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辯論必備!華語學習者辯論比賽常用的句式

「辯論」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當站在講台上,面對眾多觀眾,一些人可能感到不知所措,擔心顯得一無所知。不過,別擔心!這篇辯論初學者指南將為您提供一些在辯論比賽中使用的句式,助您在初次辯論中有一席之地。 如果您正在學習中文並計劃參與辯論比賽,您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辯論需要清晰、有力的表達觀點,希望這些在辯論比賽中經常使用的中文句式了能幫助您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以供您參考。

不同國家的手語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從擬象模式裡三個範疇的詞彙來看

這個文章探討手語使用者和非手語使用者如何使用身體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的概念。我們比較了八種不同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等)以及美國非手語使用者的手勢。參與者觀看這三個範疇的圖片後,用手語或手勢命名這些物體。結果發現,所有語言中工具主要使用「操作」形式,動物使用「人格化」形式,水果蔬菜使用「物體」形式。我們認為這些擬象(iconicity)模式源於使用人體溝通的普遍傾向,為手語和手勢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 手語和手勢使用者在表達概念時,會自然而然地使用人體和雙手的某些特定方式。例如,表達工具這個概念時,雙手和身體會模仿人使用那個工具的方式,這就是「操作」形式。表達動物時,雙手和身體會對應動物的身體部位,這就是「人格化」形式。 研究發現,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手語使用者,在表達同一個概念時,會有高度相似的擬象(iconicity)表達方式。這種規律性很可能源於人類使用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手語使用者利用了這種使用人體的溝通基礎,形成了規律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所以「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意思是,這些模式來自於人類使用身體手部的某些自然而普遍的表達方式,這為手語的快速發展和互通提供了基礎。它反映了人類認知與身體行為的內在聯繫。 研究方法與結果 結論 手語和手勢在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時有以下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總體而言,手語和手勢有規律和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這可能源於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 HWANG, S., TOMITA, N., MORGAN, H., ERGIN, R., İLKBAŞARAN, D., SEEGERS, S., . . . PADDEN, C. (2017). Of the body and the hands: Patterned iconicity for semantic categorie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9(4), 573-602. doi:10.1017/langcog.2016.28

華語文老師如何教授外國人漢字?快把已經忘記的部首偏旁們找回來

這篇文章研究中文字形構成中的偏旁在二語學習者學習認字中的作用。 文章首先討論了在教授漢字時,是否需要特別強調字形結構中的偏旁。文章指出一些教材並不特別強調偏旁,而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練習記住整個字形。 文章提出認知心理學中語義加工深度理論,認為對字形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如分析字形結構),能提高記憶效果。文章認為專門學習偏旁能加深對字形的加工,從而提高記憶能力。 為什麼教材不強調偏旁? 文章提到教授漢字時不強調偏旁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總之,不強調偏旁可能是基於學習漢字的直觀性和便捷性考慮,但文章通過實驗證明,適當地把偏旁意識引入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習效果。 偏旁知識在二語漢字學習中作用的實驗 教授華語二語者漢字的建議 文章最後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 總之,文章建議漢字教學應釆取有意識地漸進式地引入偏旁知識,以幫助學習者搆建系統的漢字認知。 Taft, M., & Chung, K. (1999). Using radicals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Psychologia, 42(4), 243-251.

