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雜學

我讀《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語言發展》

 語言是由一些子系統所構成的,這些子系統包括語音、語義、語法和語用。語音指的是掌管語音結構和語音組成順序的規則;語義則牽涉到詞彙,即以語詞和語詞的組合來表達概念的構成;語法則包括句法(語詞形成語句的規則)和語態(數量、時態、格位、人稱、主被動語能或其它有意義的標記。);語用則是讓語言使用者恰當且有效溝通的規則。   兒童語音能力的發展有賴於「注意聽出語音」、「發出語音」和「將語音結合為能令人理解的語詞和片語」。為了能像身邊的人一樣說話,幼童會馮藉他們驚人的能力分辨母語中的語音類別。而語義的發展要先「理解」而後才能「說出」,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記憶形態,即「認知」和「回憶」。只要兒童能認知語詞的意義,就可以理解語言,但要說出語言,則有賴於回憶的能力。因此,兒童無法說出一個詞,不代表他不懂這個詞,我們只是看到他們會說的部分。   兒童語言學習策略主要可以分兩種,一是指稱式的學習方式,二是表達式的學習方式,前者佔大多數。指稱式的學習方式認為語詞是用來幫事物取名字的,而表達式學習方式則把詞語用來談論人們的情感和需求。這兩個學習方式和文化也有關係,物體名稱對學英語的幼童而言是常見的詞彙,而固定的社交語句則對學習華語、日語和韓語的幼童來說較多。   兒童語法能力的發展一開始是透過組合兩個語詞來表達語多意思,這種語句稱之為「電報式語言」,如「媽媽餅乾」、「爸爸外面」,而後能講出三個語詞的句子後,就可以始用零碎的語法規則了,但難免會有過度規則化的現象。有學者認為透過「語義提攜」,這有助於兒童使用詞義來理解語句的結構;也有學者認為兒童詞類的歸納能力是與生俱來。   語用的發展歷程則包括社會的影響,包括轉向(對剛說的話加以評論,並要求對談者給予回應)或陰影(修改談話焦點,逐漸改變談話的主題)。而後,兒童陸續會出現組織、詳細和評論的敘事,然各個文化之間的敘事形式有很大的差異。  

圓滿的如意

佈施方式有三種,財佈施、法佈施和無畏施;佈施的對象也有三種,對佛法僧是種福田,對父母師長是種恩田,對遭遇不幸的人是種悲田。不論佈施的方式、對象為何,只要能夠佈施的人後必得大安樂。我這個人生性慳貪,沒什麼錢財,作不了財佈施,不過作作法佈施倒是可以。心情好,我來給大家法佈施一下。分享我的公案:   我畢業自國立台灣大學,在大學時參加中智社(台灣大學有許多佛學社,中智社是其中一個。),因此和三寶開始結緣。現在就讀國際暨南國際大學,同樣參加佛學社(禪悅社)。除了參加佛學社之外,我還常常到中台禪寺分院普天精舍薰修,我覺得受益良多。佛法不可思議,我來和大家分享「圓滿的如意」。(2010,釋見燈)←(我大概是中了APA的毒了。)   東南亞研究所畢業的條件之一是於研討會或期刊發表論文,我是一個閒不下來的人,只要知道有什麼事情、任務是必須完成的,我就會提前將它完成,因為我很怕把所有事情都擠在期限前,這就像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會定時定期排便,不然累積了好幾天的大便才上廁所,這肯定要便秘的。於是,我也找到一個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的相關議題的研討會參加,後來找到《孫中山的兩岸遺緒研討會》,撰了拙文《續孫中山之火,燎東南亞地區華語教學之原: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順利地被研討會接受了。這也了了我一椿心願。這真是令人感到「如意」。   第二件「如意」的事是甄選「臺泰拓展視野計畫」錄取赴Wat Sriwareenoi School擔任華語文教學助理。以一個只參加過政大公企中心開設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密集班的學員而言,我認為自己相當幸運。三寶慈光加被,才讓我有機會到泰國北欖府教華語。老實說,我從去年十一月就積極參加由普天精舍舉行的三昧水懺法會,還有其它大大小小的活動,包括中台禪寺、禪悅或和普天精舍舉辦的。當然,我這不是說只要抱佛腳,就一切順利。如果你檢視我的學習歷程,包括:華語教學的能力、語言的能力、對東南亞的熱情與認識…等,你會發現我也是付出相當的努力,才取得這個機會。這兩件事對我來說,都是「如意」。   今年(民國一百年)元旦時,我參加在中台禪寺舉辦的八關齋戒,見燈和尚開示「什麼是圓滿?」「圓滿」意謂在達到如意的過程中,還意外得到其他想要的東西;換言之,「不圓滿」就是達到如意了,但是也得到一些不想要的東西。在投稿錄取的「如意」中,我「圓滿」地獲得了一筆稿費,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在取得赴泰進行華語教學的「如意」中,原本要在今年五月出發,現在延到七月出發,於是我不必提早休學,這又是另一個「圓滿的如意」。或許,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達到「如意」的境界,但我相信因為我積極參與精舍或佛學社的活動,我不只是「如意」,我還得到的是「圓滿的如意」。   雖然我生性慳貪,但得到稿費之後,我也立刻進行了財佈施,我想這也有助於減少我的三毒之一的「貪」。我想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我給自己的新年新希望就是繼續保持這股向上的力量,也勉勵大家、祝福大家都能有「圓滿的如意」。

