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歐美電影

《時時刻刻》都要請客吃飯

「要有人死亡,才能對比、映襯出另外一個人生命的意義」,我們似乎都為人而活,而很少為自己而活。更多時候,女生為男生而活;或者,男生需要女生才能生活。剛剛看了《時時刻刻》(The Hours),和大家分享心得:男生很容易就可以討女生歡心。在一九二三年時,維吉妮雅吳爾芙被先生和醫生鑑定為患有精神疾病,於是先生從倫敦搬到鄉下給妻子養病。然而,妻子喜歡都市的生活,向先生吵著要搬回倫敦,先生答應妻子後,維吉妮雅就屈服了;在一九四九年的時候,蘿拉布朗原本要自殺,後來為了小孩、為了先生,仍活下來了。小孩只要說一聲「媽媽,我愛你」,媽媽似乎也能夠釋懷了;二○○一年時,克勞麗莎為了深愛、摰愛卻病痛、愛滋病纏身的前男友舉辦了派對,只要男主角在派對現身,就足以讓克勞麗莎高興好一陣子了!男生討女生歡心是多麼容易辦到的事情! 在不同時間、不同人身上進行了好像一樣的事。其中,「辦派對」似乎是和我國國情不一樣的。中國人喜歡熱鬧,最熱鬧的時候大概就是結婚或祝壽的時候。但平常生活中,似乎少了一點西方社會隨時能夠「辦派對」的名目。我和老爸也覺得辦派對很有趣,可以想一些菜單、飲料、音樂啥的,而且是相當令人興奮的事。 男生為自己活,天經地義;女生為自己活,被鑑定為神經病;女生為男生活,自己成了神經病;男生為女生活,………。不管男生女生,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管為自己活或為別人活,都是可以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人生。 前天,剛剛也看了中國大陸人民代表之一,池莉,在香港國際書展時的演講,主題是「語言」。他說,我們對國外知名作家的作品瞭若指掌,因為它們具有基於基督教的普世價值,如寬恕、愛…等。華人作品卻少有能夠成為人們所共同記憶的東西,如果有一部最接近的作品,那大概就是金庸的小說了,因為它奠基在中華文化的仁、義、道、德…等。同時,池莉這個既是醫生也是作家的角色也提醒我們,他從基因遺傳的角度來看,男性的確負責了人類遺傳的特徵,這是女性所做不到的。我想這不會只是中華文化的陰影,更多的是貼近了男生和女生本來就註定的業力。 池莉於2011年香港書展的講座:

詭異的《愛情的正常性混亂》(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

  《愛情的正常性混亂》是翻譯德文作品(Das Ganz Normale Chaos der Liebe,Das Ganz 是整個,Normale是正常, Chaos是混亂, der Liebe則是關於愛)的書名,究竟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還是《愛情的「正常性」混亂》?根據我對「性」的了解,應該是屬於後者。因為通常這些叫「XX性」或「XX化」等詞彙或概念,都是來自西方透過詞綴變化再翻譯成中文的詞彙。習慣望文生義、故名思義的中華兒女,或中文本身就具有望文生義、故名思義的特質,加上這是一個速食的社會,我們常常搞不清楚一個詞彙或概念時,就逕行討論之、批判之。「為何你要深入探究自身最遙遠(因為也是最親近)、最神聖,也是最危險的內陸?始終未曾探究過自身最遙遠(因為也是最親近)、最神聖,也是最危險的內陸,不覺得太過浪費嗎?」 「在現代,對愛情的耽溺是幾乎所有人都服從的基本教義信仰,那些​反基本教義者尤其是。愛情是宗教消失之後的宗教,所有信仰盡頭的終極信仰。」 以上兩個引用自《愛情的正常性混亂》的說法,似乎暗示著愛情將是成就心靈、滿足信仰的現代產品。我們以為認識別人很重要,事實上我們連自己都不認識。我們需要透過別人來肯定自己。法國哲學家沙特說:「如果不正是因為另一個人使我成為我,我為何要將另一人據為已有呢?不過這正包含了一個佔據的特殊模式;另一個人的自由本身正是我們想要擁有的。」 Anne Thongprasom曾在接受專訪時,對於人們關心她「要結婚了嗎?」感到不解。 在另一部泰國戲劇裡頭,有個女配角和男主角交往很久,一直等男主角求婚,但遲遲等不到,於是主動詢問。豈知,男主角認為還沒準備好,並要求再多一點時間想想。 對自己認識多一些,也有多一些對於「個人」的認識,關於自己、關於個人有三個很像詞彙。個人主義(individulism)、作為客體的個體(individuality)和客體化、制度化、僵化的個體(individuation)。大眾消費,包括廣告、媒體、娛樂產業,特別在中產階級之間,使人成為了客體化、制度化、僵化的個體。媒體的版面可以被置入廣告,包括財經版、生活版、娛樂版等。而作為客體的個體,在展現自己的自主性、自由意識和認同時,往往是建立在自己的成就,那可能是教育或職業。若走上英國和美國文化的軌道,就能夠發展成個人主義了。 我想,中華民國或泰國都沒有也不會走上英國或美國文化的軌道。

