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聽演講的心得

從教學現場的問題出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驗分享」活動(錢膺仁、王修璇、蔡瑞敏、朱達勇老師主講)聽講心得筆記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和「科技部的計畫」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前者是為了結果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後者則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而提出的假設性問題。用生病來理解這兩者的差異的話,前者是已知生病而採用的藥方,後者則是想知道為什麼生病。因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必須清楚、具體地描述教學上的問題。   教學上的問題可能有: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教材不適用、課程過時、學用落差以及班級學生程度差齊等等…。而相對這些問題可能的回應方案,就周括各種教學法或教材的改良。例如:翻轉教室、合作/協同學習、專案/問題導向、遊戲化學習、現實生活融入學習或反饋教學等等。接著,伴隨著量化或質化的測驗工具來了解介入後的情況。最後,進行反思。其中,有三個地方是容易被忽略的:一、未將可能的方案進行討論;二、基準線的資料如何取得;三、成效指標如何測量。 舉例來說,教學現場的問題可能是原文教科書讓學習者無法了解學習內容,那可能的方案也許是利用圖像或BOPPPS(bridge-in,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去安排課程。又或者問題是教材的內容無法針對專業領域的學習者,可能的方案也許是提供相對專業領城的文章配合閱讀策略進行教學教學。又或者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參與不夠,因此利用翻轉教室或專案的方案以學生所熟悉的社群通訊管道進行課程延伸。也可能是因為線上課程的註冊高,但是合格率或完成率低,因此利用引起興趣的討論議題或有趣的影片引發學習興趣,再藉由後台數據作為測量工具來評估影響合格率和完成率的因子是哪些,甚或使用quiz on video也可以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教學實踐除了要有老師對於教學現場的問題的辨識,還考驗老師對於問題所提出解決方案的創意,同時也要有對於成效指標進行系統性的收集和分析。  講者的影片和投殕片可以見這裡。    

認知與社會情緒學習工作坊(林福來、黃世琤、王麗斐、陳學志多位老師主講)心得筆記

台灣的(數學)教育有一個現象,認知表現很高,但是對其感興趣的水平卻很低,亞洲除了新加坡沒有如此外,包括韓國、中國大陸和日本都有類似的情況。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等地則有相反的情況,認知表現上低,而感興趣的水平卻很高。「考試領導教學」是台灣過去的教學思維,林福來老師希望透過「興趣領導教學」,在數學課堂上提高學生對於數學的熱情。希望改變過去情意和認知解離的情況,朝向全人,乃至情投意合(affective-volitional relation)的發展。由學生自己發表「心」觀點後,才將三角形的多個心的內容帶到課堂上(連結)。藉由遊戲的體驗後,請學生將剛剛體驗的情緒對質數和非質數進行歸類和命名(連結)。 透過課堂活動,讓同學發表、執行「對稱」的發現(連結)。 大多數情況,人們在接受到情緒刺激時,杏仁核(Amygdala)會最早接受,接著往開始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去擴散。當刺激無法擴散而一直累積在杏仁核的時候,該區就會有一直運作,而無法冷靜,或者稱為「發燒」。黃世琤老師透過認知作業的訓練(emotional working memory paridigm),讓受試者在4*4的圖陣裡尋找相同的位置和相同的圖片,以及聽到相同的詞語時進行反應,目標圖和目標詞語雖然都是引發負面情緒的材料,但受試者在訓練後,杏仁核往前扣帶迴擴散的通路變得更加順暢。 不同的文化脈絡下可能會有不同的適應行為,輔導老師的團體諮商也就無法將國外既有的模式照搬,台灣是東西文化交織的地方,對於正向和負向的情緒以及處理的方式(說出來與不說出來)的四種可能都存在,它們分別是衝動、壓抑、忍識、表達。王麗斐老師將雙元情緒調節(DER)用於團體輔導,並歸納出情緒歷程:信念(Belief)→情緒(Emotion)→反應(action)→後果(Result)。「鍛練」心智或許是一個可以來理解華人進行團體輔導的圖像。 正向心理學說幸福有五元素(PERMA):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向人際(Positive Relationships)、生命意義(Meaning)以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台灣的教育很多時候只注重在最後的成就,而且常常將生命意義和成就混在一塊,認為有成就就會意義了。有一些方案是可以很容易就能促進自己對幸福的感受。Kabat Zinn,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麻塞諸賽州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他將東方的禪修帶到西方世界,並在網路上的商城創造出多億台幣的價值。在東方的台灣,可以更容易地就接觸到這樣子的哲學和體驗。陳學志老師所指導的定心正念學習網就有許多相關的資源。

