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政治大學華語口語語料庫:搶救台灣語言遺產

政治大學發起的一個稱為“政大華語口語語料庫”的項目,該項目旨在收集並保存普通話、客家話和閩南話的口語數據,以供非營利研究之用。文章提到在台灣,大多數人講普通話、閩南話或客家話,這三種漢語方言不僅正在經歷語言變遷,而且講閩南話和客家話的人口也在減少。語料庫主要收集自然面對面的對話數據,並以簡單且易於使用的方式設計,使得數據可以有效地在數據庫中處理,並允許用戶直接從網絡上瀏覽語料數據。此外,文章還討論了其他中文及非中文的口語語料庫,並強調了建立口語語料庫對於語言研究的重要性,特別是對於瀕危語言的記錄和保存。 政大華語口語語料庫的數據收集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透過這個過程,語料庫旨在收集自然產生的語言數據,以進行量化語言學研究,並保存語言的當前使用狀況。 整個政大華語口語語料庫包括三個子語料庫,分別是普通話、客家話和閩南話。從文件中提供的資訊可以看出: 每段錄音大約20分鐘左右,數據主要是自然產生的面對面對話。這些錄音還伴隨著詳細的標註和轉寫,包括音韻轉寫和英文翻譯。根據文檔,儘管語料庫的數據量不是非常大,但這些口語數據足以進行初步觀察或試驗性研究。 Chui, K., & Lai, H.-L. (2008). The NCCU Corpus of Spoken Chinese: Mandarin, Hakka, and Southern Min.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6(2), 119-144.

用參考指引設計有效的華語口語練習話題,激發不同階段學習者的潛能

本文摘要《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並針對「說」的能力進行深入了解。該指引旨在使華語文教育更科學化且順應現代外語教育思潮。該指引基於2020年完成的「臺灣華語文能力基準」,涵蓋語言能力指標、字表、詞表、語法點等分級標準,並應用數位科技與人工智慧於教材編輯輔助系統。2021年,國教院進一步發展此教學指引,包含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學習重點及實施要點,目的是為華語教學者、學習者提供共同基礎。2022年,進行「華語文能力基準應用參考指引使用手冊」的研發,預計2023年出版,以促進本指引的應用。 該指引架構涵蓋: 透過此指引,華語文的學習內容、過程與目標將更加明確,為課程發展、教材編撰、教學實施、資源選用、測驗評量提供一致的參考依據,期待為全球華語教學者、學習者提供共同的基礎。 「說」的課程目標以及學習表現 針對「說」的能力,本指引提出的課程目標和學習表現分別如下: 課程目標 學習表現 「說」的學習表現從基礎到精熟分為多個階段,各階段的能力描述如下: 透過這些學習表現的階段性描述,教學者可以根據學習者的能力水平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達到培養學習者「說」的能力的課程目標。 評級各階段的參考例題 參考OPI的流程,可以透過與學習者的短暫互動,教學者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或話題,依據學習者回答的內容、語言流暢度、使用的詞彙和語法結構等,來判斷其大致的能力階段。以下是針對基礎階段、進階階段、精熟階段學習者的一些案例問題或話題: 基礎階段(1-3級) 進階階段(4-5級) 精熟階段(6-7級) 通過這些問題或話題,教學者不僅能評估學習者的語言能力階段,還能觀察其對於文化、社會議題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提升口語能力:如何根據ACTFL指南設定目標

