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文化研究

探索巴西漁民社區: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在現代社會中,信任與合作是維持組織運作與社會穩定的基石。然而,這些社會行為的形成與影響因素卻仍然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為了理解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規範的影響,Uri Gneezy、Andreas Leibbrandt和John A. List進行了一項別開生面的研究,將目光投向巴西兩個獨特的漁民社區:一個在海邊,漁民需要團隊合作;另一個在湖邊,漁民則獨自作業。 這篇名為《Ode to the Sea: Workplace Organizations and Norms of Cooperation》的研究,通過多種經濟實驗,如信任遊戲、最後通牒遊戲、捐贈遊戲和公共物品遊戲,來比較這兩個社區的行為差異。結果顯示,海邊漁民表現出更高的信任度和合作意願,這表明工作場所的組織方式在塑造社會規範和促進親社會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透過這項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信任與合作的內在機制,還能為企業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寶貴的見解,幫助他們在組織設計中促進更高效的合作和更穩定的社會關係。無論是研究者還是實務工作者,這篇文章都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工作環境對人類行為的深遠影響。 巴西兩個獨特的漁民社區介紹 在這項研究中,作者選擇了巴西的兩個傳統漁民社區進行比較,這兩個社區在地理位置和捕魚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成為研究工作場所組織對合作規範影響的理想場景。 海邊漁民社區 第一個社區位於海邊,這裡的漁民主要依賴團隊合作來進行捕魚。由於海洋環境的挑戰,如波浪和洋流,再加上較大的魚類捕獲物,漁民需要使用重型和長距離的漁具,這些漁具必須由多個人共同操作。因此,海邊漁民通常以2到8人的團隊形式工作,他們在同一艘船上協同作業,共同設置和收集漁網。 團隊合作在海邊漁民的工作中至關重要,因為這樣可以提高捕魚效率,增加捕獲量並確保安全。由於捕魚成果取決於整個團隊的努力,這種環境自然促進了合作和協調,漁民們必須學會相互信任和依賴,以達成共同目標。 湖邊漁民社區 第二個社區位於鄰近的一個湖邊,這裡的漁民則主要進行個人作業。湖泊的生態環境相對平靜,漁民可以使用輕便的小船和簡單的漁具進行捕魚,這使得個人捕魚成為可能且高效。湖邊漁民不需要依賴他人來完成捕魚任務,他們獨自出航,捕獲較小和輕便的魚類,捕魚活動完全由個人掌控。 由於捕魚不需要團隊合作,湖邊漁民的工作方式更獨立,這也導致了他們在信任和合作方面的行為表現可能與海邊漁民有所不同。 經濟實驗 在這篇研究中,作者使用了多種經濟實驗來測量漁民的行為,包括信任遊戲、最後通牒遊戲、捐贈遊戲和公共物品遊戲。以下是每個實驗的簡要介紹: 信任遊戲 (Trust Game) 信任遊戲旨在測量信任和信任回報。參與者被隨機分配為「信任者」或「受託者」,雙方都會得到5點初始積分。信任者首先決定將多少積分(0到5點)送給受託者,實驗者將這些積分三倍返還給受託者。然後,受託者決定將多少積分返還給信任者。這個遊戲測量信任者對受託者的信任程度以及受託者的信任回報程度。 最後通牒遊戲 (Ultimatum Game) 最後通牒遊戲測量公平性和報復心態。參與者被分配為「提議者」或「回應者」,提議者得到10點積分,並決定將這些積分如何在自己和回應者之間分配。回應者在不知道具體提議的情況下,設置一個最小可接受的提議。如果提議低於這個數值,雙方都將得到0點積分;如果提議等於或高於這個數值,則提議生效,雙方按提議分配積分。 捐贈遊戲 (Donation Game) 捐贈遊戲測量對外界的親社會行為。參與者每人得到10點積分,然後決定將多少積分捐贈給一個孤兒院。這個遊戲用來測量參與者對於陌生人和外部社會的捐贈行為。 公共物品遊戲 (Public Goods Game) 公共物品遊戲測量團隊合作和公共利益的貢獻。參與者被分成三人一組,每人得到10點積分,並決定將多少積分投入到團隊賬戶中。每個積分對團隊成員的收益增加0.5點積分,但對自己而言,投入公共賬戶的積分是無收益的。因此,這個遊戲衡量個人是否願意犧牲自己的積分來增加團隊的總收益。 協調遊戲 (Stag-Hunt Game) 協調遊戲測量參與者在面對協調風險時的行為。參與者可以選擇「捕獵雄鹿」或「捕獵野兔」。如果兩位參與者都選擇捕獵雄鹿,則每人獲得10點積分;如果一方選擇捕獵雄鹿而另一方選擇捕獵野兔,選擇雄鹿的一方得0點,選擇野兔的一方得7點。選擇野兔的一方無論對方的選擇如何,都能得到7點積分。這個遊戲展示了在面臨風險時,參與者是否願意進行高風險、高回報的合作。 投資遊戲 (Investment Game) 投資遊戲測量參與者的風險偏好。參與者需要決定在10點積分中投入多少參與一個贏得2.5倍收益的賭局,這個賭局有50%的贏得概率。這個簡單的實驗用來衡量參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並檢驗其風險偏好是否會影響其在信任和協調實驗中的行為。 這些經濟實驗共同提供了對漁民行為的多角度觀察,從而有助於了解不同工作場所組織下的合作規範和信任水平。 研究通過一系列經濟實驗對巴西兩個漁民社區的行為進行了詳細分析,結果顯示出顯著的差異,並支持了作者關於工作場所組織影響合作規範的假設。以下是實驗的主要發現: 實驗結果 信任遊戲(Trust […]

