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語(Tai Language)在中國境內相當於「壯侗語族」,在國外則是泰國和老撾的國語,還包括緬甸的撣語和阿薩姆(Assam)撣族統治者曾使用的今已消已的宏語(Ahom),以及東南亞一些少數民族語言。關於泰語的系屬問題,一直都沒有決定性的結論。 根據李方桂的說法,其認為中國境內的的五大語系包括: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以及印歐語系。其中,漢藏語系又包括漢語族、壯侗語族、藏緬語族、苗瑤語族。然而,白保羅(P.Bendedict)卻認為「聲調」和「單音節詞」不能作為系屬分類的依據。此外,漢語和台語的語序為「主語-謂語-賓語」,但兩者的限制成份(定語)的位置,漢語在前面,台語在後面。 白保羅將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加岱語和南島語系,另外加上泰語,合併成澳泰(Austro Tai)語系,其認為台語、苗瑤語和印尼語有許多同源詞。澳泰語系大多數的語言,如印尼語,為多音節,但台語的詞是單音節,白保羅認為台語從漢語借來聲調,作為辨義的手段,為音節脫落的結果。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回輝話從南島語分離出來的過程,回耀話在海南島約一千年的歷史,受漢藏語的影響相當深刻。 也有人從「數字」來解釋這個這個語言的歸屬,可以看麻瓜語言學的介紹。
Category: 華語與泰語的對比分析
華語老師怎麼將對比分析應用到教學上?閱讀鄧守信老師在〈對比分析與教學語法〉的筆記
「對比分析」是為語言習得服務的,有強式和弱式的假設。強式的對比分析假設能夠透過母語和目標語的比較,預測學習者偏誤的可能性;弱式的對比分析則認為對比分析無法預測學習者會產生何種偏誤,而是用對比分析的內容來對偏誤加以分析。鄧守信認為後者較接近教學語法的取向,這也是對比分析逐漸往偏誤分析靠攏的趨勢。但兩者都不脫遷移(transfer)理論,也就是習得第二語言時會受到第一語言的干擾。關於習得第二語言的困難度,有以下分級: 零級:兩種語言相同成份,具正遷移。一級:母語中是分開的複項,目標則是合併的單項;母語的複雜對應目標語的單純。二級:母語中有的規則,目標語中卻沒有,如:性別、陰性、陽性、格。三級:母語中的某個規則或結構在目標語中有所對應,但規則有所差異,必須重新詮釋的。四級:目標語中某個規則或結構,在母語中沒有對應的。五級:母語中的某個規則或結構,在目標語中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規則或結構。 以上由Proctor(1967)所提出。但儘止於語法的考量。James(1980)則再加入語義的考量。 假設一:跨語言表層結構差距越大,困難度越高 困難度由低到高則是: 一、母語和目標語一致二、母語有,但目標語沒有的結構三、目標語有,但是母語沒有的結構 假設二:跨語言深層結構差距越大,困難度越大 語義差異的困難度,會再高於語法差異。困難度再增高: 四、母語和目標語都有此一語義結構:以英語和華語為例,如分裂句(焦點句)、準分裂句、關係子句、強調句。五、母語有此一語義結構,但是目標語沒有:以英語和華語為例,如時制標記、性別標記、複數標記、名物化、動詞化。六、目標語有此一語義結構,但是母語沒有:以英語和華語為例,如處置式、補語、重疊、語氣詞、量詞。 在對比分析後,若有屬於困難度較低的情況,應該用「零教學」,不必從事教學和說明,只要出現和練習就可以了。而且這是有針對性的,因此從事對比分析者,必須能充分掌握兩種語言。
《尋求對泰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泰國北欖府詩力諾寺學校為例》序言
