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歐美電影

男人香 Little More Than A Year Ago-adored, Diary Of A Male Pron Star

「男人香」是一部義大利電影,很久之前就知道這部電影的存在,但因為它是義大利語為主的電影,所以當時並沒有想看之的動機。電影是關於一個色情電影,也就是A片的演員的故事,而且還是個專拍同性戀A片的演員。我覺得滿有意思的,和大家分享: 男主角「里奇」是一個很有魅力的人,但家族的人都不清楚他是幹什麼吃的。直到他的哥哥試圖去理解這個弟弟,才開始喜歡里奇的生活態度。鏡頭透過居家環境、交友、休閒、工作來表達里奇這個有趣的人。而我對他遇到「巴巴」,和巴巴在床上談話的內容覺得比較有意思。 巴巴親眼目睹母親在車禍中死亡,外公外婆相當擔心這個小孫子會留下陰影。然而,事實證明,大人往往覺得小孩子不懂事,但小孩子通常懂得比大人更多,也更容易、大方去接受新事物。巴巴的媽媽跟巴巴說過,世界上有男生喜歡女生,也有男生喜歡男生,也有男生既喜歡女生又喜歡男生。巴巴懂很多有的沒的東西。外公外婆擔心巴巴和里奇在一起,會被里奇影響,所以不喜歡巴巴和里奇在一起。 或許很多人嘴巴說不排斥同性戀,甚至支持同性戀結婚,但如果自己的兒子、女兒是同性戀,肯定都巴不得把他們的腳打斷,甚至斷絕親子關係。外公外婆大概也是不希望巴巴和一個既是同性戀又是色情電影演員的里奇在一起,才如此想。儘管如此,巴巴還是很想和里奇在一起,因為他實在很有魅力。 今天早上聽了陳文茜的節目,說到國民黨是一個沒有核心價值的團體,不像民進黨有「台獨」作為核心價值。龍應台也說過,作為世界公民,應該找一個自己會去關心的議題。陳文茜和高爾的議題就是「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民進黨的議題是「台獨」,我想這個里奇的議題就是「同性戀色情電影」,任何人只要能把自己的議題作到最好,就可以是很有魅力的人。 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電影,雖然是義大利語,不過還是滿好看的。

愛在同志聖誕節 Make the Yuletide Gay

「同性戀出不出櫃」是常常在電影拿來被表現的題材,在我看來,已經有點沒有新意而覺得無趣了。然而,對於某些人而言,或許同性戀要不要向自己的家人出櫃或許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愛在同志聖誕節」仍在這個古老的話題上打轉: Nathan和Gun是大學同學,同時是男男朋友,也就是愛人。Nathan原本要回家和家人過聖誕節,後來計劃改變,和Gun的家人一起過聖誕。Nathan才知道Gun並未向家人坦誠自己是同性戀。這樣出櫃不出櫃或如何出櫃,我覺得觀眾對劇情很容易可以預測,所以我不多描述,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直接看下面的影片。 我想討論的是「為什麼要出櫃?」電影裡頭,主修哲學的Gun正好說了,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常常想的問題是「如何?」而富裕國家的人民則在想「為什麼?」如果你煩惱的是「如何賺錢?」那你應該是很缺錢;但如果你煩惱的是「為什麼要賺錢?」那你大概不必為了生活、賺錢煩惱,可以當一個思想家。同樣的很多人煩惱「如何出櫃?」,但也可以討論「為什麼出櫃?。」 「人為什麼要出櫃?」或者換個方式講「人為什麼要保守秘密?」我們都不喜歡八卦的人,偏偏這世界上有人喜歡聽別人的八卦,我們常常認為無法保守秘密的人,有相當程度的八卦。不出櫃的人就像一個保守秘密的人,只要一直把秘密保守起來,不要讓別人知道就可以了;當然,有另外一群人認為出櫃能夠解開秘密,讓心裡沒有那麼多負擔。(往往把秘密跟別人之後,常常造成接受秘密的人負擔) 這是一部容易預測劇情的電影,不過也算是滿好看的。