解碼企業信任:高信任環境如何改變產業格局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理解和掌握比較優勢的來源已成為企業和經濟學家不可或缺的課題。傳統上,經濟學理論認為比較優勢主要由物質和人力資本的豐度所決定。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制度質量和社會因素,如人際信任,也在塑造比較優勢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正是探討了這一新興視角。 由義大利銀行的Federico Cingano和博科尼大學的Paolo Pinotti所撰寫的這篇文章,深入分析了信任如何影響公司內部決策和任務的委派,進而促進生產力的提升。研究發現,高信任的地區和國家在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中表現更為優異,顯示出較高的附加值和出口份額。這種影響主要源於公司規模的擴大,即企業能夠超越家庭和朋友的範圍,吸納更多的資源和人才,形成更具競爭力的生產單位。 文章指出,信任在塑造比較優勢模式方面的重要性,不亞於人力或物質資本,甚至有時超過了傳統的制度質量。這意味著,培養和提升社會信任度,可能是促進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的新關鍵。本文將帶領讀者走進信任如何改變經濟格局的探索之旅,揭示這一社會資本在現代經濟中的隱藏力量。 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 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通常涉及複雜的生產過程和多層級的管理結構,這些行業的特徵是需要多樣化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來完成不同的任務和決策。根據《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一文,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需要大量委派的行業: 這些行業的共同特點是,生產過程和管理結構的複雜性使得單一決策層難以有效處理所有事務,因此需要將決策和任務委派給不同層級的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信任在這些行業中尤為重要,因為它有助於降低內部交易成本,促進更高效的決策和任務分配。 傳統的制度質量 傳統的制度質量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法律和治理機制方面的整體有效性和可靠性。這些制度質量對於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和保障公民權益至關重要。具體來說,傳統的制度質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這些制度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表現和社會發展。高質量的制度能夠提供穩定、公正的運作環境,吸引國內外投資,促進經濟增長和創新,並增強公民對政府和法律的信任。相反,低質量的制度往往導致經濟效率低下、腐敗猖獗、社會不公,進而阻礙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合同執行能力 較好的合同執行能力指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確保合同條款得到遵守和執行方面的效率和可靠性。這包括法律體系和司法機構能夠有效地解決合同糾紛,保護合同各方的權益,並確保經濟交易的可預見性和安全性。以下是較好的合同執行能力的一些具體指標: 具備較好合同執行能力的地區能夠為企業提供一個穩定、安全的交易環境,減少因合同糾紛帶來的風險和損失,從而促進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這種能力在高度依賴合同交易的行業中尤其重要,例如金融服務、製造業、國際貿易等。有效的合同執行能力不僅能增強市場信心,還能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增長。 啟示 《信任、公司組織與比較優勢模式》這篇文章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對企業管理、經濟政策制定者以及學術界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以下是文章的幾個主要啟示: 總之,這篇文章強調了信任在現代經濟和企業運作中的關鍵角色,為企業管理、政策制定和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 Cingano, F., & Pinotti, P. (2015). Trust, firm organiz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Bank of Italy Economic Research Department.