從台灣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獲得了兩個學士學位,其分別是公共衛生學士(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和社會科學士(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研究華語教學,而且還是對泰國的華語教學。 遙想小時候和華語教學最接近的時候,大概就是國中的國文老師高明盛老師,問我之後要做什麼?我隨囗就說:「以後,我要當國文老師。因為當老師每年都可以放寒暑假。」但進入高中、大學後,並不是特別把「國文」這科目當一回事,但也不是輕忽它,就是一般、一般。台大一年級,國文仍是必修,我也不是很認真地學習,隱約還記得的就是把一個古典小說改編成皮影戲。從國小上國語課,到大學還上大一國文,恨不得快點修完擺脫國文的魔掌。然而,在大學畢業前夕,不知道哪條筋不對勁,我又參加了政大公企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這讓我織起了到世界各地當華語老師夢想。小時候的隨囗說說,結果一語成讖,我就這麼上路了!這是我如何進入華語教學的歷程。 那麼,為什麼是泰國呢?讓我和泰國結緣的是因為楊春龍的旅遊書,不像旅遊書有許多商家或餐廳的廣告資訊,也不像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資訊如土石流般地豐沛,它就是恰到好處地提供你需要方便交通接駁和省錢撇步,這也給我信心在泰國進行獨立的旅行。回到台灣之後,我跟著張君松老師學習泰語,分別在台大和暨大學了一年,也聽李錫強在教育廣播電台的泰語教學,也買過不少泰語學習的書籍自修,更看了許多泰國電影、泰國戲劇,它可能有字幕可能沒字幕,有時候是英文字幕,有時候是中文字幕。目前,我仍沒有透過任何指標測驗我的泰語能力。不過,我常常在需要講閩南語的時候,幾乎脫囗而出的卻是泰語。相較於閩南語,我的泰語似乎還要好一些些。 但這也不構成我「研究」泰國華語教學的要件,在盡了中華民國男性的義務,服兵役之後,我進了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那是一個讓人自由揮灑的地方,你可以研究任何和東南亞相關的人、事、物,舉凡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在這樣的氛圍下,我也可以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上課,並請華語教學專業的老師指導論文。再者,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提供外派到泰國擔任華語老師的機會,於是我可以把我對於華語教學的熱情和泰語能力的專長,結合外派泰國的機會,進行對泰華語教學的研究。 這過程很不容易,因為我沒有語言學的背景,我只有速成的華語師資培訓幾小時的華語知識,除了在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上課,這包括「華語文教學導論」、「語言學習與科技」、「華語電腦輔助教學」、「語文創意應用」、「現代漢語語法」、「漢語教學語法」以及「中國語文通論」,同時間,東南亞研究所的課程也是在進行的,「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東南亞的移民與發展」以及「東南亞的多元與發展」。華語文所的課程給我更多華語教學的知識和應用原則,東南亞所的課程則讓我能夠有多元、平等地關懷東南亞,並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泰國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更多時候,我也到圖書館找相關書籍以滿足研究的需求。 教育部外派教師的計劃是專門給我這種又嫩又沒經驗的華語老師實習的最好機會,若不是真正到泰國教華語,我的教學經驗恐怕就只是台北縣蘆洲市高二學生的家教而已。泰國還不算是個很競爭的環境,除了沒有熱水澡和網際網路外,人們都輕輕鬆鬆地過日。但對一個沒啥教學經驗的新手老師而言,往往備課就花了大半天,每週都是費盡心思要給學生設計學習活動,而學生時而學習華語興趣缺缺,時而滿腔熱血,叫我挫折也不是,高興也不是。不過,我認為這過程是值得回憶且收穫滿滿的,我的華語教學經驗也因此有了開端,而且自認不斐。 