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看電影的心得

我看《回聲星球》(เอคโค่ จิ๋วก้องโลก,Echo Planet)

  這似乎是個家喻戶曉的長期行銷策略,在泰國,每個星期三去看電影會有優惠。從去年開始,我一直把這個放在心裡面,但總沒有機會實現。這個星期三,我先查好了場次,還預定看兩場電影,在去上課前看11點30分的《回聲星球》(Echo Planet),然後晚上回家後再去看《七》(Rak 7 Pee, Dee 7 Hom)。兩部電影都是泰國電影,前者還是三維動畫電影。票價分別是170泰銖和100泰銖,晚上那一場因為片子有問題,所以電影院就給消費者一張之後再來看的消費券,價值180,可以選任何時刻、任何電影來看。因此,後來只看了《回聲星球》。當我只看《回聲星球》的海報(我忽略所有文字)時,我覺得那只是一個騙騙小孩子的動畫片,但看完之後,我覺得它深具教育意義,不只對小孩子,連大人都是如此。那裡有個虛擬的國度叫「資本聯邦」(Capital States),可能是暗指美國,因為對抗因為全球暖化所招感來的「火鬼」,決定發射「冷炸彈」來以暴制暴。這樣愚蠢的方法,我知道是行不通的,在泰國北部的高山族,諾娃(Norva)和朝杯(Jorpe)也知道行不通,唯獨聯合國的代表們就是不懂,總是要到事情到難以捥回時才覺醒。這個「火鬼」就是我們平常一直生產的二氧化碳把它給養大的,只要我們停止餵二氧化碳給火鬼,它自然就會消失了。高山族的阿媽說得好:「當自然環境改變,人們也要開始改變。」但也不是每個小孩子都能像諾娃和朝杯這樣,男主角山姆(Sam),這個來自美國的童子軍就認為科技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我的第一次三維電影體驗就獻給了《回聲星球》,如果我說這個電影擁有夢工廠或皮克斯的水準,似乎有點誇張,畢竟我也不是電影場景或影像處理的專家。不過,我也看了不少電影,故事好不好,配樂感不感動,總能略說一二。我很喜歡這個電影,它的故事和配樂都讓人回味再三。我也開始期待下一次的電影日的到來。

《時時刻刻》都要請客吃飯

「要有人死亡,才能對比、映襯出另外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我們似乎都為人而活,而很少為自己而活。更多時候,女生為男生而活;或者,男生需要女生才能生活。剛剛看了《時時刻刻》(The Hours),和大家分享心得:男生很容易就可以討女生歡心。在一九二三年時,維吉妮雅吳爾芙被先生和醫生鑑定為患有精神疾病,於是先生從倫敦搬到鄉下給妻子養病。然而,妻子喜歡都市的生活,向先生吵著要搬回倫敦,先生答應妻子後,維吉妮雅就屈服了;在一九四九年的時候,蘿拉布朗原本要自殺,後來為了小孩、為了先生,仍活下來了。小孩只要說一聲「媽媽,我愛你」,媽媽似乎也能夠釋懷了;二○○一年時,克勞麗莎為了深愛、摰愛卻病痛、愛滋病纏身的前男友舉辦了派對,只要男主角在派對現身,就足以讓克勞麗莎高興好一陣子了!男生討女生歡心是多麼容易辦到的事情! 在不同時間、不同人身上進行了好像一樣的事。其中,「辦派對」似乎是和我國國情不一樣的。中國人喜歡熱鬧,最熱鬧的時候大概就是結婚或祝壽的時候。但平常生活中,似乎少了一點西方社會隨時能夠「辦派對」的名目。我和老爸也覺得辦派對很有趣,可以想一些菜單、飲料、音樂啥的,而且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 男生為自己活,天經地義;女生為自己活,被鑑定為神經病;女生為男生活,自己成了神經病;男生為女生活,………。不管男生女生,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管為自己活或為別人活,都是可以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人生。 前天,剛剛也看了中國大陸人民代表之一,池莉,在香港國際書展時的演講,主題是「語言」。他說,我們對國外知名作家的作品瞭若指掌,因為它們具有基於基督教的普世價值,如寬恕、愛…等。華人作品卻少有能夠成為人們所共同記憶的東西,如果有一部最接近的作品,那大概就是金庸的小說了,因為它奠基在中華文化的仁、義、道、德…等。同時,池莉這個既是醫生也是作家的角色也提醒我們,他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男性的確負責了人類遺傳的特徵,這是女性所做不到的。我想這不會只是中華文化的陰影,更多的是貼近了男生和女生本來就註定的業力。 池莉於2011年香港書展的講座:

《以現代之名》觀影心得

我想台灣的翻譯算是意境很高的,有一部講韓國「『現代』汽車」在捷克境內諾索維斯(Nosovice)投資蓋工廠的影片,片名為「All for the Good of the World and Nosovice」,翻譯為「以現代之名」。似乎在現代化的趨勢下,人們都不得不投降。下面分享我的心得:捷克,對我而言,是個相當陌生的國家。過去,以英國、法國為首,在東方主義的脈絡下,認識整個西方以外的世界;但是,我們又何嘗不是好像有一個「西方主義」,把許許多多,實質上也是異質的西方國家視為一個整體去認識,不過最近歐債國家的新聞,至少讓我們知道歐洲裡頭至少就有兩種國家,陳文茜稱那是「雙速歐洲」。諾索維斯人們在包心菜田裡工作的樣子,你不覺得很像台灣高山上那些採茶葉的人們嗎? 諾索維斯人從韓國現代汽車工廠下班時,我覺得好像台商在越南的工廠,一到下班時間,人們蜂擁般地傾巢而出。韓國人(也算亞洲人吧?)似乎將起源於西方的那套資本主義掛帥的推土機,推到捷克的諾索維斯。不過,這推土機是有韓國特色的推土機,它沒有西方國家那般重視「契約」,現代汽車和當地的民間團體簽有關於社會責任的意向書,毀約了。不過,卻也很清楚西方人重視契約的文化,讓離職員工簽下同意書,承認自己曝露在危險的狀況下。這應該可以算是我作為一個亞洲人的自我反省吧? 不過,我想西方人、捷克人或諾索維斯人(其實,我們不必然要把捷克人歸於西方人)可能也會有一些文化衝擊。例如在新動土的工程中,擺了蠟蠋、金紙、塞錢的豬頭等,將那個視為「佛教」的儀式,事實上那是屬於民間信仰或者道教儀式。好像諾索維斯人也戴上了東方主義的眼鏡,反正只要不是西方的(這時候,諾索維斯人又是西方人了),就通通是東方的。令人覺得玩味的是,韓國人愛吃狗肉,到底是不是真的? 城市的女孩和鄉下的女孩有什麼不同?城市的女孩會在陰蒂上穿洞,鄉下的女孩的陰蒂上則有蝨子。那麼,諾索維斯的女孩是怎麼樣的呢?讓我引用諾索維斯當地原本以為現代汽車設廠會讓酒吧生意更好,但後來希望落空的酒吧老闆的話:「諾索維斯的女孩既在陰蒂上穿洞而且也長了蝨子。」很酷吧?好像一個同時擁有兩種特質的人,總說不上到底是比較好?還是比較不好?清朝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辜鴻銘,在北京大學任教時,梳著小辮走進課堂,學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從西方/東方;現代/傳統;城市/鄉村;全球化/在地化……等,到底要交融還是相斥的現象,老是在我們心中糾結著。 為誰發展?為何發展?如何發展?以「以現代之名」這部電影來看,如果我們所看到的已經是結果的話。那答案就是為「現代汽車」發展;為了賺大錢而發展;透過打清除障礙,例如農田、農夫、傳統等等,來進行發展。不過,我想這不會是最後的結果,因為這並不是主體和客體的關係,而是兩者不斷互動的過程。終會在兩者不斷互動後產生一個。為所有人發展;為了快樂而發展;透過每個人都參與地發展。這過程可能漫長,不過卻會讓人生有意義,正如一個明明就是百萬富翁的農夫為什麼還要去作農,因為這樣人生才有意義呀!