《孔子:決戰春秋》,中國人決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最近在閱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又看完《孔子:決戰春秋》,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這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的背景都是在亂世。亂世下,有些人的故事會被記得,有些人的故事會被遺忘。《孔子:決戰春秋》是歷史的大棋盤,儘管歷史悠久,但仍能被人記起,甚至記錄在教科書裡;《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一樣,雖然是近代,但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遺忘,儘管參加戰爭,甚至不知道為何而戰。下面分享的心得: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沒有主線,每個章節都可以自成一個小故事,這是訪問、搜錄了很多史料、見證者而集的大成,史觀當然是主觀的,不過可以讓人看到教科書讀不到的另外一面。我只提取《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孔子:決戰春秋》有共同處分享心得:   中華民族一定是個很注重教育的民族,有一種東西叫「聯大」,最注名的就是「西南聯大」,「聯大」因為戰爭而生,往往戰爭起來的時候,老師帶著學生們顛沛流離,說好聽點,是風簷展書讀,說難聽點,就像喪家犬一樣,邊逃邊讀書。但這樣砲彈、烽火下仍教育出許多優秀人才,我一時列不出清單,你可以去讀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對日抗戰時,「聯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繼續為國家作育了英才;對日抗戰結束後,悲情的中華民族,又得面對國共內戰,「聯大」模式又啟動了。   對日抗戰時,打得是日本鬼子,至少是為中華民民族而打;國共內戰開始,為誰而戰誰都搞不清楚了。國民黨、共產黨兩個勢力都在拉人參軍,一個家庭可能哥哥在共產黨、弟弟在國民黨,更甭提一個學校或一個鄉里。人群四分五散,一下分開可能就是幾千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人在分離時留下了一本 《古文觀止》,這《古文觀止》還成了日後被集中在難民營的學生們最主要的教材。只有一本《古文觀止》,學生們手抄一份就當教科書了,每人背三十篇,好像佛陀弟子背誦佛陀講經說法一般。   教育在戰亂中還能不輟,我想這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姑且不論《孔子:決戰春秋》是否符合史實,但孔子讓教育普及是不可否認的。孔子雲遊魯國之外時,與弟子們拉車經過冰原,冰面裂了,顏回和書簡落到裂冰寒水中,顏回往返水底水面,只為救回書簡。或許那些書簡正如國共內戰時的《古文觀止》。顏回死了,卻也救回一些書簡了。   君人求仁得仁,不殺生以害仁。對於「仁」和「生」(「生命」),我個人仍是視「生」重於「仁」,畢竟沒有「生」就沒有「仁」了。貪生怕死是否害「仁」呢?如果是為了護「仁」的話,貪生怕死就由它去吧!

