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的」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的漢泰對比分析

卿雪華和王周炎的〈泰國學生使用漢語助詞「的」的偏誤分析〉中,以泰國南邦皇家大學華語專業大二、大三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分析,在107個和「的」有關的偏誤中,包含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49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18例,「的」字結構中的「的」的缺失5例,「的」「地」 「得」混用8例,「是…的」中「的」缺失4例,動賓短語「的」多餘9例,無法歸類共14例。其偏誤分類如下:   一、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   1.形容詞作定語 他是一個很醜人。 我喜歡衣服便宜。   2.代詞作定語 他跟我說壞話他。   3.動詞作定語 他們刻圖象很漂亮。   4.短語作定語 我看過了關於漢語書。 你對他說不好話,怪不得他生氣了。   二、「是…的」句式中「的」的缺失   他說的話很好聽,其實他是騙人的。 誰都以為他很有錢,其實他借他朋友。   三、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   1.形容詞作定語 今天我讀了一遍的課文。   2.代詞作定語 他的家過著貧困的生活。   2.動詞作定語 我媽媽強迫我打掃的房子。 我很懷念的爸爸媽媽。   四、「的」「地」「得」誤用   我爸爸管我管的很嚴肅。 他以前做過這個工作,怪不得他做的很好。 他常常喝酒,以致於他得身體不好。   泰語母語人士共有以上四類關於「的」的偏誤。   華語在雙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一般需要加「的」,而單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後面卻不加「的」。當然,以上規則並非堅不可破,凡有規則必有例外。當形容詞和名詞連接緊密時,如「湖塗蟲」或「修業規定」時,雙音節的形容詞就不加「加」;除了單音節不加「的」,在特別強調、對比或有數量短語、數詞、量詞作定語時,亦不能用「的」。此外,中心語是集體、機構的名稱時,除了考慮代詞作為定語的音節外,也要考慮中心語的音節,如「我家」、「我的國家」、「她的理髮店」。   由於以上規則,「的」的用法一直是學習華語的學生的難點,基於泰語母語人士學習華語的「的」的四類偏誤和規則,我認為其發生偏誤的來源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使用有關。   泰:ความยากของ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 華:行善的困難。   泰語中的ของ可以對應華語中的「的」,但作為定語的部分是放在中心語的後面,語序和華語明顯不同。   泰:พ่อของฉัน或พ่อฉัน 華:我的爸爸。 […]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有」和泰語的มี漢泰對比分析

 「有」在華語中,形式多樣、表義豐富、使用頻率相當高;而「有」字句則聚焦在其於句子中做為謂語或謂語中心詞的句子。一般討論「有」字句的「有」有兩種基本意義,一、表示領有;二、表示存在。มี在泰語中有許多相同的用法,但也有相異之處。   表示領有時,一般情況,「有」字句和มี字句大致上可以直接對應。   泰:ผมมีหนังสือภาษาไทยหลายเล่ม 華:我有好幾本泰語書。   泰:มีราคามาก 華:很有價值。   只要在泰語中使用มี的地方,都可以直接用「有」來完成華語的句子。   表示存在時,   泰:มีน้ำแข็งอยู่ใต้ชั้นหิมะ 華:雪層下邊有冰。   除了語序上有比較大的差異外,也大致也可以直接對應。華語中,「有」字句的表示的是處所存在著人、事或物,其結構為:   處所詞語+有+名詞性詞語   而泰語在描述相同概念時,則是   มี+名詞性詞語+อยู่+處所詞語   儘管華語和泰語在這一方面的語序上有差異,但並未發現泰語母語學習在使用上有直譯為 「有冰在雪層下」的情況。   另外,華語中有許多使用「有」的句子,不論在表示「領有」和「存在」的範圍內或範圍外,在泰語中不使用มี的或用法不同的。   泰:น้ำลึกประมาณ1เมตร 華:水有一公尺深。   上面的「有」表示「量度」或「比較」,但泰語卻沒有使用มี表示長度的說法。   泰:ไม่สะดวกมาก 華:多有不便。   泰:รู้สึถึงความสำเร็จ 華:很有成就感。   上面兩句的「有」,在華語中,「有」可以歸於表示領有,然在泰語中不使用มี,而有其它表述。   泰:เขาเลี้ยงสุนัข1ตัว 華:他養有一隻狗。   華語中有   動詞+有   的形式,但泰語中卻沒有這樣子的形式。   在如此,少對多(泰語使用มี較華語使用「有」少),泰語母語人士於學習華語時,可能會避免「有」字句的使用,偏好使用「水深一公尺」、「很不方便」或「感覺到勝利」、「他養一隻狗」的句子。雖然,這些不是病句,但也這是泰語母語人士在學習華語時能夠再精進的部分。   參考資料: […]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和」和泰語的และ的漢泰對比分析