離散與混雜:印尼華人音樂文化的建構與認同(蔡宗德老師演講)心得

印尼是僅次於中國大陸和台灣以外,全世界第三多華人人口的地方(佔全部人口3%,約700萬人)。印尼的華人因為歷史的因素,過去並沒有好日子過。在荷蘭人殖民印尼的時候,荷蘭人利用華人來管理印尼當地的馬來人,華人逐漸累積財富之後,對荷蘭人和馬來人造成威脅,所以華人不受這兩個族群的歡迎。在1960年代,華人爭取成為印尼的少數族群,非但沒有成功,反而受到當時禁止華文的政策,將所有相關的活動轉為地下化。道教的廟把關公、媽祖通通收起,為了避免受到處罰,把佛教的觀世音菩薩請出來放在前面,把媽祖放在後面,形成聯名款。佛教被認為是印度的宗教,因此未受禁止華文政策的影響。又或者,原先用由華人組成的樂團和用閩南語演出的布袋戲,在賄賂行不通之後,改由馬來人組成樂團並用印尼語進行演出,除了後面的金援是來自華人外,其它人馬通通是馬來人。在1998年之後,公開場合裡書寫華文的禁令移除後,華文又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地湧出。印尼的幅員大,其多樣性很難以一個國家的共性去理解,加上來不同出身的華人(閩南人和客家人就有很大差別)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政策與不同族群的互動,其樣貌更是多彩。相較於大陸東南亞,例如:泰國、緬甸和越南,海洋東南亞的代表:印尼,還有許多地方待我們去探索。  用印尼語發音的布袋戲:    

我聽陳純音老師《我們與語言的距離》演講的心得:語言的世界、語言的溫度和語言的八字

 詞就像人一樣,有不同的個性,喜歡和不同人在一塊,人有個性,詞有詞性,構成了語言的世界。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溫度,不同語言的母語者在學新的語言時間,就存在增溫和降溫的需求。語言也可以用來推測使用者的階層、個性,從發音、腔調、感嘆詞、選詞都是線索。心理學家用行為來推測人的心智,語言學家用語言來推測人的心智,語言心理學家蒐集語言、行為和語言行為的資料來了解語言運作和學習的機制,社會語言學家則研究社會和個人之間的語言互動。研究語言可以很深入、好像與人距離很遠,但是在陳純音老師的生動的比喻和演講後,語言和我們就變成零距離了。

數學天才、媒體人與人工智慧:人類思維模式的未來發展

  📌 學數學的女孩:女性在數學領域的挑戰與成就 數學一直被視為男性主導的學科,但 張聖容 和 金芳蓉 這兩位傑出的女數學家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她們的求學旅程不僅挑戰了性別偏見,也證明了女性在數學研究中能夠發揮卓越的才能。 臺灣大學某一年的數學系,曾有來自臺灣各地女中的 11 位榜首 入學,她們組成讀書會,在求學路上相互扶持,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美國和臺灣的國家院士。這群女性的成功故事,不僅是個人奮鬥的結果,也反映了數學領域中的性別不平衡。 數學研究與實驗科學不同,不需要昂貴的設備或實驗室,「只要紙和筆就能進行數學研究。」這句話從女數學家的口中說出,既是一種鼓勵,也隱含了她們所面臨的挑戰——在資源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她們依然努力爭取在學術界的一席之地。 理想的學術環境應該是性別不影響專業選擇,而實際情況是,數學和理科領域仍然以男性為主。如果更多女性能夠投身數學研究,不僅能為社會帶來更多創新思維,也能讓學術人才的配置更加均衡。 📌 愛說話的男孩:李四端的媒體生涯與新聞變遷 新聞媒體的變化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轉變。李四端 先生作為一位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回顧了自己多年來的媒體生涯,並探討了新聞業如何受到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影響。 對於在新媒體時代成長的我們而言,許多過去的新聞事件已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聆聽李四端先生的分享,能讓人更深入理解傳統新聞業的運作模式,以及與當前資訊爆炸時代的對比。如今,「新聞自由」與「新聞亂象」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單一因素已無法解釋新聞業的現狀。 現在,新聞的傳播速度大幅提升,資訊的取得變得更加容易。然而,這樣的便利性也帶來了新挑戰,例如 假新聞、媒體公信力下降 以及 閱聽人如何篩選訊息。面對資訊過載的時代,完全不看新聞可能過於極端,但培養媒體識讀能力,理解新聞工作者的角色與挑戰,才是更好的應對方式。 📌 人類思考的順序(ORID):提升教學與討論的效率 ORID(Objective, Reflective, Interpretive, Decisional) 是一種引導思考與討論的框架,能夠幫助人們有系統地組織想法,廣泛應用於會議討論、課程設計與寫作。 ORID 的四個階段: O(客觀 – Objective):蒐集事實與數據,建立基礎認知。 R(反思 – Reflective):思考情感與直覺的反應,強化個人感受。 I(詮釋 – Interpretive):分析問題的深層意義,整理資訊與推論。 D(決策 – Decisional):根據前面三個步驟,做出決策或行動方案。 在語言學習中,ORID 也能發揮重要作用。例如: 聽說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可直接跳到 D 階段,透過大量操練來強化語言輸出。 內容學習(Content-based Learning):如果沒有經過 O 和 R […]

