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筆記一下,參加佛光大學雲水雅會「美國高等教育的線上教學範例說明」線上講座後的心得:
Category: 教育、傳播與科技
美國高等教育的線上教學
新冠疫苗打起來:世界各地對於打疫苗的衛教宣傳工作(新加坡、四川、美國以及其它地區)
世界各地都在打疫苗,但是也有人害怕打針或疫苗的副作用而不敢打。各地政府和名人站出來鼓勵大家都去打疫苗,應該是第一次全世界都在對相同主題所進行的超大型衛生教育。 美國 美國歌手桃莉·麗貝卡·巴頓(Dolly Parton )把自己的歌《Jolene》改編,鼓勵大家打疫苗,不要當懦夫。 《Jolene》原曲: 《Jolene》即興改編: 新加坡 新加坡的Uncle Phua(鬼馬家族)在這次新冠病毒期間有一系列的衛教影片,最新的影片也是鼓勵大家打疫苗的Rap。 《Singapore Be Steady!》初期衛教: 《Gurmit Singh Get Serious on COVID-19》用一個嚇人的標題: 《Singapore Be Steady!》鼓勵打疫苗: 中國 鼓勵打疫苗,不忘置入大家朝思暮想(!?)的中國製造疫苗,也是用Rap: 台灣 基本款的衛教影片: 其它 紐西蘭、英國、美國會更多其它國家的衛教宣傳可以看這裡:
數位人文體與用:談人文課程的教學實踐(邱詩雯老師)心得筆記(第15屆實用中文寫作教學工作坊)
邱詩雯老師有豐富的語文教學經驗,不論是華語作為母語或二語的學習者。她將數位人文的方法應用在給大學生的國文課堂。她用數位人文裡頭的研究方法,諸如:詞頻分析、地理資訊系統以及人際社會網絡分析,帶領課堂上的學生實踐,透過示範和實踐的過程,讓同學思考人文的價值,也讓同學也閱讀了更多古文。 課堂上,邱詩雯老師將孔子和孟子的文章進行詞頻分析,先「似是而非」地就詞頻分析描述所得到的結果和已知的歷史背景推論。學生即根據方法上的缺陷進行挑戰,諸如:詞頻應該考慮整體文章長度、同名異實等問題。 邱詩雯老師也利用人際社會網絡分析,帶領學生一探古人的人際關係。人際社會網絡分析的資訊建立在相同文章內出現的人物或人名,藉此可以A君、B君或諸君的錯綜複雜的關係。古代當官的人會留下當初與其它人書信往返的記錄,此時就有發信人和收信人的資訊,這個就可以用來描繪當時的人的人際社會網絡。在孔廟裡,孔子的牌位兩側應該放上哪些學生?王安石當時主往書信往返的人是誰?就可以藉由這樣的方法去回答。同學對於將所有關係、書信往返(對同事和對家人)不分輕重地以相同權重(隱藏權重)進行分析而感到不足,這也是邱詩雯老師要帶給學生的人文價值。 考取雙榜的人的年紀是否會影響他的仕途?他的出身地是否影響他的最高官職?邱詩雯老師先給予學生科舉考試的背景知識後,提供清朝榜單讓全班同學抽籤後,各自到圖書館的古籍庫藏依照自己的上榜人名去找他到的記載。最後,將全班所得到的資訊整合在一塊,繪製成圖表以回答上面兩個問題。 數位人文的方法應用在教學上,讓本來就習慣在數位環境學習的同學有機會體會電腦輔助下的可能性和不足。對於在會考國文已經考14、15級分的大學生而言,大一國文不再只是高中的國文課進階版,而是有機會藉由數位工具的輔助,將過去已經熟悉的內容,以不一樣方式去回答問題。 數位國學是個公開分享數位人文工具與傳統國學碰撞火花的平台,蒐集「數位國學」專題討論與成果,提供研究、備課、交流之用,上面有很多邱詩雯老師所分享的資訊。 演講資訊。
數位學習在企業的應用
人力資源大概和知識管理有很大的相關。管理學有五管,但傳統的五管並不包含知識管理。知識管理,對我而言,是相當新穎的名詞,這是去年上資訊傳播才學到的概念。將數位學習運用在人力資源發展或者知識識管理,可以節省許多資源、增加許多方便而帶來許多好處,特別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的狀況下,這是較具規模的企業發展時可以考慮的方向。下面分享靖棋學姊在分享其在永慶房仲集團人力資源部的經驗的心得。 一、數位學習(e-learning)的導入感覺就像知識管理(KM)的導入很像,若要成功,有賴政策支持。數位學習的一開始的成效不太明顯,一開始導入的時候,大概要先做一些「感覺」很有效的成績單出來,因為這是需要時間長期經營,無法一蹴可幾的東西,這樣的動作可以讓上級、老闆知道花這些錢是值得的。雖然後期人員主動學習,但一開始還是需要給予誘引、建立制度,才不會一開始就胎死腹中。數位學習教材的保存,也做了相當程度的知識管理。當然,這都是建立在這個企業有必要導入數位學習,一般都要企業先評估後再決定是否導入。 二、混成式學習,就是數位學習加實體課程。將數位學習和實體課程排列組合的話,不離三種形式的學習:數位學習、實體課程或混成式學習。各有各的優缺點,這就依教學的目的來應用。例如:麥當勞雖然是個很大的企業,但對基層員工訓練,如打掃或炸薯條,使用數位學習就沒有什麼必要了。 三、企業文化的建立。一開始學姊就說永慶房屋和信義房屋有很大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信義房屋的員工之間名單不分享,彼此是競爭的;永慶房屋大家是共同成就這個事業。所以賣屋的SME也會錄製教材協助員工訓練。透過數位學習,台北的SME能夠將最好的經驗分享給高雄的業務員。 將數位學習應用在企業裡,大概就是做員工訓練,人力資源發展。當然數位學習可以用在更多地方,不過這都是要花錢、花時間去經營的。我相信這和知識管理一樣,沒有一番仔細評估就導入的話,失敗一定很容易發生且造成不可逆的影響。一但成功了,對企業長期的發展而言,也將塑造具分享的企業文化並節省很大一筆的人員訓練費用。