組織的核心價值(by見燈師父)聽講心得

 如何成功?只要努力就會成功?你是否有努力過,但卻沒有成功的經驗呢?每個人都想成功,但經過一番寒徹骨之後,卻不能成功的人大有人在。有幸參加這一次的幹部訓練,見燈和尚開示「組織的核心值價」課程,收穫良多,與大家法佈施,感恩大眾佈施慈悲歡喜:   怎麼樣叫「成功」?就是符合你心裡預期,達到你心裡的標準,也就是你潛藏的希望,簡單的說就是「如意」啦!如你心裡的意。好比射箭,有了心裡的目標,也確實努力過了,但卻無法射到目標。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看錯了」。一開始就看錯了,當然射不到目標。對人、事、物沒有正確的認知,不清楚其相貌、狀態、特性,出發的心。因心正確,果報會如意,就會成功,這就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意識型態也就是俗話的「核心價值」。   每個組織會有不一樣的核心價值,例如佛學社的核心價值就是找尋佛法的真理,確定核心價值之後,要擴展、推廣時也得要有一些方法。對於推廣、傳播,釋迦牟尼佛很早之前就提示過「菩薩四攝法」,教導我們怎麼去渡眾生。菩薩四攝法包括:愛語攝、同事識、佈施攝和利行攝。   愛語攝就是多讚嘆別人,但不能淪於拍馬屁。用目標對象熟悉的語言去引起他的興趣,例如這個喜歡談論政治,你也跟他聊點政治,不必深入但卻能開啟溝通的橋樑。進一步可以利用其熟悉的語言,分享佛法,給予佛法的正知見。   同事識則是和目標對象去做相同的事,讓他覺得你和他是同一類的。假設你在路上遇到一個嚼檳榔的阿伯,你很想渡他,怎麼辦?當他請你吃檳榔,你就同他一起吃;他想蹲著聊天,你也陪他蹲下來聊;他要喝酒,你也陪他喝酒…等。不過,必需堅持原本的正知見,不要還沒渡別人,自己就先被渡了。   佈施攝有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建立目標對象和你的良好關係,你要渡他時就容易許多。當然,你要有正知見,否則就只是誘惑或賄賂了!   利行攝則是行菩薩道,例如在有人在感情不順遂的時候,給他安慰;在發生地震時,進去給援助。總之,就是做對目標對象有益的作為,這也是利益大眾的行為。或許你認為這是趁虛而入,但只要你秉持著正知見,以佛法為依歸,就是行菩薩道,就是渡眾生。   善開方便門,不要只是一味地道德勸說,利用各式各樣的方便來渡眾,開方便時仍不離佛法,達到自利利他的目標。你會發現,追根究抵都是不佛法,所有方便、善巧都是事項。見燭法師在結訓時提示大家「有事無理,徒增無名」,當我們進行各種善巧、方便時,仍不能沒有「理」,這個「理」就是佛法,就是我們平常要到禪修班精進用功的原因。感恩大眾佈施慈悲歡喜。傳晨合十。順便和大家分享中台禪寺的粉絲專頁:點我去按個讚。

