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雜學

佩戴口罩是否會影響認人?看最新研究結果!

根據一項2020年的研究[1],佩戴口罩可能會對認人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這項研究的參與者在佩戴口罩和不佩戴口罩的情況下,試圖識別不同人臉的正確率進行比較。結果發現,佩戴口罩的情況下,參與者的識別正確率有所下降,尤其是對於眼部和眉毛的識別能力較差。 另一項來自香港大學的研究[2]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該研究發現,口罩對於臉部識別的影響取決於臉部區域的特徵。當佩戴口罩時,參與者在識別眼睛和嘴巴的表情方面的能力較差,但對於識別鼻子和下巴的形狀卻沒有影響。 總的來說,佩戴口罩可能會對識別不同人臉的能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特別是對於眼部和眉毛等區域的識別能力較差。不過,具體影響程度會因人而異,也取決於臉部區域的特徵。

用RoomGPT裝飾房間我在Housing UBM的宿舍單人房

我曾經住在雅加達的Housing UBM單人房宿舍,一間只有狹窄床鋪、小桌子和狹小衣櫥的房間。當我第一次進入房間時,我以為這就是我未來一年的生活。床鋪的位置只能放在一個地方,小桌子也是如此。我覺得,這個房間除了床上的床單以外,其他東西都沒有任何可以改變的地方。 最後,我發現了roomGPT,這個能夠將相同格局的房間用不同風格來預設裝潢的網站。 「roomGPT」是一個利用人工智慧來幫助使用者設計房間的網站[1]。使用者只需要上傳自己房間的照片,網站就會利用名為ControlNet的機器學習模型產生不同風格的房間[2]。使用者可以在網站上免費每天進行三次重新設計[3]。這個網站的使用者評價非常高,有人表示不再需要請專業室內設計師[3]。 我拍了一張照片,上傳到roomGPT,然後網站就開始運作了。或許,我從未想過,一個狹小的單人房宿舍,也可以有不同的風格和氛圍。怎麼進行設計可以參考電腦王阿達的網站[4]或逍遙的窩[5]。 裝飾後的房間像這樣: 專家風格、現代風格、熱帶風格,你看哪個風格適合我的房間? 就在這時,我想起了一句名言佳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的房間不再是一個單調的地方,而是一個能夠展現個人風格和獨特性的地方。roomGPT不僅讓我看到了房間的不同面貌,也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事物都有不同的可能性,只需要用心去發掘。

新自由主義如何影響語言教育?

新自由主義是一種政治和經濟哲學,強調自由市場機制,反對國家對國內經濟的幹預和對商業行為和財產權的管制。新自由主義支持利用經濟、外交壓力或軍事介入等手段來擴展國際市場,達成自由貿易和國際性分工的目的。 新自由主義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主張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和全球化。其基本特征包括:1)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觀,主張應迅速把公有資產低價賣(或送)給私人,認為私有制是人們能夠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我們要做的事情;2)多要素創造價值的分配觀,否定活勞動創造新價值和私有制具有經濟剝削性質,認為貧富兩極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和正常現象;3)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把國家的作用僅限於守夜人,反對馬克思主義和新老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政策;4)主張一切產業都無須保護,應實行外向型的出口導向戰略。 對於語言教學和學習,一些教育學者認為新自由主義對教育和語言學習帶來了負面影響,主張將語言學習放在社會正義和文化多樣性的框架中。因此,在語言教學和學習領域,一些學者提倡不僅關注語言技能的習得,還要關注學生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並強調教育應該促進公平和平等。 Martina Zimmermann和Sebastian Muth的文章也提到新自由主義對語言教學和學習的影響,特別是對學習者和教育者的創業願景的影響。作者認為,新自由主義的語境下,學習者和教育者被迫將自己視為企業家,並要求他們適應市場需求,以獲得經濟利益和成功。文章指出,這種新自由主義的教育策略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削弱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或者在教育中強調商業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

