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研究中文字形構成中的偏旁在二語學習者學習認字中的作用。 文章首先討論了在教授漢字時,是否需要特別強調字形結構中的偏旁。文章指出一些教材並不特別強調偏旁,而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練習記住整個字形。 文章提出認知心理學中語義加工深度理論,認為對字形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如分析字形結構),能提高記憶效果。文章認為專門學習偏旁能加深對字形的加工,從而提高記憶能力。 為什麼教材不強調偏旁? 文章提到教授漢字時不強調偏旁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幾點: 總之,不強調偏旁可能是基於學習漢字的直觀性和便捷性考慮,但文章通過實驗證明,適當地把偏旁意識引入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習效果。 偏旁知識在二語漢字學習中作用的實驗 教授華語二語者漢字的建議 文章最後總結了以下幾點建議: 總之,文章建議漢字教學應釆取有意識地漸進式地引入偏旁知識,以幫助學習者搆建系統的漢字認知。 Taft, M., & Chung, K. (1999). Using radicals in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Psychologia, 42(4), 243-251.
Category: 華語教學
華語老師的福音:不只華語有語法,漢字也有語法?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第二期的文章) (James Myers, 2022)主要探討將漢字字符系統視為一套語法系統,並認為這套漢字語法如果被明確教授,將可幫助中文閱讀寫作的學習。 語法的三個層面 文章指出漢字語法可分為三個層面: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構詞學方面,漢字的部件可分辨是否屬於合成字、疊字或是帶有詞綴的形聲字,進而幫助學生猜測字義和讀音。在音韻學方面,若瞭解筆畫的規律,包括筆畫型態和組合的限制,將可幫助記憶和分析複雜漢字。在語音學方面,筆順雖看似任意,但其實受到一些語言共通的情況影響,另外漢字本身的音韻結構也會影響筆順,使漢字成為一個整體。 文章認為這套語法分析不僅更符合漢字本身的特性,也更能幫助中文學習者運用已知的語言知識學習新語言。明確教授語法有助於成人分析思維的運用,重複練習則可使這些知識自動化。因此讓教師學生注意漢字語法中的規律,甚至連細微的模式,都可能促進漢字學習的效果。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是專門用來描述漢字語法規律的術語,和一般語言學中講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有些不同: 所以這裡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可以說是漢字語法研究專門的術語,重點在研究漢字本身的規律,而不是語言語音和詞彙方面的規律。它們利用了一般語言學的這些術語,從類比的角度提出漢字也存在類似的語法現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習者從已知的語言規律出發學習新的漢字語法。 從構詞學看漢字 漢字在構詞學方面的語法主要指漢字由不同的構字方式組合而成。主要的構字方式有三種: 所以當學生看到一個新的複雜漢字時,可以首先判斷它是何種構字方式,再根據這種構字方式的規律推測它的意思和讀音。這樣可以減少死記硬背的部分。這就是漢字在構詞學語法方面的基本概念。 從音韻學看漢字 漢字在音韻學方面的語法系統主要是指筆畫的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瞭解了這些音韻規則,學生在看到新字時就可以分析它的筆畫結構,而不需要死記硬背各個部件的形狀。也可以在手寫時合理地安排筆順。 從語音學看漢字 漢字語法的第三個部分-語音學,我來簡單說明一下: 漢字語音學主要研究筆順的規律。雖然筆順看似任意,但實際上是受一些普遍原則影響的: 瞭解了這些規律,學生在學習漢字筆順時,不必死記硬背,而可以從這些原理去推導合理的筆順。 熟悉漢字語法的好處 漢字需要這些語法的主要原因如下: 總之,語法分析符合漢字本身的特點,也符合人類學習語言的共通規律。將漢字視為語法系統有助減負、增效。當然,語法只是基礎,大量練習還是不可或缺的。 James Myers(2022)。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1-3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1
華語文教學如何實現先語後文?以美國本土教材《現代漢語課程》Modern Mandarin Chinese為例
先語後文是指在教材或教學過程中,將華語文的學習內容先以拼音形式呈現,逐步引入漢字。學生在初始階段可以透過拼音閱讀課文,後來逐漸開始閱讀真正的漢字文本。這種教學方法旨在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掌握漢字。 《現代漢語課程》(Modern Mandarin Chinese: The Routledge Course Textbook/Workbook Levels I/II, Ross et al 2018, 2022)就是一個按照先語後文的概念發展的教材。該教材作者保持對溝通技巧和漢字的長期記憶的關注。首先,教材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從拼音開始並逐步去除拼音,引導學生在口語表達中得到拼音的支持,同時確保他們在閱讀時只使用漢字。其次,教材將詞和字分開介紹,首次呈現生詞時只使用拼音形式,然後再逐步有規律地介紹漢字。此外,教材中的生詞和漢字的數量嚴格控制在學生可以掌握的範圍內,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通過這些設計,教材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溝通技巧並幫助他們長期記憶漢字。 英語母語者學中文所遇到的困難 英語母語者在掌握中文字符方面面臨了許多困難。文中提到,英語和中文在許多方面存在差異,包括語言結構、發音和書寫方式等。尤其是對於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英語母語者來說,他們不習慣使用漢字來表達詞義和句子。