美國外語教學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ACTFL)於2012年發布的《ACTFL語言熟練度指南》(ACTFL Proficiency Guidelines 2012)是一份描述個人在說、寫、聽、讀四種語言技能方面實際運用能力的文件。該指南將每項技能分為五個主要熟練度等級:卓越(Distinguished)、優秀(Superior)、進階(Advanced)、中級(Intermediate)和初級(Novice),且進階、中級和初級等級進一步細分為高、中、低三個次等級。指南旨在描述個人在非事先準備和非經排練的真實世界情境中能夠進行語言溝通的能力範圍。 該指南不基於任何特定的語言學習理論、教學方法或教育課程,而是用於評估功能性語言能力的工具。其首次發布於1986年,旨在為學術界提供美國政府跨機構語言圓桌會議(Interagency Language Roundtable, ILR)技能等級描述的適用版本。2012年版加入了對說話和寫作指南中“卓越”等級的描述,並首次將聽力和閱讀指南的“進階”等級細分為高、中、低三個次等級,同時在所有技能的進階、中級和初級等級中增加了一般等級描述。此外,2012年版通過在線發布,輔以詞彙註解和各等級說話、寫作性能的多媒體樣本示例,以及閱讀和聽力的口頭及書面文本和任務例子,增加了新特點。 《ACTFL語言熟練度指南》對於在學術和工作場合進行全球評估具有直接應用價值,同時也對教學有所啟示。這些指南是基於ACTFL對K-12學習者表現指南的發展,並與國家外語學習標準共同描述學生達到內容標準的程度。過去25年來,《ACTFL語言熟練度指南》對美國的語言教學和學習產生了越來越深遠的影響​​。 說話/口語能力的等級 《ACTFL語言熟練度指南2012》中對說話能力的描述涵蓋了從初級(Novice)到卓越(Distinguished)的五個主要等級,每個主要等級根據語言使用者能夠處理的語言任務、內容、情境、準確性和話語類型進行詳細闡述。其中,進階(Advanced)、中級(Intermediate)和初級等級進一步細分為高、中、低三個次等級。 這些描述概述了語言使用者在不同熟練度等級上能夠完成的具體語言任務和表達能力,從簡單的日常溝通到能夠在複雜和專業領域內進行高度抽象和分析性的討論​​。 不同等級的問題及話題例子 根據《ACTFL語言熟練度指南2012》中對說話能力的描述,我們可以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或話題來評估和了解語言使用者的說話能力。以下是根據不同語言熟練度等級提供的問題和話題例子: 初級(Novice) 中級(Intermediate) 進階(Advanced) 優秀(Superior) 卓越(Distinguished) 透過這些問題和話題,我們可以評估語言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包括他們提供信息、敘述經歷、表達觀點、分析事件及討論複雜議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展現有助於我們理解他們的語言熟練度等級。

從初級到區別級:你的ACTFL口語訪談(OPI)完全指南

本文章摘要了美國外語教學協會(ACTFL)提供的口語能力訪談(OPI)熟悉指南,目的在於介紹OPI評估如何衡量一個人說一種語言的能力。ACTFL是一個致力於推廣和促進語言和文化學習作為教育和社會整體組成部分的全球語言專業人士組織。自1967年以來,ACTFL在世界語言研究、評估領域領先,並發佈和傳播性能和熟練度標準,指導語言學習、教學和評估的最佳實踐。 OPI評估基於ACTFL的口語熟練度指南(2012版),這些指南描述了個體在真實世界情境中以口語形式進行交流的能力,分為五個主要水平:區別級、超越級、進階級、中級和初級。每個主要水平下又細分為高、中、低三個次級水平。這些指南將口語能力的各個層次作為一個範圍來呈現,描述了個人在每一水平能做到什麼,以及在更高水平不能做到什麼。 OPI是一種標準化的語言能力評估工具,旨在評估人際聽說模式。它通過一系列個性化問題來激發語言樣本,然後將受試者的表現與ACTFL口語熟練度指南(2012版 – 口語)中描述的標準進行比較,並授予一個熟練度等級。OPI評估不是一項成就測試,不評估學習者對課程和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也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教學方法。它旨在全面評估口語能力,不僅僅基於語言的特定特徵。 此外,手冊還詳細介紹了OPI的結構,包括四個必要階段:熱身、水平檢查、探測和收尾。這些階段旨在產生一個可評級的語言樣本,清楚展示受試者的最高持續表現水平(稱為“基礎”)和受試者無法持續表現的水平(稱為“上限”)。 可評級的語言樣本 為了取得可評級的語言樣本,口語能力訪談(OPI)遵循一個具體的流程,分為四個必要階段:熱身、水平檢查、探測和收尾。這一過程旨在引導受試者展現其口語交流的最高和最低能力水平,從而確定一個合適的語言熟練度等級。 通過這一系列階段,訪談官能夠引導受試者展示其語言能力的“基礎”和“上限”,進而獲得一個全面的、可評級的語言樣本。然後,根據ACTFL的口語熟練度指南,對受試者的表現進行評級,從而確定其口語能力的具體水平。 如何評級? 根據ACTFL的指南和提供的語言樣本進行評級,需要將受試者的口語表現與ACTFL提供的熟練度描述相匹配。這個過程包括評估講話者在不同情境下的語言功能、準確性、話語類型以及他們處理不同內容和語境的能力。以下是依據ACTFL指南和提供的樣本進行評級的一般步驟: ACTFL根據上述標準將語言能力分為優異、優秀、高級、中級和初級五個主要水平,每個主要水平下又細分為高、中、低三個次級水平。例如,優異水平的講話者能夠熟練、準確、有效地運用語言,處理廣泛的整體事務及高度抽象的概念,並能根據不同聽眾調整其言談。而初級水平的講話者則主要通過使用孤立的詞彙和短語來交流最基本的信息。 在實際評級過程中,評價者將根據受試者提供的語言樣本,比較ACTFL指南中各熟練度水平的描述,確定受試者的語言能力水平。此外,通過聽取語言樣本並參考評級理由(Rationale for Rating),評價者可以更加準確地判斷受試者的熟練度等級,並提供具體的反饋和建議。 ACTFL通過一系列培訓和認證程序,培養具有高度專業化的測試人員,以保證OPI的評估質量和可靠性。OPI廣泛應用於學術、商業和政府領域,用於語言能力的評估、職位申請和晉升等多種目的。 總的來說,ACTFL的OPI為語言學習者提供了一個全面評估其口語能力的機會,幫助他們理解自己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位置,並為進一步的學習和發展指明方向。