 華語中的連詞「和」早在古白話中就開始使用,但它通常只於連接名詞,即在並列的名詞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的影響後,「和」的使用範圍擴大了,也可以連接動詞和形容詞,甚至其位置也受外語(英語、俄語和德語)影響,在並列的多項中,「和」一般都位於最後的兩項之間。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在這一方面,其功能和用法是一致的。   然而,華語中的「和」和泰語中的และ也有以下差異。兩者都可以以動詞和形容詞作為謂語,但「和」連接這些成分時有一定的限制條件,และ卻相對自由。   泰:ใกล้บ้านของฉันใหญ่และสวยงาม 華:我家附近的那所大學又大又漂亮。   這時候,華語中就不是用「和」連接「大」和「漂亮」這兩個形容詞,而是用「又…又…」連接。   泰語的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支配同一主語的動詞性成分,但華語的連動式卻鮮用「和」來連接。所謂連動式是指兩個動詞性成分所包含的動作是前後相繼,有時間上前後繼承關係的。甚至不平等的動詞性成分,และ也可以作為連接。   泰:นักเรียนยืนขึ้นและพูดอรุณสวัสดิ์คุณครู 華:學生們站起來說「老師早」。   泰:รถติด(待完成) 華:塞車已經將近一個小時了。   這兩句中的และ都連接了兩個動詞,但在華語中卻不會用「和」連結。   最後,และ可以連接兩個並列的否定性成分,包括動詞、形容詞、副詞,「和」卻無此功能。   泰:แฟนของเขาไม่อ้วนและไม่ผอม 華:他的愛人不胖也不瘦。   泰語用และ連結了「不胖」和「不瘦」,但華語卻不是用「和」連接,而是「也」。   華語的「和」的幾乎是可以直接對譯於泰語และ,然而在許多泰語使用และ的地方,無法直接譯為「和」,泰語的และ分布比華語的「和」更廣。對於泰語母語人士而言,除了學習「和」之外,也必須學習「又…又…」和「也」及其相關應用。 參考資料: 刁晏斌. (1999). 初期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臺北: 洪葉文化. 朱俊玄. (2007). 漢語“和”與泰語และ的比較. 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5), 87-92.

《五百字說華語》第一課:您早(師父化緣篇)

  師父,您早,阿彌陀佛。 shī fù nín zǎo ē mí tuó fó 早,施主,您早。 zǎo shī zhǔ nín zǎo 您好嗎? nín hǎo ma 我很好,謝謝您。 wǒ hěn hǎo xiè xie nín 這些早飯供養師父。 zhè xiē zǎo fàn gòng yǎng shī fù 祝你健康、快樂。 zhù nǐ jiàn kāng kuài lè 謝謝您,阿彌陀佛。 xiè xie nín ē mí tuó fó sdn.

《五百字說華語》第一課:您早(醫生來看病人篇)

  小雨,早上好。 xiǎo yǔ zǎo shàng hǎo 醫生,早上好。 yī shēng zǎo shàng hǎo 你的身體昨天還好嗎? nǐ de shēn tǐ zuó tiān hái hǎo ma 很好,謝謝您。 hěn hǎo xiè xie nín 頭還痛嗎? tóu hái tòng ma 頭不痛了,謝謝。 tóu bú tòng le xiè xie r.me

《五百字說華語》第三課:這是什麼?

  依林和小碧在餐廳吃飯。 這是什麼? zhè shì shé me 這是一杯茶。 zhè shì yì bēi chá 這是一杯什麼茶? zhè shì yì bēi shé me chá 這是一杯紅茶。 zhè shì yì bēi hóng chá 那是個什麼套餐? nà shì gè shé me tào cān 那是個中式套餐。 nà shì gè zhōng shì tào cān 0841

《五百字說華語》第二課:您好嗎?