孫文學校「孫文要聽論壇系列」 — 探討中華民國的發展與課綱改革

孫文學校長期致力於政治、社會與教育議題的討論,透過「孫文要聽論壇系列」,邀請專家學者深入剖析台灣社會的重要議題。 本次論壇的主題為 「中華民國還是中華民國嗎?」,將由 段心儀老師 主講,並由 台灣大學教授黃光國 擔任與談人,共同探討 課綱微調 的影響及台灣教育現狀。論壇將於 民國 106 年 1 月 12 日(2017 年 1 月 12 日)晚上 7 點,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一樓中山廳 舉行。 課綱與課本:教育體制的核心爭議 課綱與課本 的概念在台灣社會中一直存在混淆,甚至影響了教育政策的制定與社會輿論。學者 楊照 曾表示:「課綱應該是用來取代課本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從『課本』的知識獨裁中解放出來。」 然而,由於台灣社會對課綱的認識不足,人們往往以 「課本」的概念來理解「課綱」,導致以下現象: 課綱微調是否影響台灣教育? 由於社會對課綱與課本的界線認識不清,因此當政府進行 課綱微調 時,許多人便將其視為 「課本更換」,認為這會對學習內容產生巨大變動。然而,一綱多本的制度設計,應當保障教育內容的多元性,而不應被誤解為單一制約的課程更動。 課綱微調的核心理念在於: 然而,現今教育討論仍存在代際矛盾: 這種世代間的教育觀念差異,使得台灣社會在教育改革的討論上,宛如處於平行宇宙,缺乏共識與溝通。 論壇資訊:深入探討課綱改革 孫文學校論壇系列 透過本次活動,邀請專家學者一同討論 課綱微調的影響、教育改革方向,以及中華民國的發展趨勢。 📌 活動資訊 參與論壇,了解台灣教育的未來 這場論壇將從歷史、教育政策與社會影響等角度,探討課綱改革如何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無論你是關心教育議題的家長、學生、學者,或是希望了解台灣社會變遷的公民,都歡迎參加! 📢 立即參與,與我們一同深入討論台灣的教育改革與未來方向!