ACTFL OPI測試準備指南:口語能力訪談的關鍵階段與評級

ACTFL口語能力訪談(OPI)是一種有效且可靠的語言口語能力評估工具,透過15至30分鐘的一對一訪談形式進行,訪談者與ACTFL認證的測試員進行互動,以獲得可評等的語言樣本。OPI旨在通過模擬日常對話來評估受試者在真實情境下的語言運用能力,不特定於任何語言學習課程、教學方法或書籍。測試基於ACTFL、ILR(跨機構語言圓桌會議)及CEFR(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框架)的官方評估標準,以確保評估的一致性與準確性。 OPI測試結構與流程 OPI測試結構與流程包括暖身、水平檢查、探針問題及結束階段,目的是獲得能夠展現受試者在ACTFL能力指標中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及其功能能力的語言樣本。此外,測試還將評估受試者在更高能力水平上的控制情況。 ACTFL口語能力訪談(OPI)的進行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旨在評估受試者的語言能力並確保能夠獲得能反映其語言水平的語言樣本。 透過這四個階段的設計,OPI能夠有效地評估受試者的語言能力,同時確保測試過程既系統化又能針對個人能力進行調整。 OPI訪談過程細節 ACTFL口語能力訪談(OPI)整體上設計為一個15至30分鐘的訪談過程,雖然手冊中沒有具體提到每個階段的時間分配,但根據一般的實踐和訪談的流程,我們可以推斷出大概的時間分配和問題建議如下: 這些問題和時間分配只是一個大致的指導,實際的訪談過程會根據受試者的回應和交流的流暢程度進行調整。重要的是受試者應該自然地表達,並盡量用目標語言溝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OPI測試評級 OPI測試包含四個主要能力水平:初級、中級、進階及優越。每個水平下又細分為高、中、低三個子等級,以提供更精確的語言產出、功能能力表現和語言特徵控制的描述。測試指南還提供了優化OPI表現的提示,包括物流準備、個人準備及應試技巧,強調真實、自然的語言使用,並避免使用預先準備的材料。 ACTFL口語能力訪談(OPI)結束後,評級的過程是根據受試者在訪談中展示的語言能力按照ACTFL的能力指標進行評級。這些能力指標明確界定了不同語言能力水平(初級、中級、進階及優越)的特徵及期望的語言表現。評級過程遵循以下幾個步驟: 整個評級過程旨在公正、準確地評估受試者的語言能力,並提供一個可靠的語言能力水平認證。這一評級可以幫助受試者理解他們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當前位置,並指導他們如何進一步提升語言技能。 最後,OPI測試涉及保密政策、使用OPI的準則與指南,並提供了語言測試國際(LTI)的聯絡信息,以供有任何問題的受試者查詢。