《國際現勢與我國外交展望》(by陳錫蕃大使)的聽講心得

 有幸到2010年青年國際事務研習營的推廣青年旅遊卡,順便留下來聽幾堂課,覺得穫益良多,特發此文與大家分享。早上第一堂課是前駐美代表陳錫蕃大使的《國際現勢與我國外交展望》,我沒有帶筆,留下一堆零碎的記憶,只能靠講義文字回顧:   你說我們的國號叫「中華民國」,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你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你覺得這樣準確嗎?澎湖屬於台灣沒有問題,但是金門是屬於福建省的,你怎麼說?南沙群島也不算是台灣的,但卻是中華民國的。所以,你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是不準確的,不過你可以說「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好像上歷史課,陳錫蕃大使輔以國際法和大家說明過去台灣如何是屬於中華民國的。根據國際法的說法(國際法是一套洋人訂的遊戲規則),收復失地有兩個方法:一、和平協議,二、宣戰並打勝戰。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透過和英國的和平協議,收回香港。   滿清是中國近代腐敗的開始,和日本打仗輸了割讓台灣,原本還要東三省也要割出去,後來只有將台灣割給日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戰敗,又接著國共內戰、又是韓戰,反正就是很多戰爭,直到沒事之後才找了日本要簽中日和平協議,如果日本(戰敗國)沒有和平協議的話,日本就一直得是Occupied Japan,被人佔領的日本。從宣戰開始,到簽定和平協議,才算是結束戰爭。   日本要和中國簽和平協議,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一個中華民國在台灣,日本跟誰簽?日本跟誰簽,就決定了台灣屬於誰。除了美國外的其它如英國、法國,已經和中共建交,都要找中華人民共和國,唯美國想找中華民國,後來乾脆兩個都不找,大家決定讓日本自己去決定找中華人民共和國簽或中華民國簽。當時,日本是想找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的,但美國給日本壓力,若日本不跟中華民國簽,則美國國會就不通過與日本的和平協議,這將會使日本一直是Occupied Japan狀態。日本被迫與中華民國簽和平協議,所以就國際法來看,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台灣屬於中華民國,符合法理上合理性。稱「台灣地位未定」的人多是忽略以上事實。   中日和平協議見:中華民國與日本國間和平條約(1952年)。另外,有林滿紅提出相關說法。陳錫蕃大使的課程,包含了許多國際法知識,讓人更有邏輯地去理解台灣歸屬於中華民國的歷史。

我要《搶先佈局十年後》

這兩天閱讀了Mr. 6,劉威麟這位創投作家寫的《搶先佈局十年後》,同時又看了《藍海年代》專訪大陸漢王科技(電子書的先鋒)董事長劉迎建,《文茜的世界週報》則用一連串的新聞報導由富士康員工連續意外事件,使大陸面臨調整工資的轉型陣痛。Mr.6說的是未來,劉迎建擘劃的是不久的未來,陳文茜講的則是現在,一個一個地連鎖發生,讓人對未來充滿想像與期待。 我很喜歡《搶先佈局十年後》,先不論其預測的內容是否已經落實或不切實際,我覺得這本書對「未知」的未來有很多提示。讓我用一些筆記,來提醒自己這些未來的趨勢。 一、全球化:飛機票可能像電影票那麼便宜,一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國外。二、智慧型手機。三、美國仍是第一強國,但吹起中國風,這次到上海,我要買唐裝。四、大賣場變超級大賣場,準確掌握消費者消費行為。五、影像取代文字,人們對上電視不再覺感到新鮮,到處都是面板、充斥著廣告。六、虛擬人生,Second Life;衛星城市。七、安全:恐怖份子防堵、電腦病毒掃毒。八、人類把大自然的機率變成有或無,一翻兩瞪眼,壽命延長,想死都死不了。對環保的投資主要者變成政府。 書中描寫未來的景像,有好的部份,也有壞的部份,不過好壞也不是你我說了算,每個人從不同角度看就有不一樣的解讀。倘若,未來就如Mr.6所說一般發生,我也樂觀其成。這本書是在2006年出版的,現在不過2010年,很多預言已經落實了。 城市人口激增,各國政府開發衛星城市。其實,在網路服務發達或虛擬人生易達的時候,對於居住在城市或鄉村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你也不是需要每天到公司打卡上班的員工,住在鄉下甚至更具有吸引力。我現在就住在南投縣魚池鄉這樣的鄉下地方,也不覺得有什麼不方便。我上網可以購物,詳情見《我的宅經濟元年》。 華人電子書的先驅劉迎建則在台北電腦展提出對電子書的十大預言:1. 十年後,大部分書報刊將實現無紙化,紙本書籍價格將更貴;2. 十年後,大部分書報刊將免費化,發行機構主要靠廣告模式盈利;3. 十年後,書店將變成類圖書館式的結構,消費者在此選看紙本書籍,但實際購買則透過書店提供的介面下載電子書;4. 書報刊內容多媒體化,有更強、更豐富的表達性能,閱讀體驗大大超越紙本書籍;5. 大部分通用型電子閱讀器將免費;6. 學生用的教材和筆記本等將實現無紙化;7. 中國大陸和臺灣將在此數字化變革中處於領先;8. 出版產業格局調整,出版社、報刊社排名巨大變化;9. 部份電紙書具有手機和記事的功能,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必備工具;10. 漢王科技將憑藉此次產業變革成為世界知名企業。 在《藍海年代》中,讓我聽了最振奮的消息就是「內容是王道」。「內容是王道」其實在「教育科技傳播」的時候就聽過了,但這句話由劉迎建或電子書產業的人口中說出,就很不一樣。智慧財產權在電子書的框架下,不會有盜版泛濫複製的問題,只要從閱讀者口袋中拿一些些錢,就可以讓作者有可觀的收入。當然,這建立在以華語為母語的人口是廣大的。其它小種語言市場也值得開發,不過這需要時間研究,各個市場都可以慢慢吃。 因應富士康一連串員工意外事件,陳文茜本週報導郭台銘在台灣的「無人工廠」,相信這些自殺事件將加摙郭台銘把勞力密集產業轉型為無人工廠。然而,勞工剩餘怎麼辦?或許,知識經濟是解決之道。嘖嘖嘖…