探索性別與競爭的關聯:跨文化實驗研究揭示真相

競爭是驅動社會和經濟進步的重要力量,但性別在選擇競爭環境方面的差異,一直是學術界和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男性往往比女性更傾向於進入競爭環境。然而,這種普遍觀察是否適用於所有文化和社會結構?《性別差異與競爭:來自母系和父系社會的證據》這篇文章提供了有趣的見解,揭示了文化如何影響競爭行為。 文章透過對兩個極具代表性的社會進行對比研究:坦尚尼亞的馬賽族和印度的卡西族,來探討性別在選擇競爭環境方面的差異。馬賽族是典型的父權社會,男性在社會和家庭中占據主導地位;而卡西族則是母系社會,女性在家庭和財產繼承中擁有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通過這樣的對比研究,作者們揭示了在這兩種不同的社會結構中,男性和女性的競爭行為存在顯著差異。 在這個實驗中,馬賽族男性選擇競爭的比例是女性的兩倍,這與西方文化中的實驗結果一致。而在卡西族中,女性選擇競爭的比例高於男性,甚至略高於馬賽族男性。這一反轉的結果不僅挑戰了普遍的性別刻板印象,也突顯了文化和社會結構對於性別行為的深遠影響。 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性別與競爭之間的複雜關係,並反思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制定更有效的性別平等政策。 研究方法 實驗設計 數據收集與分析 主要發現 結論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社會結構中的性別角色和文化背景顯著影響了個體在選擇競爭環境方面的行為。這表明,文化和社會結構在塑造競爭行為和性別差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些發現對於理解性別差異的根源以及制定促進性別平等的政策具有重要意義。 Gneezy, U., Leonard, K. L., & List, J. A. (2008).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mpetition: Evidence from a matrilineal and a patriarchal societ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數據化教室:ClassDojo 如何影響學校紀律管理與學生行為

ClassDojo 的崛起與學校紀律管理的數據化 在數位化時代,ClassDojo 已成為全球學校廣泛採用的學生行為管理與紀律監控工具。這款教育技術應用程式通過將學生的行為數據化,賦予教師更多即時監控與反饋的能力,從而影響學校的紀律管理模式。 本文將探討 ClassDojo 如何透過數據化行為管理改變學校紀律的執行方式,並批判性地審視這種數據化機制對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影響。 ClassDojo 如何影響學生行為?行為數據化的機制 ClassDojo 的核心功能之一是行為數據化,這意味著學生的日常行為將轉化為可視化的數據點,以供教師評估和家長監控。其主要特點包括: ✔ 行為點數制度(Dojo Points):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正面或負面的行為評價,並透過點數系統來強化或抑制特定行為。✔ 即時反饋與監控:學生的行為表現會被即時記錄,並且家長可以透過應用程式獲得孩子的即時行為更新。✔ 行為視覺化數據報告:學生的紀律數據被存儲,形成行為記錄,可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評價。 然而,這種做法也引發了教育學者的批評與爭議。 行為監控與表現主義文化的爭議 1️⃣ 行為監控與隱私問題 2️⃣ 學生行為簡化與數據化評價 3️⃣ ClassDojo 是否培養「服從文化」? ClassDojo 如何影響教師、家長與學校? 📌 對教師的影響✔ 提供即時行為數據,幫助教師更有效管理課堂。❌ 可能讓教師過度依賴數據,而忽略學生的個別需求與背景。 📌 對家長的影響✔ 提高家長對孩子在學校行為的透明度。❌ 可能導致家長過度關注行為數據,而非理解孩子的學習過程。 📌 對學校管理的影響✔ 使學校的紀律管理更具結構化與標準化。❌ 學校可能依賴數據來決定學生的行為評價,而非進行個別化的輔導。 ClassDojo 的遊戲化設計與行為強化機制 ClassDojo 的設計融合了遊戲化元素,這些設計策略使行為控制更具吸引力,但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 1️⃣ 音效與行為回饋 2️⃣ 視覺化數據回饋 3️⃣ 促進家校聯繫 ClassDojo 的批評與改進建議 雖然 ClassDojo 在教育場域帶來了一些便利,但仍然存在重要的批評點,以下是建議的改進方向: ✅ […]

