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文化研究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文明開化與博覽會》

歐洲各國辦萬國博覽會時,正是日本西化、明治維新之時。在日本駐英國的大使阿禮國遊說下,日本派出使節團參加1862年,由英國舉辦的第二次萬國博覽會。(按:中國在1851年,英國第一次的萬國博會時,就已經派出使節團了!)而這使節團奪走了眾人和媒體的眼球。日本的使節團不是和歐洲人對於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形象不符合,日本人的華服,沒有鮮豔色彩,也沒有金線龍紋,重以阿禮國所提供作為展示日本的文物。正如東方主義的脈絡,歐洲對日本也流行著一股日本主義。使節團的成員之一淵邊德藏看了此萬國博覽會後,感概日本不懂這個萬國博覽會的宗旨。其宗旨是要展示自己國家的產物、器械等,以讓自己國家的產品能夠輸出而獲得利益的。日本使節團作為客體展示在歐洲人面前;歐洲各國或萬國博覽會,也被日本視為客體加以凝視。在1867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中,日本明治政府還聘請洋人瓦格納(Gottfried Wagener)指導策展。1873年,日本再參加維也納的萬國博覽會,這大致就確立日本國內博覽會的標準了。 佐野常民為明治政府中的重要官員。1867年和1873年,分別參加了在巴黎和維也納的萬國博覽會。他認為博覽會是振興貿易的手段,更是近代特有的文化制度。博覽會和博物館相似,而大博覽會就是將博物館規模擴張的暫時性設施。 日本真正自己舉行產業博覽會於1877年。日本的博覽會有點像江戶時代的開帳場,那是寺廟或神社將秘藏的神佛珍寶開放,讓一般信徒禮拜觀賞的盛會。 明治政府在這時期所扮演的角色,除了周覽全國物品之外,還要求民眾能夠從中判別優劣。透過審查、獎賞,對所有各地出產的物品評等。這使得人們願意將產品送到博覽會來。參展人除了被審查外,政府也要求參展人親覽現場,藉以知道他人的優劣。「可視者」和「被可視者」這兩種視線,同時被教育著。當然,這種由上而下的政策,是很不容易被貫徹的。大多數的日本民眾仍以對開帳會想像來看待博覽會。 伴隨著內國博覽會設立的就是「勸工場」,這也是日本百貨公司的先驅,將各種商品標價清楚,現金交易。後來百貨公司取代了勸工場,實施了歐美百貨公司的銷售手法。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博覽會都市的形成》

儘管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是由英國拔得頭籌,但十九世紀萬國博覽會的主要舞臺卻在巴黎。透過一連串的萬國博覽會,使巴黎變成一座博覽會之都。但是展場分散,總是比不上特地蓋展館的水晶宮。值得讓人注意,1867年,法國第一次辦萬國博覽會,法國萬國博覽會空間的配置和邀請各國建造專屬的國家館。 展示部門以一圈、一圈環帶狀地同心圓向外幅射。再加上十六條放射狀通道。沿環帶迴廊可以看到依功能配置的部門展示;沿放射線走,可以看到某個國家的各種產物。這是一種不容任何部分脫軌、全世界都須納入相同形式框架的意志,正是萬國博覽會的根本特質。 邀請各國建造的國家館則提供異國風情的娛樂,熱鬧的元素和主場館有強烈地互補效果。 1878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的配置也顯示其世界觀。主場宮是托卡德侯宮(Palais du Trocadéro)。右翼有西洋美術展示區,左翼是東洋美術展示區,好像全世界就是東洋和西洋兩個世界。 19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就是艾菲爾鐵塔成為主角的時候了!儘管當時也有許多人反對這樣的建,但今日卻成為巴黎的象徵。當時也展出了許多新奇的產品,還有一個只要坐上火車就能環遊世界的鐵道旅行。鐵塔和鐵塔在這一年就提供了垂直和水平的可能性視野。 在法國的萬國博覽會和英國的萬國博覽會有一個很大的差別。英國的萬國博覽會所展示的工業產品並不標價販售,但法國的那些脫離生產土地的產品,卻是可以消費的商品。這也可以看出這時候萬國博覽會和百貨公司有趨同的勢頭。 法國一連串的萬國博覽會也使得巴黎街道、下水道等更新,許多紀念性的廣場、圓環也應孕而生。除了法國之外,奧地利的維也納和美國的芝加哥也舉行了萬國博覽會。許多都市更新就透過萬國博覽會的舉行,同時進行。 芝加哥的萬國博覽會和美國百貨公司同時間發展,例如「博覽會參觀最合宜的衣服」或「博覽會場走路最適配的鞋」等商品,都搭上萬國博會的熱潮。搭配觀光的產業也就此產生。(英國首次辦萬國博覽會時,就有傳教士帶領旅行團參觀萬國博覽會的歷史。) 如果說法國開始將產品標價變成商品是披荊斬棘的先行者的話,那美國就是將消費文化發揚光大的放送頭了!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水晶宮的誕生》