《朋友不老》,我已先老

《朋友不老》是一個相當令人喜愛的電影,除了有之前主演《愛在暹邏》的男主角和Auguest樂團之外,一群人一起旅行的可能發生的狀況表現的凜漓盡致,非常有意思。分享這部電影,也分享我對旅行的想法。 關於「旅行」,我個人偏好獨立旅行,一個人出發,你不需要和其它人協調時間,你不需要照顧同伴的偏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此外,因為旅程中只有一個人,別人比較容易親近你,不過這也是其可能曝露的危險,因為你只有一個人,所以很容易成為逮徒下手的目標;當然,你的住宿費沒有人和你分擔,不過因為一個人,對於住在艱困的環境時,也不需要再和旅伴協商。我們可以結論,一個人旅行的缺點,大概就是「人身安全」的風險較結伴旅行高。 《朋友不老》裡頭就是一群人一起旅行。人多好辦事,出發前,大家把錢拿出來,結帳時平均地讓每個人能夠分擔,如此節省許多旅行的支出。人多好辦事之外,人多嘴也就雜。一但人與人之間有嫌隙的時候,嘴巴就會開始說人閒話,原本兩個人之間的事,就會感染到整個群體,旅行的歡樂氣氛就會搞得很詭異。佛弟子的五戒中,有一個就不妄語,就是要人們離口四過,不說謊、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說話是門藝術,說好話舌燦蓮花,說壞話口吐毒蛇,但說好話不容易,而且人們的嘴巴除了用來吃之外,就是準備說別人壞話,所以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然而,一群人出來玩還是要說話呀!怎麼辦?所以,自然而然地,你會發現每個人都佔據了一個角色,有人負責搞笑,有人負責領導、指揮,有人負責講一些激勵人心的話,有人提供旅遊訊息如路況,如此使整個旅程能夠圓滿。你會問,怎麼那麼麻煩?就是因為麻煩,所以旅行業者就有市場,只要花錢就可以解決這些麻煩了!當然,這也會少了一點點完成一趟旅行之後的成就感。 《朋友不老》裡頭,幾個都是本來的好朋友,多出一個陌名其妙大家都不熟的朋友,不過還是有個完美結局。如果你問我喜歡一個人旅行還是一群人旅行的話,我會說一個人旅行比較輕鬆,你只要對自己負責;而一群人旅行的話像考驗,每個人、每個時刻會給你不同的考驗,能夠一起克服的話會很開心,然而一但當中有人心懷不軌的話,你就會心力交瘁。《朋友不老》很好看,推薦給大家…順帶一提,裡頭有個講華語的女孩,飾演的是來自台北的女孩。

《雙簧巨星》也不會希望《兩男變錯身》

2008年,泰國有一部電影《雙簧巨星》,電影,有一個長得其貌不揚但卻有一副好歌聲的平凡人,也有另一個長得很帥但卻有一副鴨公嗓的平凡人,兩個好朋友搭配來襲捲少男少女的心;2011年,美國電影《兩男變錯身》,一個有家庭每天辛苦工作的平凡人,和另一個單身幾乎無業的電影演員,兩人在無意許願下,交換了身體。我來分享我的心得。 《雙簧巨星》裡頭有一首歌《Touch My Heart》,也是羅志祥翻譯的歌,由一個接線生演唱,他沒有任何宣傳管道。他有一個好朋友,不只是破鑼嗓子,還是鴨公嗓,就是聲音很難聽,連講話都有困難就對了!大概就是男版的蝴蝶姊姊。兩個好朋友,從小就合體搭配,一個幕前、一個幕後唱雙簧。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他們兩個人結合彼此的優點,而不顯露自己的缺點。兩個好朋友也因此更親密。不過,如果你老是看見自己的缺點,那麼就會得到一個沮喪的人生。 《兩男變錯身》就有點魔法、魔術、巫毒的意味了,當然,排除兩個人變身的部分,其實是個有點溫馨,又有點鹹溼的電影,總的來說是一個非常歡樂的喜劇。在還沒進入彼此的生活之前,總是會羨慕對方的生活,真正進入之後,才是惡夢的開始。不過,人總是有彈性的,真正在其角色內,還是可以發揮潛能,甚至超越原本的人。不過,說正格的,大家其實還是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家庭或單身生活,自己走過的痕跡才真正不會後悔。 兩個電影都很好看,推薦給大家。下面附上《雙簧巨星》的主題曲《Touch My Heart》和羅志祥演唱的版本: 《Touch My Heaet》by 動力核: 《Touch My Heart》by羅志祥:

《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不是《花園裡的螢火蟲》

我們分享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但實際上兩者都有著來自家庭支持的主人翁。一部是「花園裡的螢火蟲」,另一部是上個月上映的「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 「花園裡的螢火蟲」裡的主人翁生長在一個詭異的家庭,爸爸是英語系的教授,他的脾氣很古怪,是個相當自我中心的人。同時,他很自以為是,只喜歡聽別人給他講好話。他不喜歡他的兒子,但對女兒更別偏心。主人翁就在這樣,爸爸對女兒偏心的情況下長大。還好,主人翁的媽媽常常保護他,所以主人翁和媽媽的感情深厚。然而,整個家庭,在爸爸這樣的氣氛籠罩下,還是讓人相當怯步。長大之後,媽媽在一次車禍中過世了,主人翁混雜著過去的記憶和現在的情緒,又有了另一次的成長。 「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是那個最有名的泰國炸海苔小老闆如何發跡的故事。主人翁的從高中開始,就很認真地「玩遊戲」。透過線上遊戲賺錢,賺到他的第一部車。他對學習不感興趣,但他很熱衷於賺錢,然而這是冒著風險地去賺錢。在鍥而不捨的嘗試之後,他「成功」了。一開始試過了糖炒栗子,最後以炸海苔成功,成功之時,小老闆只有二十六歲。家庭給小老闆的支持,以前在對於學業的支持,後來全家搬到中國去之後,小老闆留在泰國,小老闆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但家人的關愛下,成功了。關於這個「不知情的關愛」,你可以看看《正義:謊言》。 「花園裡的螢火蟲」覺得是小小電影,但卻有深深的體會;「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是成功的勵志故事,但終究是真人的故事,當然有其吸引人,但戲劇張力就弱一些些。

《史瑞克:快樂4神仙》卻不想要《全球熱戀》

今天是泰國總理盈拉宣布因應泰國淹水災情,全曼谷要備戰,所以有連續五天的假期。我在北欖府,目前沒有任何災情產生,因此我相當放縱地在今天看了兩部電影。早上看《史瑞克:快樂4神仙》,傍晚看《全球熱戀》,兩部電影都滿好看的,分享心得如下: 《史瑞克:快樂4神仙》講史瑞克和費歐娜結婚,生了三個寶貝蛋,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同時村民們不再害怕史瑞克作為一個「怪獸」。久而久之,史瑞克把理所當然的「幸福快樂」覺得是日復一日,平淡無奇的束縛。於是,他在「不知情」的同意下,把自己的人生和魔鬼交易了。在和魔鬼交易的合約裡,他必須得到真愛之吻,但費歐娜認不得史瑞克。於是,史瑞克必須千方百計地獲得歐費娜的「真愛」。史瑞克做了一件滿足康德所說的「道德」行為。史瑞克理性地、自主地以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並且不帶目的地完成了交換行動。這個道德行為,我覺得你看完該片,你就會知道。 而《全球熱戀》令人驚豔的是,除了有國內的資本之外,還有耳熟能詳的福斯電影注資。雖然不能說有外資的電影就是好電影,不過在中國大陸的電影產業,只要有量方面的提昇,相信不久的將來也會有質方面的提昇。《全球熱戀》的題材是小品,但拍攝卻一點都不小品。有在太空艙熱戀,飾演太空人(在片裡叫「宇航員」)的劉若英和郭富城,也有在雪梨(片裡字幕上「悉尼」)熱戀的陳奕迅和桂綸美,加上大陸本地(我不確定是北京或上海,或其它城市)楊穎和井柏然,三段年輕人的愛情故事串在一塊兒。好好看、好甜密,當然這個也沒有什麼引人深思的情節,頂多就是「愛要及時」罷了。不過,你仍能從其中找到幾個二元對立,例如:「潔癖/垃圾車事業」或「咖啡廳工讀生/明星」,當然,這樣的衝突最後能夠在一起,就是愛的力量使然。 這兩部電影滿好看的,至少看完會有好心情。推薦給大家看。下面為《全球熱戀》的預告:

《三個白痴》什麼都好

「什麼都好!」(All lzz Well),一開始聽我對印度電影《三個白痴》不感興趣,直到文茜在她的世界週報中介紹這部電影之後,我也開始找這影片來看。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 藍秋覺得學習應該是面對新的事物時,會感到很有興趣而覺得興奮;但在這體制下,人們似乎以追求第一、冠軍、成績而失去學習的熱情;人們不是因為自己想當工程師而學習,而是家人希望你當個工程師,興趣比不上家人的願望,家人也很少為兒子著想,讓兒子「什麼都好!」因為體制或家人認為「只有當工程師才是好!」 事實上,我們活在恐懼和偽裝之下。其實我們自己很好,但在激烈的競爭下,我們以為我們不好;其實我們知道自己在偽裝,我們知道我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別人想要的是什麼!但我們總是迎合別人的「想要」,假裝那是自己「想要」的。 這部電影《三個白痴》富含哲理,使用寶來塢特有的歌舞形式穿插於影片內,也帶大家到許多美麗的地方,例如:西姆拉。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下面是該電影中,最廣為人知的《什麼都好!》(All lzz Well),和大家分享:

วนมึนโฮก 你好,陌生人

上研究所後,我能使用的時間變得很少,很少時間和朋友出去玩、很少時間看電影。多了一些往返家裡和學校的時間、多了一些縮減城鄉差距的交通往返。不過忙裡偷閒,總結這學期,我還是看了1.5部的泰劇和2部泰國電影。泰劇是《霹靂兒媳》(กลปืนเที่ยง)和《心火》(ดวงใจอัคนี),兩部泰國電影是《大男孩》(บิ๊กบอย)和這一篇要推薦的《你好,陌生人》(กวนมึนโฮ)。下面分享《你好,陌生人》的心得: 這是兩個分手的陌生人,彼此不認識,在韓國相遇的愛情故事。男主角參加旅行團,到韓國旅遊,原本是和女朋友計劃好一起參加的,但不知怎麼地分手了,男主角抱著希望,仍以為女朋友會赴約於是隻身前往韓國;女主角則是暫時離開在曼谷的男朋友,沒想到在韓國時,收到男朋友要分手的消息,這豈不是晴天霹靂!   女主角就像個自主的背包客,男主角是參團旅遊,我個人偏好像女主角這樣的旅遊,比較機動,而且能夠去拜訪朋友。有趣的是,女主角在韓國入住的旅舍我也住過,我認為那是我在網路上能找到最便宜的背包客棧,它叫Banana Backpackers,而且交通方便。   這兩個陌生人遇在一塊,一起玩都不知道彼此的名字,直到分開了還不知道彼此的名字。女主角一開始不喜歡男主角老是跟著她,我部份能夠理解她的心境。出國旅遊的時候,若遇到來自台灣或大陸的旅行團,我不願意讓他們知道我是和他們同一類的,因此我也狐疑為什麼有人喜歡穿有「TAIWAN」或「台大電機」之類字樣的T恤。但如果我要在一個地方生活的話,或許我會想要找找那些來自相同地方的朋友。唉…我也不知道。   下面分享該電影的預告: 預告:  