從「忙、盲、茫」到「覺、覺、覺」——探索人生的真如心

明朝羅狀元《醒世詩》 曾言: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時了,煩煩惱惱幾時休。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這首詩揭示了人生的三個階段:「忙」於學業與成就,「盲」於生活壓力與責任,「茫」於未來的不確定性與煩惱。我們的生活總是在追求某些目標,卻未曾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心境。如何從「忙、盲、茫」的輪迴中解脫?這需要從內在尋找答案。 🔹 忙、盲、茫:人生的三個階段 1️⃣ 忙:追求外在成就的壓力 在年少時,我們被期望取得好成績,名列前茅,於是「忙」於學習,卻忽略了學習的真正意義。我們習慣於結果導向,為了成績而學,而非為了理解與應用而學。這種模式,讓我們錯失了享受學習過程的機會。 2️⃣ 盲:職場與家庭的束縛 成年後,我們背負著家庭與社會責任,面對無數選擇與決策,漸漸地被生活壓力沖昏了頭。我們開始盲目地追求事業成功,卻無暇關心家人與內心真正的需求。正如成龍的故事——他工作忙碌,直到某天想接孩子放學,才驚覺孩子已經上國中了,錯過了孩子的成長。 3️⃣ 茫:人生的困惑與遺憾 當年歲漸長,回顧過去,許多人會感到茫然與不知所措。追求成就沒有讓我們的煩惱變少,反而帶來更深層的不安。這時候,我們才開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我們是否活得充實,而非只是機械式地過日子? 🔹 緣慮心:忙盲茫的根源 什麼是緣慮心? 「緣慮心」指的是我們因外在環境而產生的念頭,這些念頭來自於我們的見、聞、覺、知,是一種不停攀緣、分別思慮的妄心。例如: 我們因為競爭壓力而焦慮,擔心自己不夠好。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念頭,總是不斷地反覆思考過去與未來。 當我們試圖靜坐時,卻發現自己無法專注,因為沒有動腦反而不安。 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模式,使我們被自己的念頭所操控,而非真正掌控自己的內心。當我們執著於這些妄想,就會陷入忙碌、盲目、茫然的無限輪迴。 🔹 真如心:解脫忙盲茫的關鍵 1️⃣ 何謂真如心? 與「緣慮心」相對的,是「真如心」。真如心是不變的覺性,它是圓滿、寂靜、清淨、無生無滅的智慧之源。《華嚴經》有云: 「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這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佛性,只是因為執著於妄念,而未能體悟自身的覺性。 2️⃣ 如何感受真如心? 就像理解柳橙的味道,你無法單靠別人的描述,而是要親自品嚐。同樣地,真如心 需要透過 內心的寧靜 來體驗: 放下雜念,專注當下 靜心觀察 自己的念頭,而不被其牽引 透過修行與反思,逐步回歸內在的智慧與清明 婆羅提尊者曾告訴異見王:「見性是佛」,意指當我們察覺到自己的本性時,便能找到真正的佛性。 🔹 異見王與婆羅提尊者:見性即是佛 在古印度,有一位不信佛教的國王,世人稱之為異見王。他向佛教高僧婆羅提尊者請教:「何者是佛?」 婆羅提尊者回答:「見性是佛。」 異見王再問:「師見性否?」 尊者答:「我見佛性。」 異見王問:「性在何處?」 尊者答:「性在作用。」 異見王疑惑:「是何作用,我今不見?」 尊者說:「今現作用,王自不見。」 這段對話道出了佛性無處不在,只是我們未曾察覺。佛性在我們的眼睛時,表現為「見」;在耳朵時,表現為「聞」;在舌頭時,表現為「談論」。當我們使用它時,它無所不在,但若不用,它便隱藏不見。 真正的佛性,不是某種超然的境界,而是我們當下的覺知與行動。 🔹 走向自性之路:從忙盲茫到覺覺覺 […]