在英國倫敦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之前,歐洲各國就有產業博覽會,它除了有振興產業的目的外,也扮演了現代國家的政治文化角色。各國開辦博覽會,但卻不原意辦萬國博覽會,因為當時英國工業實力強大,各國都擔心英國工業產品入侵國內。 雖然法國的產業博覽會歷史也長遠,但最終還是由英國開辦了第一次的萬國博覽會。當時,英國用了「水晶宮」,它像英國人用來珍藏心愛物品的玻璃盒,它就像個巨大溫室,保存著英國所沒有的熱帶植物。水晶宮展示了許多東西,但缺乏博物學的分類,反而有商品氾濫的感覺。就像鐵道旅行一樣,水晶宮就在在環景畫式知覺(panoramic perception)下在看一個巨大的表格。當時,它吸引了六百萬的入場人次,推測理由如下:一、依階級區分差別的入場系統;二、英國境內廣佈的鐵道網;三、大眾傳媒的動員。英國國民的生活似乎也開始轉變。 萬國博覽會的興起,卻使得民間盛行的「巴多羅買市集」(Bartholomew Fair)卻沒落了。由於英國當局政策,使得「博物學式」的全新視覺設施更發達,而「巴多羅買市集」衰落了。 除了,實物的博物學之外,畫作也提供了強烈刺激,環景畫被應用於展覽場,其在圓筒型帆表表面畫上寫實風景,給人們一眼就可以眺望世界的視線。

我讀《博覽會的政治學:名為博覽會的現代》

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現代世界體系」從葡萄牙展開,認為因為葡萄牙有面對大西洋的地理位置、遠距離貿易的經驗和熱內亞(Genoa)商人的投資三個理由所造就。而這個「被」歐洲人發現的世界,「邁向現代的路程」上,伴隨著大屠殺和搶奪。 一個當代法國哲學家托多洛夫(Tzvetan Todorov)說形容1492年的西班牙在格拉納達(Granada)擊退摩爾人(Moore),再將猶太人驅領土並放逐,同時在拉丁美洲看到原住民是「對內部清除『他者』,又在外部發現『他者』」,一方面排除自己內部的異質性,另一方面導入以自己作為主體,他者作為客體的異質性。 十六世紀的歐洲,語言是以類似性和外形的無限性構成事物的秩序,記述一樣生物,不只記述其器官,也要記述其傳說和寓言,以及古人和旅人說過的故事。「自然」是「語言與記號、故事與文字、論述與形態的無接縫編織物」,是透過解釋、再現,由語言和本體交匯的一本龐大書籍。 大航海時代開始,把世界各國的珍禽異獸當成奇觀展示,就是把過去的傳說、寓言透過動物展示。「視覺」展現了支配力量。就是像「眼見為憑」或「無圖無真相」。「印刷文化中視覺經驗的均質化,壓倒了聽覺等五官為背景的無合感覺。」這是當代哲學家麥克魯漢(Herbert Marshall McLuhan)為活字印刷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所下的註腳。 活字印刷能在拼音語系使印刷普及,但不是幾個字母就能解決的方塊語系早就有畢昇發明活字排版,而傳到歐洲去。至少,在經由文字而產生的去認識世界的視角不是全然被歐洲所壟斷。然而,博物學卻是建立在「設定優越西洋與卑劣的東洋之間有根本上的區別」的東方主義下分類手段。這時,歐洲就恆常占住了視線主體的特權位置。世界被符號化、被表格化,而成了格子狀網眼中的各種項目。「博覽會」就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 吉見俊哉(Shunya Yoshimi)認為博覽會是國家作為編劇家,資本家和巡迴表演師參與表演,而入場民眾則是演員,如此三者複雜交錯、編織被上演的多層次文本。《博覽會的政治學》以三個觀點為主線,分別是:一、博覽會既是「工業」的展示,同時也是「帝國」的展示;二、博覽會是十九世紀的大眾與現代商品世界最初相逢的場所;三、博覽會作為「見世物」(みせもの,misemono,雜耍、展示)的觀點。分別就是帝國主義、消費社會和大眾娛樂三個要素的集合。

