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

玩轉動賓式離合詞:幫助華語老師把四大分類輕鬆掌握

動賓式離合詞可以分為四類,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插入的成分 動賓式離合詞中間可以插入的成分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 總體來說,表達時間、語氣、受事者等信息時需要拆分,表達結果和程度時不可拆分,對時態表達沒有影響時兩者都可以。掌握這些規律有助於正確運用離合詞。 離合規律示例 舉幾個例子說明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都」的語法演變探究:華語教學副詞「都」的多重面向解析

有兩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現代漢語副詞「都」的語法功能和演變歷程。 第一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重新探討了副詞「都」的演變過程,主要有以下三點貢獻: 第二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主張副詞「都」將複數的命題內容透過連詞連結,並將這些連詞轉變為「累加連詞」。文章分析了「都」在範圍副詞、語氣副詞和時間副詞中的用法,指出從邏輯的觀點看,「都」可以統一解釋,不必拘泥於這些概念。文章運用集合論和命題邏輯分析了具體例子,說明「都」的統一解釋方法。 第二篇文章分析了這些不同用法的「都」,指出從邏輯的觀點來看,「都」都具有將複數命題內容連結起來的作用,可以統一解釋,不必限定為某種副詞。 林怡岑. (2021). 從量化到情態: 副詞 [都] 的演變. 臺大中文學報, (75), 105-149. 青木萌. (2015). 現代中国語の副詞 “都” の意味と論理. 神奈川大学大学院言語と文化論集, 21, 1-21.

華語的零代詞:中文兒童學學習的困境與教學解析

零代詞是指在語句中,可以代替某個名詞而出現的一種代詞。它通常用來代替前面已經出現過的人或事物。例如: 張三和李四在公園玩球,Ø 踢破了窗戶。 在這個句子中,“Ø”就是一個零代詞,它代替了前面出現的“張三和李四”這個名詞詞組,以避免重復使用同一個名詞。 中文零代詞的特點 零代詞的特點是: 學習使用零代詞對提高中文語言能力很重要。但由於零代詞本身不帶信息,正確推理解讀需要依靠上下文及一定的語言經驗。適當使用零代詞可以使表達更流暢連貫,但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規則,避免產生歧義。 中文兒童學習零代詞的困難 根據相關研究,中文兒童學習零代詞主要面臨以下困難: 教師需要了解這些困難,從簡單開始訓練,提供清晰指導,大量語料訓練,培養監控策略,逐步提高兒童零代詞的理解能力。同時兒童自己也要主動學習,勇於求助。 中文兒童零代詞發展的情況 文章的實驗探討提及順序對中文兒童進行零代詞推理的影響,實驗設計和結果可以歸納如下: 一、研究目的 探討提及順序是否影響不同年級中文兒童進行零代詞推理的時間。 二、參與者 選取台南市某小學2-5年級學生各43-52人,共206人。所有參與兒童的字詞辨識和篇章理解能力通過篩選。 三、實驗材料 自行編制36組兩句一組的短篇,包含不同性別、同性別的人物。釆用零代詞推理句和填充句。 四、實驗程序 每組6-8人,個別指導說明后,練習8題,正式實驗分兩階段完成。 五、變量與設計 自變量為年級(2-5年級)和提及順序(第一順位、第二順位);依變量為推理句的反應時間。釆用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六、結果 七、結論 五年級是中文兒童零代詞推理開始運用首位優勢策略的關鍵期。 系統化地指導零代詞推理 系統的零代詞推理策略指導可以包括以下要點: 這些指導要根據學生語言發展水平按部就班,從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使其內化推理策略,并能靈活運用。 黃秋華, 曾玉村, & 陸偉明 (2014). 提及順位在中文兒童零代詞推論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報 (TSSCI), 46(2), 233-250.

讓華語老師頭痛的助動詞:中英助動詞差異解密

這是一篇比較英漢助動詞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和例子如下: 三個定義英語和漢語的標準 三個標準的意思和例句如下: 用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語和漢語的助動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三個標準反映了英漢語助動詞的共性,因此作者釆用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漢語中的助動詞。 漢語助動詞和英語助動詞不同之處 這三個標準可以清楚地區分出英漢語中的助動詞,因此是定義英漢語助動詞的有效方法。 所以,通過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三個共性標准,作者能夠很好地定義和描述英語和漢語中的助動詞。這說明兩種語言在這一點上存在共通性。 根據文章,漢語助動詞在這三個標准中的一些不同之處如下: 所以,儘管兩種語言在這三個標準上存在共通點,但在具體語法現象上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漢語語法更為靈活多變,英語語法較為固定。這些區別也為翻譯英漢助動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 Hong-yan, Z. H. A. N. G. (201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12(2), 128-136.