正常人/變異人;人/妖之《X戰警:第一戰》和《白蛇傳說》

好像東西方都喜歡這樣的敘事方式,總是要把「人」和「非人」作為二元對立的兩個極端。今天我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X戰警:第一戰》(X-Men:First Class),另一部是《白蛇傳說》。兩部都滿好看的,和大家分享我的心得。《X戰警:第一戰》描寫美國和蘇聯冷戰對峙期間的番外篇,演出了兩大巨頭之外的案外案,而且是延續納粹之後,打算再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電影。基因突變的人們組成了一團和平派和一團好戰派,和平派主張與人類共存共榮;好戰派主張基因突變的人更優秀而且是物種進化的關鍵。於是好戰派要挑起美蘇矛盾,引爆核戰。 《白蛇傳說》則是許仙和素素的民間愛情故事。劇情走向大致未偏離傳統故事。唯動畫、人物、場景等,有更豐富、吸睛的表現。儘管是熟悉該故事的人,對此故事也不會覺得厭煩。 兩個電影都以人/非人作為對立,《X戰警:第一戰》是人類/基因突變,《白蛇傳說》是人/妖,似乎是社會隱形的柵欄,這兩個群體總是不相容。那些基因突變的人,有此人因為明顯的特徵使得人們不得不注意他們,有人的皮膚是藍色的,有人是野獸,社會因此隔絕了這些人和一般人,或者概括地說就是「歧視」。在東方,妖又何嘗不是如此?許多狐狸、蝙蝠修煉千年以成人形,一旦能夠成人之後反而忘了自己修煉成人的目的,也就是忘了初衷了!結果危害人間。而人們或《白蛇傳說》裡頭,金山寺的住持師父法海大師也不免落入窠巢。於是不論是基因突變的人或妖,都在社會的偏見、歧視下,於邊緣生活著。 「愛」似乎是將兩個對立者連結起來的元素,也是使社會回歸和諧的重要力量。萬磁王從小看著自己的媽媽被殺害,以為是憤怒引發他的力量;會變身的藍皮膚的人,因為X博士給她愛,所以願意加入團隊;許仙和素素因為愛,所以採藥去幫助人間生病的生靈,不惜動用千年修行才有的真氣。「愛」是讓社會運作地更好的潤滑劑。