美國在資本主義的指導下,發展了「智慧財產權」的概念;但我認為知識是人類世界最大的公共財,我們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而不必再跌倒一次就能夠看得更高、更遠。所以知識理應無償地和大家分享。我也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聽講心得和觀影心得通通分享在我的部落格,Dicky’s Karma。本研究有許多段落都來自該部落格。因此,我希望讓知識和最多人分享,我更希望本研究能夠提供打算或將要到泰國進行華語教學的老師有提示作用,也能夠在最有效率的情況下,對泰華語教學快速上手。
尋求對泰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泰國北欖府詩力諾寺學校為例
尋求對泰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泰國北欖府詩力諾寺學校為例 on Prezi
你在說台語嗎?這些華語和泰語詞彙是從移民方言來的
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這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地理的分隔造成區域性的變異。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華語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有許多方言,包括湘、贛、客、粵、閩、吳、北方方言等;泰語作為泰民族的共同語,大致上以中部,即曼谷,的語言作為標準泰語,其它如北部有撣方言、傣擔方言,東北部有寮方言等。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專指來自閩南方言和潮洲方言被華語和泰語吸納的部份。由於泰國擁有許多來自閩南地區的華人移民,泰語中吸納了許多閩南的語匯。在對泰華語進行時,若能知道哪些語匯和華語、閩南方言或潮洲方言有同源的關係,將能夠協助學生的學習。 華語吸納方言的情況是一直在進行的,而吸引閩南方言的情況,以臺灣和新加坡最為明顯。在台灣,進到華語裡的閩南方言詞有兩種類型:復古詞、文化詞。復古詞是現代華語中不復見,但在閩南方言中仍存在,透過詞語的借用,又死灰復燃的,如:鐵馬、行踏、來去、死忠、夭壽、幼齒、報馬;文化詞則有來自婚喪喜慶、習俗信仰、飲食小吃、民俗技藝、人物職業、經濟交流或選舉活動等(2008,顏秀珊)。而在新加坡,也有閩南方言進到華語的情況,如面盆、龍溝、燒水、風胎、角頭、煮飯、一路來、麵線、人客、飯盒、歡喜(2003,周清海、周長楫)。 潮洲、福建、客家、海南和廣東等地區往東南亞地區移民的華人很多,交往的歷史也由來以久,所以泰語中向這些方言借了許多詞匯。特別是來自閩南和潮洲的方言。在泰語中,能夠發現來自向閩南方言借詞的包括:粿(泰語:麵條;閩南方言:河粉)、批館(泰語:匯錢到中國的文件;閩南方言:私人經營的匯款商號)、衰(泰語:運氣不好;閩南方言:蓑衣,指不幸的事);生理(泰語:生意、買賣;閩南方言:生意、買賣);舍(泰語:對富人的稱呼;閩南方言:闊少爺、紈褲子弟、闊佬)(2005,吳聖楊)。至於泰語向潮洲方言借詞的部份更是明顯,如茶、粥、韭菜、琴、桶、膏葯、我、你、阿公、投手、先生、份、囤、行、公司、道、沖、孔子、夾、玉、旗袍、開胸、查、食、相輔、落船、假、死、孤、孤獨、大肥、狗、國、功夫(2010,劉雅賢)。此外,潮洲方言在商業用語對泰語的影響是最廣泛的,如當、囤、生理、三盤、所費、二盤、行情、行、單、頭家娘、頭家、字號、佣、牌(2010,劉雅賢)。 華語和泰語都從方言中吸納了許多詞匯,但是華語和華語的方言,共性較多,所以吸納的詞匯是來自主流文化和次文化的空缺;泰語和華語的方言,則是主文化和外文化的差別,所以在同一領域的詞匯吸納會相對明顯。方言在對泰華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記憶,但最後仍必需回歸華語本體。
這些耳熟能詳的泰語和華語的詞彙,他們都是外來語!