辯論必備!華語學習者辯論比賽常用的句式

「辯論」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當站在講台上,面對眾多觀眾,一些人可能感到不知所措,擔心顯得一無所知。不過,別擔心!這篇辯論初學者指南將為您提供一些在辯論比賽中使用的句式,助您在初次辯論中有一席之地。 如果您正在學習中文並計劃參與辯論比賽,您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辯論需要清晰、有力的表達觀點,希望這些在辯論比賽中經常使用的中文句式了能幫助您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以供您參考。

不同國家的手語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從擬象模式裡三個範疇的詞彙來看

這個文章探討手語使用者和非手語使用者如何使用身體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的概念。我們比較了八種不同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等)以及美國非手語使用者的手勢。參與者觀看這三個範疇的圖片後,用手語或手勢命名這些物體。結果發現,所有語言中工具主要使用「操作」形式,動物使用「人格化」形式,水果蔬菜使用「物體」形式。我們認為這些擬象(iconicity)模式源於使用人體溝通的普遍傾向,為手語和手勢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 手語和手勢使用者在表達概念時,會自然而然地使用人體和雙手的某些特定方式。例如,表達工具這個概念時,雙手和身體會模仿人使用那個工具的方式,這就是「操作」形式。表達動物時,雙手和身體會對應動物的身體部位,這就是「人格化」形式。 研究發現,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手語使用者,在表達同一個概念時,會有高度相似的擬象(iconicity)表達方式。這種規律性很可能源於人類使用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手語使用者利用了這種使用人體的溝通基礎,形成了規律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所以「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意思是,這些模式來自於人類使用身體手部的某些自然而普遍的表達方式,這為手語的快速發展和互通提供了基礎。它反映了人類認知與身體行為的內在聯繫。 研究方法與結果 結論 手語和手勢在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時有以下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總體而言,手語和手勢有規律和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這可能源於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 HWANG, S., TOMITA, N., MORGAN, H., ERGIN, R., İLKBAŞARAN, D., SEEGERS, S., . . . PADDEN, C. (2017). Of the body and the hands: Patterned iconicity for semantic categorie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9(4), 573-602. doi:10.1017/langcog.2016.28

華語文老師如何教授外國人漢字?快把已經忘記的部首偏旁們找回來

這篇文章研究中文字形構成中的偏旁在二語學習者學習認字中的作用。 文章首先討論了在教授漢字時,是否需要特別強調字形結構中的偏旁。文章指出一些教材並不特別強調偏旁,而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練習記住整個字形。 文章提出認知心理學中語義加工深度理論,認為對字形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如分析字形結構),能提高記憶效果。文章認為專門學習偏旁能加深對字形的加工,從而提高記憶能力。 為什麼教材不強調偏旁? 文章提到教授漢字時不強調偏旁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總之,不強調偏旁可能是基於學習漢字的直觀性和便捷性考慮,但文章通過實驗證明,適當地把偏旁意識引入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習效果。 偏旁知識在二語漢字學習中作用的實驗 教授華語二語者漢字的建議 文章最後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 總之,文章建議漢字教學應釆取有意識地漸進式地引入偏旁知識,以幫助學習者搆建系統的漢字認知。 Taft, M., & Chung, K. (1999). Using radicals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Psychologia, 42(4), 243-251.

華語老師的福音:不只華語有語法,漢字也有語法?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第二期的文章) (James Myers, 2022)主要探討將漢字字符系統視為一套語法系統,並認為這套漢字語法如果被明確教授,將可幫助中文閱讀寫作的學習。 語法的三個層面 文章指出漢字語法可分為三個層面: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構詞學方面,漢字的部件可分辨是否屬於合成字、疊字或是帶有詞綴的形聲字,進而幫助學生猜測字義和讀音。在音韻學方面,若瞭解筆畫的規律,包括筆畫型態和組合的限制,將可幫助記憶和分析複雜漢字。在語音學方面,筆順雖看似任意,但其實受到一些語言共通的情況影響,另外漢字本身的音韻結構也會影響筆順,使漢字成為一個整體。 文章認為這套語法分析不僅更符合漢字本身的特性,也更能幫助中文學習者運用已知的語言知識學習新語言。明確教授語法有助於成人分析思維的運用,重複練習則可使這些知識自動化。因此讓教師學生注意漢字語法中的規律,甚至連細微的模式,都可能促進漢字學習的效果。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是專門用來描述漢字語法規律的術語,和一般語言學中講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有些不同: 所以這裡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可以說是漢字語法研究專門的術語,重點在研究漢字本身的規律,而不是語言語音和詞彙方面的規律。它們利用了一般語言學的這些術語,從類比的角度提出漢字也存在類似的語法現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習者從已知的語言規律出發學習新的漢字語法。 從構詞學看漢字 漢字在構詞學方面的語法主要指漢字由不同的構字方式組合而成。主要的構字方式有三種: 所以當學生看到一個新的複雜漢字時,可以首先判斷它是何種構字方式,再根據這種構字方式的規律推測它的意思和讀音。這樣可以減少死記硬背的部分。這就是漢字在構詞學語法方面的基本概念。 從音韻學看漢字 漢字在音韻學方面的語法系統主要是指筆畫的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瞭解了這些音韻規則,學生在看到新字時就可以分析它的筆畫結構,而不需要死記硬背各個部件的形狀。也可以在手寫時合理地安排筆順。 從語音學看漢字 漢字語法的第三個部分-語音學,我來簡單說明一下: 漢字語音學主要研究筆順的規律。雖然筆順看似任意,但實際上是受一些普遍原則影響的: 瞭解了這些規律,學生在學習漢字筆順時,不必死記硬背,而可以從這些原理去推導合理的筆順。 熟悉漢字語法的好處 漢字需要這些語法的主要原因如下: 總之,語法分析符合漢字本身的特點,也符合人類學習語言的共通規律。將漢字視為語法系統有助減負、增效。當然,語法只是基礎,大量練習還是不可或缺的。 James Myers(2022)。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1-3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1