華語老師的福音:不只華語有語法,漢字也有語法?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第二期的文章) (James Myers, 2022)主要探討將漢字字符系統視為一套語法系統,並認為這套漢字語法如果被明確教授,將可幫助中文閱讀寫作的學習。 語法的三個層面 文章指出漢字語法可分為三個層面: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構詞學方面,漢字的部件可分辨是否屬於合成字、疊字或是帶有詞綴的形聲字,進而幫助學生猜測字義和讀音。在音韻學方面,若瞭解筆畫的規律,包括筆畫型態和組合的限制,將可幫助記憶和分析複雜漢字。在語音學方面,筆順雖看似任意,但其實受到一些語言共通的情況影響,另外漢字本身的音韻結構也會影響筆順,使漢字成為一個整體。 文章認為這套語法分析不僅更符合漢字本身的特性,也更能幫助中文學習者運用已知的語言知識學習新語言。明確教授語法有助於成人分析思維的運用,重複練習則可使這些知識自動化。因此讓教師學生注意漢字語法中的規律,甚至連細微的模式,都可能促進漢字學習的效果。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是專門用來描述漢字語法規律的術語,和一般語言學中講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有些不同: 所以這裡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可以說是漢字語法研究專門的術語,重點在研究漢字本身的規律,而不是語言語音和詞彙方面的規律。它們利用了一般語言學的這些術語,從類比的角度提出漢字也存在類似的語法現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習者從已知的語言規律出發學習新的漢字語法。 從構詞學看漢字 漢字在構詞學方面的語法主要指漢字由不同的構字方式組合而成。主要的構字方式有三種: 所以當學生看到一個新的複雜漢字時,可以首先判斷它是何種構字方式,再根據這種構字方式的規律推測它的意思和讀音。這樣可以減少死記硬背的部分。這就是漢字在構詞學語法方面的基本概念。 從音韻學看漢字 漢字在音韻學方面的語法系統主要是指筆畫的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瞭解了這些音韻規則,學生在看到新字時就可以分析它的筆畫結構,而不需要死記硬背各個部件的形狀。也可以在手寫時合理地安排筆順。 從語音學看漢字 漢字語法的第三個部分-語音學,我來簡單說明一下: 漢字語音學主要研究筆順的規律。雖然筆順看似任意,但實際上是受一些普遍原則影響的: 瞭解了這些規律,學生在學習漢字筆順時,不必死記硬背,而可以從這些原理去推導合理的筆順。 熟悉漢字語法的好處 漢字需要這些語法的主要原因如下: 總之,語法分析符合漢字本身的特點,也符合人類學習語言的共通規律。將漢字視為語法系統有助減負、增效。當然,語法只是基礎,大量練習還是不可或缺的。 James Myers(2022)。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1-3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1

華語文教學如何實現先語後文?以美國本土教材《現代漢語課程》Modern Mandarin Chinese為例

先語後文是指在教材或教學過程中,將華語文的學習內容先以拼音形式呈現,逐步引入漢字。學生在初始階段可以透過拼音閱讀課文,後來逐漸開始閱讀真正的漢字文本。這種教學方法旨在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漢字。 《現代漢語課程》(Modern Mandarin Chinese: The Routledge Course Textbook/Workbook Levels I/II, Ross et al 2018, 2022)就是一個按照先語後文的概念發展的教材。該教材作者保持對溝通技巧和漢字的長期記憶的關注。首先,教材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從拼音開始並逐步去除拼音,引導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得到拼音的支持,同時確保他們在閱讀時只使用漢字。其次,教材將詞和字分開介紹,首次呈現生詞時只使用拼音形式,然後再逐步有規律地介紹漢字。此外,教材中的生詞和漢字的數量嚴格控制在學生可以掌握的範圍內,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通過這些設計,教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溝通技巧並幫助他們長期記憶漢字。 英語母語者學中文所遇到的困難 英語母語者在掌握中文字符方面面臨了許多困難。文中提到,英語和中文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包括語言結構、發音和書寫方式等。尤其是對於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英語母語者來說,他們不習慣使用漢字來表達詞義和句子。此外,漢字的覆雜性和數量也是英語母語者所面臨的挑戰之一,他們需要逐步學習和記憶漢字的結構、筆畫、部件以及偏旁。 對於這些困難,美國本土的華語教材《現代漢語課程》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該教材一開始全用拼音呈現課文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指導。隨著學習的深入,教材逐步引入漢字,並提供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寫法和意義。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英語母語者逐漸克服字符學習的困難,並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總之,英語母語者在學習和掌握中文字符方面面臨一些困難,但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恰當的教材設計,他們可以克服這些困難,並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先語後文的必要性 《現代漢語課程》的教材設計採用了先介紹拼音然後逐步移除的方式,對於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中文非常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總之,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漢語時,引入拼音並逐步移除拼音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音對應,暫時減輕學習難度,促進漢字的學習,並強調漢字的結構和演變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記憶效果。 《現代漢語課程》裡先語後文的作法 《現代漢語課程》在介紹生詞和漢字的方式上與其他華語教材存在不同之處。《現代漢語課程》採用了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將詞和字分開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記憶。具體而言,《現代漢語課程》教材在以下方面與其他教材不同: 總之,《現代漢語課程》通過先語後文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循序漸進地引入生詞和漢字,控制數量,並提供相應的練習項目,從而在引導學生學習和記憶方面具有優勢。 何寶璋(2022)。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的國別華語教材-從先語後文談起。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39-5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2