「外來詞語」即大家就熟知的「外來語」,其是從外來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成為本民族語言的詞匯。根據田惠剛所述,世界上各大語言中外來語的多寡通常和各國的歷史狀況有關。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外來詞語,所認知的外來民族,即中華民族和泰民族之外的民族。而方言對華語和泰語本體的影響,則在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討論。 華語和世界各國其它語言,如日語、英語、法語相較之下,是外來語最少的語言。尤其是華語利用漢字作為記錄的符號,漢字本身為表意文字,穩定性高,也因此對外來詞語的吸收較弱(2008,田惠剛)。中華文化強調「兼容並蓄」,所以幾次歷史上的民族融化和文化輸入,吸收了許多外來語,也都成為華語固有詞匯,甚至讓人不覺得那是來自外民族的詞匯。例如: 牙、貝、鷗、駱駝、舶、胭脂、菩薩、佛、羅漢、和尚、尼姑、喇嘛、袈裟、舍利、塔、禪、阿彌陀佛、劫、太妃、可汗、閻羅、琵琶、苜蓿、嗩吶、琺琅、葡萄、芫荽、曇花、檀香、榴槤、茉莉、石榴、蕃茄、菜、彈指、剎那、須臾…等。華語中的外來詞有三種形式:譯音、半譯音半譯義、音譯兼意譯三種。譯音的如雷達、般若、佛;半譯音半譯義的如啤酒、霓虹燈、摩托車;音譯兼意譯如維他命、烏托邦。此外,華語也從日語的詞匯中有許多的吸收。例如:瓦斯、混凝土、浪漫(以上三者本身也是日語的外來語)、便當(以上來自日語漢字)。 泰語相較於華語,外來語的數量很多,包括吸引來自梵語、巴利語、孟語、高棉語、華語、馬來語、緬甸語、泰米爾語、阿拉伯語、波斯語、葡萄牙語、法語、日語、英語等語言中的語匯。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梵語和巴利語。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在近代大量的產生。根據泰國皇家學術學院規定外來語吸收的方式有三類:譯音、仿譯和意譯。音譯的如แอปเปิล(蘋果,譯自apple)、คอมพิวเตอร์(電腦,譯自computer)、การ์ตูน(卡通,譯自cartoon);仿譯則是用泰語本身有的語素組合起來表達;意譯則是在泰語的基礎之上創造出可以表達英語單詞意思的詞。 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的語匯大量地輸入到華語和泰語之外,彼此可能會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但用以指涉的語言大不相同。這些受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影響的語匯,都已經成為華語和泰語中很重要的成份,以對泰華語教學而言,許多文化、概念是容易理解的,而缺少的是語匯的記誦而已。 至於針對近代輸入華語和泰語的來自英語或西方的語匯,因為在輸入的時間相近,也多以音譯為主要原則,並且是全球化的商品,所以學習起來也相對容易。例如:巧克力和ช็อคโกแลต、咖啡和กาแฟ、漢堡和แฮมเบอร์เกอร์。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的偏誤(漢泰聲母/子音/輔音對比分析)
在華語的發音中,華語裡的聲母和韻母發音和泰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過許多不相似的地方若學習時沒有提醒,也可能造成學生以錯誤的印象去記住華語的發音。基本上,華語的聲母「b」、「p」、「d」、「t」、「g」、「k」、「m」、「n」、「l」、「s」、「f」的發音部位都可以在泰語找到對應的聲音(陳梅,2001)。下面就各個對泰語母語者發音較困難的聲母分析其成困和改善方法: 華語的「h」是舌根清擦音,在泰語中有一個相近的「ห」是喉間清擦音,因此泰語母語者發華語的「h」時喉音較重,常常在發華語「h」聲母字詞時發音部位從舌根往後降至喉,所以會有明顯的鼻音。有一些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讓學生先發G或K,然要使發音部位不變,然後使口腔稍微打開,主要就是讓學生把舌根稍微抬高一些;二、鼻音過重的,可以先練習非鼻韻音節,或捏住鼻腔。 「j」、「q」、「x」為舌面前音,泰語都沒有,泰語母語者常常用相近的「จี」、「ชี」、「ซี」取代,這也使泰語母語者發「j」、「q」、「x」,變成舌面中音和舌尖前音。