重新定義教育管理:從原型教材探索給教育行政人員創新教學策略

原型教材(Prototyp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是指在正式開發和推廣教學材料之前,針對特定教育目標或課程內容所製作的初步版本教材。這些教材通常用於測試和評估教學概念、方法、內容和媒介的有效性,以及它們在實際教學情境中的應用。原型教材的開發是教學設計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旨在通過實驗和反饋來優化教材設計,確保最終產品能夠有效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原型教材的特點包括: 原型教材的開發過程通常涉及教育專家、教師、學習科技專家和目標學習者等多方的合作,目的是創造出既科學有效又能激發學習者興趣和參與度的教學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原型教材作為一種工具,幫助設計者理解和應對真實教學情境中的挑戰,從而不斷改進和完善教學設計。 給教育行政人員的原型教材 本文《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for Prepar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ors》由Culbertson, Jack與其他人共同撰寫,發表於1968年1月,目的在於設計原型教學材料,用於教育行政人員的準備工作,使概念與現實導向的行政情境相結合(Culbertson, Jack et al., 1968)。這項研究也試圖探索這些原型材料的潛在用途及其擴展,並探討AMP(Articulated Media Project)經驗的一些含義。開發的原型材料包括:管理協商遊戲、旨在產生和闡明與計劃變革相關的概念框架的材料,以及基於系統概念的兩套電腦模擬行政情境。 研究發現,透過設計過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的關聯,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未來的教育行政人員理解並運用相關概念。該項目通過三個不同類型的原型材料發展,展示了材料組織和過程的一般性結論,並對未來提出了一些啟示(Culbertson, Jack et al., 1968)。 此外,該研究還強調了透過特定原型材料的發展與測試,作為改善教育行政人員準備計劃的一種可行策略。AMP所代表的組織方法在教育行政中是新的嘗試,雖然遇到了一些問題,但結果表明,進一步擴展AMP類型的開發努力是有價值的,為此推薦建立一個國家發展和資源中心,用於教育行政人員的準備工作(Culbertson, Jack et al., 1968)。 教材開發的過程:以AMP項目為例 AMP(Articulated Media Project)是一個專門的項目,旨在設計和開發用於教育管理培訓的原型教學材料。這個項目特別關注如何將理論與實踐、概念與現實情境相結合,以創造出能夠有效提高教育行政人員準備質量的教學資源。AMP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創新的教學材料來強化教育行政人員對於教育管理核心概念和現實挑戰的理解和應對能力。 AMP的核心特點: AMP的實施步驟: AMP項目通過這些步驟,旨在創造出既能夠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又具有實踐應用價值的教學材料,從而促進教育管理領域的教學和學習品質。 原型教材一:管理協商遊戲 管理協商遊戲是一種教學工具,設計用於教育行政人員的準備課程中,特別針對理解和處理教育領域內的職業談判過程。這種遊戲模擬了教育行政人員與教師組織之間的談判情境,目的是為了提供一個實踐談判技巧、瞭解談判策略及其對教育行政決策影響的平台。以下是管理協商遊戲的主要內容和進行方式的詳細介紹: 遊戲的內容: 遊戲的進行方式: 管理協商遊戲通過模擬實際的教育行政談判情境,提供了一個實踐和學習的平台,使參與者能夠在無風險的環境中練習和提升談判技巧。 原型教材二:基於系統概念的模擬 基於系統概念的模擬是《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rototype Instructional […]