六書大揭密:解讀中文字背後的象形、指事與形聲之謎

關於中文字的起源,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傳說,講的是黃帝的官方歷史學家倉頡。對於古代用繩結記錄資訊的方式感到不滿意的黃帝,便讓蒼頡創造一套新的文字系統。 蒼頡開始時一直無進展,但後來他開始更加留意自然界事物的獨特個性:動物的印記、葉子的形狀、雲的形態。蒼頡將這些特點簡化成圖像,從而創造了最早的中文字。 中文字的傳統分類被稱為「六書」,創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220年)。根據「六書」,每個中文字可以歸入六大類別: 了解中文字的形成方式將有助於創造記憶術、必要的記憶「訣竅」或「線索」,幫助你更快地學習新的字,並記住已學過的字。

創字文聖─傳說中的倉頡漢字創造之路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擔任官職。黃帝分派給他專門管理圈里牲口的數量和屯里食物的多少。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牲口和食物的儲藏逐漸增加和變化,他僅憑腦袋已無法記住。他嘗試在繩子上打結,並用不同顏色的繩子代表各種不同的牲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方法變得無效了。增加數目時打結很方便,但減少數目時解結則十分麻煩。倉頡想到在繩子上打圈,並在圈里掛上各種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理的東西。增加時添加一個貝殼,減少時取走一個貝殼。這種方法非常有效,他連續使用了好幾年。 符號用來指涉概念 黃帝見倉頡如此能幹,於是讓他管理的事情越來越多。年年祭祀的次數,每次狩獵的分配,以及部落人口的增減,都全都交給倉頡來處理。然而,倉頡也開始犯愁了。光靠繩子和貝殼已經不足以應付如此繁雜的工作,他迫切地想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以免出錯。 一天,他參加了集體狩獵,來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選擇哪條路爭執不休。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走,說那里有羚羊;另一個老人則希望往北走,表示前面不遠處可以追到鹿群;第三個老人則傾向往西走,聲稱那里有兩只老虎,如果不及時打死它們,就會錯過機會。倉頡好奇地問起,原來這些老人都是根據地上野獸的腳印來判斷的。 倉頡頓時恍然大悟:既然一個腳印可以代表一種野獸,那麽為什麽不能用符號來表示他所管理的東西呢?他高興地跑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他用這些符號來管理事務,效果非常出色。 系統化的符號作為文字 黃帝得知後非常讚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廣泛傳播開來,形成了文字。 倉頡創造了漢字,受到黃帝高度重視,人人都稱讚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然而,倉頡漸漸驕傲自大,眼睛高於頭頂,不再重視自己造字的精細程度,結果字寫得很馬虎。 這些消息傳到黃帝耳中,黃帝十分惱火。他不能容忍一個臣子變壞。於是,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位老人留著一百二十多個結的胡須,象征著他已經是一百二十多歲的高齡。老人沈吟了一會,獨自去找了倉頡。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後,其他人都散去了,唯獨這位老人沒有走,還坐在原地。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麽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現在已經家喻戶曉,但我這年紀大了,有幾個字我至今還搞不清楚,你肯再教教我嗎?” 倉頡看到如此年邁的老人如此尊重他,感到非常高興,催促他快說。 老人繼續說:“你造的‘馬’字、‘驢’字和‘騾’字,都有四條腿吧?牛也有四條腿,但你造的‘牛’字為什麽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聽後心里有點慌了:他在最初創造“魚”字時寫成了“牛”的樣子,在創造“牛”字時又寫成了“魚”的樣子。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說:“你造的‘重’字,是指千里之遠,應該讀作‘出’字,但你卻教人讀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應該是重量的‘重’字,你卻教成了表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琢磨不透,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感到非常羞愧,深知自己的驕傲導致了大錯。這些字已經傳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已經無法改變。倉頡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握著倉頡的手,真誠地說道:“倉頡啊,你創造了漢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得以記錄並傳承下來,你做了一件偉大的事情,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但你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都會反覆推敲字義,還會拿去征求他人的意見,絕不敢粗心大意。