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看電影的心得

Boy Meets Boy 少年遇見少年

日本釜山電影節所播放的短電影「Boy Meets Boy」,我先看13分鐘的版,再看導演版的,我覺得滿好看的,和大家分享。 短短的電影是兩個男孩邂逅的過程,一個是學生,一個是成年人。因為相機、底片盒、公車而相遇,或許是刻意、或許是機緣。沒有語言,只有肢體動作和長得怪怪的愛神出來唱歌,是一個滿可愛的小電影。 下面直接分享導演版:  

Boys Love 男孩的愛

「相遇、相知、相愛然後分離,這是多麼令人悲哀的故事」。這是「Boys' Love」開頭引用的名言。大概預示著這是一個悲劇的故事。 間宮是一個記者,訪問一個既是學生畫家又是個模特兒的怪咖(如月)。怪咖有一個工作室,是事務所提供的,通常怪咖居無定所。說他是怪咖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個怪咖在第一次和間宮見面,就把間宮拖到廁所裡亂搞! 一次被如月得趁之後,如月又透過經紀人把間宮找來。正好如月剛和一個老男人完事,間宮看到了相當吃驚。 怪咖也是有好朋友(千鳥)的,而且成績還不錯。雨果說:「愛的大部份是信任。」我想千鳥和如月彼此是信任的。因為千鳥的關係,所以間宮更深一層地認識了如月。 莎士比亞說:「如果有能夠分擔悲傷的朋友,悲傷就能夠被治瘉。」間宮認識如月後,不再和男人亂搞,真正過像學生的生活。如月和間宮開始傳簡訊交流、甚至一起游泳。海明威說:「兩個人,只要有一個人在的地方,一定兩個人都在。」 「嫉妒是戀愛的姊妹,就像魔鬼是天使的兄弟一樣。」千鳥覺得如月改變了,甚至跑到間宮住的地方去查訪。如月、間宮和千鳥的關係非常奇妙,總之不離愛情小說那些排列組合,最後悲劇收場,請各位自己去發現。 「約定」是因為破壞而存在?或著是因為遵守而存在?或許我們不必去在乎約定為什麼要存在,而可以去探討遵守約定或破壞約定,哪一個是人們所偏好的。我想人們普遍是希望約定被遵守。否則有了約定卻不遵守,和平協議就不再和平,反而造成戰爭,不如不要簽協議,快點打一打結束戰局。 日本人的口味很重,連拍電影都像拍A片一樣,不過這部電影我覺得有個不一樣的地方,他會在劇情推展時,適時地出現「名言佳句」,彌補演員不成熟的演技,讓觀眾更容易進入狀況。