ClassDojo 與學生行為:積分系統的影響與反思

本篇論文探討了教師使用 ClassDojo 這一行為管理軟件應用程式的經驗。ClassDojo 是一個全球性的應用,允許教師、家長和學生通過一個遊戲化的積分系統來追蹤進度並即時分享反饋。此研究采用後現象學方法,分析了 K-12 教師在課堂上整合 ClassDojo 技術的經驗和挑戰,以及他們遇到的道德問題。研究揭示的主題包括基於積分的激勵和學生身份認同、數據追蹤與持久性、課堂監控文化、協作與即時反饋,以及 ClassDojo 如何重新塑造教學與學習生態系統。 這項研究指出,雖然教師使用 ClassDojo 來促進學生參與和積極行為,但這也引發了有關數據使用、監控文化和基於行為的教學法的倫理問題。研究結果強調了基於積分的激勵對學生身份的影響,數據追蹤的長期性,以及課堂監控文化如何影響教師與學生的互動。 總的來說,此研究提供了深入了解 K-12 教師使用 ClassDojo 的多樣化經驗,並探討了在教育技術整合中涉及的倫理考量。此研究不僅增進了對於教育技術影響的理解,也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實際的見解和建議,幫助他們更有效地利用這些工具。 ClassDojo ClassDojo 是一款廣受歡迎的行為管理軟件應用程式,主要用於學校教育環境中,尤其是在K-6(幼兒園至六年級)教育階段。這個應用程式允許教師、家長和學生通過一個遊戲化的積分系統來追蹤學生的行為表現和學習進度,並能夠即時分享反饋和通訊。 主要功能和特點: 倫理與隱私問題: 雖然 ClassDojo 在教育界廣受歡迎,但它也引發了一些關於數據隱私和學生監控的倫理問題。一些批評指出,這種持續的行為追蹤可能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壓力,並可能影響教師與學生的自然互動。 總體而言,ClassDojo 通過其互動性和遊戲化的設計,助力教師管理課堂行為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也需要在使用過程中注意平衡技術介入和個人隱私的問題。 ClassDojo 的音效可能產生的影響 ClassDojo 音效的議題。特別是音效如何作為一種行為激勵的反饋機制。例如,當老師在 ClassDojo 上為學生加分時,會播放一個愉快的「叮噹」聲,而扣分時則會播放一個低沉的掉分聲。這種聲音設計不僅增強了積分系統的即時反饋效果,也可能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條件反射式的影響,即學生可能會基於聲音的正負面反饋來調整自己的行為。 論文中對這種聲音反饋的應用表達了一定的擔憂,認為它可能過度強調了監控和行為控制,並可能導致一種表現主義的學習環境,其中學生的行為更多是為了獲得正面的聲音反饋而非出於內在的學習動機。這樣的系統設計可能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我調節能力造成影響。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使用了後現象學的方法來分析 K-12 教師在課堂上整合 ClassDojo 技術的經驗。後現象學是一種探討人類如何通過技術體驗世界的哲學方法,特別強調技術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和行動。 研究設計和方法: 研究問題: 研究圍繞以下幾個核心問題展開: 總之,這項研究透過質性方法深入探討了教師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應用 ClassDojo,並分析了這種技術使用的後現象學意義和倫理問題。 Yuen, C. L. (2021). Exploring teachers’ experiences of using […]