《雙簧巨星》也不會希望《兩男變錯身》

2008年,泰國有一部電影《雙簧巨星》,電影,有一個長得其貌不揚但卻有一副好歌聲的平凡人,也有另一個長得很帥但卻有一副鴨公嗓的平凡人,兩個好朋友搭配來襲捲少男少女的心;2011年,美國電影《兩男變錯身》,一個有家庭每天辛苦工作的平凡人,和另一個單身幾乎無業的電影演員,兩人在無意許願下,交換了身體。我來分享我的心得。 《雙簧巨星》裡頭有一首歌《Touch My Heart》,也是羅志祥翻譯的歌,由一個接線生演唱,他沒有任何宣傳管道。他有一個好朋友,不只是破鑼嗓子,還是鴨公嗓,就是聲音很難聽,連講話都有困難就對了!大概就是男版的蝴蝶姊姊。兩個好朋友,從小就合體搭配,一個幕前、一個幕後唱雙簧。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他們兩個人結合彼此的優點,而不顯露自己的缺點。兩個好朋友也因此更親密。不過,如果你老是看見自己的缺點,那麼就會得到一個沮喪的人生。 《兩男變錯身》就有點魔法、魔術、巫毒的意味了,當然,排除兩個人變身的部分,其實是個有點溫馨,又有點鹹溼的電影,總的來說是一個非常歡樂的喜劇。在還沒進入彼此的生活之前,總是會羨慕對方的生活,真正進入之後,才是惡夢的開始。不過,人總是有彈性的,真正在其角色內,還是可以發揮潛能,甚至超越原本的人。不過,說正格的,大家其實還是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家庭或單身生活,自己走過的痕跡才真正不會後悔。 兩個電影都很好看,推薦給大家。下面附上《雙簧巨星》的主題曲《Touch My Heart》和羅志祥演唱的版本: 《Touch My Heaet》by 動力核: 《Touch My Heart》by羅志祥:

《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不是《花園裡的螢火蟲》

我們分享兩個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但實際上兩者都有著來自家庭支持的主人翁。一部是「花園裡的螢火蟲」,另一部是上個月上映的「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 「花園裡的螢火蟲」裡的主人翁生長在一個詭異的家庭,爸爸是英語系的教授,他的脾氣很古怪,是個相當自我中心的人。同時,他很自以為是,只喜歡聽別人給他講好話。他不喜歡他的兒子,但對女兒更別偏心。主人翁就在這樣,爸爸對女兒偏心的情況下長大。還好,主人翁的媽媽常常保護他,所以主人翁和媽媽的感情深厚。然而,整個家庭,在爸爸這樣的氣氛籠罩下,還是讓人相當怯步。長大之後,媽媽在一次車禍中過世了,主人翁混雜著過去的記憶和現在的情緒,又有了另一次的成長。 「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是那個最有名的泰國炸海苔小老闆如何發跡的故事。主人翁的從高中開始,就很認真地「玩遊戲」。透過線上遊戲賺錢,賺到他的第一部車。他對學習不感興趣,但他很熱衷於賺錢,然而這是冒著風險地去賺錢。在鍥而不捨的嘗試之後,他「成功」了。一開始試過了糖炒栗子,最後以炸海苔成功,成功之時,小老闆只有二十六歲。家庭給小老闆的支持,以前在對於學業的支持,後來全家搬到中國去之後,小老闆留在泰國,小老闆在家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但家人的關愛下,成功了。關於這個「不知情的關愛」,你可以看看《正義:謊言》。 「花園裡的螢火蟲」覺得是小小電影,但卻有深深的體會;「億萬少年的最高機密」是成功的勵志故事,但終究是真人的故事,當然有其吸引人,但戲劇張力就弱一些些。