2012世界末日vs刺陵

今天下午到南投縣埔里鎮的山明戲院看電影,看的是「2012」和「刺陵」,這兩部沒有什麼共通點,不過正好在連續的兩段時間看,我歸納三個共通點:「閱讀」、「親情」和「所有人的權利」。 閱讀: 我最近剛讀完一本書「語言與人生」(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S.I Hayakawa),這本書說「閱讀或其它文學作品可以使人經驗更豐富」。一個去過日本的人,可能只會看到很多日本人;然而,一個閱讀許多日本文學的人所理解的日本,肯定多於這個只去過日本的人。「閱讀」使我們能夠超越時間和空間地體驗。洪蘭教授日前也以「史懷哲是哪一國人?」被報導要求學生正視「閱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在2012裡,協助美國政府預測、模擬地殼變動的那個地質學家,受到父親的影響,在高中時期便讀了兩千本的書。在登上救命艦艇時,也和協助維護人類文化遺產的總統千金討論道,任何在人類大量滅絕後能夠留下的書藉,將成為經典,儘管他只是一個銷售不到500本的小說! 刺陵在我看來是一個主線不明、結構鬆散的電影,如果不是林志玲和周杰倫,我想這部電影將會一點看頭都沒有。在刺陵裡,藍婷最後成為暢銷作家的原因不明,不過我想應只是因為她經歷那失落古城的冒險。如此,我們不必去經歷那段冒險,只要買藍婷的書,同樣能夠經歷和藍婷一樣的冒險,這就是閱讀帶給我們豐富經驗的原因。 親情: 在2012裡,傑克森由於忙於工作而無法和妻子、兒女在一起,甚至後來分居,導致兒子和自己的感情總是不睦;刺陵中的藍爸爸和藍婷也是如此,藍爸爸終年為考古、歷史找尋寶物,忽略和家人的關係。直到災難來臨時,傑克森屢次和兒子的談話,才挽回兒子對自己的信心;直到藍爸爸過世,再也沒有機會和他說話,藍婷流下眼淚,意識到看天空眼淚不會流下來,乃是因為和爸爸看得是同一片天空。親人對自己的照顧,我們常常看作理所當然,當面臨災難或失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知道它的重要。 所有人的權利: 兩部電影中各有一句結構相似、意義稍有不同的句子。2012:地質學家對總統說:「人們有知道的權利。」;刺陵:在叨叨把失落古城的地圖複製了許多份後說:「人們有追尋夢想的希望和權利。」 我對「人們有知道的權利」這句話,特別感到毛骨聳然。在人性本善的前提下,當人們知道我們將面臨災難時,我們會讓出船位,讓對人類文明繁延有貢獻的人上船的;然而,當人性是自私的前提下,暴動和戰爭就會產生,反正世界末日就要來了,在有限的日子讓自己快活是最重要的。當然,人性是複雜的,不是全善或全自私的,所以我對人們是否有知道的權利的存疑。美國牛肉或H1N1疫苗,「知道」和「恐慌」常常是成正相關的,而且常常是將微乎其微的機率擴大解釋的。有機份子,則將其擴大解釋,劃個大餅讓人追尋夢想,於是就能操縱民意,使民主變民粹了。 我覺得在山明戲院看電影的感覺不錯,一票可以看兩片,住在埔里、魚池的人可以去看看。

男人香 Little More Than A Year Ago-adored, Diary Of A Male Pron Star

「男人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很久之前就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但因為它是義大利語為主的電影,所以當時並沒有想看之的動機。電影是關於一個色情電影,也就是A片的演員的故事,而且還是個專拍同性戀A片的演員。我覺得滿有意思的,和大家分享: 男主角「里奇」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但家族的人都不清楚他是幹什麼吃的。直到他的哥哥試圖去理解這個弟弟,才開始喜歡里奇的生活態度。鏡頭透過居家環境、交友、休閒、工作來表達里奇這個有趣的人。而我對他遇到「巴巴」,和巴巴在床上談話的內容覺得比較有意思。 巴巴親眼目睹母親在車禍中死亡,外公外婆相當擔心這個小孫子會留下陰影。然而,事實證明,大人往往覺得小孩子不懂事,但小孩子通常懂得比大人更多,也更容易、大方去接受新事物。巴巴的媽媽跟巴巴說過,世界上有男生喜歡女生,也有男生喜歡男生,也有男生既喜歡女生又喜歡男生。巴巴懂很多有的沒的東西。外公外婆擔心巴巴和里奇在一起,會被里奇影響,所以不喜歡巴巴和里奇在一起。 或許很多人嘴巴說不排斥同性戀,甚至支持同性戀結婚,但如果自己的兒子、女兒是同性戀,肯定都巴不得把他們的腳打斷,甚至斷絕親子關係。外公外婆大概也是不希望巴巴和一個既是同性戀又是色情電影演員的里奇在一起,才如此想。儘管如此,巴巴還是很想和里奇在一起,因為他實在很有魅力。 今天早上聽了陳文茜的節目,說到國民黨是一個沒有核心價值的團體,不像民進黨有「台獨」作為核心價值。龍應台也說過,作為世界公民,應該找一個自己會去關心的議題。陳文茜和高爾的議題就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民進黨的議題是「台獨」,我想這個里奇的議題就是「同性戀色情電影」,任何人只要能把自己的議題作到最好,就可以是很有魅力的人。 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電影,雖然是義大利語,不過還是滿好看的。

