館找相關書籍以滿足研究的需求。 教育部外派教師的計劃是專門給我這種又嫩又沒經驗的華語老師實習的最好機會,若不是真正到泰國教華語,我的教學經驗恐怕就只是台北縣蘆洲市高二學生的家教而已。泰國還不算是個很競爭的環境,除了沒有熱水澡和網際網路外,人們都輕輕鬆鬆地過日。但對一個沒啥教學經驗的新手老師而言,往往備課就花了大半天,每週都是費盡心思要給學生設計學習活動,而學生時而學習華語興趣缺缺,時而滿腔熱血,叫我挫折也不是,高興也不是。不過,我認為這過程是值得回憶且收穫滿滿的,我的華語教學經驗也因此有了開端,而且自認不斐。 美國在資本主義的指導下,發展了「智慧財產權」的概念;但我認為知識是人類世界最大的公共財,我們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而不必再跌倒一次就能夠看得更高、更遠。所以知識理應無償地和大家分享。我也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聽講心得和觀影心得通通分享在我的部落格,Dicky’s Karma。本研究有許多段落都來自該部落格。因此,我希望讓知識和最多人分享,我更希望本研究能夠提供打算或將要到泰國進行華語教學的老師有提示作用,也能夠在最有效率的情況下,對泰華語教學快速上手。

造節:華人元宵節在泰國北欖府的詩力諾寺學校

緊接在華人春節之後的就是元宵節。這一段華人新年期間,我試圖將華人春節的氣氛帶到學校去。最後,就以元宵節劃上句點,元宵節過後,一切也回到常軌。元宵節有提燈籠的習俗,於是我讓學生製作紙燈籠。 通常配合特殊節慶的華語課程中,我會讓課程的學習內容中包含「語言」和「文化」的成份,但是由於這堂課我打算讓學生製作燈籠,所以除了一開始簡單地複習「新年快樂」和「元宵節快樂」之外,後面就都是純粹的文化課程了! 課程開始前,我先在黑板或白板上畫了阿妹和阿弟,只要綁包包頭、穿旗袍,學生們看了就會叫「阿妹」,而「阿弟」則要穿長袍馬褂。阿妹提燈籠,阿弟放鞭炮。另外,還要有一碗湯圓。有了這些板書的佈置之後,就可以開始上課了! 首先,讓學生們知道元宵節是華人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而這一天人們會吃湯圓,也就是元宵。接著以泰語述說元宵節的由來,同時可以讓學生知道「紅色」在故事中所象徵的意涵,學生們因此能夠聯想中國城張燈結綵是怎麼來的。在故事之後,就進行紙燈籠的製作。由於學生們大部份不富裕,交待的事情也健忘。所以我會準備多餘的紙、剪刀和白膠和學生們一起使用。大多數學生能在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完成紙燈籠。這個屬於比較輕鬆的課程也提醒學生們開始收心了!(其實,是給老師收心用的。)

造節:華人新年在泰國北欖府的詩力諾寺學校

春節大概是華人一年以來最重要的節日了!從春節到元宵節這一段期間,我也加強火力地在介紹華人的春節。雖然說是加強火力地介紹,也只是在每日一詞的教學內容上進行加強,因為這是唯一有機會在華人新年期間天天和學生碰面的場面。一般課時,就是一週一到兩個小時,所以也只是利用最多兩個小時進行華人春節的教學活動。 在華人新年的華語教學活動中,我安排了讓學生說吉祥話教學。詞彙包括:「祝你」、「新年快樂」、「恭喜發財」、「紅包拿來」、「身體健康」以及「萬事如意」。「新年快樂」和「恭喜發財」都是每日一詞教過的詞彙,所以學生對於這兩個詞彙算是再一次的複習。而「恭喜發財」配合「紅包拿來」既有押韻的效果,又有趣味的成分,對於日後學生與華人交往時有起正面的作面。「身體健康」和「萬事如意」則是普遍大家所渴求的,不只用於新年,平常也可以用,因此也值得學習。 在詞彙教學之後,馬上教唱著名華語新年歌曲「恭喜恭喜」,我使用了鄧麗君所演唱的版本,而且還有點兒夜上海那樣的感覺。原曲歌詞如下: 恭喜恭喜 演唱:鄧麗君 作曲:陳歌辛 作詞:陳歌辛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冬天一到盡頭,真是好的消息, 溫暖的春風,就要吹醒了大地。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皓皓冰雪融解,眼看梅花吐蕊, 漫漫長夜過去,聽到一聲雞啼。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 恭喜恭喜恭喜你 經過多少困難,經歷多少磨練, 多少心兒盼望,盼望春天的消息。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原曲每一段的結構相似,都是後半段有「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然而前半段的句子都是建立在不同語法、句型、構詞所堆砌出來的相同字數的句子,為避免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我只用第一段作為教學的內容。也就是讓歌曲簡化後只有: 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 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 我於是把鄧麗君的歌曲重新剪接如下: 在歌曲教完之後,我也利用這一次的教學,蒐集學生們對於「新年」的想像,認為怎麼樣才是新年。我先提供華人新年圖片的樣子,再問問學生認為新年應該是怎麼樣的?會送禮物嗎?會放煙花嗎?會到寺廟作功德嗎?會去海邊玩嗎?還是會領紅包?祭祖?提供一個空白的框框讓學生自由發揮。 最後,為了讓學生們感受春節領紅包的喜悅,我也準備了裝有泰銖(一角、五角、一塊、兩塊、五塊不等)、糖果的紅包給學生。不過,學生必須熟記「恭喜發財」和「紅包拿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工作,因為許多學生們可能都唸了好幾次之後,到我面前就又忘記了。我們可以想像在對於低年級,如國小四年級時,學生會相當踴躍地擠到老師面;令人想像不到的是,國中三年級的學生,曾經相當傲慢,但後來也喜歡這樣領紅包的感覺。令人感到可惜的是,我有四百個以上的學生,但我卻只有一百個紅包袋,因此無法在每個班級發放紅包。(一個紅包袋一塊泰銖,有些紅包袋的價值還超過紅包的內容物的價值。) 雖然,人在泰國,但是我也和學生們過了一個由我刻意營造的華人春節氣氛。我想這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