遇見桐花部落格徵選:投票給我

參加部落格比賽的活動很有意思,活動舉辦者提供一個平台為參賽者宣傳部落格,參賽者則利用部落格為活動舉辦者進行其想要宣傳的主題、行銷的產品,互利互生。最近,我參加了一個客家桐花祭的部落格徵選比賽,需要大家投票。(我覺得發動網友投票滿怪的,而且我的部落格也沒有什麼網友,只是看到每個參加的部落格都這麼做,我也不想「輸在起跑點」) 按上面的按鈕,就可以投票,希望大家支持,多謝、多謝,一天可以投一次票,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我是愛吃素又愛吃炸雞的小朋友

二月份參加月會的時候,劉宗靈班長進行專題報告,內容是「節能減碳」之類的,其中一個鼓勵大家去做的是「多吃素,少吃肉」;從上週一開始,我所在的團體每週一都會是吃素的好日子,以前只有學佛的人、修道士或老人在初一十五會吃素,現在能夠每週一吃素,我覺得對身體健康有莫大的幫助,讓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看看「吃素」,再來決定自己是不是要「吃素」: 健康(環保)和財富(經濟)常常是並列或比較的兩個面相,就從這兩個說起。 我們很清楚「吃素」的人比較健康,因為少了什麼膽固醇、脂肪…等,但我們對「吃素」有助於減節能減碳持疑。關於「吃素」和「節能減碳」,你可以透過google去找到一堆訊息,所以我只簡單地,以我的認知去說吃素如何夠節能減碳。簡單地說,就是當你不去吃肉,就不會有人為了你而必須去養牛、豬、雞,畜牧業正如石化工業一樣,產生大量溫室氣體。吃素不僅是體內的健康(環保),也是體外的健康(環保)。 倘若不需要養這麼多牛、豬、雞,將生產給牛、豬、雞吃的農田拿來生產供人類食用的糧食作物,我們將有更多的糧食能夠給與第三世界國家那些沒有飯吃的小孩子。在解決貧窮、創造財富方面也是有助益的。「吃素」在健康和財富是雙贏的,理性的人應該選擇吃素。 以佛教「眾生皆有佛性」或者動物權(動物有和人一樣的權利)來看,我們沒有理由去殺害另外一個生命。因為這些牛、豬、雞和人一樣是有感覺的,刀子割開動脈時會痛苦,都相當愛惜自己的生命,而有強烈活下去的慾望。不要讓動物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也犧牲了,然而牛、豬、雞們往往都是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而犧牲。 上面這些都是我個人理性思考下的內容,但我必須承認我非常喜歡吃炸雞。這似乎有點認知和行為上的不協調。歸根究抵,就是「貪吃」、「貪美味」。 有人說:「素食有很多好吃的料理。」事實上,素食在台灣的發展,相較於其它國家,也的確有更多變、美味的料理。沒有吃素習慣的人是雜食的(和豬一樣,葷素不忌),雜食的食材(因為有肉食和素食)和純素食相比,有較多的食材可以選擇,因此我們也不能否認雜食比較美味。 其實,我們都清楚吃素的好處,只是因為肉太好吃了,也習慣和豬一樣地雜食,所以會想很多理由來反駁吃素的好處。我們無法一下子改變雜食(吃肉和吃菜)的習慣,正如我們無法一下子從每天消費石油變成不消費石油,因此致力尋求替代能源和發展綠色產業。從偶爾吃素慢慢過渡,說不定以後真能永遠吃素了。