高等教育裡的孤單探索:早期學術研究人員的職業挑戰

Angervall和Gustafsson(2014)的研究探討了新自由主義重構高等教育對學術研究人員職業生涯形成的影響,特別是早期職業研究人員成為學術主體的過程。透過14名早期職業研究人員的詳細經歷分析,作者探討了他們如何在學術領域尋找定位,並體現了身為學術遊牧主體的經歷。這些研究人員在尋求學術認同和職業安全感的過程中,經常感到孤獨與不確定,並且他們的「他者」身份往往被視為自我造成的。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學術遊牧主體位置對他們理解和應對學術界的需求造成了困難,並且這種位置在新自由主義高等教育重構下形成的表現主義和自我調節技術中被塑造。 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政治經濟理念,強調自由市場經濟、最小化政府干預、自由貿易和開放市場的重要性。它倡導個體自由和競爭,認為市場機制能有效分配資源,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福祉。新自由主義對學術研究人員職業生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的重構上,包括資金分配的競爭化、研究成果的市場化和學術表現的量化評估。這些變化迫使學術研究人員適應更具競爭性和表現主義的工作環境,影響了他們的職業定位、身份認同和職業發展路徑。 研究方法與結果 Angervall和Gustafsson(2014)透過深入訪談14名早期職業研究人員,來分析他們的職業經歷。這些訪談長度介於50到100分鐘之間,著重於研究人員如何描述他們的經驗、職業路徑以及與多個其他人的關係,包括條件和後果以及犧牲、選擇和獎勵。數據通過意義濃縮法(Kvale & Brinkmann, 2009)總結,以創建他們的經驗和職業路徑的詳細描繪(Braidotti & Roets, 2012)。研究提出三個交叉主題:「感覺有點孤單」、「我做我自己的事情」和「我決定搬家」,這些主題彼此交織,揭示了早期職業研究人員在成為學術主體過程中受到的驅動力,這些驅動力使他們難以理解和閱讀自己的處境。研究指出,這些研究人員處於一種過渡階段,介於不同的利益區域之間,並且他們的「他者」身份通常被視為自我造成的,這反映了他們對於如何適應表現主義制度需求的自我質疑。研究還指出,透過「逃逸線」的變化,研究人員可以改變他們的游牧主體位置,但這需要他們能夠清楚地讀懂和理解他們在新自由主義重構的高等教育中的處境,並創造政治意識​​。 Angervall, P., & Gustafsson, J. (2014). Becoming an Academic Researcher: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in the Context of Neo-Liberal University Restructuring. 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12(2).