探索斯拉夫語系的魅力: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的正寫透明度解析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都屬於印歐語系的斯拉夫語支。這些語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各自獨特的特點。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包括語音系統、語法結構、詞彙以及寫作系統。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 語音系統 語法結構 詞彙 寫作系統 總的來說,儘管這三種斯拉夫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彙和寫作系統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各自擁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對於學習者來說,了解這些相似性和差異性將有助於更好地掌握這些語言。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指的是在特定語言中,字母單位(圖騰,即書寫系統中的基本單位)與聲音單位(音素)之間對應關係的規則性程度。高正寫透明度意味著一個語言的書寫系統與其發音之間有著緊密且一致的對應關係,這通常使得學習者能更容易地掌握該語言的閱讀和拼寫。現在,讓我們比較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英語和華語(以普通話的拼音作為參考)的正寫透明度。 波蘭語 波蘭語的正寫系統相當透明。儘管其擁有一些特殊的輔音群組合和幾個特有的字母(如ł),但這些字母和組合大多數情況下都對應於固定的發音。因此,一旦學習者掌握了這些規則,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讀出波蘭語單詞的發音。 斯洛伐克語 斯洛伐克語的正寫透明度也相當高。它使用拉丁字母擴展,包括一些帶有附加符號的字母來表示特殊的發音。斯洛伐克語的拼寫和發音之間有很高的一致性,使得學習者能夠通過拼寫來準確預測單詞的發音。 捷克語 捷克語同樣具有較高的正寫透明度。與斯洛伐克語類似,它使用了一套包含特殊字符的擴展拉丁字母系統,這些字符幫助表示特定的捲舌音和其他非標準發音。捷克語的拼寫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準確反映其發音。 英語 相較之下,英語的正寫透明度要低得多。英語拼寫與發音之間的對應關係較為複雜且不一致,一個字母或字母組合在不同的單詞中可能代表多種不同的發音。這種不規則性使得學習者在學習閱讀和拼寫時面臨較大的挑戰。 華語(普通話拼音) 華語的正寫系統,特別是指普通話的拼音系統,相對透明。普通話拼音是一種羅馬字拼寫系統,旨在反映普通話的發音。雖然存在一些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例如,某些聲母和韻母的組合有特殊的讀音規則),普通話拼音大致上能夠清晰地表示詞語的發音。然而,如果考慮漢字本身,則正寫透明度變得非常低,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形狀與發音之間沒有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斯洛伐克語、捷克語和波蘭語在正寫透明度上表現較好,這意味著它們的拼寫系統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發音。相反,英語的正寫透明度相對較低,學習者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來掌握其拼寫與發音之間的不一致性。華語的情況則取決於是考慮拼音系統還是漢字,前者相對透明,後者則不是。

布拉格語言學派簡介與導讀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歷史、理論及其對語言學的貢獻。作者首先概述了布拉格學派的歷史背景,強調其在語言學理論發展中的創新性和重要性。書中進一步詳細介紹了布拉格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並討論了標準語言與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作者還展望了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方向,並提供了豐富的附錄資料,包括布拉格團體成員的基本信息、重要文獻選集等。整體而言,這本書是對布拉格語言學派及其對現代語言學影響的全面介紹。 布拉格語言學派 布拉格語言學派是20世紀初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個語言學運動,該學派對現代語言學,尤其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功能主義語言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成員主要是來自捷克、斯洛伐克、俄羅斯等國的語言學者,其中包括羅曼·雅各布森、尼古拉·特魯別茨科伊等著名學者。該學派強調語言的結構和功能,提出了許多創新的理論和方法,如音位理論、標記理論等,對音韻學、語法學、語意學和語用學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布拉格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用於溝通的符號系統,每個語言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並且在語言系統中與其他元素相互關聯。此外,布拉格學派也對詩歌語言和風格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突顯”(foregrounding)概念,認為在詩歌中,語言手段的非常規使用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和產生美感。布拉格語言學派的理論和觀點對後來的語言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理論與問題 布拉格語言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展現了其對語言結構與功能的深入研究。以下是其在這些領域的主要貢獻: 音韻學 布拉格學派將音韻學定義為研究語言中聲音現象及其在語言中功能的學科。他們特別關注音位(phoneme)的概念,認為音位是語言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通過不同的音位特徵來區分意義。此外,布拉格學派對音位的實現(實際發音)進行了分類,強調了音位變異(allophone)的概念,並探討了音位之間的互補分布及其對語言結構的影響。 形態學 雖然布拉格學派對形態學的直接貢獻較少,但他們在音韻學的研究中強調了形態學現象,特別是在分析語言中的音位系統時,考慮了形態變化對音位選擇的影響。他們認識到,形態學結構與音韻結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並通過這種關聯來進一步理解語言的結構和功能。 語法學 布拉格學派在語法學方面的研究集中於句子結構的功能和動態特性。他們提出了主題與評論(topic-comment)的概念,強調句子元素的信息結構及其在溝通中的作用。布拉格學派認為,語法結構不僅僅是靜態的規則系統,而是動態地反映了語言使用中的溝通需求。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在這些領域的研究突出了語言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繫,對後來的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理論強調了語言分析中對結構、功能和語境的綜合考慮,以及對語言變異和變化的動態觀察。 其它 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有著深入的討論和貢獻。以下是其對這些主題的主要觀點: 標準語言和語言的美學功能 布拉格學派認為標準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還具有多重功能,包括溝通功能、技術實用功能、技術理論功能和美學功能。其中,美學功能特別強調語言在文學和藝術中的作用,如何通過語言表達美感和創造美的效果。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的討論超越了純粹的語言學範疇,將其放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功能背景下考察​​。 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 在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上,布拉格學派探討了書面語言的功能和結構,以及它與口語的關係。他們認為,書面語言和口語是相輔相成的,各自擁有特定的溝通功能和社會功能。在拼寫方面,布拉格學派指出,拼寫系統不僅僅是將口語轉化為書面形式的工具,它還應該反映語言的音韻和形態特徵,同時兼顧效率和傳統,避免過分簡化拼寫規則,以保留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特性​​。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對這些主題的討論展示了他們對語言的全面和深入理解,不僅關注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功能,也考慮到語言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和價值。通過這些討論,布拉格學派強調了語言學應該超越純粹的理論研究,關注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多樣性和動態性。 未來發展方向 布拉格學派的未來發展方向,綜合其在過去的成就和理論基礎,指向了幾個關鍵領域: 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將繼續與時俱進,透過融合來自其他科學領域的新方法和觀點,尤其是數學和邏輯方法,來豐富和擴展其對語言現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時,布拉格學派也將繼續關注語言作為一種動態系統的本質,以及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深化對語言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在語言教學中探索可接近性: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

