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學佛的心得

民國一百三年度夏季學界禪七:爭作老婆婆第二

在中國大陸,人人向雷鋒學習,爭作時代好人;在台灣,我覺得我們應當向老婆婆學習,學習作老婆婆傳人。禪宗公案裡頭的主人翁以及後世聽禪宗公案的我們,都因為老婆婆而使得「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變得如此理所當然。最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德山禪師的公案,德山禪師早期用扁擔而不是USB帶著《青龍書抄》,而且鑽研《金剛經》頗有心得,所以人稱周金剛遇到的那個賣點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問周金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不知你想點的是那個心?」,這一問把周金剛問傻了!這一問也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言佳句。 老婆婆大概是菩薩來指導學人、僧人的化身,另一個公案的主人翁是禪和子。禪和子喜歡「定」的感覺,但是在禪堂坐會有人敲引磬、在山中會有野獸叫,這個會影響他的「定」,於是開始行腳。就是因為行腳,所以又遇到老婆婆,老婆婆發心護關,讓禪和子安心閉關三年。到了出關那天,老婆婆讓自己的小女兒去抱抱禪和子。小女兒一看到禪和子高興地向禪和子抱去說:「快說!快說!」禪和子就答說:「枯木倚寒崖,三冬無暖氣」。這個如同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兩句話,仍是「定」,老婆婆就把禪和子趕出去。禪和子心感慚愧沒能悟道,於是繼續行腳,後來又行腳到老婆婆的家。老婆婆果真是菩薩化身,仍為禪和子護關三年。三年後,一樣叫小女兒上前抱住他說:「快講!快講!」這回禪和子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要給你婆婆『知』!」公案就在這個地方結束了。禪宗公案結束之處,通常就是主人翁開悟之時。 周金剛的老婆婆雖沒給周金剛致命的打擊但給了後人建立正知見的路頭;禪和子的老婆婆相信人人本具的佛性,迷悟只是在一念之間,於是禪和子就在老婆婆的護念下開悟了。老婆婆即便沒有最佳女主角,也是最佳女配角。所以我也要發願作老婆婆傳人、作老婆婆第二。 禪宗公案結束之處只是主人翁開悟之時,公案後面沒有繼續說的是主人翁經過幾個年頭的精進修行之後證道的過程。「悟後起修,方是真修。」 整型廣告總是喜歡用「整型前」和「整型後」對比;那麼,「打七前」和「打七後」,我的清淨心/菩堤心/覺性有什麼不一樣呢?有什麼不一樣嗎?「天『知』、地『知』、打七的學員都『知』!」迷悟只是在一念之間。 感恩師父廣傳心法、續佛慧命。傳晨合十!阿彌陀佛。

從七周緣慈開始,不要讓發脾氣變成習慣!