「j」、「q」、「x」正確的發音如下:「j」,舌面前部上抬抵住硬齶前部,阻塞氣流,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然後舌面前部稍稍離開硬齶前部,讓氣流從中間擠出,聲帶不顫動;發「q」時舌面活動跟「j」,基本相同,只是「q」在舌面前部稍離硬齶時有一股較強的氣流衝出;發「x」時舌尖抵住下齒背,舌面前部接近硬齶前部,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使氣流從舌面前部和硬齶之間摩擦而出,聲帶不顫動。教師在教學生時要讓學生體會和區別舌面前、舌面中、舌尖前這幾個發音部位的不同,這樣才能發好這幾個音。 「z」、「c」、「s」和「zh」、「ch」、「sh」發音方式相同,儘為舌頭位置的差別,前面一組為平舌音,後面一組為翹舌音。「จ」和「ช」為舌面中音,聽起來和「zh」、「ch」相似,也可以被拿來取代「zh」、「ch」的發音。由於這一組的偏誤常常貫穿於學習過程中,所以教學之初就應該教學生分辨。非範發音時,除了嘴巴講之外,也配合手來輔助,提醒學生平舌或翹舌。 華語中的「r」為舌尖後濁擦音,而泰語中有發音類似的「ร」舌尖中顫音,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都不一樣,聽起來有差距,只有國際音標標記一樣,可能造成誤讀。只要讓學生先發好「sh」,體會舌尖的發音部位,再調整發音方式即可。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的聲調的偏誤(漢泰聲調對比分析)
華語和泰語都是有聲調的語言,趙元任透過五度記調法來記錄華語的調值,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看泰的調值。平常我們說華語的一、二、三、四聲,分別對應到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在五度記調法中,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去聲是51。泰語有五個聲調:中平調、低平調、降調、高平調和升調,其分別為33、21、41、45、14(也有人說是33、31、41、24、314)。其中,華語的上聲是四個聲調中聲長最長的,又可以分為「前半上」和「後半上」,前半上的調值是21,後半上的調值是24。華語的聲調調域較寬,音高變化範圍較大;泰語的聲調調域則較窄,音高變化也較小。泰語母語者主要學習難點在於調域,而不在於調型。學習華語的泰語母語者會有以下的透過以下方法來進行華語和泰語的聲調的對應: 華語的陰平和泰語的低平調 陰平的調值是55,低平調的調值是33,所以泰語母語者唸陰平時,會比華語中的調值再低一些。糾正陰平太低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多練習起調,起調要高,然後延長聲音,同時配合「口手相佐法」。 華語的陽平和泰語的升調 陽平的調值是35,升調的調值14,泰語母語者可能會上升不到位就停了。一樣能夠使用「口手相佐法」,找到聲調音高的中間位置,然後再配合手勢往上揚表示聲調必須再上揚升調。 華語的上聲和泰語的低平調 上聲的調值是214,低平調的調值是21(或31),正好和前半上相同,所以泰語母語者多以前半上的調值作為上聲的調值,曲折不夠充分。搭配「口手相佐法」進行教學,並將上聲讀得誇張一些。 華語的去聲和泰語的降調 去聲的調值是51,降調則是41,泰語母語者在這此展現的就是時長過長,有拖沓的感覺。有人認為是泰語中若降調音太短,易產生不禮貌的感覺。因此應該訓練學生將音節發得短促一些,並排除這樣發音不禮貌的障礙,並搭配「口手相佐法」往下劃。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語音結構入門:泰語母語者發音的偏誤(漢泰韻母/母音/元音對比分析)
「漢語拼音」在對外華語教學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對初學華語的學習者是一個簡便的工具,但是在語音的學習上仍有不足之處,若將「o」和「e」視為個別音素,在相關的單韻母或複韻母拼音時,都可能產生混淆,產生例如:「ao」(「ㄠ」)和「ou」(「ㄡ」)以及「e」(「ㄜ」)和「e」(「ㄝ」)的情況,這時候「注音符號」就相對穩定。下面我們仍會以漢語拼音和泰語進行對比。 華語中的「ao」、「ou」和泰語中的「เ-า」、「เ-ว」 吉娜和簡啟賢曾在〈泰國學生初學漢語的偏誤分析〉討論過泰國學生對華語「ao」和「ou」的混淆,這並非母語的負遷移,而主要「漢語拼音」中「o」的誤導,若使用「注音符號」的「ㄠ」和「ㄡ」,這樣的情況就能緩和,不過這又提高了學生的進入障礙了,所以對泰的華語教學,我認為還是使用「漢語拼音」為最佳方案。