只有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才會正式定下來,然後逐漸傳播到每個部落。本文改編自大紀元。 人物簡介 倉頡,又稱蒼頡,是傳說中黃帝的史官和漢字的創造者。雖然普遍認為漢字不是由倉頡一人創造的,但他可能是對漢字進行整理和使用的重要人物。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這在中國史書中只有三人被記載,分別是虞舜、倉頡和項羽。虞舜是有名的聖人,以孝順著稱;倉頡是文聖人;而項羽則是武聖人。 倉頡是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他曾將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進行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的創造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貢獻。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中國古代戰國時期以前的典籍中從未被提及。最早提及倉頡的是戰國時期的荀卿,隨後《呂氏春秋》和《韓非子》也有所引申,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淮南子》和《論衡》已將其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更進一步渲染,稱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此後,倉頡被發展為“黃帝的史官”等傳說。 值得注意的是,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那個時候還沒有現代國家機器,因此“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將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印尼華語教育面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PSPBM UNJ培養華語教師的專業課程

政府的語言政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在文獻(p.1)[1]中有提到。印尼的語言政策規定,除了印尼語、地方語以及馬來語系之外,其他語言都被歸為外語,華語也被歸為外語之一。因此,華語的教學必須遵循國家的語言政策。(p.1)同時,文獻(p.2)指出,發展外語教學是語言政策的核心內容,這包括華語教學。此外,文獻(p.2)也提到,華語的教學需要適應國家的語言政策,並且要為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競爭需要做好準備。因此,語言政策在開展華語教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PSPBM UNJ是位於印尼的Fakultas Bahasa dan Seni Universitas Negeri Jakarta的其中一個課程,也是印尼華文教育課程的14個創始成員之一。(p.1)PSPBM UNJ的誕生有賴於對華文需求的提高,但是卻面臨著教師數量不足和缺乏適當教材等問題。(p.1)PSPBM UNJ設置的目的是為了培養掌握華語的教師,並且該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華語溝通能力和教學能力。(p.4)該課程的教材包含聽說讀寫能力和非語言能力,並且分為六個學期進行,最終讓學生達到CEFR B2或HSK 4的程度。(p.4) 印尼的華文教育遇到了一些問題。根據(p.1)印尼國家雅加達大學的華語教育課程(PSPBM UNJ)存在著教師人數不足和教材匱乏等問題。此外,(p.1)中指出,華語作為一門外語,需要按照國家語言政策進行教學。也就是說,華語教育需要按照印尼國家語言政策進行教學。此外,由於在教育目標、學習成就和學習時間方面的差異,在(p.1)中提到,華語也需要進行適當的培訓和開發,以便為未來的華語學習者提供更好的教材和教學方式。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5)中提出了在雅加達大學開發適合當地學生學習的華語教材的建議。此外,(p.5)中指出,華語教育的成本越來越高,學生和教師的教學資源也越來越有限。因此,需要儘快解決這些問題,加強華語教育在印尼的發展。最後(p.7)提到印尼大學教育需要增加師資,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 PSPBM UNJ解決華文教育問題的策略包括幾點。首先,由於教學語言是外語,在教授華文時要符合國家語言政策(p.1)。另外,PSPBM UNJ面臨的問題包括師資和適當的教材(p.1)。為解決教材問題,PSPBM UNJ正在發展針對語言和非語言技能的教材(p.4)。教材包含聽說讀寫能力指的是語言能力的培養(p.4)而非語言能力指的是除語言能力外的技能和知識,如在課程中教授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教學理論、商業和旅遊等領域的知識(p.6, 6)。教材中也包括這些領域的相關資源和案例,例如影片、短片、筆記和實踐活動(p.6)。對於語言技能的教材,PSPBM UNJ擬定了一系列的發展步驟,包括制定教材、測試、改進和完成(p.5)。此外,PSPBM UNJ正在開發適合課程目標和學習成果的教材,當中包括適合學生需要的教科書,以應對印尼日益增長的華文需求(p.1, 4)。