華語文教學如何實現先語後文?以美國本土教材《現代漢語課程》Modern Mandarin Chinese為例

先語後文是指在教材或教學過程中,將華語文的學習內容先以拼音形式呈現,逐步引入漢字。學生在初始階段可以透過拼音閱讀課文,後來逐漸開始閱讀真正的漢字文本。這種教學方法旨在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漢字。 《現代漢語課程》(Modern Mandarin Chinese: The Routledge Course Textbook/Workbook Levels I/II, Ross et al 2018, 2022)就是一個按照先語後文的概念發展的教材。該教材作者保持對溝通技巧和漢字的長期記憶的關注。首先,教材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從拼音開始並逐步去除拼音,引導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得到拼音的支持,同時確保他們在閱讀時只使用漢字。其次,教材將詞和字分開介紹,首次呈現生詞時只使用拼音形式,然後再逐步有規律地介紹漢字。此外,教材中的生詞和漢字的數量嚴格控制在學生可以掌握的範圍內,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通過這些設計,教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溝通技巧並幫助他們長期記憶漢字。 英語母語者學中文所遇到的困難 英語母語者在掌握中文字符方面面臨了許多困難。文中提到,英語和中文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包括語言結構、發音和書寫方式等。尤其是對於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英語母語者來說,他們不習慣使用漢字來表達詞義和句子。此外,漢字的覆雜性和數量也是英語母語者所面臨的挑戰之一,他們需要逐步學習和記憶漢字的結構、筆畫、部件以及偏旁。 對於這些困難,美國本土的華語教材《現代漢語課程》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該教材一開始全用拼音呈現課文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指導。隨著學習的深入,教材逐步引入漢字,並提供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寫法和意義。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英語母語者逐漸克服字符學習的困難,並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總之,英語母語者在學習和掌握中文字符方面面臨一些困難,但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恰當的教材設計,他們可以克服這些困難,並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先語後文的必要性 《現代漢語課程》的教材設計採用了先介紹拼音然後逐步移除的方式,對於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中文非常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總之,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漢語時,引入拼音並逐步移除拼音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音對應,暫時減輕學習難度,促進漢字的學習,並強調漢字的結構和演變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記憶效果。 《現代漢語課程》裡先語後文的作法 《現代漢語課程》在介紹生詞和漢字的方式上與其他華語教材存在不同之處。《現代漢語課程》採用了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將詞和字分開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記憶。具體而言,《現代漢語課程》教材在以下方面與其他教材不同: 總之,《現代漢語課程》通過先語後文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循序漸進地引入生詞和漢字,控制數量,並提供相應的練習項目,從而在引導學生學習和記憶方面具有優勢。 何寶璋(2022)。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的國別華語教材-從先語後文談起。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39-5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2

六書大揭密:解讀中文字背後的象形、指事與形聲之謎

關於中文字的起源,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傳說,講的是黃帝的官方歷史學家倉頡。對於古代用繩結記錄資訊的方式感到不滿意的黃帝,便讓蒼頡創造一套新的文字系統。 蒼頡開始時一直無進展,但後來他開始更加留意自然界事物的獨特個性:動物的印記、葉子的形狀、雲的形態。蒼頡將這些特點簡化成圖像,從而創造了最早的中文字。 中文字的傳統分類被稱為「六書」,創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220年)。根據「六書」,每個中文字可以歸入六大類別: 了解中文字的形成方式將有助於創造記憶術、必要的記憶「訣竅」或「線索」,幫助你更快地學習新的字,並記住已學過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