數位游牧(Digital Nomad)生活:重塑現代工作與旅行的界限

本文探討了數位游牧民族(Digital Nomad)這一新興移動生活方式的定義,它們在旅行工作和工作旅行中生活。數位游牧主義是由社會變遷如移動性和技術的日常生活普及以及越來越靈活和不確定的就業形式所驅動的。儘管這種生活方式日益普遍,但對其現象的共識理解和全面觀點尚缺乏。文章從當代生活方式導向的流動性和地點獨立工作的角度,對數位游牧主義進行了探討,旨在對該現象提供全面的視角。此外,文章還建議將數位游牧主義概念框架化為生活方式流動性的一部分。由於關於數位游牧者的實證研究有限,本文界定了進一步概念化該現象的方面和方向​​。 數位游牧主義 從當代生活方式導向的流動性和地點獨立工作的角度來理解數位游牧主義,可以認為它是當代社會變遷的產物,涉及移動性增加和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數位游牧者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在全球範圍內旅行的同時進行遠程工作,將生活和工作融為一體。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關於地理位置的自由,也關於時間管理和工作方式的靈活性。數位游牧主義強調了一種對傳統辦公室工作和固定居所的超越,以及對於生活質量和個人自由的追求。 數位游牧者通常選擇在提供充足基礎設施的大都市中心或具有共享工作空間和穩定Wi-Fi環境的地方居住和工作。他們的生活方式涉及到緩慢旅行、交換生活方式和極簡主義的生活態度。這些行為體現了一種從消費主義中脫身或轉移的選擇,與其他旅行者類型相比,數位游牧者更依賴共享經濟,特別是在住宿選擇上。此外,數位游牧生活要求極簡的生活方式,旅行和生活的必需品被限制在個人能夠物理攜帶的範圍之內​​。 數位游牧主義在當代流動性和地點獨立工作的背景下,不僅是關於工作的地理獨立性,而且關於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將旅行和工作結合起來,反映了對於自由和個人實現的追求。它挑戰了傳統的工作和生活分隔,並通過技術的使用,創造了新的工作和生活模式。 數位游牧主義概念化 本文提出對數位游牧主義進一步概念化的方向與方面,主要圍繞在將數位游牧主義定義為一種生活方式流動性的範疇。透過對現有研究的評論和比較,文章指出數位游牧主義與其他相關現象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其對於工作和旅行結合的獨特方式。數位游牧者既是高度移動的專業人士,也是以生活方式為導向的旅行者,這創造了對現象概念框架的額外挑戰。儘管現有研究提供了關於數位游牧主義的有用但零散的理解,這些研究往往從工作或休閒的角度來看待數位游牧者,因此需要進一步的概念化工作來涵蓋這一生活方式流動性的多個方面。 文章建議,未來的概念化工作應更加關注數位游牧者的各種移動連接和遷移,以及作為其生活方式一部分的游牧移動工作。重要的考量因素包括游牧主義的持續時間:它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還是數位游牧者會定居下來?數位游牧主義如何轉變了「家」的概念,以及對於一個數位游牧者來說,「家」在哪裡?此外,還需要評估數位游牧主義對其訪問地點和最終留下的地方的影響​​。 Hannonen, O. In search of a digital nomad: defining the phenomenon. Inf Technol Tourism 22, 335–353 (2020). https://doi.org/10.1007/s40558-020-00177-z