此外,漢字的覆雜性和數量也是英語母語者所面臨的挑戰之一,他們需要逐步學習和記憶漢字的結構、筆畫、部件以及偏旁。 對於這些困難,美國本土的華語教材《現代漢語課程》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該教材一開始全用拼音呈現課文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幫助和指導。隨著學習的深入,教材逐步引入漢字,並提供相應的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寫法和意義。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英語母語者逐漸克服字符學習的困難,並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總之,英語母語者在學習和掌握中文字符方面面臨一些困難,但通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恰當的教材設計,他們可以克服這些困難,並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先語後文的必要性 《現代漢語課程》的教材設計採用了先介紹拼音然後逐步移除的方式,對於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中文非常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總之,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漢語時,引入拼音並逐步移除拼音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音對應,暫時減輕學習難度,促進漢字的學習,並強調漢字的結構和演變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記憶效果。 《現代漢語課程》裡先語後文的作法 《現代漢語課程》在介紹生詞和漢字的方式上與其他華語教材存在不同之處。《現代漢語課程》採用了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方法,將詞和字分開介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記憶。具體而言,《現代漢語課程》教材在以下方面與其他教材不同: 總之,《現代漢語課程》通過先語後文的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設計,循序漸進地引入生詞和漢字,控制數量,並提供相應的練習項目,從而在引導學生學習和記憶方面具有優勢。 何寶璋(2022)。換位思考:以學生為中心的國別華語教材-從先語後文談起。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39-5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2
六書大揭密:解讀中文字背後的象形、指事與形聲之謎
關於中文字的起源,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傳說,講的是黃帝的官方歷史學家倉頡。對於古代用繩結記錄資訊的方式感到不滿意的黃帝,便讓蒼頡創造一套新的文字系統。 蒼頡開始時一直無進展,但後來他開始更加留意自然界事物的獨特個性:動物的印記、葉子的形狀、雲的形態。蒼頡將這些特點簡化成圖像,從而創造了最早的中文字。 中文字的傳統分類被稱為「六書」,創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220年)。根據「六書」,每個中文字可以歸入六大類別: 了解中文字的形成方式將有助於創造記憶術、必要的記憶「訣竅」或「線索」,幫助你更快地學習新的字,並記住已學過的字。
語言教科書:語言課程中的教學明星是課本也是教材
在這篇名為「The Role of Textbooks in a Language Program」的文章[1]中,作者Jack C. Richards探討了語言課程中教科書的重要性。教科書不僅是學習者在課堂上接受語言輸入和練習的基礎,也提供語言課程的結構和大綱,創造了一個教學標準,保持了質量,提供了多種學習資源,節省了教師的時間,提供有效的語言模型和輸入,培訓教師,並且具有視覺吸引力。但是,教科書也可能包含不真實的語言,扭曲內容,可能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可能使教師不具有技能,又很費錢。因此,教師必須評估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習者的需求。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解決遺漏、修改任務和擴大任務來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備的技能。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來監測材料的使用,可以改進教學和課堂互動的質量。 教師在評估課本是否使用其語言課程時,會考慮以下因素(p.2): 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到,商業教材不可能完全符合語言課程的要求。(p.3)教材的構成既考慮作者的利益,也要考慮到出版商的利益。商業教材的內容可能會為了能夠適用於不同的市場而加以修改,以滿足教師的期望。因此,教師需要評估課本的適用性,並培養適應和修改教材的技能。(p.2)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和互動的質量。 出版商在平衡教科書作者、教師和學生的期望時需要考慮到兩個因素: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作者通常希望創作出一本創新、有趣、符合學生需求的教科書,並且能夠獲得經濟收益(p.3)。而出版商則主要關心的是獲得經濟收益(p.3)並且需要找到一本具有卓越品質的教科書,以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p.3)。出版商也會嘗試滿足教師對某一級別教科書所期望的內容,以便進入盡可能大的市場(p.3)。因此,出版商需要修改教科書,以便在不同的市場上使用(p.3)。有些改變是由於使用教科書的教師經驗、培訓和教學技能水平差異較大,需要提供操作簡單明了的練習素材,而有些改變則是因為某些市場不能接受的特定內容必須被刪除(p.3)。