禁断の恋 禁斷之戀

看完「禁斷之戀」深深覺得日本人真得是亂七八糟,一部電影裡頭居然能夠有那麼多怪怪的戀曲。不過人各有志,我喜歡的,未必是你喜歡的,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只要喜歡的人和被喜歡的人兩個開心就好了,在不造成其它人跑擾的前提下,所謂的「禁斷之戀」只是社會所賦予的價值判斷罷了。下面分享這部超怪的日本電影: 我想大部分人同意時尚界或設計圈有許多同性戀,男主角「律」是一個設計師,他的老闆派他到紐約留學,現在學成歸國,他的老闆希望他除了工作之外,也好好開導他的小孩「翔」。他的老闆有兩個小孩,「翔」和「僚」,翔是哥哥,在律去紐約留學時,從高中退學了。這位大老闆的公司還有一個部長,心地很壞,聯合僚在監視翔的一舉一動。所以你大概可以了解劇中,有一個爸爸,兩個小孩,還有男主角和一個心地很壞的部長。 這當中有許多被社會認為不倫的戀曲,包括老闆和設計師之間;設計師和小孩之間;哥哥和弟弟之間;爸爸部屬和兒子之間;男性和男性之間。一大堆的不倫戀曲(或稱禁斷之戀)就在一個半小時之間的電影展開,非常刺激,讓我常常在偷笑。整部電影,除了路人之外,通通是男性演出,一開始我常常搞不清楚誰是誰,大概是日本人對我而言,都長得很像,而且髮型又差不多。 希望這電影,不會造成社會的偏差。或許我們擔心太多,其實就像「男人香」裡頭的小男孩「巴巴」一樣,我們的思想都是開放地能夠接受這個多元的社會。

親愛的伽利略 หนีตามกาลิเลโอ Dear Galileo

伽利略因為地心說受到迫害,當時的人都認為伽略說錯了,時間拉長之後,證明伽利略說的是真的。我們也很想證明自己是正確的、是真的,有時候需要時間。「親愛的伽利略」是一部兩個泰國女生到歐洲旅行、打工的電影,我認為相當值得推薦給愛旅行的朋友: 旅行很有趣,特別是長時間的旅行,你有太多無法預期的意外發生、太多可能是命中註定卻因緣際會碰到的人事物。或許不是每天都充滿驚喜,但旅行過後,肯定懷念旅行的日子。 兩個女生Cherry(小櫻)和Noon(小棉)休學到歐洲旅行,先到英國投靠學姊,後來在泰國餐廳打工。英國打工非常辛苦,賺錢不易;輾轉再到法國,住不慣青年旅舍,又到泰國餐廳打工,不能說法語,只能待在廚房切菜,賺的錢不多,淪落到要在地鐵站逃票才能有錢一活,所幸遇到在巴黎流浪的泰國人,辦了展覽了、交了朋友還為Cherry找到在義大利工作的機會。到了義大利,在威尼利因為想坐岡多拉船,私自帶餐盒,為了多賣幾盒義大利麵,而被老闆發現,結果Noon被遣返回泰國。旅行真是充滿驚奇,你說是不是呢? 我喜歡這部電影,這個旅行的感覺。它同時提醒我們,獨立旅行或身處在異地時很容易遇到的問題: 生病怎麼辦?在沒有健保或任何健康保險的狀況下,吃成藥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但與當地藥局溝通不良或沒有藥師處方的情況下,自己帶藥品才是上上策。所以,我一定要記得自己帶藥品才出國。 沒錢怎麼辦?沒錢就工作唄!但在國外不會語言又沒有工作許可,真要找到工作真的不容易。或許找到同鄉(來自同一個國家)的人是比較能夠一試的方法。就算同鄉人剝削也只能忍耐了,誰叫你寄人籬下呢? 錢弄丟了怎麼辦?被抓到警察局怎麼辦?吵到鄰居怎麼辦?遇到同鄉人怎麼辦?太多事情,你不知道怎麼辦,生活會充滿變數,可能有趣,也可能會令人感到沮喪而想家。怎麼辦?船到橋頭自然直,去了就知道。哈哈哈。 自己找樂子,讓生活開心一些: 在PoohSticks Bridge玩拋樹枝的遊戲,比賽誰的樹枝先漂過橋;或者問問伽利略先生,口中所說的話是否或實現?(丟兩個石頭,看是否同時落水);不然,就在充滿外國人的街上,用自己的語言來找是否有同鄉人。