《Les Fils du vent 2》企業戰士因咩差事跳多跳

 我想《Les Fils du vent》(中譯:企業戰士;港譯:因咩差事跳多跳)這一系列的法國電影都是為了推廣「跑酷」而製作的,在第二集當中這個跑酷團隊來到泰國,不小心介入了三合會(華人的秘密會社)和山口組(日本人的秘密會社)之間的糾紛,下面分享觀影心得:   除了三合會和山口組之外,還有一個華裔幫派「鬣狼幫」,在我看來鬣狼幫雖然說是華裔,但我想是屬於較晚移民泰國的新客,而三合會則是早一批的華人移民。從他們穿著的服裝來看,鬣狼幫於泰國社會的融入應該也是高於三合會,此外鬣狼幫的幫主和其妹妹應該都是混血兒,華人和西方人(不知道是哪一國的,姑且將之視為法國人好了!)的混血兒。在泰國,人民於西方人通婚是不罕見的,而且生下來的混血兒相當漂亮,許多在線上的明星都是混血兒。   三合會和山口組的糾紛來自山口組的老大要娶三合會的老大的女兒,三合會的老大認為山口組的老大會背叛他;反之亦然,山口組老大身邊的人(當然是日本人)也灌輸他中國人不可靠的訊息。我想這樣的猜忌是長久以來中國和日本的關係導致。只是這些人到了泰國之後,這樣的歷史情懷仍在他們心中盤據,久久不能離去。   三合會和山口組交相利用鬣狼幫去達到其目的。三合會要鬣狼幫殺了山口組的老大,如此鬣狼幫的幫主將被認同為三合會的一份子,一半是西方人一半是華人的混血兒,就可以被三合會接納了;山口組也利用鬣狼幫去打擊三合會,希望能夠贏得美人歸。   一群來自法國的跑酷團體破壞這恐怖平衡,這群法國人裡,有四個黑人、一個白人、一個黃人,黃人是泰國人懂一些佛法。最後就是靠著這些跑酷的人,讓鬣狼幫幫主和其妹妹全身而退。   我其實很不喜歡看非華語、英語或泰語的電影,因為我聽不懂法語,我對這電影也沒有什麼興趣。不過這是在泰國拍攝的,所以有那麼一點點吸引我。我認為法國人不像美國人那樣,總是在電影內把美國人塑造成英雄的形象,相反的,是和泰國的華人、泰人、日本人競合。   下面和大家分享《Les Fils du vent》的主題曲: 

《阿凡達》在《魔境夢遊》

山明電影院的電影檔期排得很有意思,把「阿凡達」和「魔境夢遊」這兩部3D電影排在同一個廳,兩個強檔電影排在一起,讓人不去看都不行。幸好這兩部電影我都沒有看過,只花一百二十元,我就欣賞了這兩部電影。下面分享這兩部電影的心得: 兩部電影的共同處除了有3D版之外(但山明大剌剌地在售票處貼出「無3D」),另外一個共同點就是都發生了戰爭。魔境夢遊中是白皇后和紅皇后兩姊妹之間的戰爭,阿凡達則是地球人和納美人為了土地的戰爭,起因都是因為「貪」。紅皇后貪權,地球人貪資源、土地,為了滿足貪慾不惜發動戰爭。兩部電影裡,我比較喜歡「阿凡達」,大概是「阿凡達」發動戰爭的來由交待得比較清楚,而且舖陳很長,扣人心絃,讓人整個對都在納美人那邊。「魔境夢遊」則比較像童話故事,背水一戰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總不能說,因為帽客救了愛麗絲一次,愛麗絲就願意為化赴湯蹈火吧!)。 電影裡總有一些台詞讓人印象深刻,我很喜歡。黑騎士對紅皇后說:「受人敬畏比受人愛戴更好」;白皇后說:「傷害生命違背我的誓言(against my vowl)。」如果讓我選的話,我也會選擇受人愛戴而且是不傷害生命的白皇后。白皇后動作輕飄飄的,有點三八卻令人喜歡。阿凡達裡的上校對部下說對付納美人要「以暴治暴」(fight force by force),完全忘了戰爭是因為什麼、因為誰而起的。發起戰爭的人最惡劣,沒有什麼問題是不能坐下來好好談(透過外交手段)解決的。 我還喜歡阿凡達裡頭蘇傑克進到納美人的族中,去學習過納美人的生活。一開始有點像人類學家去研究,而後喜歡上納美人,甚至成為納美人,這種感覺很奇妙。我想當兵也是這樣,當你很融入該群體之後,你會喜歡上那個群體,喜歡的是群體的成員,儘管對其體制、信念不太理解。我喜歡軍隊這樣「群體」的氣氛,儘管覺得軍人因為戰爭而存在是多餘。我覺得這兩部電影都滿好看的,若只能選一個的話,就選「阿凡達」吧!