然而,出版商修改教科書的過程中,原創的文本可能會失去一些創造力和適切性。因此,在使用教科書時,教師必須補充適當的創造力(p.3)。最終,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指導和支持下,學會如何適當地使用教科書(p.2)。 教科書在多數語言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p.1)以下是它們的幾個作用: 然而,教科書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可能存在不真實的語言使用、內容失真、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可能降低教師技能、價格昂貴等(p.2)。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補充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p.1)。透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以及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可以提高課堂上教學和互動的質量(p.1)。 商業教科書在語言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具體優點與缺點如下(p.1): 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自身經驗和學生需求來評估教材(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彌補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等方式進行調整(p.1)。同時,通過觀察、反饋會談、書面報告、評估和學生回顧等方式來監控教材的使用(p.1)。
英國華裔語言繼承者的身份探索:三個個人學中文的故事
一個研究[1]有關於三位在英國成長的華裔繼承語學習者的生命歷程,探討繼承語言身份發展的動態過程,並分析他們在不同社交場域中如何被定位以及如何學習重新定位自己作為合法的繼承語學習者和散居社區的合法成員。 John、Ryan和Lucy是三位華裔語言繼承者。John曾經為了符合模範少數族裔的形象而壓抑自己的中文學習,但後來透過與同事互相學習,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認同;Ryan則在家庭環境中接受了強烈的中國文化傳承,但後來開始挑戰傳統的「真正華人」說法,並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Lucy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因為華人身份而受到排斥,但後來透過學習中文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認同。這三位學習者的生命歷程展現了華裔語言繼承者身份認同的動態發展過程。 John的故事展示了他從掙紮到自我激勵的轉變,他曾經在學校中為了表現優秀而忽略了學習中文,但在工作中,他意識到中文是一個重要的職業技能,因此開始自我激勵學習中文,並成為一個合法的中文學習者和一個能力優秀的同事。 Ryan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一開始非常認同中國文化和語言,認為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然而,當他開始接觸到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時,他感到自己與他們有所不同,並開始反思自己的身份認同。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英國華人,並開始建立一個新的身份認同,既包括英國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他逐漸學會了挑戰傳統的中國認同觀念,並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Lucy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開始,她對自己的中國背景感到困惑和挫敗,覺得自己的中文不夠好,也不像出生在香港的人那樣地道。這讓她感到很尷尬,甚至不想學習中文。但當她在16歲時開始在華人社區中心做義工,幫助新來的華人移民學習英語時,她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這個環境中,她發現自己的雙語能力很有價值,並且能夠幫助別人。同時,她也在這個環境中學習到了更多的中文,並且感到自己的中文能力得到了認可。這讓她重新發現了自己的中國背景,並且感到自己的中文學習是一種力量和自我肯定。 研究採用敘事資料,並從歷史、空間和關係的角度提出一個原創模型,以理論化繼承語言身份發展的動態過程。本文提出了一個「繼承語言身分發展的動態理論模型」,從歷史、關係和空間的角度來理解繼承語言身分的發展,並強調結構和代理的動態互動,以及繼承語言學習者在不同場域中的權力、參與和身分的協商。
跨文化交際教學中的教育工具與策略:深化跨文化學習和思考的反思任務
社會文化理論中的中介(Mediation)是指人們通過使用工具、符號和語言等中介手段來實現思維和行為的過程。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中,中介可以幫助學生發展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具體地說,在開發ICC方面,中介可以通過教育工具和策略來促進學生對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認識。這些教育工具和策略可以作為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的媒介。 中介在發展ICC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教育工具和策略可以作為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的媒介。在跨文化語言教學和學習中,采用的工具可以被視為中介。這表明學生可以通過使用工具來促進ICC的發展。