從清邁到世界各地:探索數位游牧者(Digital Nomad)的生活和挑戰

本文探討了數位游牧者生活方式,此生活方式定義為個體利用筆記型電腦遠程工作的能力,並利用不受辦公室限制的自由來遊歷世界。研究基於38名自述的數位游牧者的訪談,圍繞特權、不平等、休閒、工作和社群等主題概述了數位游牧者的生活方式。Stebbins的嚴肅休閒(serious leisure)概念提供了理論視角,此外,文章還採用了其他關於休閒、工作和社群的社會學理論。研究發現,雖然數位游牧生活方式在個人博客、Instagram、實體會議、新聞特寫和眾多電子書中被推銷,但實際上,這種生活方式深受特權、不平等的影響,並且在追求享樂的同時,也伴隨著社會孤立、親人疏遠和孤獨的代價。此外,尋求在昂貴的包容一切社群中建立人工社群的游牧者,其特權延伸到一種隔絕泡沫般的存在,將舒適的中產階級西方環境轉移到全球任何地方,同時排除當地人口和文化背景。 嚴肅休閒 嚴肅休閒(serious leisure)是由Robert Stebbins提出的概念,用以區分日常生活中普遍且或許平凡的休閒活動(如看電視、運動、烹飪或編織)與那些達到高強度投入的活動,後者需要更多的時間、金錢和認真投入。這一概念基於六個定義特徵:毅力、休閒生涯、個人努力、有形報酬、身份和獨特的精神。這一框架有助於理解數位游牧主義,因為這些個體展示了他們對休閒的優先排序,並且數位游牧主義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實證例證,可供休閒研究的社會學考量​​。 嚴肅休閒的六個定義特徵提供了理解數位游牧主義為一個獨特實證例證的框架,這些特徵包括毅力、休閒生涯、個人努力、有形報酬、身份和獨特的精神。這些特徵與數位游牧者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因為數位游牧者展現了對休閒的高度重視,並將之置於就業地點選擇之上。他們通過持續的努力和個人投入,尋求與遠程工作相結合的休閒活動,從而獲得身份認同和有形的報酬。數位游牧者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用以探討如何通過嚴肅休閒的框架來理解人們如何將休閒活動提升到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此外,數位游牧者在全球範圍內選擇生活地點的能力,也反映了他們如何通過休閒活動來塑造自己的身份和生活方式,這與嚴肅休閒中的自我實現和身份表達相呼應。他們在選擇生活和工作地點時展現出的毅力和努力,以及從中獲得的有形報酬和身份認同,是將嚴肅休閒概念應用於數位游牧主義的關鍵​​。 研究結果 本文透過對38名數位游牧者的訪談,探討了他們如何在特權、不平等、休閒、工作和社群等方面建構自己的生活方式。數位游牧者選擇生活地點時,往往將自身的人口統計特權和對享樂主義的追求最大化,如泰國清邁等熱門目的地,因其舒適的氣候、海灘和順從的當地人而受到游牧者的青睞。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並未將自己與游客或外籍居民區分開來,常常忽視當地的文化、傳統和語言,並與其他外國人和服務業工作者社交,對當地社區的發展造成了影響。這種特權可能導致游牧者對自己生活方式造成的影響視而不見,並在無意中強化了對當地人的新殖民主義態度。數位游牧者在追求自由和個人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反映了全球不平等和特權的問題,這種生活方式既是對新自由主義影響的適應,也是對資本主義微型創業目標的堅定追求。 數位游牧者的工作生活大多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那時他們在服務業擔任入門級的兼職工作,逐步發展出在工作中導航和為大學學費提供補助的技能。儘管他們擁有源於家庭和公民身份的文化資本,但除了那些在“無形經濟領域”中需求高且技能高的人(例如計算機編程、軟件工程師、計算機技術支持和熟練的數字營銷)外,許多人很難在自己的領域站穩腳跟。對於數位游牧者來說,工作往往是一種靈活的、以項目為基礎的工作形式,他們通過網絡平台找到遠程工作機會,並且他們的工作收入不穩定且沒有福利。這反映了當代勞動市場中的不確定性和靈活性,以及數位游牧者如何通過利用全球化和技術來適應這種不確定性。 數位游牧者的經濟行為和選擇,如僅選擇與同胞或類似人口統計特徵的人交往,進一步加深了與當地社區的隔離,並可能導致當地經濟和社會結構的改變,往往以不利於當地居民的方式。這些行為體現了一種基於特權的生活方式選擇,這些選擇不僅是個人的,也是制度化的行為模式,對當地經濟和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 Thompson, B.Y. The Digital Nomad Lifestyle: (Remote) Work/Leisure Balance, Privilege, and Constructed Community. Int J Sociol Leis 2, 27–42 (2019). https://doi.org/10.1007/s41978-018-00030-y