愛在同志聖誕節 Make the Yuletide Gay

「同性戀出不出櫃」是常常在電影拿來被表現的題材,在我看來,已經有點沒有新意而覺得無趣了。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或許同性戀要不要向自己的家人出櫃或許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愛在同志聖誕節」仍在這個古老的話題上打轉: Nathan和Gun是大學同學,同時是男男朋友,也就是愛人。Nathan原本要回家和家人過聖誕節,後來計劃改變,和Gun的家人一起過聖誕。Nathan才知道Gun並未向家人坦誠自己是同性戀。這樣出櫃不出櫃或如何出櫃,我覺得觀眾對劇情很容易可以預測,所以我不多描述,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看下面的影片。 我想討論的是「為什麼要出櫃?」電影裡頭,主修哲學的Gun正好說了,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常常想的問題是「如何?」而富裕國家的人民則在想「為什麼?」如果你煩惱的是「如何賺錢?」那你應該是很缺錢;但如果你煩惱的是「為什麼要賺錢?」那你大概不必為了生活、賺錢煩惱,可以當一個思想家。同樣的很多人煩惱「如何出櫃?」,但也可以討論「為什麼出櫃?。」 「人為什麼要出櫃?」或者換個方式講「人為什麼要保守秘密?」我們都不喜歡八卦的人,偏偏這世界上有人喜歡聽別人的八卦,我們常常認為無法保守秘密的人,有相當程度的八卦。不出櫃的人就像一個保守秘密的人,只要一直把秘密保守起來,不要讓別人知道就可以了;當然,有另外一群人認為出櫃能夠解開秘密,讓心裡沒有那麼多負擔。(往往把秘密跟別人之後,常常造成接受秘密的人負擔) 這是一部容易預測劇情的電影,不過也算是滿好看的。

水銀俠 มนุษย์เหล็กไหล Mercury Man

「水銀俠」是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有人說它是泰國版的蜘蛛人,而且有不久前非常火熱的恐怖份子和炸彈客內容,也包含泰國電影常有的幽默和詼諧,東森電影台也曾經播送過,我覺得滿好看的,下面分享心得: 水銀俠感覺跑了許多地方拍攝,電影一開始說的語言感覺是泰國的方言,我聽不太懂,後來發現是柬埔寨的語言;然後聽到NAMASDE,以為是印度,沒想到是西藏,最後才回到曼谷。混揉的宗教信仰、國家情勢和神話傳說,美國對中東地區發動戰爭,讓中東地區國家互相傷害,泰國為遊客進出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恐怖份子決定在泰國攔截美國送化學武器到中東的船艦,伊斯蘭教的信仰者又是恐怖份子的頭頭,使用收藏在佛教寺廟裡聖物,太陽水銀和月亮水銀。這很像好萊塢的電影,或許是電影好萊塢化,不過我覺得滿值得看的。 最後的鏡頭回到西藏,讓人覺得玩味的是背景音樂使用居然是台灣最容易聽到的大悲咒版本,非常有意思。