這篇文章由Farrell和Kennedy於2019年發表,主題為TESOL教師的反思實踐框架:一位教師的反思旅程。研究透過一位在韓國教學的經驗豐富的TESOL教師Richard的案例,展示了Farrell提出的一種整體反思實踐方法。這種方法不僅關注於教學的技術層面,也包括教師的哲學、原則、理論以及實踐之外的層面,例如個人的精神、道德和情感方面。研究發現,透過這個框架的應用,可以揭示教學實踐中的三個共通主題:可接近性、以藝術為導向的觀念和好奇心,這些主題在Richard的反思過程中顯示了它們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總之,這項研究強調了多維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並展示了一種框架,以幫助教師從多個角度反思其教學實踐。 反思實踐框架 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是針對教學語言為第二語言(TESOL)教師的一個全面反思方法。這個框架的目的是幫助教師從多個層面對其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不僅包括技術性的方面,也涵蓋內在的如教師的哲學、原則、理論,以及外在的如社會、文化和政治背景等因素​​。 此框架包含五個不同階段(或層次)的反思: Farrell強調,透過這個框架進行的全面和深入反思,可以讓教師更加意識到和自省,並從而發展出基於學生需求和教學情境的專業路徑和教學思考。 Richard的反思實踐 Richard在韓國的英語體驗中心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實踐主要涉及了三個主題:可接近性、以藝術為導向的教學和好奇心。這些主題在他的反思過程中彼此相連,互相影響。 綜合來看,Richard的反思實踐深刻體現了Farrell(2015)提出的反思實踐框架的各個層面,從哲學、原則、理論到實踐,以及超越實踐的層面,顯示了這些反思階段如何彼此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他的教學實踐​​。 Thomas S.C. Farrell & Brennand Kennedy (2019) Reflective practice framework for TESOL teachers: one teacher’s reflective journey, Reflective Practice, 20:1, 1-12, DOI: 10.1080/14623943.2018.1539657