慈悲觀中有兩個主要的觀行,他們分別是七周緣慈和四無量心。今日社課,師父開示七週緣慈的修行方法。 慈悲的對立面就是嗔恚,嗔恚就是容易生氣、不耐煩,而修慈悲觀就能對治我們的嗔恚心。思考一下,會讓自己生氣的「人」、「事」、「時」、「物」有哪些?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生氣,我們也很容易對在很忙的時候接到任務而生氣,我們也很容易對一個自己寶貝的物體受到損害時生氣,我們多多少少對一些「事」、「時」、「物」會生氣。然而,生氣排行榜的前一百名,讓你列舉不完的就是「人」。嚕囌的人、嘮叨的人、做事很慢的人、藉口很多的人、講話很大聲的人、走路很慢的人、沒有效率的人、講不聽的人……等。最容易讓你生氣的就是「人」。 以前有一個小朋友,很容易生氣,爸爸就跟這個小朋友說:「每次你一生氣之後,就到竹籬笆去釘一個釘子。」就這麼釘呀釘!這個小朋友釘了三十七個釘子之後,他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生氣而可以控制生氣了。這時候,爸爸又跟小朋友說:「現在只要你發現你能夠控制生氣的時候,你就從竹籬笆拔起一個釘子。」一個釘子、一個釘子被拔起來之後,竹籬笆上的釘子都被拔掉了。這時候,爸爸再問小朋友:「釘子一個一個被釘上去,又一個一個被拔下來了,竹籬笆還是原本的那個樣子嗎?」人們在生氣的時候,就是向另外一個人釘了釘子,即便時過境遷,那個被釘了釘子的人,已經不再是像原先的竹籬笆那樣了。 另外還有一個人,每次生氣就會回家跑三圈。他的朋友知道了,非常不解這個行為,於是問這個人為什麼一生氣就回家跑三圈。以前這個的家非常非常小,所以每次在外面還人家生氣、吵架的時候,回來跑三圈之後,心裡就會想:「我的家都已經那麼小了!怎麼還有閒功夫跟別人在那邊吵架、生氣!」開始這樣想之後,自己就努力打拼事業,房子就越蓋越大。但是一生氣還是會回家跑三圈。房子越蓋越大,要跑的圈也就越大,一邊跑一邊就會想:「我的房子都蓋那麼大了,沒有人的房子像我的房子那麼大,我還有什麼有好生氣的!」於是,每次跑三圈之後,這個人就不再生氣了。 我們常常會對別人生氣,那是我們對於自己要生氣的心沒有覺察。如果能夠覺察到要生氣的心,生氣就不會發生。但是生氣如果已經發生了,這時候就要懺悔,進一步能夠發願,希望受到我氣的人能夠因為我過去做的好事原諒我,而且要一直堅定相信自己過去做的好事是能夠使那個受氣的人得到轉變。如此,我們和那個受氣的人原先惡的因緣就會逐漸變成善的因緣。 但是,當我們不容易覺察或關照每一個我們曾經生氣過的人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七周緣慈」來迴向。七周緣慈,簡單地說,就是將自己累生所修相當於一禪、二禪、三禪的功德迴向給上親、中親、下親、上冤、中冤、下冤和中間人。「親」指的是自己周遭的人,「冤」指的是「親」的冤親債主,「中間人」則是非親非故的眾生。上、中、下則是自己和「親」的關係。「上」包括父母、師長、長輩;「中」包括兄弟、姊妹、同學;「下」如學生。如此反覆迴向依序再反序來回七周,稱七周緣慈。 請試想以下情境:你的朋友無視你的存在時,你會如何反應?你的朋友對你講話苛薄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你的朋友惡言相向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你的朋友看不起你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以牙還牙是我們最直觀的反應。我也無視他的存在、我也對他講話苛薄、我也惡言相向、我也看不起他。我們通常討厭這樣子的人,但是不知不覺中,我們自己也成了令人討厭的人了。那個我們討厭的人,把我們自己也變成讓人討厭的人了。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我們所討厭的人都能夠當成我們親近、喜歡的人,送他們禮物、把功德迴向給他們,那麼彼此之間的因緣肯定就會改變。這也就是所謂的怨親平等,菩薩道的落實。  七週緣慈的詳細作法,可以參考中台世界網頁上的說明。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華語傳唱版、閩南語傳唱版、粵語傳唱版、日語傳唱版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再過幾天,我將到中台禪寺參加大專禪七,前提是背好《心經》,所以我也上網好好背背心經,同樣的漢譯《心經》在不同語言的傳誦下,有不同的妙音,包括:華語、閩南語、粵語以及日語,集結如下:華語版本有二,齊豫和黃思婷演唱: 閩南語版本有二: 粵語版本有二,譚詠麟和群星演唱: 日語版本有二:

九皇齋:在泰佛寺的大寮出坡

  中台禪寺在台灣和海外都有分院精舍,每個精舍都各自的風格和氛圍,在泰國的精舍,也就是泰佛寺,有來自各地的華人,有台灣的華人、大陸的華人,也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有泰國本地不一樣的華人。泰國的華人有生活在曼谷,很富有的華人;也有來自泰北孤軍,生活沒有那麼好的華人。除了華人之外,有一些泰國人常期在大寮煮菜,是固定班底,我也快要成為固定班底了!有人說廚房像戰場,煮菜就像打仗,九皇齋期間,這句話給我的體悟特別深刻。每天十二點,在迎接來精舍吃齋的客人之前我們會小忙一下。主廚煮菜,小廚切菜、瞎搞,小小廚如我就去洗水果、上菜、跑腿。十二點前,只是「小忙」,十二點之後才是重頭戲。菜一吃完就要補菜;有人招待客人,提供餐具。更難的是,人數來得超過預期時,你要快點衝回廚房,在幾分鐘內快速地生出菜來。這實在是考驗主廚的功力,要馬上而用現有的素材變出菜色。 九皇齋期間,精舍的師兄們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從家裡準備了甜品、麵線,讓來吃素的朋友們可以吃飽、吃好。也有師兄提供食材,讓大寮的菩薩們直接煮。這個對主廚又是另一個考驗。有時候,菜單想好了,但馬上要變出新菜色來!因為別人提供了食材,不煮出來給他看一下,他說不定下次就不再提供了!也有人提供表演節目,以此供養與會大眾,讓大家在吃飯的時候,同時有心靈的饗宴。總之,大家都卯足了全力地要讓大家在九皇齋期間吃到美味的素食。 但是饗宴的光鮮亮麗過了之後,就是要清理碗盤的時候了!清理碗盤的時候,人就少了!這時候會留在大寮幫忙洗碗盤的,大概就可以說是固定班底了!我就是可以在事前幫忙切菜、上菜,事後還能幫忙清理碗盤的固定班底。因此,我想我修了很多福報,大概五十年該洗的碗盤都洗了!

透視妄想的本質

  如果我們看電影,深深地被電影所吸引,甚至電影結束了,仍對電影劇情、場景流連忘返,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太入戲了!如果再入戲一點,假戲真作,以假為真,甚至影響了生活,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人是神經病!覺悟的人,如世尊,大概會覺得我們都是神經病,因為我們都把妄想當成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了!妄想怎麼來?妄想源自於我們對事物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主要不離以下概念: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中道實相。 好的果來自好的因,如果想要有好的果,就要先有好的因;如果想求好的果,卻沒有在因地上努力,那終究不會有好的果實。如果能知道因緣果報,果報現前時,能夠認知其為過去因所使然,如此就是不會受苦。 知道這些因緣果報的本質就像看電影,就像作夢一樣,自然就不去執著,也就會知道緣起性空。 金剛經這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可,即見如來。」如果能夠認識緣起性空,就會契悟這個人人本具的佛性。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包括我們的身體,都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是因緣果報的形成,不需要執著,更不必要迷戀。儘管如此,這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好好照顧我們自己身體。因為我們仍有舊業,因為我們仍無法透視虛妄的本質,因為我們偶爾仍是個神經病。 因此,當我們認識妄想的本質之後,我們仍要常常練習,常常思惟。如果能夠習慣成自然,認識妄想的本質後,之後就可以透視妄想的本質了。

