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五百字說華語》課文,第一課:您早

李太太:王先生,您早。 Lǐtàitai Wángxiānshēng nínzǎo คุรนายหลี่: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ะ คุณหวาง   王先生:早,李太太,您早。 Wángxiānshēng zǎo Lǐtàitai nínzǎo คุณหวาง: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รับ คุณนายหล   李太太:您好嗎? Lǐtàitai nínhǎoma คุณนายหลี่:คุณสบายดีหรือคะ   王先生:我很好,謝謝您。 Wángxiānshēng wǒhěnhǎo xièxienín คุณหวาง:ผมสบายดี ขอบคุณครับ   李太太:王太太好嗎? Lǐtàitai Wángtàitai hǎoma คุณนายหลี่:คุณนายหวางสบายดีหรือคะ   王先生:她很好,謝謝。 Wángxiānshēng tā hěnhǎo xièxie คุณหวาง:เธอสบายดีครับ ขอบคุณ  

《五百字說華語》歌曲,第一課:您早,暖暖

我想說 其實你很好 你自己卻不知道 wǒ xiǎngshuō qíshí nǐ hěnhǎo nǐzìjǐ què bùzhīdào 真心的對我好 不要求回報 zhēnxīnde duìwǒhǎo bùyāo qiúhuíbào 愛一個人 希望他過更好 ài yígerén xīwàng tā guògènghǎo 打從心裡 暖暖的 你比自己更重要 dǎcóngxīnlǐ nuǎnnuǎnde nǐ bǐ zìjǐ gèngzhòngyào 直接開始: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為了讓我的泰國學生在學習華語的時候可以更多的參與和興趣,也讓全世界其它無法學習華語的人可以透過播客(podcast)來學習華語,所以我想要依《五百字說華語》為本錄製播客節目,下面分享Prize和節目流程說明,希望大家給我意見: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Podcast on Prezi

「把」字句/ประโยคแบบ「把」/Sentence with「把」教學教案

本教學教案使用Prezi和字卡搭配,大體上可以將教學活動分為兩個階段,前面使用Prezi進行演示教學,包括直接教學和「敢」動教學,反覆操練使學生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後面進行「大風吹」活動,發給學生寫有本課詞匯的字卡,以「風把○○○吹起來了!」進行大風吹遊戲。下面分享教案和Prezi: 教學主題 「把」字句教學。 教學對象 泰國中學生初中級 實務教材 《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第七課:你要把這張畫兒掛在哪兒? 教學目標 認識「把字句」的基本句式:把(什麼什麼東西)……。 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 以大風吹遊戲認知「把」字後接賓語。 使用工具/軟體說明 利用Prezi製作演示教學動畫。 準備寫有第七課詞匯「檯燈」、「鑰匙」、「錄影機」、「畫兒」、「碗櫃」、「窗戶」、「書架」的字卡。 教學時間 30分鐘 教學流程 時間 教學 投影幕 10分鐘   「敢」動地直接教學:   老師打開門。 老師關上門。 老師打開書。 老師關上書。 ○○○打開窗戶。 ○○○關上窗戶。 ○○○拿起來書。 ○○○放下書。   這是什麼? (門) 老師○○門。 老師「把」(手勢)門打開。 老師關上門。 老師「把」門關上。   這是什麼?(書) 老師打開書。 老師把書打開。 老師關上書。 老師把書關上。   ○○○請你關上窗戶。 ○○○請你把窗戶關上。   老師拿起來書。 老師把書拿起來。 段落練習活動。 「把」字基本句式 7分鐘 給學生直述句,請學生用把字句再說一次。 […]