非線性職業生涯:混沌理論在TESOL專業發展中的應用

這篇文章研究了TESOL(教授其他語言人士英語)畢業生成功就業的貢獻因素。通過對加拿大一所中型大學的國際及加拿大TESOL證書畢業生進行廣泛的調查和幾次訪談,研究發現TESOL就業市場的多樣性和職業發展因素的不同效力。畢業生在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方面遇到挑戰,這些都受到他們在TESOL領域持有的各種資本形式的影響。研究強調了TESOL學生和早期職業生涯的TESOL專業人員需要為TESOL職業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做好準備,並不斷提高他們的資本形式。同時,TESOL教育者、程序管理者和專業組織應考慮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為建立一個強大的TESOL社區提供長期的職業支持。 長摘要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TESOL就業市場的多樣性以及影響職業發展的不同因素。根據研究,TESOL職業領域在過去十年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對於如何更好地支持TESOL專業人士擁有持久職業生涯,現有研究提供的信息不足。因此,對TESOL課程進行研究,以識別工作場所當前需求與這些TESOL課程提供的準備之間可能的不匹配領域是至關重要的。此外,也需要研究來通知當前的TESOL學生和新手TESOL專業人員,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這個競爭激烈且有時不穩定的職業​​。 研究通過對加拿大一所中型大學的國際及加拿大TESOL證書畢業生進行廣泛調查和幾次訪談來收集數據,並通過資本形式(Bourdieu 1986)和混沌理論(Bright & Pryor 2005)的視角進行分析。結果顯示TESOL就業的顯著多樣性以及參與者職業發展中因素的不同效力。畢業生在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方面遇到挑戰,這些挑戰受到他們在TESOL領域所持有的各種資本形式的影響。同時,研究強調TESOL學生和早期職業生涯的TESOL專業人員需要為TESOL職業的複雜性和不可預測性做好準備,並不斷提高他們的資本形式​​。 在TESOL就業市場中,就業情況因教育設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這使得理解TESOL勞動市場和畢業生的就業水平成為一項挑戰。畢業生對於就業成功的模式表示好奇,研究試圖探索以下研究問題:是什麼因素促成TESOL畢業生找到與TESOL相關的職位?研究發現,除了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外,個人因素、工作搜索過程和職場適應也對職業過渡產生重要影響。成熟學生更多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而新畢業生則受到工作搜索技能的影響較小,但在選擇工作類型時經驗有限。所有三類學生在從課程畢業後都對其工作場所進行了重要的適應​​。 總結來說,TESOL就業市場的多樣性及職業發展因素的不同效力凸顯了TESOL領域內職業發展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畢業生需要不僅提高TESOL技能和求職技能,還要增強個人資本,如對不同文化的理解、溝通技巧、以及職業規劃和網絡建設能力,以適應多變的職業環境和提高職業發展的成功率。 理論框架 本研究透過資本形式(Bourdieu, 1986)和混沌理論(Bright & Pryor, 2005)的視角來分析TESOL畢業生的職業發展和就業市場的多樣性。這兩種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解和解釋TESOL職業發展複雜性的概念框架,幫助探究畢業生如何導航在不斷變化的職業生涯中。 Bourdieu的資本形式理論將個人可以擁有的資本分為經濟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本三種。經濟資本涉及財產擁有權,社會資本著重於人際關係的效用,而文化資本則強調個人從個人、社會和機構文化視角擁有的價值。文化資本具有三種形態:客體化狀態(例如擁有特定文化符號的碗或代表社會階級的汽車)、制度化狀態(例如獲得碩士學位)和體現化狀態(例如建立作為TESOL專業人士的身份或認識到寫作的重要性)​​。 混沌理論則提出,現代職業生涯不再是線性路徑,而是一個更為複雜的過程,涉及多次轉變,這些轉變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以及這些因素之間互動的影響。混沌理論的吸引因素是影響職業軌跡的因素。這一理論提供了一個概念框架,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融入職業發展的非線性和周遊性,而不是僅關注傳統的因果關係​​。 通過結合這兩種理論,研究揭示了TESOL畢業生面臨的職業發展挑戰和機會,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提高各種形式的資本來應對這些挑戰。這種分析框架強調了個人特質、職業技能、社會網絡以及對教育和文化資源的掌握如何共同影響TESOL專業人士的職業軌跡。此外,它也突出了職業生涯的非線性特徵,即不可預測的事件和機遇如何塑造職業路徑,以及個人如何需要靈活地適應這些變化以促進職業發展​​。 Wu, Z. V. (2019).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ESOL Employment: A Graduate Perspective. BC TEAL Journal, 4(1), 13–32. https://doi.org/10.14288/bctj.v4i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