派翠克,一歲半 Patrik 1,5

今年的金馬影展中酷電影的性別越界的影片中,有一部叫「派翠克 ,一歲半 Patrik 1,5 」,瑞典電影,我想這會是很不錯的電影。在土豆網上搜了一下,有中文字幕,瑞典語一開始讓人感到不親切,但開始融入劇情之後,還是覺得滿好看的。下面分享心得: 一對同性戀伴侶申請領養嬰兒,沒有任何國家願意提供嬰兒給同性戀家庭,直到一個收留青少年的機構因為信件上標點符號位置放錯,把十五歲的派翠克送到想要小嬰兒的同性戀家庭中。 派翠克有犯罪前科,大概和江良欽差不多,是個年少輕狂的孩子,被同性戀家庭收養並非他所願意,不過他更不願意待在原本的收留機構。幾次的和社區互動,例如協助鄰居整理花園,發揮園藝專才或者和鄰居小朋友玩滑板,使他逐漸融入社區。 兩個同志爸爸Goan和Svan的生活因為派翠克的進入也產生小小的變化。Goan是個醫生,希望Svan偶爾陪他運動,不要常常喝酒;Svan則有些微而無傷大雅的暴力傾向。派翠克到進入這個家庭後,和Goan有較親密的關係,甚至穿原本要給Svan的運動衣和Goan一起運動。 也許是外遇、也許是吃醋,Goan和Svan的感情出現裂痕。不過時間終究是可以沖淡不愉快的記憶,最後三人仍能回到觀眾所期待的快樂結局。三人共組溫馨家庭。 家庭的維持相當不容易,更何況是由兩個同性戀父親加上一個已經成年的十五歲青少年。不過這也顯透出其迷人的成分,三個成年共同尋找另一種非傳統想像家庭的運作模式。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定義「家庭」一詞,我們不在侷限只有一個爸爸或一個媽媽或必有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只有一個爸爸或只有一個媽媽的單親家庭也可以是個溫馨的家庭,兩個以上的爸爸或媽媽也是如此。 下面是在土豆網上的影片,瑞典的居住環境真是令人響往: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來自「錢不夠用2」

今天看了兩部和「錢」、「消費」有關的電影,一部是在泰國就很想看的「購物狂的異想世界the confession of shoppholic」和新加坡電影「錢不夠用2」,一個表現美國的消費社會,一個是新加坡華人的孝順文化。兩個電影都很好看,下面分享心得: 「購物狂的異想世界」中,女主角每每在購物的時候能夠得到快感,因此累積了龐大債務。然而,這樣的債務女主角卻不願意讓別人發現,包括自己的父母、愛人、朋友。一個謊言接著一個謊言,直到瞞不住。借錢卻不敢面對債務,縱然不能被接受,但鼓勵消費的社會、環境也應當反省這是不是值得推廣的價值觀。 「錢不夠用2」是一個家族的故事。Mother有三個小孩,老大雖然沒有大事業但長期照顧Mother;老二為房仲業,靠高風險賺錢;老三作直銷也是風光一時。然而,在事業陷入困境時候,三個小孩都紛紛向Mother借錢,Mother不因為把棺材本拿個三個小孩而傷心,反而擔心的是自己無法提供足夠的錢給三個小孩使用。儘管如此,Mother還是被送到老人院、為了救孫女而自我了斷。 或許是已經有「孝順」先入為主的觀念,「孝順」的價值觀並不會讓我去思考是否人應該是本位主義地只想到自己,可以連父母都不要?孝順父母和讓自己快樂是不相違背的,因為孝順父母也會快樂。別人快樂,自己就會快樂。我們只是以為有錢就會快樂,遂以為賺錢是人生的目的。 即便在美國這樣的社會,當女主角因為信用卡債務無法生活,父母仍然意傾家盪產來給女兒解圍。這些人年輕的時候奉獻社會,老了卻又因為兒女而煩惱。作兒女的怎麼捨得? 附上一些馬來西亞國家石油股份有限公司Petronas,每年農曆春節時製作的廣告,只挑兩年和老人有關的: 孤單的父母: 我們的兒子:

平成狸合戰」之「森林保衛戰

迪士尼頻道除了是小時候的回憶外,也常常播一些吉卜力工作室。今天偶然看到一部叫作「平成狸合戰」的電影,我覺得很好看又發人省思。下面分享心得: 狸子其實一直生活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不知道。狸子生下來之後,大多數接受了變身或法術的訓練,因應各種不同的狀況,狸子會運用其所學,來和人們打交道。狐狸也和狸子一樣,只是狐狸很久就已經融入人類的社會了。 狸子一直生活在森林,直到人類的生活範圍擴張到狸子的生活領域。狸子也展開反撲,向人類宣戰,當然自大的人類總是有一套能夠合理解釋為何受到挑戰的邏輯。或者天災、或者人禍、或者妖魔鬼怪,但人類從沒有想到是因為自己剝削大自然。狸子的家園最終也變成住宅區了,狸子也和狐狸一樣,常常偽裝、變身成人類,過著一般人類會過的生活。如果身邊的人黑眼圈出現了,代表這隻狸子變身的效力快到了,要快點喝蠻牛之類的精力湯,好持續人模人樣。 我很喜歡這部動畫,也讓我想起「森林保衛戰」也有類似的寓意,只是西洋動畫和東洋動畫比一比,東洋的動畫的境界還是略高一籌。

地球人 Earthling

人是萬物之靈,這句話看起來正確,又好像不正確,總是給人似是而非的感覺。相較於其它動物,人可以說話、可以用手製造一些怪怪的東西、知識能夠累積、傳承,所以說人是萬物之靈,一點也沒有錯。然而,人類所居住的地球,正面對著不可逆的環境破壞,這也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所造成的。成也人類,敗也人類,地球上其它生物何其無辜!昨天看了EARTHLING,有以下感想,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一般人通常只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站出來發聲。黑人會為黑人運動站出來,讓黑人有和白人「平等」的地位;女人會為女權運動站出來,讓女人有和男人「平等」的地位;同性戀會為同志運動站出來,讓同性戀和異性戀有「平等」的地位。當弱勢的一方被賦權(empowered)之後,先會為自己發聲,而後才會有較強勢的一方給予支持。當白人也支持黑人運動,當男人也支持女權運動,當異性戀也支持同志運動,就不會再有強勢和弱勢的問題了,因為彼此都是平等的。 然而,有一個弱勢的團體,永遠不會被賦權,永遠無法自己站出來發聲。這個弱勢的團體就是除了人之外的動物。人屬於強勢的一方,其它動物是弱勢的一方,人永遠在剝削動物,而動物永遠無法翻身,無法為自己發聲。 動物對人類有如何的貢獻?作為寵物、每天吃的肉、毛皮大衣、觀賞娛樂(在馬戲團、動物園)以及動物實驗。人類從動物身上得到許多、許多。動物得到什麼?就算女人被男人當成奴隸賣來賣去,仍然可能會有微薄的薪資,而動物什麼都不會得到,在對人類沒有利用價值之後就被丟棄,或許比垃圾還不如。 然而,我們會假裝動物對人類很重要。作為寵物,當我們覺得不想再畜養之後,就把牠丟到街上;作為肉食,屠宰場必需遠離住宅區,因為豬的叫聲、衛生,會影響居民的食慾;作為毛皮,必須將動物剝皮;作為娛樂,表面上給予動物獎勵,但當觀眾看不見的時候,鞭打或釘棍才是動物真正經歷的;當作實驗動物,為得是為了人類醫療的進步,但卻是對非人類的動物進行實驗,而不是直接對人類進行實驗,豈不怪哉?我們只是以為動物和人類有息息相關,不可分的連結,事實上,是人類在對動物剝削而不自知。 佛家說:「眾生皆有佛性。」因為眾生是有感情的,受到傷害是會難過、會哭的。你怎麼忍心看到別人哭?不過,佛家也說:「因緣果報。」現在傷害別人,別人日後也將傷害你。冤冤相報何時了?停止傷害別人,從自己做起。只要是有感情、有知覺、有神經、會感覺痛、會怕死的,我們都不應該去傷害之,不論其是不是有能力反抗。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人之所以為人,因為人類會去思考、會去反省,因為人不是只有想到自己,人會為弱勢的族群發聲。人會為非人的動物發聲,因為非人的動物和人一樣,都是會怕死。 下面是Earthling的影片連結,和大家分享:

自由大道 MILK

自由大道獲得2009奧斯卡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8項提名。最後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電影劇本兩項大獎。 原本知道這是一個有一點點記錄片的電影而不想看,看完之後覺得還是滿好看的。這是一個美國同性戀立法委員的傳記,可以從電影中看到一些如何取得權力和利益交換的東西。 男主角叫哈維,因緣際會離開原本居住的地方搬到舊金山卡斯楚街開相機店。開始當商人之後,創造了一個同性戀聚集的社區,不過也因為如此,而引來警方的關注。之後,為了在公部門有一個能夠為同性戀說話的發言人,哈維自己參選議員,幾次參選沒能當選,在最後一次當選之後,推動了幾個同性戀相關的立法,就被對手開槍射死了。看完該電影,我有以下心得、感想。 立法委員或民意代表常常無法準確的反應民意。擔任立法委員或議員常常需要為法案投票,除了發言有討論或修改的空間外,投票只能就只能表示「同意」或「不同意」,於是就會有民意代表彼此的聯盟、交好,以票數交換來達到政治目的。立法委員無法兼顧所有面相的問題,結果對法案所執行的「同意」或「不同意」只是其它立法委員交易下的成果。然而,在沒有其它方法出現時,民意代表仍然是目前最好的方法。 眾生皆有佛性,每一個人不論年齡、性別、性傾向、膚色…等,都是平等。透過哈維的號召,使美國對同性戀的不平等有所平反。不過,這僅只止於法律層面,法律或政治是由上而下的,許多民眾是在群眾的壓力下不敢說自己「討厭同性戀」或「歧視同性戀」,就像歐巴馬競選總統時,民意調查機構總是擔心民眾骨子裡「歧視黑人」,表面上說「不歧視黑人」的內外不平衡,而造成調查結果有所偏誤。同性戀和一般人一樣,並不是弱勢,也無需特別立法保護。需要做的是讓民眾知道同性戀也是一般人。 我覺得哈維做了一件很怪的事。哈維希望競選團隊裡頭的每個人(都是同性戀)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坦承是同性戀,如此能夠獲得更多支持。我覺得這有標新立異的嫌疑,同性戀和一般人一樣,又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有什麼好值得拿出來說嘴的?是唯恐天下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戀嗎?

為愛朗讀 the reader

今年過春節的時候,我還在泰國,那時就看到曼谷的戲院很快就要上映「為愛朗讀」,那時凱特溫斯蕾尚未得獎。回到台灣之後,「為愛朗讀」連個影子都沒有,待在台灣都快一個月了,才有「為愛朗讀」的宣傳出來。台灣好像一個被遺忘的世界,所有電影都在有利可圖才有被引進台灣的可能。要不是「為愛朗讀」、「貧民百萬富翁」、「送行者」得了電影獎項的肯定,或許這些電影永遠不會出現在台灣的市場。下面分享我看了delay的為愛朗讀的心得。 社會學家認為社會的秩序靠道德維持,然而維持社會秩序的往往不是道德,而是法律。我們期待法律帶來正義,然而法律似乎只是造成另外新的受害者。凱特溫絲蕾所飾演的漢娜因為不識字,也不願承認不識字,所以接受了不適當的法律的懲罰。 這其實無關正義或平反,過去被納粹殺害的受難者家屬或倖存者認為自己的權益受到傷害,於是有一套看似冠冕堂皇的理論,如:轉型正義,用來傷害那些曾經傷害過別人的人。 其實我沒有仔細去研究過所謂的「轉型正義」,不過我相信許多人不懂轉型正義而濫用轉型正義。不管轉型正義,我認為歷史用來提醒人們不犯相同的錯,但我們常常利用「現在」的角度去檢討「過去」的事物,顯然有一種時空錯置之感。 納粹屠殺猶太人,我們得到的歷史教訓是權力讓人腐化、過度的種族優越會造成社會動盪;二二八事件亦然,我們學到了沒有充分地了解,只是用暴力不會讓人信服的。學習歷史是要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 怎麼突然在討論「歷史」! 回到電影,不認識字的漢娜,需要透過聲音才能接收資訊,讓我想到那個學華語只想學「聽」、「說」而不想學「讀」、「寫」的不平衡發展。 有個法國的大老闆請了個華語老師,一對一教學。不只學「聽」和「說」,所有發音都由這個法國人自己記錄,利用他自己所熟悉的拼音系統(不是注音符號也不是漢語拼音,是他自己發名的法語注音)。學了一陣子能夠聽說之後,買早餐時突然覺悟自己好像文盲一樣,一個字也不認識,從那時候開始,下定決定學習「讀」和「寫」。 如果世界上沒有「文字」,我們將能很快地就學會任何語言;然而若沒有文字,資訊的傳播速度將變慢,資訊量將大幅降低,歷史將無法傳承。因為有了文字,人們對於語言的使用,不僅侷限於口語溝通。口語溝通會進程到書信溝通,這樣子的進程,使識字和不識字的有落差,不平等於產生了。我們無法消滅所有文字,所以只能盡力地讓不認識字的人學會認識字,所以掃盲就成了使國家變文明的重要步驟了。而文盲率的高低也能用來推測該國家發展程度的高低。 對於「為愛朗讀」這電影、這故事,我挺喜歡的。