將語言視為動作:從合氣道練習中啟發語言學習

將語言視為動作其實是滿抽象的,因為我們認為語言是由詞彙、語法、語音等組成,和動作沒有半毛錢關係。 將語言視為動作,在理論上是這麼看待的: 語言是一項技能活動。在技能的發展和習得過程中,模仿可以發揮不同的作用。在語言中的模仿可能與其他領域中的模仿,包括機器人技術中的模仿,相關聯並且能夠闡明模仿的作用和功能。模仿在兒童母語習得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在語言的進化起源和多樣化中,模仿扮演了什麼角色?模仿與我們使用的詞彙來源以及這些詞彙的組合方式有多大關係?這些問題可以在不同的層面進行考慮,包括語言和言語表面形式、語言和言語基礎系統的底層結構、言語口齒表達問題以及神經水平以下的模仿功能問題。任何類型的模仿都涉及到運動和感知功能之間的關係,即大腦的運動系統與視覺和其他感官系統之間的關係。語言和言語也需要運動活動和感知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協調。模仿在語言和言語中的作用和功能是許多不同學科的研究課題,不僅僅是語言學本身,還包括兒童發育、神經學、進化理論、社會心理學等領域。 簡單兩個字,就是「模仿」。說起來簡單,有所體會很難。最近開始練習合氣道,再回頭看這個命題,才會覺得這個深刻之處。 合氣道源自於日本,在印尼學習合氣道不若在台灣,台灣會將現成漢字以漢音發音,印尼的合氣道則直接使用日語術語。聲音和概念的匹配比較像詞彙學習,這並不是現在要討論的。你可以對比以下幾種情境: 如果老師要解釋四方摔的話,你可以會看到這樣:四方摔是合氣道八大基本技法之一,是一種摔倒技,主要是透過控制對方手臂關節,讓對手摔倒。這個技法可以分成正面和反面兩種不同的技術,並且可以從四個方向進行攻擊。四方摔的原理和劍法很相似,主要是利用內外迴轉身法來控制對手。在施技時,掌握好手肘的控制非常重要,因為不論是前方或後方技法,施術者都必須根據對手攻擊力量的大小和方向來決定施技方向和角度。透過身體的轉身產生旋轉力量,同時保持對方腕、肘關節向上擰轉的狀態,直到對手被控制住為止。 有沒有一種感覺?每個字都認識,合起來就不知道它在講什麼。華語是如此,印尼語也是如此。當然老師並不是這樣教合氣道。人們有模仿的能力,就算聽不懂,還是能夠依樣畫葫蘆。聽不懂印尼語的我是這樣學的,另外三個和我一起學習的五歲小朋友也是如此。有時候看老師的動作,有時候看前輩的動作。常常是動作先學會了,就可以體會上面那個解釋的意思了。 如果看這個影片,甚至不用解釋,你就知道四方摔是什麼了: 如果把語言當成動作,當老師在解釋語言的時候,就像是在進行語法解釋;而老師或前輩示範時,就是提供模仿的範例。太久沒有去「模仿」時,就比較無法體會「語言視為動作」是什麼意思,其實也不過就是如此而已。 當然,語言視為動作可能還有很多微細之處(nuance),這需要真正研究或關心這主題的專家才能夠說得清楚。透過練習合氣道(我已經通過印尼合氣道五級檢定了~),又突然體會這句話的意思,也算是意外的收穫。