我看《姊妹賣冬瓜》

 《姊妹賣冬瓜》的「賣冬瓜」是取自泰語 ไม่ต้องกลัว(不要怕)的諧音,有鼓勵在台灣的新移民女性不要害怕的意思。該電影為南洋姊妹會集體創作下集思廣議而成的,包括知名人物朱天心、候孝賢等人支持,首映會當天還有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和參與移民署署長謝立功。對於王如玄主委的參加,我覺得興奮,並且認為新移民議題在台灣能夠受到如此矚目感到不可思議。探究其原因,原來是王如玄在未擔任勞委會主委之前,就熱心於婦女運動,台灣人真該感到福氣,能夠有這樣的人擔任台灣人的勞委會主委。下面分享《姊妹賣冬瓜》的電影心得:   南洋姊妹會是在二○○三年成立,在這之前於一九九五年僅有類似「成人識字班」的新移民配偶鬆散組織,由於秉持著不需要由台灣人代言的想法,歷經八年才成立。新移民女性能夠上街頭或在鏡頭前(新聞媒體)現身是排除了許多困難才達成的。姊妹們會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公婆或丈夫不願意新移民配偶參與社團,學了一些有的沒的,更不希望姊妹們拋頭露臉,只要求她們好好照顧好小孩子就好了。這其實是帶著許多雜訊在其中的。其一,公婆和丈夫構成的男性沙文主義氛圍,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參與社團可能會使女性的光芒蓋過男性;其二,男主外、女主內的刻版印象作崇,只希望女性待在家裡照顧小孩。「照顧小孩」或「為了小孩著想」看似冠冕堂皇,若女性有更多的時間陪著小孩,小孩將有更好的發展,我想這也是阻礙新移民女性或女性參與社會運動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來,我認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或社團,反而能夠給小孩樹立「社會參與」的榜樣,也讓小朋友從小就對自己的媽媽有信心,自己也跟著有信心,當小孩子有信心的時候,不再覺得自己是弱勢,就能夠和其它人平起平坐,而不受歧視了。從該記錄片來看,姊妹們的努力和表現是不亞於國人的,除了在國內社會活動的參與之外,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這樣的國民外交也是在國際上為中華民國爭光。   儘管,這些外籍配偶在國際舞台上以台灣人的身份,為台灣爭取國際空間,但中華民國的法律或社會氛圍卻是相當惡劣的。看過影的隔一天正好在中正紀念堂正好有2010年「國際移民日」(12月18日,中華民國於12月5日提前開跑。)的活動,其中由「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擺設的攤位提供了新移民權益票選活動,我認為有許多權益都有賴政府積極修正改革,包括:落實「陸配外配權益一致化政策」;放寬陸配父母親來台探親期限,每年一次,三個月續延三個月,共六個月;刪除「三個月期限補交喪常原籍証明之規定」;刪除「非在台灣地區設有戶籍滿十年,不得擔任公職之規定」;採認「陸配在大陸接受教育之學歷及證照」;多輔導,少限制,建立互信,給新移民愛台灣的信心…等。你可以發現能夠影響這些新移民的權益是如此卑微,連我們想都想不到。而這些新移民想方設法地表達出來之後,台灣的政治精英竟是如此傲慢地對待,南洋姊妹會算是比較有組織地從事社會運動,其它還有移工團體或其它移民相關團體提出的訴求只因為新移民沒有投票權所以被忽略了。   在《姊妹賣冬瓜》首映會後的座談,夏曉鵑老師認為很多時候是一小撮人、一小撮人慢慢累積的能量才能成就大事。例如「取消存款證明」以作為取得身份證的必要條件,許多人認為是馬英九總統的一句話才使政策如此修正,但早在馬英九總統出此言前,南洋姊妹會們就為此訴求奔走許久。這也提醒我們,許多事情不是只靠政治精英或某些在上位者一句話的決策,而是有許多在下面的螞蟻雄兵孜孜矻矻地在宣傳、推動才成就的。我想馬英九總統或執政團隊也不算是剛愎自用的人,若能多聽各方的聲音,並在各方面有待改革的領域給以壓力,台灣是能夠邁向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的。台灣這個社會,需要那些表達自己意見的一小撮人,慢慢累積著一大群人,造就一股氛圍;有遠見的政治精英則應該在對台灣有利的一小撮意見剛萌芽時,就積極推動,否則就只是一個收割政治利益的政客罷了! 《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姊妹賣冬瓜》使用的眾主題曲之一,分享如下,你聽了會很感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