血肉之軀與數位身體的關係-從魔力寶貝玩家照相的行為來看

這學期上數位遊戲文化,期末作業題目為「血肉之軀與數位身體的關係-以魔力寶貝拍照行為來看」。感謝在雙子星系一起練功的夥伴,願意在練功的時候和我聊玩魔力寶貝的感覺;感謝PTT魔力寶貝版的版友,回答四個簡單的問題。下面為期末作業的結論:(只有結論部份,因為通通放上部落格會變很長,而且格式會跑掉,完整部分可以在最後的地方,下載整份文件。) 從布希亞符號使用的四個階段來看,線上遊戲進入了第四個階段,符號與真實無關,利用現代科技「擬像」出在真實中不存在的真實。在質化資料和量化資料中也反應,漸漸地有玩家將虛擬世界視為真實世界,玩家能夠在線上遊戲的世界裡旅行、體驗,甚至有和真實世界裡相同的動作-拍照。 拍照原本是觀光客作為蒐集回憶的過程,在線上遊戲裡頭,玩家同樣透過拍照一步一步地蒐集每一個在遊戲世界裡頭冒險、遊歷的經過。玩魔力寶貝,就像在旅遊一樣,數位身體已經有和血肉之軀相同的地位。 正如布希亞所說的,科技能夠將原本不真實的東西創造出來,未來科技日新月異,過去人沒想到的線上購物,現在一一落實;現在在我們腦海中所想像不到的現象,未來也一定能夠一直開展。拜科技所賜,虛擬和現實的分野將更為混沌,是血肉之軀或數位身體己經不再那麼重要,安住於自己的這念心才是真正的課題。 點我下載:血肉之軀與數位身體的關係-從魔力寶貝玩家照相的行為來看 Uploaded on authorSTREAM by milkdicky

魔力寶貝的鄉村意象

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認為都市才是進步的象徵,而鄉村遲早會過渡成為都市,因此我們對鄉村這樣子的地方不再熟悉。就像都市一樣,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發展出不同的都市樣貌,鄉村也是如此,加上鄉村逐漸消失,大家對鄉村的想像更是歧異,我想這也是要講鄉村意象時有趣的地方,因為每個人認知的鄉村是不一樣的。 正因為每個人對鄉村的想像不一樣,在選擇和鄉村有關的文本的範圍就變得很大、很廣。本文選擇發源於日本的線上遊戲「魔力寶貝」作為符號學符號的分析文本。根據維基百科所述「單一符號(sign)可以分成意符(Signifier)和意指(Signified),意符是符號的語音形象;意指是符號的意義概念部份。由兩部份組成的一個整體,稱為符號。」 若將魔力寶貝的法蘭城視為都市的話,則相對於都市的其它地區則通通為鄉村,然而這樣的範圍太大,這包含很明顯和普遍我們所認知的鄉村有很大的落差如在索奇亞島上的奇利村 ,其座落在沙漠地區,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我們習慣稱這樣的村莊是綠洲而不會將它和鄉村連結在一起。加上篇幅限制,僅選擇方便取得的場景作為符號的分析。右邊兩張圖都是來自芙雷亞島的聖拉魯卡村: 意符(Signifier)/意指(Signified)木頭製的PUB的招牌/就地取材;鄉村生活悠閒。酒桶/不用將酒藏起來,村民彼此認識,敦親睦鄰,不怕酒被偷。木頭製的樓梯/就地取材。煙囪/鄉村仍用木柴燒飯或取暖。兩個聊天的婦人/鄉村是充滿人情味的地方,隨時可以看到三姑六婆們在村子裡聊天。攤販般的開架水果/鄉村地區自產水果,無須由外地送來,故也不需要冷凍保藏。木頭綁起來的籬笆/就地取材;也說明鄉村人民生活安樂無需銅牆鐵壁戰戰兢兢。 再看這樣的signification有什麼樣的影響。和現實世界一樣,於魔力寶貝的世界中,鄉村也不會聚集很多人,人們還是喜歡待在法蘭城,因為法蘭城有由人們組成的市場、更完善的醫療設備(補血、補魔)和更經濟實惠的市場收購價格(賣魔石),這其實和遊戲設計者所欲打造的世界有相當大的關係。而你也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通常鄉村出現酒吧的意象大致是來自西方如德國之類的國家,但起源於日本的魔力寶貝,卻也在鄉村出現酒吧。我們可以猜測日本、甚至整個東方受到西方文化對鄉村意象影響相當深。 點我下載:魔力寶貝的鄉村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