เดอะเลตเตอร์ จดหมายรัก 情書 the Letter

「情書」超催淚的,特別又是泰國第一女主角Ann和Att演的,非常動人心絃,也讓人非常同情男女主角這樣子的遭遇。電影中的配樂也相當好聽,我覺得這是非常浪漫的愛情故事。 戲劇似乎就是這樣,如果沒有高潮迭起,就沒有吸引人的張力。戲劇反應人生,人生要有高潮迭起就要靠「無常」。什麼是「無常」?我們習慣身邊的事物有一定的規律,每天早起媽媽為你準備好早餐,然後和隔壁的小王一起去學校上課,再經過雜貨店買糖果吃,回到家看電視。然而,如果媽媽過世了;小王突然和你絕交了;雜貨店倒閉了;停電電視不能看了,這些都是無法預警而會讓你感到「無常」的。總的來講,「老」、「病」、「死」這樣的無常是讓人最感到無助而不知所措的。 情書內的女主角Dew面臨了兩次的「無常」,先在曼谷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因為和網友見面而遭殺害,之後定居清邁和Ton結婚之後,以為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沒想到Ton生病了,而且馬上就面臨死亡。這些都是無常。面對「無常」,最傻、最笨的方法就是「自殺」,自殺無法解決問題,而會造成更多問題。Dew是聰明的女孩,懷了 Ton的孩子,把孩子順利生下也扶養長大,雖然沒有爸爸,但也是個美滿的家庭。 上面是關於電影和「無常」有關的心得,下面我想說說E-mail和書信的關係。 時代是一直進步的,我記得曾經有寫信很頻繁的時光。就讀的國小有來自大學生的營隊服務,那時候書信魚雁往返相當有意思,每每寄了信出去,就期待收到回信。不可否認,收到來自郵差的信是相當興奮的。 現在用筆寫字的機會少了,大多透過鍵盤進行文字記錄。當我成為大學生進行返鄉服務時,我也不習慣留下實體地址或信箱,我認為E-mail的聯絡較為普及且方便。我未考量的是,至今還有很大一部份人是用不到或不習慣使用E-mail的。 實體信件和E-mail有各自的優缺點,「情書」這電影很巧妙地這兩種東西結合在一起,我也想寫寫信寄給遠方的友人。

2022大海嘯 2022 Tsunami

陳文茜,全世界最聰明的女人之一,透過自己的節目「文茜的世界週報」強力地播送全球暖化或世界氣候變遷的消息,世界週報都快變成天氣預報了。從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以來,許多反省人類和大自然的相關影片陸續推出,大導演盧貝松的搶救地球(Home)、英國導演Franny Armstrong的愚蠢年代(Age of Stupid)或者極其商業之可能的2012,許多人透過影像告訴人類,環境面臨浩劫,大自然將反撲。此外,還有一部災難電影(泰國電影),2022大海嘯(2022 Tsunami),似乎也想傳達類似的概念: 自南亞大海嘯之後,東南亞海岸各地建立了海嘯預警系統,每個人都認為有其必要。然而,一但警報連續發佈卻沒有真正發生海嘯時,多少會有如「放羊的孩子」質疑,這考驗著的領導者的決策。 2022大海嘯電影所涉議題眾多,例如,島嶼的開發,興建賭場;政治上,反對黨的杯葛;京都議定書;泰國佛教和泛靈信仰的融合…等。我無法一一記錄,這個應該由觀眾自己去體會。我特別有印象的是總理和預測地震的博士不顧自己的生命只願成全大我的行動。 總理在直升機上看到校車面臨被海水沖走的情況,親身垂吊去救車上的學童,這宛如是林靖娟老師捨身救人的翻版。(不過,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想第一要譴責救難人員。居然讓總理自己去救難!)博士也發揮相同的精神,明明知道地震就要發生,仍然要到水下實驗室去進行更精準的測量以發佈警報,結果犧牲了小我。 我們或許會對這一類的災難電影感到麻庳甚至感冒,我們或許知道這些電影傳達著「人和自然」應當有的態度或作為,但只要我們沒有產生行動,我們只是任憑地球在我們眼前漸漸生病而死去,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毫不覺察。 電影中,男主角認為動物的遷徒代表氣候將有異常,但為什麼動物能夠感覺,人類無法感覺?我認為原因在於人類世界有太多資訊充斥,而人類只選擇自己願意相信的資訊;動物則依靠直覺。我想我也常常依靠直覺,先依直覺決定這是不是應該閱讀的資訊,再來決定資訊是否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