《錦衣衛》對抗《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

相較於以前在台北的日子,回到南投魚池之後,我更常到電影院看電影。上週看了《型男飛行日記》,那是一個關於幫助公司解僱員工的工作人,飛來飛去為了累積飛行哩程數,我覺得很好看。今天到埔里的山明戲院看了另外兩部電影,雖然是二輪片,兩部都非常好看。這兩部電影分別為《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和《錦衣衛》,下面分享我看這兩部電影的心得: 兩部電影有一個共同處,就是透過主角們的努力,天下的蒼生都避免了一場戰火,而可能釀成戰火的原因都是因為人對權力或金錢的貪戀。《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裡眾神裡信差之子為了得到控制世界的權力,不惜讓眾神自相殘殺,而偷出神火;《錦衣衛》裡的賈精忠,賈公公則是貪財的亂臣賊子,受到親王的受買,出賣國家。有權(錢)能使鬼推磨,如果讓有慈悲又有智慧的人擁有權力或金錢,那麼受益的就是天下的蒼生。前法務部長王清峰就是一個慈悲的人,慈能與樂,悲能同苦,因為了解受刑人(儘管殺害了他人)珍惜自己的生命,所以也不忍殺人。儘管王清峰部長有慈悲心,但處理事情仍欠智慧,否則一定可以讓廢除死刑順利推動。 除了以上心得外,同時看到一個外來、西方的電影和一個中國、東方的電影,我突然感覺對這兩個電影的背景知識認識的深淺有很大的落差。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理應對《錦衣衛》這一類的電影有較完備的背景知識,然而,我第一時間對錦衣衛或鏢局這些事物卻沒有馬上反應這是作什麼的。反而在看《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這個電影時,對希臘神話的諸神或美國地名還比較熟悉。我甚至不清楚《錦衣衛》裡的「天狼古城」到底是真實存在或者是虛構的。 看這兩部電影前,我比較期待的是《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看完之後,我對《錦衣衛》的興趣大大提高。畢竟把希臘神話的故事,通通放在美國本土演,又讓APPLE進行置入性行銷,有點兒怪里怪氣的。順帶一提,《錦衣衛》裡頭有個叫「脫脫」的西域女子,名字怪里怪氣的,人也怪里怪氣的。 《錦衣衛》的主題曲也叫錦衣衛,分享如下,薩頂頂演唱:

Outsourced 世界是平的

網友Shawn推薦了部電影「Outsourced」給我看,outsourced是外包的意思,電影中文翻譯為「世界是平的」,講述一個美國人到印度協助客服中心提升效率的電影,說得是外包這樣滿流行的議題,還能用很幽默、包含愛情故事的方式來講這個故事,滿好看的電影,美國文化和印度文化交織地很有意思。下面分享我的心得: 這一陣子看到許多書描寫印度接了原本在美國才能執行的工作,印度好比美國的延伸,美國的公司原本只能僱用一個人的薪水,在印度可以僱到好幾個人,美國人討厭這樣的事情,除了認為印度人排擠了就業機會外,明明是向美國公司訂貨,卻是印度人的客服接訂單;印度人對此倒不排斥,雖然薪水不如美國人高,但能夠溫飽並且不需要離開家鄉。之所以能夠如此,主要是因為網路泡沫化前的大量海底電纜舖設,使得全球網路的連線變得寬闊,讓電信傳輸的成本大幅降低。經濟的問題,或許說錢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問題,只要將全球視為一個大市場,各地生產各自專長的項目,就能有最具經濟的效益產生。 有問題的是文化、溝通和語言的問題。不同文化間應當理解並包容,電影裡,女主角對美國文化相當清楚,男主角正要開始認識印度文化。認識深淺沒關係,重點在於男主角有想要認識印度文化的動機。中華民國面對外藉配偶、外藉勞工或新移民也應當有這樣的態度,不只是一味地讓異文化的人學習中華文化、學習國語,如果我們能夠在捷運、火車、招牌等地方也提供英語之外的廣播系統或文字,創造更友善的環境,才不負中華民國作為具軟實力的文化大國。