  阿肯,您好。 ā kěn nín hǎo 杰倫,你好。 jié lún nǐ hǎo 您太太好嗎? nín tài tåi hǎo må 她很好,謝謝你。 ta hěn hǎo xiè xie̊ nǐ 您忙嗎? nín máng må 我很忙,您呢? wǒ hěn máng nín ne̊ 我不忙。 wǒ bù máng 您太太忙不忙? nín tài tåi máng bù máng 她也不忙,我們都不太忙。 ta yě bù máng wǒ me̊n dou bú tài […]

我讀《發展心理學:兒童發展-語言發展》

 語言是由一些子系統所構成的,這些子系統包括語音、語義、語法和語用。語音指的是掌管語音結構和語音組成順序的規則;語義則牽涉到詞彙,即以語詞和語詞的組合來表達概念的構成;語法則包括句法(語詞形成語句的規則)和語態(數量、時態、格位、人稱、主被動語能或其它有意義的標記。);語用則是讓語言使用者恰當且有效溝通的規則。   兒童語音能力的發展有賴於「注意聽出語音」、「發出語音」和「將語音結合為能令人理解的語詞和片語」。為了能像身邊的人一樣說話,幼童會馮藉他們驚人的能力分辨母語中的語音類別。而語義的發展要先「理解」而後才能「說出」,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記憶形態,即「認知」和「回憶」。只要兒童能認知語詞的意義,就可以理解語言,但要說出語言,則有賴於回憶的能力。因此,兒童無法說出一個詞,不代表他不懂這個詞,我們只是看到他們會說的部分。   兒童語言學習策略主要可以分兩種,一是指稱式的學習方式,二是表達式的學習方式,前者佔大多數。指稱式的學習方式認為語詞是用來幫事物取名字的,而表達式學習方式則把詞語用來談論人們的情感和需求。這兩個學習方式和文化也有關係,物體名稱對學英語的幼童而言是常見的詞彙,而固定的社交語句則對學習華語、日語和韓語的幼童來說較多。   兒童語法能力的發展一開始是透過組合兩個語詞來表達語多意思,這種語句稱之為「電報式語言」,如「媽媽餅乾」、「爸爸外面」,而後能講出三個語詞的句子後,就可以始用零碎的語法規則了,但難免會有過度規則化的現象。有學者認為透過「語義提攜」,這有助於兒童使用詞義來理解語句的結構;也有學者認為兒童詞類的歸納能力是與生俱來。   語用的發展歷程則包括社會的影響,包括轉向(對剛說的話加以評論,並要求對談者給予回應)或陰影(修改談話焦點,逐漸改變談話的主題)。而後,兒童陸續會出現組織、詳細和評論的敘事,然各個文化之間的敘事形式有很大的差異。  

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

 國父孫中山先生之所以能夠在東南亞地區快速積累人力、物力、財力資本,和長久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人口流動有關。因此,本文從早期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來往的移民開始,並回顧華人在東南亞地區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三個研究移民的取向,試圖了解華人移民在東南亞地區後續能夠致力發展的方向。建立於華人移民之基礎之上,孫中山先生在東南亞地區進行民族主義的宣傳活動時,也就能夠順利推展。孫中山先生透過組織東南亞地區當地社團以宣傳「民族主義」。文章將一步討論孫中山先生如何將舊有的華人社團轉型為革命團體並透過華文報紙宣傳。與孫中山先生推展「民族主義」的同時,華文報紙之快速發展也催化了東南亞地區華語教育的普及。陸續則回顧東南亞地區之華語教育發展之歷史、現況和問題,並試圖提出我國於華語教育上之優勢,以在東南亞地區之華語推展工作上有一席之地。 下禮拜四,我將於國立台灣大學國發所發表我的最新論文,和大家分享我的投影片,若你對該議題有興趣,可以於民國99年12月30日(星期四)到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視聽教育中心(R302)參加「孫中山的兩岸遺緒:建國壹百年專題」學術研討會。 論我國於東南亞地區推展華語教學之前瞻性 Mor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s from DickyHuang This Article Now Available for Download: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