教師工作與生活:哈薩克斯坦IB學校教師的Intensification現象與應對策略

這篇論文[1]是一篇探討教育現場的Intensification和它對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的國際文憑(IB)學校教師工作和生活的影響的論文。蘇聯解體導致教育系統轉變,令中學教師越來越多地承擔各種任務,進而強化了教師工作。在哈薩克斯坦,關於Intensification的性質鮮有人知,這篇研究旨在彌補這一空白。研究採用定性研究設計,採用案例研究方法來調查這一現象。訪談了六位中學教師和兩位學校管理員,並採用非參與觀察和文件作為附加的數據收集工具。研究發現顯示,學校氛圍是強化的主要原因,並有幾個因素增加了它。此外,研究發現強化會對教師的福祉、職業發展和行動產生正面和負面影響。 Intensification對教師指的是增加教師的工作負擔以及降低其工作資源和時間,並在不提供任何財務補償的情況下實現。這會導致教師的健康、專業發展和行動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p.21)。教師的工作負荷逐漸增加,要完成的任務數量、複雜度和期望也在增加,而且教師對自己在課堂外工作的責任感也日益增加,需要與其他教師、專家或顧問進行合作(p.21)。根據研究,造成和增加教師強化的因素包括教師自身、家長、學校行政管理和課堂規模和課堂持續時間等教學任務(p.35)。 在當前研究中,參與者提出了一些減少教師工作負擔的策略,例如使用Google表格節省時間(p.88)。在學校層面,研究表明,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應重新考慮學校的當前情況,制定可能的策略,以最小化強化並防止教師過勞(p.92)。 根據研究(p.37)導致Intensification加劇的因素有多種。外在因素包括要求、工作負荷、學校結構等(p.62)。其中,高度的職業期望而缺乏適當的幫助、負責任但缺乏有效的支援、課堂規模和課堂時長等都可能成為導致Intensification的因素(p.82)。私下工作責任的隱藏因素可能會增加Intensification的情況,例如未受估計的額外工作負荷(p.84)。此外,缺乏經濟支援也可能會增加Intensification的情況(p.85)。因此,在研究的學校中,導致Intensification的因素主要是外在因素,如教學要求和工作負荷等,以及缺乏經濟支援(p.62, 85)。 老師面對加劇的Intensification,可以有以下應對策略(p.76): 1.使用個人技能: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使用個人技能,以節省時間。例如,老師可以使用Google表單進行電子版評估,這樣就不需要分配時間創建測試、打印試卷並將其分發給學生。(p.76)2.計畫自己的工作:老師們可以事先計畫自己的工作,以及如何分配時間,以此來應對Intensification。(p.93)3.反思自己的工作狀態:老師們需要仔細反思自己的日常工作,思考他們所採取的行動如何應對Intensification,如何組織自己的工作日。(p.93)此外,老師也可以參考文獻中提出的策略(p.93): 1.學校管理者和老師們應該重新思考當前的情況,在學校裡制定可能的策略,以減少Intensification,避免老師過勞。 2.州教育當局需要提供更多領導力、財政和醫療資源,以保證當哈薩克斯坦學校教育轉向新的教育形式時,老師們能夠安全地渡過Intensification和超負荷的負面影響。(p.92)在實踐中,老師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應對策略,來應對Intensification帶來的工作壓力。