2012世界末日vs刺陵

今天下午到南投縣埔里鎮的山明戲院看電影,看的是「2012」和「刺陵」,這兩部沒有什麼共通點,不過正好在連續的兩段時間看,我歸納三個共通點:「閱讀」、「親情」和「所有人的權利」。 閱讀: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書「語言與人生」(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S.I Hayakawa),這本書說「閱讀或其它文學作品可以使人經驗更豐富」。一個去過日本的人,可能只會看到很多日本人;然而,一個閱讀許多日本文學的人所理解的日本,肯定多於這個只去過日本的人。「閱讀」使我們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地體驗。洪蘭教授日前也以「史懷哲是哪一國人?」被報導要求學生正視「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2012裡,協助美國政府預測、模擬地殼變動的那個地質學家,受到父親的影響,在高中時期便讀了兩千本的書。在登上救命艦艇時,也和協助維護人類文化遺產的總統千金討論道,任何在人類大量滅絕後能夠留下的書藉,將成為經典,儘管他只是一個銷售不到500本的小說! 刺陵在我看來是一個主線不明、結構鬆散的電影,如果不是林志玲和周杰倫,我想這部電影將會一點看頭都沒有。在刺陵裡,藍婷最後成為暢銷作家的原因不明,不過我想應只是因為她經歷那失落古城的冒險。如此,我們不必去經歷那段冒險,只要買藍婷的書,同樣能夠經歷和藍婷一樣的冒險,這就是閱讀帶給我們豐富經驗的原因。 親情: 在2012裡,傑克森由於忙於工作而無法和妻子、兒女在一起,甚至後來分居,導致兒子和自己的感情總是不睦;刺陵中的藍爸爸和藍婷也是如此,藍爸爸終年為考古、歷史找尋寶物,忽略和家人的關係。直到災難來臨時,傑克森屢次和兒子的談話,才挽回兒子對自己的信心;直到藍爸爸過世,再也沒有機會和他說話,藍婷流下眼淚,意識到看天空眼淚不會流下來,乃是因為和爸爸看得是同一片天空。親人對自己的照顧,我們常常看作理所當然,當面臨災難或失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它的重要。 所有人的權利: 兩部電影中各有一句結構相似、意義稍有不同的句子。2012:地質學家對總統說:「人們有知道的權利。」;刺陵:在叨叨把失落古城的地圖複製了許多份後說:「人們有追尋夢想的希望和權利。」 我對「人們有知道的權利」這句話,特別感到毛骨聳然。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當人們知道我們將面臨災難時,我們會讓出船位,讓對人類文明繁延有貢獻的人上船的;然而,當人性是自私的前提下,暴動和戰爭就會產生,反正世界末日就要來了,在有限的日子讓自己快活是最重要的。當然,人性是複雜的,不是全善或全自私的,所以我對人們是否有知道的權利的存疑。美國牛肉或H1N1疫苗,「知道」和「恐慌」常常是成正相關的,而且常常是將微乎其微的機率擴大解釋的。有機份子,則將其擴大解釋,劃個大餅讓人追尋夢想,於是就能操縱民意,使民主變民粹了。 我覺得在山明戲院看電影的感覺不錯,一票可以看兩片,住在埔里、魚池的人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