你在說台語嗎?這些華語和泰語詞彙是從移民方言來的

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這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地理的分隔造成區域性的變異。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華語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有許多方言,包括湘、贛、客、粵、閩、吳、北方方言等;泰語作為泰民族的共同語,大致上以中部,即曼谷,的語言作為標準泰語,其它如北部有撣方言、傣擔方言,東北部有寮方言等。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專指來自閩南方言和潮洲方言被華語和泰語吸納的部份。由於泰國擁有許多來自閩南地區的華人移民,泰語中吸納了許多閩南的語匯。在對泰華語進行時,若能知道哪些語匯和華語、閩南方言或潮洲方言有同源的關係,將能夠協助學生的學習。   華語吸納方言的情況是一直在進行的,而吸引閩南方言的情況,以臺灣和新加坡最為明顯。在台灣,進到華語裡的閩南方言詞有兩種類型:復古詞、文化詞。復古詞是現代華語中不復見,但在閩南方言中仍存在,透過詞語的借用,又死灰復燃的,如:鐵馬、行踏、來去、死忠、夭壽、幼齒、報馬;文化詞則有來自婚喪喜慶、習俗信仰、飲食小吃、民俗技藝、人物職業、經濟交流或選舉活動等(2008,顏秀珊)。而在新加坡,也有閩南方言進到華語的情況,如面盆、龍溝、燒水、風胎、角頭、煮飯、一路來、麵線、人客、飯盒、歡喜(2003,周清海、周長楫)。   潮洲、福建、客家、海南和廣東等地區往東南亞地區移民的華人很多,交往的歷史也由來以久,所以泰語中向這些方言借了許多詞匯。特別是來自閩南和潮洲的方言。在泰語中,能夠發現來自向閩南方言借詞的包括:粿(泰語:麵條;閩南方言:河粉)、批館(泰語:匯錢到中國的文件;閩南方言:私人經營的匯款商號)、衰(泰語:運氣不好;閩南方言:蓑衣,指不幸的事);生理(泰語:生意、買賣;閩南方言:生意、買賣);舍(泰語:對富人的稱呼;閩南方言:闊少爺、紈褲子弟、闊佬)(2005,吳聖楊)。至於泰語向潮洲方言借詞的部份更是明顯,如茶、粥、韭菜、琴、桶、膏葯、我、你、阿公、投手、先生、份、囤、行、公司、道、沖、孔子、夾、玉、旗袍、開胸、查、食、相輔、落船、假、死、孤、孤獨、大肥、狗、國、功夫(2010,劉雅賢)。此外,潮洲方言在商業用語對泰語的影響是最廣泛的,如當、囤、生理、三盤、所費、二盤、行情、行、單、頭家娘、頭家、字號、佣、牌(2010,劉雅賢)。   華語和泰語都從方言中吸納了許多詞匯,但是華語和華語的方言,共性較多,所以吸納的詞匯是來自主流文化和次文化的空缺;泰語和華語的方言,則是主文化和外文化的差別,所以在同一領域的詞匯吸納會相對明顯。方言在對泰華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記憶,但最後仍必需回歸華語本體。

這些耳熟能詳的泰語和華語的詞彙,他們都是外來語!

「外來詞語」即大家就熟知的「外來語」,其是從外來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成為本民族語言的詞匯。根據田惠剛所述,世界上各大語言中外來語的多寡通常和各國的歷史狀況有關。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外來詞語,所認知的外來民族,即中華民族和泰民族之外的民族。而方言對華語和泰語本體的影響,則在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討論。 華語和世界各國其它語言,如日語、英語、法語相較之下,是外來語最少的語言。尤其是華語利用漢字作為記錄的符號,漢字本身為表意文字,穩定性高,也因此對外來詞語的吸收較弱(2008,田惠剛)。中華文化強調「兼容並蓄」,所以幾次歷史上的民族融化和文化輸入,吸收了許多外來語,也都成為華語固有詞匯,甚至讓人不覺得那是來自外民族的詞匯。例如:  牙、貝、鷗、駱駝、舶、胭脂、菩薩、佛、羅漢、和尚、尼姑、喇嘛、袈裟、舍利、塔、禪、阿彌陀佛、劫、太妃、可汗、閻羅、琵琶、苜蓿、嗩吶、琺琅、葡萄、芫荽、曇花、檀香、榴槤、茉莉、石榴、蕃茄、菜、彈指、剎那、須臾…等。華語中的外來詞有三種形式:譯音、半譯音半譯義、音譯兼意譯三種。譯音的如雷達、般若、佛;半譯音半譯義的如啤酒、霓虹燈、摩托車;音譯兼意譯如維他命、烏托邦。此外,華語也從日語的詞匯中有許多的吸收。例如:瓦斯、混凝土、浪漫(以上三者本身也是日語的外來語)、便當(以上來自日語漢字)。  泰語相較於華語,外來語的數量很多,包括吸引來自梵語、巴利語、孟語、高棉語、華語、馬來語、緬甸語、泰米爾語、阿拉伯語、波斯語、葡萄牙語、法語、日語、英語等語言中的語匯。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梵語和巴利語。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在近代大量的產生。根據泰國皇家學術學院規定外來語吸收的方式有三類:譯音、仿譯和意譯。音譯的如แอปเปิล(蘋果,譯自apple)、คอมพิวเตอร์(電腦,譯自computer)、การ์ตูน(卡通,譯自cartoon);仿譯則是用泰語本身有的語素組合起來表達;意譯則是在泰語的基礎之上創造出可以表達英語單詞意思的詞。 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的語匯大量地輸入到華語和泰語之外,彼此可能會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但用以指涉的語言大不相同。這些受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影響的語匯,都已經成為華語和泰語中很重要的成份,以對泰華語教學而言,許多文化、概念是容易理解的,而缺少的是語匯的記誦而已。  至於針對近代輸入華語和泰語的來自英語或西方的語匯,因為在輸入的時間相近,也多以音譯為主要原則,並且是全球化的商品,所以學習起來也相對容易。例如:巧克力和ช็อคโกแลต、咖啡和กาแฟ、漢堡和แฮมเบอร์เกอร์。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的偏誤(漢泰聲母/子音/輔音對比分析)