真實語料點燃學習激情:無教科書英語教學的優勢!

這篇文章[1]主要探討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教授英語作為外語對學生學習目標語言的成就的影響。作者指出,在教授英語作為外語時,通常會以教科書作為標準教材,但這種做法存在一些缺點,例如缺乏具有挑戰性的教材和活動以及無法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本文總結了關於依賴教科書的文獻回顧,並在一個月內與30名大學新生進行了實驗,以驗證無教科書的英語教學/學習效果。該研究通過前後測和學生對無教科書教學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證實了教授英語作為外語時沒有教科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能力。該文章得出的結論是,教授英語作為外語時要使用真實材料作為主要資源,且對學生和教師都有趣味和吸引力。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重視交際能力,並增強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文章中認為過度依賴教科書會有一些限制,例如缺乏具有挑戰性的材料和活動以及無法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因此,本文著重探究使用真實語料對於英語教學的優點以及在不使用教科書的情況下如何發展學習者的語言技能和能力(p.2)。 教授無教科書的英語課堂需要使用真實語料作為主要資源,可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經驗豐富的教師應該知道如何選擇適當且有效的材料以及如何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調整(p.2)。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扮演重要角色。各種視聽資源都可以透過電腦呈現,可以在特定語言技能的教學中發揮關鍵作用。互聯網和電腦為學生練習目標語言和教師編寫教材提供了許多可能性(p.2)。 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教師需要使用各種外部素材(例如報紙、雜誌、菜單和廣告牌)作為真實語料(p.7)。這樣的課堂旨在培養學習者的溝通能力,並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準備好。例如,為了提高寫作能力,教師會提供真實目的的寫作任務(例如求職信、抱怨信、正式和非正式信件),讓學生接觸到幾乎真正的目標受眾(p.7)。在發展語言技能方面,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中積極使用信息技術,並為學生提供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的PowerPoint幻燈片(p.7)。教師在課堂上演示的視頻通常具有真實性,可以來自英國和美國的電視節目、BBC和CNN新聞,學生會帶有很大的動力和興趣去完成聽力任務(p.7)。 這個研究採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選擇了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分組,並在一個月內進行了教學實驗。實驗組的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沒有使用教科書,而控制組則使用教科書進行傳統的教學。在開始課程的時候,兩組學生都接受了一個前測,而在實驗結束後,兩組學生都進行了一個後測(p.7)。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所提升,並表現出更高的學習興趣和動機(p.8, 10)。此外,還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了調查和訪談,以了解他們對無教科書教學的看法和經歷(p.10)。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對於課堂內容的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和面試收集,結果顯示出學生對於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學習英語的態度積極。學生們讚揚學習無教科書的課堂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他們提到使用電腦作為優勢,因為通過視聽材料學習效果更好。學生們普遍表達他們之前學英語的過程中往往大多受限於教科書,被教科書“束縛”,當前的課程對於他們來說是新奇的體驗。 學生們認為無教科書的課堂適合他們,他們的口語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對英語對話的信心增強,學習者的自我學習能力亦得到增強(p.10, 12)。 總而言之,使用真實語料作為課堂材料可以擴大學習者的視野,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目標語言和文化(p.2)。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將學習者放在中心,重視溝通能力,並通過不同的素材和活動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