具體地說,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且通過這種中介過程來促進ICC的發展。 一篇論文[1]提到了四種教育工具,其中三種是直接的教育工具,包括角色扮演、視頻和文化藝術品;另一種是間接的教育工具,即反思任務。這些工具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並且通過這種中介過程來促進ICC的發展。 角色扮演是在每周一節課中進行的,為期三周。在第一周,老師向學生介紹了角色扮演的背景信息,包括ICC和刻板印象等概念。然後,學生被提供了角色扮演卡片,並通過對話學習了一些漢字。在第二和第三周,學生繼續進行角色扮演活動。 至於視頻和文化藝術品的使用方式如下:視頻可以用於展示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相似之處,並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文化藝術品則可以用於展示不同文化之間的價值觀、信仰、習俗等方面,並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探究。 最後,反思任務是一個間接的教育工具,在每個教育工具使用後都會使用。它可以幫助學生回顧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並促進他們對自己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過程的思考和反思。 反思任務包括四個問題,以下是這些問題的具體內容: 這些問題旨在幫助學生回顧他們所學到的知識,並促進他們對自己跨文化交際能力發展過程的思考和反思。
新西蘭國家課程中的跨文化理解發展:文化、種族和語言多樣性的特點
根據文章[1]的介紹,由於移民趨勢的影響,文化、種族和語言多樣性是新西蘭生活中的一個事實。新西蘭被描述為少數文化和語言“超級多元化”的國家之一。在新西蘭生活著160多個不同的民族群體,其中主要的民族群體包括歐洲人(70.2%)、毛利人(16.5%)、太平洋島民(8.1%)、亞洲人(15.1%)以及中東/拉丁美洲/非洲人(1.5%)。有趣的是,超過四分之一(27.4%)的居民出生在海外,這一比例從2006年的22.9%上升到2013年的25.2%。 新西蘭學校中的語言學習已經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在新西蘭,學習中文的學生數量急劇增加。在20世紀90年代末,新西蘭1,850所小學和中學中只有31所提供中文課程。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跨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因此外語教育的總體目標已經從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CC)(Canale&Swain,1980; Loveday,1982)轉向了發展他們的ICC(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隨著越來越多的語言研究者認識到文化組成部分在外語教學和學習中的重要性,學者們批評了以往關於忽視文化組成部分的交際方法的外語教學和學習觀點(Corbett,2003; Liddicoat等人,1999)。 新西蘭的國家課程已經明確提出通過語言學習來發展學生的ICC的需求,這是由於新西蘭社會的多元文化性質。特別是,新西蘭的教育部(2007)指出,發展跨文化理解是語言學習和教學的關鍵方面,因為“學習一門新語言提供了與來自另一個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探索自己世界的手段”。這表明學生需要通過欣賞和珍視自己的文化和獨特性來與各種背景下、各種情境中的人有效地互動和交流。
外語教學中文化的角色和重要性以及促進跨文化理解的教學方法
文化在外語教學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1]。在早期的外語教學中,文化主要被視為語言學習的附屬品,即只有在掌握了足夠的語言知識之後才會介紹相關的文化知識。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變遷,人們開始意識到文化對於外語教學來說具有重要的作用。 現代外語教學中,文化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目標語言所處的社會、歷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在現代外語教學中,文化已經被賦予了更加重要和積極的角色。 總之,在外語教學中,文化已經從最初被視為附屬品逐漸演變為一個獨立而且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目標語言,並且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因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只有了解目標語言所處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該語言。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傳授相關的文化知識,並且幫助學生實現跨文化理解。 由於亞洲是一個由許多不同國家、人民和文化組成的大陸,因此在教授外語時,了解亞洲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對於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同時,跨文化理解也有助於學生避免在與母語為目標語言的人進行交流時出現文化沖突。因此,在亞洲的語言教學中,跨文化理解是非常關鍵的。 例如,在一些亞洲國家,尊重長輩和權威是非常重要的價值觀。在這些國家,人們通常會避免直接表達不同意見或批評長輩或上級。另一個例子是,在一些亞洲國家,集體主義是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在這些國家,人們通常更注重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感,而不是個人成就和自我表現。這些文化差異可能會影響到語言使用和交流方式,因此了解這些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對於學生來說非常重要。 一個文章[2]討論了在外語教學中文化的角色以及如何教授跨文化交際能力。