ChatGPT 任務完不成?教你如何用更明確的指令引導它

ChatGPT 是一個由人工智能驅動的虛擬助手,自去年底推出以來,在網路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應用。然而,有些人在使用 ChatGPT 時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幫助。這主要是因為指令給的不夠精確與到位,這使得 ChatGPT 無法正確理解和執行指令。為了讓 ChatGPT 更好地服務於我們,我們可以從調教僕人和教小孩聽話的比喻中學習一些有用的技巧。 和調教僕人一樣,我們需要花時間和耐心來訓練 ChatGPT,讓它更好地聽懂我們的指令,並學習如何更有效地與它互動。這需要我們確保指令的清晰、明確,以便 ChatGPT 能夠正確理解和執行任務。如果指令不夠精確或是不到位,ChatGPT 可能會給出錯誤的回應,甚至無法完成任務。因此,我們需要像調教僕人一樣,花時間讓 ChatGPT 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指令,並且學習如何更好地與它互動。 另一方面,和教小孩子聽話一樣,我們也需要把 ChatGPT 想像成一個需要不斷教育和訓練的孩子。在和 ChatGPT 的互動中,我們需要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給出明確的指令,並適時地給予反饋和糾正。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教育 ChatGPT,可能會導致它無法正確理解我們的指令,給出錯誤的答案,甚至是不回應我們的要求。因此,和教小孩子一樣,我們需要給予 ChatGPT 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引導它學習如何更好地與人類互動和溝通,以便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 ChatGPT 的能力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 總之,和調教僕人和教小孩子一樣,和 ChatGPT 的互相對於調教僕人的比喻,使用 ChatGPT 就像是在教導一個小孩子聽話。當我們與小孩子溝通時,需要用簡單明瞭的話語和指令,讓他們能夠理解並照做。同樣地,當我們與 ChatGPT 進行互動時,也需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意圖和指令,才能得到有用的回應。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避免用太多的專業術語或是複雜的語句,以免 ChatGPT 無法理解我們的意思。相反地,我們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避免使用過於抽象或模糊的詞彙,以確保 ChatGPT 能夠明確地理解我們的意圖。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指令的具體性和明確性。就像教小孩子一樣,我們需要清楚地告訴 ChatGPT 我們希望它做什麼,而不是使用含糊的指令或問題。例如,當我們需要 ChatGPT 幫助我們搜索一個問題的答案時,我們需要明確地告訴它我們要找的是什麼,而不是使用一個抽象的問題來詢問。 總之,無論是調教僕人還是教小孩子,成功的關鍵在於精確的指令和清晰的表達。當我們與 ChatGPT 進行互動時,我們也需要注意這些關鍵點,以確保我們得到的回應是有用的且符合我們的期望。 台灣大學電機系的李宏毅老師提供了三個網頁,這個網頁有許多網友建議的指令,也許看過幾個調教和教導的例子,比較可以清楚和chatGPT互動的圖像。

在Anaconda的虛擬環境下使用Spyder和PsychoPy

一些記錄與筆記,共Python初學者和自己回憶起步驟和順序: Anaconda Anaconda,這是在 Ubuntu上安裝的方法,可以在電腦裡創建和管理虛擬環境,讓不同版本的python各自於適合的環境下,共存於一部電腦。從創建、管理到刪除虛擬環境的作法,可以參考這一篇。 Spyder Spyder是一個使用Python語言的整合開發環境(IDE),長得像R Studio,可以在創建的虛擬環境安裝。 Psychopy PsychoPy是類似E-Prime的實驗任務程序,同樣可以安裝在獨立的虛擬環境。 安裝後,透過終端機,開啟所需要的環境後,鍵入欲開始的應用名稱,即會開啟應用。 Whisper Whisper可以為音檔、影像檔提供字幕,操作方法見此。

運用網路服務商發佈你的網站

要使網站讓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進行安全地瀏覽需要購買以下三種網路服務:網域、虛擬主機以及SSL Certificates。有些公司提供一條龍的服務,可以一次買齊所有服務,彼此的整合上也相對直觀、單純,當然價格就會高;在各別公司分別購買的話,或許可以省點錢,但是要多花一點功夫把它們通通串起來。 虛擬主機 虛擬主機就是放網站的地方,很多人會在godaddy購買服務,它也可以將網域和SSL Certificates一次購買。 網域名稱系統(Domain Name System,縮寫:DNS) 網域就是網址,就像地址一樣,獨一無二,可以讓人找到你。如果網域和虛擬主機不在同一個服務供應商的話,你需要透過A records,讓網域指向你的虛擬主機,如果你在Name.com買網域的話,就這麼做。 SSL(Secure Sockets Layer) SSL傳輸層安全性協定及其前身安全通訊協定是一種安全協定,目的是為網際網路通訊提供安全及資料完整性保障。通常在購買網域的時候可以一併購買,可以省去產生憑證要求、驗證所有、安裝憑證等複雜流程。