差序格局下的社會聯繫:中國與西方的對比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自私自利」。提到自私,就會聯想到俗話說的「各人掃雪前門,莫管他人屋上霜」。而說到公益的事,大致上就表示可以稍微占點小便宜,有權利卻不一定有義務。 「自私自利」涉及到個人與集體的界線怎麼劃分的問題。如果要討論這個問題,就得考慮整個社會結構的架構。 西方社會有點像捆柴,幾根柴束成一把,幾把束成一捆,幾捆再束成一挑。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個人集體。集體是有明確界限的,誰屬於集體,誰不屬於集體,是清晰可辨的。這種人際關係,可以稱之為集體結構。用捆柴來比喻,或許有點不太貼切,因為一個人可以參與多個集體,而多捆柴中的某根柴當然無法同時存在。 家庭在西方社會中有著清晰的邊界。如果一位朋友告訴你他要帶著「家人」來看你,那指的是他、他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如果他只帶著配偶來,就不會用「家人」這詞。然而在中國,這種說法變得含糊不清。「親朋好友光臨」雖然常見,但是很少人能確切說出這個「親」字究竟包含哪些人。我們的「家」字更是彈性十足。「家裡的」可以單指配偶,「家門」則可能包括一大群親戚,「親近的人」可以是任何想要拉進自己社交圈、表示親切的人。 為什麼我們這個最基本的社會單位的名詞會如此模糊不清呢?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不像一捆捆整齊的柴,更像是把石頭投入水中所引發的漣漪,漣漪不斷擴散,卻也漸漸變得淡薄。這就是差序格局。每個人都是自己引發的漣漪的中心,而受到漣漪影響的人則會有聯繫。 漣漪的影響範圍取決於中心的影響力。就像賈家大觀園,可以容納表親林黛玉、姨親薛寶釵,後來的寶琴、岫雲,只要和親戚有點關係,都可以容納。但當勢力改變,團體就像倒下的樹,猴子四散,變得狹小。極端時,可以像蘇秦歸來時一樣,「妻不視為夫,嫂不視為叔」。中國人特別敏感於世事變遷,正因為這種可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動而縮小或擴大。 在西方社會,人民是不能超越國家這個集體的,就像一根柴捆在束帶中,他們必須把國家變成一個為每個個體謀福祉的組織,因此有革命、憲法、法律、議會等等。而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集體的極限是模糊的「天下」,國家是皇帝的家庭,邊界一直模糊不清,只是從自己中心發出的社會勢力的一個圈。我們能做的只有克制自己,克制自己成為最重要的品德,不太會去克制群體,避免侵犯個人權利。

文化像尿尿一樣

「尿尿」是身體代謝的過程,是很重要的活動,甚至是賴以為生的儀式。但是,我們並不是時時刻刻把「尿尿」這個概念或想法放在心上,當你需要它的時候它就自然發生。以液體排泄廢物的機制,是許多動物具備的生理反應,在一般的常識裡,人「尿尿」和其它哺乳類動物「尿尿」落差應該不大。無脊椎動物和魚類同樣會透過液體排泄廢物,但是「尿尿」似乎就不是那麼適合來稱呼這樣的機制。我們無法確定無脊椎動物和魚類需不需要尿尿這個概念,我們用更多詞彙來描述這樣的需求,昆蟲透過「馬氏管」排出身體不需要的廢物,而魚類則在鰓附近有「尿孔」來負責這樣的過程。生物有機體不可或缺的需求,在不同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現象、事件,可以用來區別群體之間的差異。不同的物種之間,客觀、可觸及的體態有顯而異見的差異,因此表現上的差異也就顯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人類或許有膚色、體態上的差異,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是一個群體。然而,人類的語言能力和創造能力產生了複雜的社會活動,使人類不受限於生理上的限制,開創出各色各樣的文化。在人類社會裡,不同文化裡的活動、儀式、形式、現象、事件,簡稱為文化元素,它們可以區別群體之間的差異,但是不妨礙人類作為一個群體。文化元素就像「尿尿」一樣,人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就自然發生。 但是,用文化來區別人類社會的群體,在交通不便,地理隔絕的古代或許可行,在各個文化圈彼此交融的全球化時代,那些屬於特定群體的文化元素也開始鬆動。一位在英國受教育的泰國知識份子如此自省: “I might admit I follow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superficially. I was forced to be Buddhist since it is shown in my birth certificate. My parents, relatives and friends are all Buddhists. 95% of the population are Buddhists. I do not really know why we cannot choose and we are told not to ques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