「ao」和「เ-า」的發音相同,「ou」和「เ-ว」的發音相近,對於習得華語韻母的影響不大,主要是前面所說的「o」的誤導。 華語中的「ie」、「ia」和泰語中的「เ-ีย」 泰語音位中,「เีย」有兩個自由變體可以唸成如華語中的「ie」和「ia」,對泰語母語者而言,這兩個音不區別意義,所以影響了其對華語正確聽辨的能力。泰語母語者最常將屬於「ie」音位的,唸成「ia」。關於這一方面的教學,首要在提示學生華語中,「ie」和「ia」是不同音位,再記憶華語中讀「ie」的音有哪些和讀「ia」的音有哪些即可。 華語中的「uo」、「ua」和泰語中的「-ัว」、「 -ัวะ」 根據李紅印在〈泰國學生漢語學習的語音偏誤〉所述,其認為「-ัว」是像「เีย」那樣的自由變體,對泰語母語者是不區別意義的同一個音位,但我認為若從泰語韻母長短音的分別來看「-ัว」是長音韻母,「 -ัวะ」是短音韻母,分別可以與華語中的「uo」和「ua」對應。唯這樣的對應是不完全的。泰語的音位差異包含「音時」,即長短音的差別,時位的差異;但華語音位的差別在於韻母的差別。所以我認為學生可以理解「uo」、「ua」分屬於不同音位,可以利用前面的方法,分別記憶華語中讀「uo」的音有哪些和讀「ua」的音有哪些即可。 華語中的「ü」、「er」 在泰語中,完全沒有任何韻母能夠和華語中的「ü」、「er」相同,對應上是完全空缺的。「ü」的發音練習可以透過和「i」和「u」對照,「ü」是圓脣高舌位;「i」是展脣高舌位;「u」是圓脣低舌位,分別對照。從「i」過來,舌位不動,把嘴唇變圓;從「u」過來,嘴脣不動,把舌頭往齒背移動。「er」的發音練習則讓學生從舌尖從下齒背捲向舌面,反覆重複這個動作,就可以習慣「er」的發音過程了。
給華語老師的泰語文法結構入門:華語的「的」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的漢泰對比分析
卿雪華和王周炎的〈泰國學生使用漢語助詞「的」的偏誤分析〉中,以泰國南邦皇家大學華語專業大二、大三學生的書面作業進行分析,在107個和「的」有關的偏誤中,包含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49例,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18例,「的」字結構中的「的」的缺失5例,「的」「地」 「得」混用8例,「是…的」中「的」缺失4例,動賓短語「的」多餘9例,無法歸類共14例。其偏誤分類如下: 一、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缺失 1.形容詞作定語 他是一個很醜人。 我喜歡衣服便宜。 2.代詞作定語 他跟我說壞話他。 3.動詞作定語 他們刻圖象很漂亮。 4.短語作定語 我看過了關於漢語書。 你對他說不好話,怪不得他生氣了。 二、「是…的」句式中「的」的缺失 他說的話很好聽,其實他是騙人的。 誰都以為他很有錢,其實他借他朋友。 三、定語與中心語之間「的」的多餘 1.形容詞作定語 今天我讀了一遍的課文。 2.代詞作定語 他的家過著貧困的生活。 2.動詞作定語 我媽媽強迫我打掃的房子。 我很懷念的爸爸媽媽。 四、「的」「地」「得」誤用 我爸爸管我管的很嚴肅。 他以前做過這個工作,怪不得他做的很好。 他常常喝酒,以致於他得身體不好。 泰語母語人士共有以上四類關於「的」的偏誤。 華語在雙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一般需要加「的」,而單音節形容詞作定語時,後面卻不加「的」。當然,以上規則並非堅不可破,凡有規則必有例外。當形容詞和名詞連接緊密時,如「湖塗蟲」或「修業規定」時,雙音節的形容詞就不加「加」;除了單音節不加「的」,在特別強調、對比或有數量短語、數詞、量詞作定語時,亦不能用「的」。此外,中心語是集體、機構的名稱時,除了考慮代詞作為定語的音節外,也要考慮中心語的音節,如「我家」、「我的國家」、「她的理髮店」。 由於以上規則,「的」的用法一直是學習華語的學生的難點,基於泰語母語人士學習華語的「的」的四類偏誤和規則,我認為其發生偏誤的來源和泰語的ของ和ที่使用有關。 泰:ความยากของการทำความดี 華:行善的困難。 泰語中的ของ可以對應華語中的「的」,但作為定語的部分是放在中心語的後面,語序和華語明顯不同。 泰:พ่อของฉัน或พ่อฉัน 華:我的爸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