在華語的發音中,華語裡的聲母和韻母發音和泰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過許多不相似的地方若學習時沒有提醒,也可能造成學生以錯誤的印象去記住華語的發音。基本上,華語的聲母「b」、「p」、「d」、「t」、「g」、「k」、「m」、「n」、「l」、「s」、「f」的發音部位都可以在泰語找到對應的聲音(陳梅,2001)。下面就各個對泰語母語者發音較困難的聲母分析其成困和改善方法:   華語的「h」是舌根清擦音,在泰語中有一個相近的「ห」是喉間清擦音,因此泰語母語者發華語的「h」時喉音較重,常常在發華語「h」聲母字詞時發音部位從舌根往後降至喉,所以會有明顯的鼻音。有一些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讓學生先發G或K,然要使發音部位不變,然後使口腔稍微打開,主要就是讓學生把舌根稍微抬高一些;二、鼻音過重的,可以先練習非鼻韻音節,或捏住鼻腔。   「j」、「q」、「x」為舌面前音,泰語都沒有,泰語母語者常常用相近的「จี」、「ชี」、「ซี」取代,這也使泰語母語者發「j」、「q」、「x」,變成舌面中音和舌尖前音。「j」、「q」、「x」正確的發音如下:「j」,舌面前部上抬抵住硬齶前部,阻塞氣流,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然後舌面前部稍稍離開硬齶前部,讓氣流從中間擠出,聲帶不顫動;發「q」時舌面活動跟「j」,基本相同,只是「q」在舌面前部稍離硬齶時有一股較強的氣流衝出;發「x」時舌尖抵住下齒背,舌面前部接近硬齶前部,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使氣流從舌面前部和硬齶之間摩擦而出,聲帶不顫動。教師在教學生時要讓學生體會和區別舌面前、舌面中、舌尖前這幾個發音部位的不同,這樣才能發好這幾個音。   「z」、「c」、「s」和「zh」、「ch」、「sh」發音方式相同,儘為舌頭位置的差別,前面一組為平舌音,後面一組為翹舌音。「จ」和「ช」為舌面中音,聽起來和「zh」、「ch」相似,也可以被拿來取代「zh」、「ch」的發音。由於這一組的偏誤常常貫穿於學習過程中,所以教學之初就應該教學生分辨。非範發音時,除了嘴巴講之外,也配合手來輔助,提醒學生平舌或翹舌。   華語中的「r」為舌尖後濁擦音,而泰語中有發音類似的「ร」舌尖中顫音,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都不一樣,聽起來有差距,只有國際音標標記一樣,可能造成誤讀。只要讓學生先發好「sh」,體會舌尖的發音部位,再調整發音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