泰佛寺上禪修班:八正道之「正見」

  上週去那拉堤瓦當《那默默的一群》,所以我沒去上禪修班,那堂課我相當期待,我也知道它非常重要。師父慈悲,幫大家複習上一週的內容,我也趁這個機會快點學習。只寫下一些關鍵字,包括:三十七住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利、七覺知和八正道。除了八正道還有機會聽師父上課外,其它的恐怕就得惋惜了!八正道的第一個是「正見」,有了正的思惟,就可以有正的言語,就可以有正的行為,身口意三業都能清淨。釋迦牟尼佛在證道之後,轉經說法四十九年,其主軸不離以下三個前提:因果(隨緣消舊業)、緣起性空(體冤入道,喜風不動)以及中道實相(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在前提正確地被建立後,而後才能真正入道。 有一次,世尊和弟子們在路上看到一條蛇,還有幾步之遙,弟子們都想了辦法要解決這個難關。弟子們分成兩派,一派說要快點把這條蛇給殺了,否則牠會去傷害別人;另一派則說,要給牠放生,跟牠結善緣。世尊不發一語,直到一行人更接近了這條蛇後,才發現那不是蛇,那是草繩。弟子們以為是蛇,所以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但事實上那不是蛇,只是一條草繩。因此,如果我們要先建立正確的認知,而後才能有正確的解決之道。否則只是徒勞無功。 《圓覺經》上是這麼說的:一個有眼翳病的人在空中看到了一朵花,而且到處跟別人說有一朵空中花在那邊。等到他的眼翳病好了,眼睛看清楚了,又說空中花不見了!他犯了什麼邏輯上的錯誤?本來就沒有花,卻說花「消失」了!是眼翳而不是空中花,一開始就知道是眼翳,怎麼會有空中花! 八正道第一個「正見」,其最為重要,由其為前導,其餘的正道就能現前。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起性空,因此也無生法忍。

泰佛寺上禪修班:滅諦

在中台禪寺各分院上禪修班上過許多種,包括:大專青年禪修班、英文禪修班、初級禪修班、中級禪修班,也在不同精舍包括普得精舍、普泉精舍、普天精舍,到最近在泰國曼谷的泰佛寺上禪修班,每個師父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我看來,泰佛寺的住持師父的特色就是國學實力雄厚。這一天,我們上苦、集、滅、道的「滅諦」,這個上了好幾次但每次上都覺得好像是新的內容。 滅等於涅槃,因此有人很直觀地說滅就是死,所以涅槃就是死,這是曲解了涅槃的意思。「涅槃」是聖人最終會達到的境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道。」我們以為中庸是要人在兩個極端中維持在中間的位置。然而,中庸說的卻是應該要學習當自己的主人,讓自己的心念能夠作主。這個「中」,不是絕對位置的「中」,而是要我們觀注自己的這念心。讓這念心達到寂滅的境界,就是「涅槃」。 暫時把朱熹的註放在一旁,我們用佛學再來看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就是成為大人、菩薩、佛,要證道的方法,有以下步驟,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念要能作主。再來要普渡眾生,慈悲地廣結善緣。最後就能夠達到最終涅槃,聖人的境界。 法門無量勢願學,有許多能夠達到聖人境界的法門,透過不同的方法讓不同的人能夠採納,這就是因材施教。同時,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這就是有教無類。趁在曼谷當交換學生這段期間,我也要好好上禪修班。

花蓮的六月天

這個六月天,我造訪了花蓮兩次,一次是和普天精舍的師兄去花蓮的光復鄉,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師兄送最後一程,另一次是同水沙連行動辦公室的夥伴到豐田鄉的牛犁社區「共學」。在這樣短暫的時間裡,我密集地造訪花蓮,我必須說,花蓮真是個美麗的地方。可能是因為它很遠,在能夠親臨之後,會有一個「近/褻玩」的美;也可能是它本身就散發著一股因為眾緣和合的美。總是由一個人開始,因為有惟覺師父,所以有中台禪寺;因為有顧瑜君老師,所以有五味屋;因為有楊鈞弼理事長,所以有牛犁社區。 有了中台禪寺,世界各地的信徒,能夠回歸自性之家。在師兄弟有難的時候,我也會義不容辭地前往翻過中央山脈,從南投到花蓮,從魚池到光復,去參加告別,去為師兄誦幾部金剛經。以期待師兄一路上堅定這念心,不必害怕。 有了五味屋,那些在主流價值中不被認可的孩子們,也能夠有個發揮所長的地方。就像那些因為在新竹貨運運送過程中而折損的家具,我們不需要將破損的家具補救成原先的家具,我們可以讓它適性地改造,變成另一項有價值的器具。五味屋透過二手物品的蒐集和販賣,讓小朋友們喜歡在這邊流連,社區居民們也喜歡在這邊流連。 有了牛犁社區,原本鄉長要管理的大範圍面積,經由社區形式的再組,變成另一個可運作的單位。將原先華人社會最基本的概念「家庭」推廣成「社區」,一個社區就像一個家。再輔以傳統價值如:仁、義、禮、智、信,使社區凝聚。從每個小家庭,父母引領小朋友讀經開始,進程至登記在地古蹟以及欣賞自然環境。人、物、自然和諧共存,使這裡成為一個桃花源。 說是眾緣和合,當然不限於一個人,這背後肯定還有許多人支持,才能成就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殊勝功德。因為惟覺師父的大願心,所以信徒們捐款蓋寺,莊嚴道寺,讓佛法得以廣佈,淨化社會;因為顧瑜君老師認為不應該只有一個衡量成就的標準,所以每個小孩子都有其特殊的地方,也不需要死板板地依計劃行事,五味屋就在走一步是一步的情況下,使得每個人加入其行列;因為楊鈞弼理事長認為「家庭」是社會運作的重要核心,原本只是幾個家庭間的聯誼卻造就了整個社區的凝聚。帶頭的人起示範作用,而跟隨的人使其作用更加擴散。 作為領導時,我們應該堅定信心、莫忘初衷;作為跟隨者時,我們應該發揮所長、盡心盡力。如此,自己和身邊的人都能同沾法益,一起往好的方向前進。