數位學習
數位內容產業也有八大類別,其中數位學習和另外七個類別有最多的相關,而相信日後也將蓬勃發展。目前台灣有由政府推動數位學習的計劃,也就是國家投入許多資源在這個領域。儘管如此,將整個數位內容和數位學習相較的話,數位內容的成長相當快速,但數位學習的成長雖然有增加,但還是有很大可以進步的空間。 數位學習教材的產生,較精緻的是由SME和會操作FLASH的人溝通產生,這種教材花時間、金錢;另一種具時效性或機密性的教材,則以Rapid e-learning例如M$的producer或stremauthor,由SME本身就能製作的教材。以下,我想就兩種數位學習教材,提出個人的意見: 對於較精緻的學習的教材(那些用FLASH製成的教材),除了花時間、金錢成本以外不說的話。最讓我覺得不討喜的就是,就是一切感覺就像是排練好的劇本,所有情況都不出教學設計的考量。以訓練開會技巧或主管為例,一切的對答都不出教學設計者的想法,只要你向下屬做了什麼樣的回應,下屬就會有如何的立即反應。這當然是相較於平舖直述的教學,更多了些互動,但這還是無法取代「人性」。這完全忽略了人性是無法預測,且是有感情的。不過,這也讓我們放心,人的智慧還是比人工智慧來得高尚一級。 對於Rapid e-learning能夠產生的數位教材,也就是會有一個talking head加上旁邊的power point,由SME獨力就能夠完成的教材,這就比較死板,而沒有互動。不過,對於學習社會而言,這樣的工具使每個人都能成為教學者,很容易就能產生一堆教材出來,加上數位內容容易傳播、推廣的特性,這更容易能促成每個人終生學習,並造就學習社會。然而,需要擔心的是,可能會有許多教材粗製濫造,若學習者無法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那可能社會就只停滯不前,只充斥著娛樂性質的教材。 如此看來,數位學習(或數位教學)是不會取代傳統的教學。成熟的社會或個人能夠透過適當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教材;但不成熟的,則需要套裝知識先建構基礎知識。最後,也還是必需回到人性,了解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不是經由機器或電腦可以預測所有行徑,對待每個人還是應該自己去認識,而不是用程式去算、去估計。 明白數位學習是個蓄勢待發(也許是因為我今天才認識的錯覺)的產業,也估計數位學習能夠對人類的學習方法產生很大的變革,現在許多找不到工作的流浪教師們或許可以發揮創意,成為教學設計師,同樣可以造福人群,成就教育的志業。
教育傳播科技:web2.0
第一次聽到web2.0一詞是在開社員大會的時候。社員當中,有人在被分配到必須獨自完成社團網頁,而開始擔心。電機研究所的學長就回應:「唉呀! 現在己經是web2.0的時代了,用部落格就可以做社團網頁了!」當下大致可以猜想web2.0的概念是每個人都可以很容易自己設計自己的網頁。聽完學姊 的報告後,web2.0的概念摘要有二:一、是由所有使用者共同發展創造;二、對所有使用者收取最低廉或免費的費用(輕用戶端)。 從國中開 始使用互聯網開始,我常常搜集許多網頁素材和語法,探索做網頁的樂趣。到了大學之後,並沒有意識到部落格的發展,竟然可以作為是web1.0和 web2.0的分野,只是覺得現在要做一個個人網站相當容易,有固定的模組,只要加上一點點自己的設計、圖案、音樂,就能夠有自己的個人網站了。 我 曾經去過南投縣信義鄉的達瑪巒原住民重生協會協助,主要工作就是做出一個協會的網站,而後能夠招來觀光人潮。在前往該協會前,我以web1.0那樣,一步 一腳印的方式,做出了網頁,也為其找到了空間;但到了那邊之後,發現這樣的網站無法時常更新,我若離開之後,這個網站就沒有人能夠常常更新,於是我建議他 們使用部落格的形式來做協會網站的界面,一來有文字可以呈現,二來有相簿可以分享。 上學期去訪問四方報,一份在台灣為在台越人發聲的報紙, 碰巧也是以部落格的形式作為該組織的傳播媒介。內容的確豐富,也具時效性並時常更新。但這又產生了另一種問題:由於很容易增加目錄,所以內容既多又雜亂, 若沒有好的分類,對受聽眾而言相當吃力。雖然每個人都能夠輕易設計自己的網站,但同時應該考慮受聽眾的想法,如此才能讓自己的網站成為點閱率高的網站。 隨 著web2.0的開啟,會製作個人網站的人變得不再那麼炙手可熱,這也相當程度的告訴我們網路影響現代生活之大,因為每個人都可以製做自己的個人網站,也 必需製做自己的個人網站,因為這將是別人從網路上認識你的一個很快的途徑。我大概是個互聯網成癮者,每天都必需使用電腦,並且時常確認信件。然而,很長一 段時間沒有使用網路的時候,似乎對生活也不必然產生重大的影響,這時候,互聯網似乎又不是一個必要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