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的手語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從擬象模式裡三個範疇的詞彙來看

這個文章探討手語使用者和非手語使用者如何使用身體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的概念。我們比較了八種不同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等)以及美國非手語使用者的手勢。參與者觀看這三個範疇的圖片後,用手語或手勢命名這些物體。結果發現,所有語言中工具主要使用「操作」形式,動物使用「人格化」形式,水果蔬菜使用「物體」形式。我們認為這些擬象(iconicity)模式源於使用人體溝通的普遍傾向,為手語和手勢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

手語和手勢使用者在表達概念時,會自然而然地使用人體和雙手的某些特定方式。例如,表達工具這個概念時,雙手和身體會模仿人使用那個工具的方式,這就是「操作」形式。表達動物時,雙手和身體會對應動物的身體部位,這就是「人格化」形式。

研究發現,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手語使用者,在表達同一個概念時,會有高度相似的擬象(iconicity)表達方式。這種規律性很可能源於人類使用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手語使用者利用了這種使用人體的溝通基礎,形成了規律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所以「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意思是,這些模式來自於人類使用身體手部的某些自然而普遍的表達方式,這為手語的快速發展和互通提供了基礎。它反映了人類認知與身體行為的內在聯繫。

研究方法與結果

  • 參與者:本研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32名參與者,每組8人,包括美國非手語使用者、土耳其中央陶魯斯手語使用者、美國手語使用者和日本手語使用者。第二部分有3名單獨的手語使用者,使用阿拉伯貝都因手語、以色列手語和德國手語。第三部分使用肯亞手語和越南河內手語的語料庫。
  • 材料:所有參與者觀看90張圖片,包括30張工具(錘子、梳子等)、30張動物(狗、鳥等)和30張水果蔬菜(蘋果、胡蘿蔔等)的照片。
  • 程序:手語使用者被要求用自己的手語命名照片中的物體,非手語使用者被要求用手勢而不是語音命名物體。
  • 分析:我們分析了手語和手勢命名中使用人體的方式,歸類為「操作」、「人格化」和「物體」三種主要的擬象(iconicity)策略。
  • 結果:所有語言中,工具主要使用「操作」形式,動物主要使用「人格化」形式,水果蔬菜較常使用「物體」形式。
  • 結論:手語和手勢使用者有一致的模式,使用人體表達不同語意範疇的概念。這種擬象(iconicity)模式可能源於使用人體溝通的普遍傾向。

結論

手語和手勢在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時有以下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 工具主要使用「操作」形式,雙手和身體模仿人使用那個工具的方式。
  • 動物主要使用「人格化」形式,雙手和身體對應動物的身體部位。
  • 水果蔬菜較常使用「物體」形式,雙手獨立於身體描繪物體的形狀。
  • 但是水果蔬菜有時也使用「操作」形式,模仿人類準備或食用它們的方式。
  • 不同語言之間也有一些變化,例如年輕的手語更常使用「操作」形式表達水果蔬菜。

總體而言,手語和手勢有規律和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這可能源於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

HWANG, S., TOMITA, N., MORGAN, H., ERGIN, R., İLKBAŞARAN, D., SEEGERS, S., . . . PADDEN, C. (2017). Of the body and the hands: Patterned iconicity for semantic categorie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9(4), 573-602. doi:10.1017/langcog.2016.28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