我聽《創意觀光》

  社會科學的變革,伴隨著典範(Paradigm)的轉移,舊的不一定會死去,新的卻似乎會更具吸引力。關於典範轉移的東西,如果自己讀書的話,會覺得很無聊,而且不會覺得有什麼重要,不過聽老師上課就會覺得很有趣而且重要,因為老師們通常就是典範轉移的見證者。又是「東南亞的旅遊管理」課程,這次講師講「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門外漢,很容易望文生義地認為,創意觀光就是把觀光弄得很有創意。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這其實是典範轉移的結果。社會科學的變革,大致上可以說經過以下典範:發展理論(development)、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永續經營(sustainable development)、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ics)。 發展理論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接受的典範,同時它也歷史最久的典範,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到現在都有其足跡,重點在成長(growth)有一條道路,總有一天低度開發國家會邁向已開發國家階段。依賴理論(dependency)也可說是在此典範下蘊孕的,用以批判發展理論,依賴的結果就是更需要依賴。它會成一個循環,在貧窮人口裡,就是「愚蠢→貧窮→痛苦→愚蠢」三者間循環;在中產階級裡,則是「知識薄弱(intellectual weak)→心靈失落(spiritual lost)→文化無根(cultrual rootless)→知識薄弱」三者之間循環。這樣的路線,被認為是西方化的路線。於此典範下的觀光,就是「大眾觀光」(mass tourism),其追求觀光客的成長,認為有一個隱形的手會調節,而造就發展,其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糟。發展了誰? 替代性方案(1980)只有兩個成功的例子,是印度和南韓,但這個要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就是要怪怪的,原因不明。發展有利基(niche)的旅遊,針對少數特定的群體。這個錢太少了,而且對環境仍有一定的壓迫。 因此後來又有永續經營(1990),永續經營仍想要發展,不過它建立在成長和對話(conservation)的基礎上,需要協同社會責任(CSR, collabration social resposbility),必須具有三個要素:對話(coversation element)、教育意義(educational element)、當地人參與(people participation)。發展了誰?似乎都是財團或公司。不過,也有不少社區(CBT, community based tourism)在此典範下開始永續經營,然而同樣的經營模式無法複製到另一個社區,因為每個社區的脈絡不一樣。 最後這個創意經濟(2010)來源不明,因為它非常新穎,有人說和蘋果的賈伯斯有關。它首要任務在尋找文化資產(cultural assesets),它可以是任何東西,阿公、阿媽、阿伯、阿嬸都是,然後從其中發掘知識、想法、技術,以產生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s)。比較利益具有以下特性,它只有唯一、它很難找、它是很個人的、它可以賣錢。要注意有一個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這些人想要的是體驗(experience),同時注意到女性地位的改變(change in the status of women)。講師,是個女人,對於這個「女性地位的改變」不屑一顧,他說整份報告書有150幾頁,光這個女性地位的就寫了18頁,但在泰國,人妖、變裝癖、同性戀等等就是生活一部份,沒啥新奇的。移動不再是要逃離什麼東西,而是要追尋某個東西(a moving toward something, rather than away from something),追尋那些漂亮(beautiful)、獨特(unique)、道地(authentic)的東西。會開始尋找更深層的旅行的意義(陳綺真!?),趨向個人,以往崇高的文化(high culture)將走向平民文化(popular culture)。那麼,在創意經濟下的創意觀光要賣什麼?賣體驗。 下週,我們班就要到清堪進行關於創意經濟的作業。老師和講師都會一起去,我相當期待這個涼涼的旅程。

我聽《創造旅遊品牌》

  又是「東南亞的觀光管理」,這週是學長來專題演講,講的是「創造旅遊品牌」(Creative Tourism Brand)。品牌用在市場傳銷上,會傳達某些訊息,這個過程我們稱為「傳播」(communication),重要的不是你說什麼,而是消費者接受到什麼。何謂「品牌」?「品牌」和「牌子」有什麼不一樣?隨便拿起手上的筆,你都可以看到上面有個「牌子」,你會說它是「品牌」嗎?如果你從小到大,忠誠地使用它,不論在哪裡都只買這個「牌子」,那你大概就會說它是「品牌」了。它擁有人給它的價值,它就是「品牌」。這樣會讓顧客再回流的特質,使成就「品牌」變成每個牌子都想要達到的境界。 LV之所以是品牌,因為包包不是用來裝東西,而還有別人看待背這個包包的眼光;星巴克咖啡就算喝完了,還是要把杯子留下來,因為這樣別人會知道你喝的是星巴克。這就是品牌。 各個國家、地區也都致力於將自己的地方打造出品牌。最成功的旅遊品牌非「我愛紐約」(I LOVE NY)莫屬了,這個品牌從T恤、包包、吊飾到歌曲,它既是口號,還屬於每一個遊客。那麼,東南亞各個國家的情況呢?除了馬來西亞一直使用的是「Malaysia, Truly Asia」外,幾乎其它東南亞國家都換過或再補強其品牌。 學長認為新加坡的品牌打造最值得介紹一番。新加坡使用「UNIQUELY Singapore」五年,最近換成「YourSingapore.com」。過去的旅遊品牌都在強調自己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而新加坡也理解自身不是一個觀光資源豐富的地方,所以由觀光客來自己定義新加坡,其官方網站也提供能夠相當客製化的旅程。 當然,旅遊品牌的建立和直接能夠帶來的觀光客也不盡然成比例。有些國家如美國、泰國,就算不做什麼,也是會有一堆觀光客。一份由Bloom Consulting於二○一一年進行調查,其中前二十五名的國家品牌中,第一名是美國,中國大陸第六名,泰國第十名,香港第十一名,唯三的非歐亞國家就是澳洲、埃及和墨西哥。總共約有一百五十幾個國家/地區參與評鑑。不過沒有台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