文章總結、比較、對比和評估了四種主要的教授外語文化能力的方法,即基於知識的方法、對比方法、交際語言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方法。其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方法被認為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因為它強調了學生需要具備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的能力,並且需要具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溝通的技能。這種方法強調學生需要具備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相似之處和差異之處的能力,並且需要具備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有效溝通的技能。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幫助學生實現跨文化理解: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幫助學生實現跨文化理解: 根據另一篇文章[3],作者認為技術可以增強語言學習,因為它可以提供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機會,使學生能夠與母語為目標語言的人進行實時交流,並且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模擬真實情境。此外,技術還可以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和個性化學習體驗。然而,作者也認為使用技術在語言教學計劃中存在一些潛在的缺點或限制。例如,一些教學從業者可能會擔心技術的使用會增加他們的工作量,而不是提供更多的幫助。此外,技術也可能會導致學生與現實世界脫節,並且可能會出現技術問題或網絡連接問題等技術方面的挑戰。
如何融合文化元素和語言元素進行漢語教學:美國AP漢語課程的文化教學策略和方法
《Cultur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n 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Course》旨在探討文化教學在美國高中AP漢語課程中的進展。研究者選擇AP漢語課程作為研究對象,因為它對漢語教育有著領先的影響力,並且它是一個高級別的課程,文化學習涉及更高級別的詞匯和表達方式。研究者認為,在AP課程中進行文化教學和學習可能會產生更有成效的數據。該研究還探討了如何將文化元素和語言元素融合在一起進行教學,並提供了一些方法來傳達文化信息,例如使用多媒體形式呈現文化信息和鼓勵學生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等。AP漢語課程對漢語在美國的發展有著領先影響力。AP漢語課程是一門高級別的漢語課程,涵蓋了更高級別的詞匯和表達方式,因此更有可能在這樣的高級別課程中進行文化教學。此外,AP漢語課程也被廣泛認為是對漢語教育有著領先影響力的課程之一。因此,研究AP漢語課程中文化教學和學習的情況可以為美國中小學教育提供更多有益信息,進而促進漢語在美國的發展。作者認為語言和文化無法分開教授[1]。這意味著必須通過語言滲透文化,然後再在文化中構建語言。因此,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文化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漢語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需要涉及到中國文化、分享和討論各種話題等方面。這些內容可以促進學生的漢語學習,並且有助於提高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可以說文化課程和語言課程是密切相關的,並且在漢語教育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外語教師在語言課堂中教授文化時面臨的挑戰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點:文化差異、學生的背景知識和興趣、語言障礙、文化敏感度等。此外,即使是具有漢語文化背景的教師,也可能會面臨將文化信息傳達給英語為母語的學生的困難。作者提到了一個教授漢語作為外語的教師Hsu(2014)的經驗。Hsu認為,盡管她是中國文化的傳承者,但向英語水平有限的美國學生傳達文化信息仍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她認為,在同一課堂上教授文化元素和語言元素是一個值得追求的方向,但如何平衡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仍然讓她感到困惑。因此,即使是具有漢語文化背景的教師,在將文化信息傳達給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時也可能會面臨困難。Hsu(2014)認為,在同一課堂上教授文化元素和語言元素是一個值得追求的方向。因此,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是將文化元素和語言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時進行教學。此外,教師可以使用多種方式來傳達文化信息,例如通過圖片、視頻、音樂等多媒體形式來呈現文化信息。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文化活動中去,例如組織學生觀看中國電影、品嘗中國美食等。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漢語文化。大多數關於美國漢語作為第二/外語教學的研究文獻都集中在如何改進有關語言技能的教學和學習策略方面。研究範圍也僅限於小學或高等教育。雖然少數研究涉及到美國高中的漢語教育,但這些研究表明文化教學在課堂上處於邊緣化地位,需要更加認真對待。因此,可以得出結論:目前對美國漢語教育的調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語言技能方面,而對文化教學和學習的重視程度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