《朋友不老》,我已先老

《朋友不老》是一個相當令人喜愛的電影,除了有之前主演《愛在暹邏》的男主角和Auguest樂團之外,一群人一起旅行的可能發生的狀況表現的凜漓盡致,非常有意思。分享這部電影,也分享我對旅行的想法。 關於「旅行」,我個人偏好獨立旅行,一個人出發,你不需要和其它人協調時間,你不需要照顧同伴的偏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此外,因為旅程中只有一個人,別人比較容易親近你,不過這也是其可能曝露的危險,因為你只有一個人,所以很容易成為逮徒下手的目標;當然,你的住宿費沒有人和你分擔,不過因為一個人,對於住在艱困的環境時,也不需要再和旅伴協商。我們可以結論,一個人旅行的缺點,大概就是「人身安全」的風險較結伴旅行高。 《朋友不老》裡頭就是一群人一起旅行。人多好辦事,出發前,大家把錢拿出來,結帳時平均地讓每個人能夠分擔,如此節省許多旅行的支出。人多好辦事之外,人多嘴也就雜。一但人與人之間有嫌隙的時候,嘴巴就會開始說人閒話,原本兩個人之間的事,就會感染到整個群體,旅行的歡樂氣氛就會搞得很詭異。佛弟子的五戒中,有一個就不妄語,就是要人們離口四過,不說謊、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說話是門藝術,說好話舌燦蓮花,說壞話口吐毒蛇,但說好話不容易,而且人們的嘴巴除了用來吃之外,就是準備說別人壞話,所以多說不如少說,少說不如不說。然而,一群人出來玩還是要說話呀!怎麼辦?所以,自然而然地,你會發現每個人都佔據了一個角色,有人負責搞笑,有人負責領導、指揮,有人負責講一些激勵人心的話,有人提供旅遊訊息如路況,如此使整個旅程能夠圓滿。你會問,怎麼那麼麻煩?就是因為麻煩,所以旅行業者就有市場,只要花錢就可以解決這些麻煩了!當然,這也會少了一點點完成一趟旅行之後的成就感。 《朋友不老》裡頭,幾個都是本來的好朋友,多出一個陌名其妙大家都不熟的朋友,不過還是有個完美結局。如果你問我喜歡一個人旅行還是一群人旅行的話,我會說一個人旅行比較輕鬆,你只要對自己負責;而一群人旅行的話像考驗,每個人、每個時刻會給你不同的考驗,能夠一起克服的話會很開心,然而一但當中有人心懷不軌的話,你就會心力交瘁。《朋友不老》很好看,推薦給大家…順帶一提,裡頭有個講華語的女孩,飾演的是來自台北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