佛里曼:世界是平的 台灣人:世界不能是平的

佛里曼說:「世界是平的。」但是,台灣有一群人說:「就算世界是平的,大陸和台灣不是平的,因為他們在不同的世界。」今天是虎年年假的第一天,正好有時間讀讀書,我讀了佛里曼的「世界是平的」,剛讀完第一章「我正在睡大覺,好多工作都外移了」,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也希望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能夠為每一個章節寫一篇讀後心得: 佛里曼在採訪印度班加洛時逐漸體會「世界是平的」,印度班加洛擁有豐沛、不差且低廉的人力,加上語言優勢,正好成為美國工作外包的人才提供地;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國的大連,大連曾受日本統治,日本企業也將能夠外包的工作讓大連人去完成。此外,居家外包(Homesourcing)讓人可以在家工作,使效率提高,某航空公司正如此地外包其客戶服務專線。 我想大部份人同意世界是平的,但許多人卻害怕「世界是平的」到來。因為我們害怕工作外包後,失去就業機會,台灣和大陸之間正好有這樣的困難。能夠外包的工作多屬於低階技能,創新或改革仍會留在發展、教育較前沿的地方,因為有更多人才能夠從事創造而不只是製造的活動。台灣人害怕同文同種的大陸人會取代自己,以較低廉的工資取得工作機會,但忽略自己擁有不同於大陸人的思維和教育養成。「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不要只想爭取或滿足於能夠外包的低階工作,我想這是自由、開放的環境優於封鎖、單一的環境的地方。 民進黨因應馬英九總統說:「幫助人民做生意,提升台灣競爭力」而製作了不安全性行為的不良示範廣告。安全性行為是要戴保險才進行性行為,但廣告中的男女主角,沒有戴套就有性行為,才有了Baby~(此處要模仿慧慈尾音上揚的說話方式)。戴套除了避孕之外,同時也是避免感染性病或愛滋病的最佳方法。撇開廣告使用的比喻手法不說,民進黨想表達ECFA是有風險的協定,而馬英九總統未將風險向民眾訴說。我們無法知道民進黨是否認知世界是平(全球化3.0)的趨勢,但該廣告企圖使民眾在政府或國家的阻擋下讓世界不要被抹平。想想世界趨勢,想想台灣優勢,或許把世界抹或把台灣和大陸之間抹平,台灣能夠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下面為民進黨不安全性行為的廣告:

Thunderbird和Firefox完整備份:Ubuntu下使用profilemanager

從買了eeepc之後,我開始接受非windows的作業系統;從windows出了vista和面臨從學校畢業(不再有校園版權的作業系統資源),我開始對ubuntu和其它免費的作業系統產生興趣。我覺得很有意思,也很讚嘆這寫這些創作的人們。前幾週,windos的vista試用期限屆滿,我正式使用ubuntu 9.10,下面分享,對我而言,轉換到ubuntu最關鍵的問題解決方法: 事實上,在vista尚未到期之前,我就在現在的電腦安裝雙系統(vista和ubuntu 9.4),但由於我習慣使用thunderbird收信和firefox瀏覽網頁,所以我無法一下子從vista抽身。在這期間我一直想找到完整備份firefox和thunderbird的方法,然而在網路上最容易看到的就是MozBack,但這只能在windows下面使用,直到我發現thunderbird和firefox的裡都有一個以default為結尾的資料夾,把它複製下來,然後到新的系統(不論在windos或ubuntu),只要連結上作業系統的thunderbird和firefox,就可以使讓他們完整轉移了。 從windows到ubuntu,找到windows裡的default不難,我遇到的困難是要在ubuntu上,把thunderbird和firefox連上default。關於這個問題,只要在終端機打以上指令: thunderbird -profilemanager 或firefox -profilemanager 就會出現管理資料夾的精靈,如此就能夠讓作業系統的thinderbird和firefox使用原先的設定、信件、風格、套件…等。thinderbird和firefox都能完整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