天才雷普利

我很喜歡「天才雷普利」這電影,我看了兩次還是覺得意猶未盡。天才雷普利的兩個男主角之一,也叫做Dickie,和我的名字一樣。嘻嘻嘻!這個詭異電影,我也曾經在書店看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書本。很喜歡這個劇本,也很喜歡Dickie的形象。下面和大家分享心得: 「誠信」從古到今一直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不論在東方或西方,甚至南方的佛教也說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雷普利一開始被Dickie的爸爸認錯人,而後就將錯就錯一直錯下去。紙包不住火,而後事情越燒越到,還犯了「殺生戒」,殺了Dickie和Freddie,甚至還想殺了Marge,最後連自己的愛人Peter也不得不殺害。說謊的影響如此之大,為了讓一開始的謊言不被戳破,雷普利得做更多違非作歹的事情。人何嘗不期待能過著沒有壓力,無拘無束的生活。然而任何事都有因有果,過去種下偽裝、殺人的因,現在這些事情就開始困擾著自己。 我羨慕雷普利的才能,包括模仿別人說話和簽名,甚至是能夠學習不是自己興趣的東西仍能學得那麼好。不過好的能力應該要發展在善良的地方,如果只為了個人利益而濫用這些能力,那不如不要有這些能力,平平凡凡過日子對社會還比較不會有害。

A片特攻隊

你一定認為「A片特攻隊」會是個不正經的搞笑喜劇,在還沒看之前,我也這麼認為,看完之後我覺得這是一部凝聚社區意識的電影。男主角安迪在小鎮裡是一個窮人,偏偏離婚後,前妻嫁了個有錢丈夫,小孩也跟著前妻生活。發奮圖強的安迪,認為拍A片是能夠好好賺一筆的機會。 A片在美國一年約有129億美元的產值,平均一週生產出三百部A片。看中這一點安迪集資來拍攝影片。從身邊的好朋友、社區開始募資,也從身邊的人、事、景、物來作為拍A片的題材。A片完成後,被A片角色的哥哥看見了,整個母帶付之一炬。所幸,攝影師留有每次開會、拍攝的過程,集結成記錄片,反而進軍影展,得了大獎,回饋小鎮。 「NO ADVENTURE, NO GAIN.」「NO GUTS, NO GLORY」沒有踏出第一步,這些事情都不會發生。就好比神仙告訴你,三天後你將會得到一筆黃金,但始終沒有出門,也不知道黃金就已經在門口了。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儘管是陳水扁喊得震天嗄響的口號,不過若能有夢,就會有目標,就能循序漸進,達成理想。如果連夢都沒有的話,只是聽天由命,也無法改變什麼。 透過這個A片的拍攝,社區意識也凝聚起來。也許不是像侯孝賢一樣為小鎮(九份)帶來觀光收益(儘管侯孝賢前些日子才說,拍悲情城市只造就了觀光,對不起九份),但這對原本沒有生機的社區而言,無疑是提出了發展的方法。當然,也並非每個社區或小鎮都是來拍個電影或記錄片就能賺錢。讓年青人社區具發展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意活水,自然就會留在社區,發展社區了。 對社區的熱情外,還要使用有效率的方法。不然就像王貫英一樣,只能一點一滴地累積成圖書館。這就賴離開小鎮,學有專精的莘莘學子回鄉貢獻。唯有如此,才能讓社區發展產生良性循環,否則人才送出去就留在城市,鄉村也就只會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