從教學現場的問題出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驗分享」活動(錢膺仁、王修璇、蔡瑞敏、朱達勇老師主講)聽講心得筆記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和「科技部的計畫」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前者是為了結果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後者則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而提出的假設性問題。用生病來理解這兩者的差異的話,前者是已知生病而採用的藥方,後者則是想知道為什麼生病。因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必須清楚、具體地描述教學上的問題。   教學上的問題可能有: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教材不適用、課程過時、學用落差以及班級學生程度差齊等等…。而相對這些問題可能的回應方案,就周括各種教學法或教材的改良。例如:翻轉教室、合作/協同學習、專案/問題導向、遊戲化學習、現實生活融入學習或反饋教學等等。接著,伴隨著量化或質化的測驗工具來了解介入後的情況。最後,進行反思。其中,有三個地方是容易被忽略的:一、未將可能的方案進行討論;二、基準線的資料如何取得;三、成效指標如何測量。 舉例來說,教學現場的問題可能是原文教科書讓學習者無法了解學習內容,那可能的方案也許是利用圖像或BOPPPS(bridge-in,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去安排課程。又或者問題是教材的內容無法針對專業領域的學習者,可能的方案也許是提供相對專業領城的文章配合閱讀策略進行教學教學。又或者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參與不夠,因此利用翻轉教室或專案的方案以學生所熟悉的社群通訊管道進行課程延伸。也可能是因為線上課程的註冊高,但是合格率或完成率低,因此利用引起興趣的討論議題或有趣的影片引發學習興趣,再藉由後台數據作為測量工具來評估影響合格率和完成率的因子是哪些,甚或使用quiz on video也可以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教學實踐除了要有老師對於教學現場的問題的辨識,還考驗老師對於問題所提出解決方案的創意,同時也要有對於成效指標進行系統性的收集和分析。  講者的影片和投殕片可以見這裡。    

認知與社會情緒學習工作坊(林福來、黃世琤、王麗斐、陳學志多位老師主講)心得筆記

台灣的(數學)教育有一個現象,認知表現很高,但是對其感興趣的水平卻很低,亞洲除了新加坡沒有如此外,包括韓國、中國大陸和日本都有類似的情況。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則有相反的情況,認知表現上低,而感興趣的水平卻很高。「考試領導教學」是台灣過去的教學思維,林福來老師希望透過「興趣領導教學」,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對於數學的熱情。希望改變過去情意和認知解離的情況,朝向全人,乃至情投意合(affective-volitional relation)的發展。由學生自己發表「心」觀點後,才將三角形的多個心的內容帶到課堂上(連結)。藉由遊戲的體驗後,請學生將剛剛體驗的情緒對質數和非質數進行歸類和命名(連結)。 透過課堂活動,讓同學發表、執行「對稱」的發現(連結)。 大多數情況,人們在接受到情緒刺激時,杏仁核(Amygdala)會最早接受,接著往開始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去擴散。當刺激無法擴散而一直累積在杏仁核的時候,該區就會有一直運作,而無法冷靜,或者稱為「發燒」。黃世琤老師透過認知作業的訓練(emotional working memory paridigm),讓受試者在4*4的圖陣裡尋找相同的位置和相同的圖片,以及聽到相同的詞語時進行反應,目標圖和目標詞語雖然都是引發負面情緒的材料,但受試者在訓練後,杏仁核往前扣帶迴擴散的通路變得更加順暢。 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可能會有不同的適應行為,輔導老師的團體諮商也就無法將國外既有的模式照搬,台灣是東西文化交織的地方,對於正向和負向的情緒以及處理的方式(說出來與不說出來)的四種可能都存在,它們分別是衝動、壓抑、忍識、表達。王麗斐老師將雙元情緒調節(DER)用於團體輔導,並歸納出情緒歷程:信念(Belief)→情緒(Emotion)→反應(action)→後果(Result)。「鍛練」心智或許是一個可以來理解華人進行團體輔導的圖像。 正向心理學說幸福有五元素(PERMA):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Positive 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台灣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注重在最後的成就,而且常常將生命意義和成就混在一塊,認為有成就就會意義了。有一些方案是可以很容易就能促進自己對幸福的感受。Kabat Zinn,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麻塞諸賽州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他將東方的禪修帶到西方世界,並在網路上的商城創造出多億台幣的價值。在東方的台灣,可以更容易地就接觸到這樣子的哲學和體驗。陳學志老師所指導的定心正念學習網就有許多相關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