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我的泰國學生在學習華語的時候可以更多的參與和興趣,也讓全世界其它無法學習華語的人可以透過播客(podcast)來學習華語,所以我想要依《五百字說華語》為本錄製播客節目,下面分享Prize和節目流程說明,希望大家給我意見: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Podcast on Prezi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 Post author By Dicky
- Post date
- Categories In 五百字說華語
- No Comments on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為了讓我的泰國學生在學習華語的時候可以更多的參與和興趣,也讓全世界其它無法學習華語的人可以透過播客(podcast)來學習華語,所以我想要依《五百字說華語》為本錄製播客節目,下面分享Prize和節目流程說明,希望大家給我意見: 《五百字說華語》播客節目流程 Podcast on Prezi
本教學教案使用Prezi和字卡搭配,大體上可以將教學活動分為兩個階段,前面使用Prezi進行演示教學,包括直接教學和「敢」動教學,反覆操練使學生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後面進行「大風吹」活動,發給學生寫有本課詞匯的字卡,以「風把○○○吹起來了!」進行大風吹遊戲。下面分享教案和Prezi: 教學主題 「把」字句教學。 教學對象 泰國中學生初中級 實務教材 《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第七課:你要把這張畫兒掛在哪兒? 教學目標 認識「把字句」的基本句式:把(什麼什麼東西)……。 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 以大風吹遊戲認知「把」字後接賓語。 使用工具/軟體說明 利用Prezi製作演示教學動畫。 準備寫有第七課詞匯「檯燈」、「鑰匙」、「錄影機」、「畫兒」、「碗櫃」、「窗戶」、「書架」的字卡。 教學時間 30分鐘 教學流程 時間 教學 投影幕 10分鐘 「敢」動地直接教學: 老師打開門。 老師關上門。 老師打開書。 老師關上書。 ○○○打開窗戶。 ○○○關上窗戶。 ○○○拿起來書。 ○○○放下書。 這是什麼? (門) 老師○○門。 老師「把」(手勢)門打開。 老師關上門。 老師「把」門關上。 這是什麼?(書) 老師打開書。 老師把書打開。 老師關上書。 老師把書關上。 ○○○請你關上窗戶。 ○○○請你把窗戶關上。 老師拿起來書。 老師把書拿起來。 段落練習活動。 「把」字基本句式 7分鐘 給學生直述句,請學生用把字句再說一次。 […]
語意學 on Prezi
民國九十七年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試題解析 on Prezi
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這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和地理的分隔造成區域性的變異。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華語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語,有許多方言,包括湘、贛、客、粵、閩、吳、北方方言等;泰語作為泰民族的共同語,大致上以中部,即曼谷,的語言作為標準泰語,其它如北部有撣方言、傣擔方言,東北部有寮方言等。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專指來自閩南方言和潮洲方言被華語和泰語吸納的部份。由於泰國擁有許多來自閩南地區的華人移民,泰語中吸納了許多閩南的語匯。在對泰華語進行時,若能知道哪些語匯和華語、閩南方言或潮洲方言有同源的關係,將能夠協助學生的學習。 華語吸納方言的情況是一直在進行的,而吸引閩南方言的情況,以臺灣和新加坡最為明顯。在台灣,進到華語裡的閩南方言詞有兩種類型:復古詞、文化詞。復古詞是現代華語中不復見,但在閩南方言中仍存在,透過詞語的借用,又死灰復燃的,如:鐵馬、行踏、來去、死忠、夭壽、幼齒、報馬;文化詞則有來自婚喪喜慶、習俗信仰、飲食小吃、民俗技藝、人物職業、經濟交流或選舉活動等(2008,顏秀珊)。而在新加坡,也有閩南方言進到華語的情況,如面盆、龍溝、燒水、風胎、角頭、煮飯、一路來、麵線、人客、飯盒、歡喜(2003,周清海、周長楫)。 潮洲、福建、客家、海南和廣東等地區往東南亞地區移民的華人很多,交往的歷史也由來以久,所以泰語中向這些方言借了許多詞匯。特別是來自閩南和潮洲的方言。在泰語中,能夠發現來自向閩南方言借詞的包括:粿(泰語:麵條;閩南方言:河粉)、批館(泰語:匯錢到中國的文件;閩南方言:私人經營的匯款商號)、衰(泰語:運氣不好;閩南方言:蓑衣,指不幸的事);生理(泰語:生意、買賣;閩南方言:生意、買賣);舍(泰語:對富人的稱呼;閩南方言:闊少爺、紈褲子弟、闊佬)(2005,吳聖楊)。至於泰語向潮洲方言借詞的部份更是明顯,如茶、粥、韭菜、琴、桶、膏葯、我、你、阿公、投手、先生、份、囤、行、公司、道、沖、孔子、夾、玉、旗袍、開胸、查、食、相輔、落船、假、死、孤、孤獨、大肥、狗、國、功夫(2010,劉雅賢)。此外,潮洲方言在商業用語對泰語的影響是最廣泛的,如當、囤、生理、三盤、所費、二盤、行情、行、單、頭家娘、頭家、字號、佣、牌(2010,劉雅賢)。 華語和泰語都從方言中吸納了許多詞匯,但是華語和華語的方言,共性較多,所以吸納的詞匯是來自主流文化和次文化的空缺;泰語和華語的方言,則是主文化和外文化的差別,所以在同一領域的詞匯吸納會相對明顯。方言在對泰華語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記憶,但最後仍必需回歸華語本體。
「外來詞語」即大家就熟知的「外來語」,其是從外來民族語言中吸收過來、成為本民族語言的詞匯。根據田惠剛所述,世界上各大語言中外來語的多寡通常和各國的歷史狀況有關。本節所討論的華語和泰語的外來詞語,所認知的外來民族,即中華民族和泰民族之外的民族。而方言對華語和泰語本體的影響,則在華語和泰語的方言詞匯討論。 華語和世界各國其它語言,如日語、英語、法語相較之下,是外來語最少的語言。尤其是華語利用漢字作為記錄的符號,漢字本身為表意文字,穩定性高,也因此對外來詞語的吸收較弱(2008,田惠剛)。中華文化強調「兼容並蓄」,所以幾次歷史上的民族融化和文化輸入,吸收了許多外來語,也都成為華語固有詞匯,甚至讓人不覺得那是來自外民族的詞匯。例如: 牙、貝、鷗、駱駝、舶、胭脂、菩薩、佛、羅漢、和尚、尼姑、喇嘛、袈裟、舍利、塔、禪、阿彌陀佛、劫、太妃、可汗、閻羅、琵琶、苜蓿、嗩吶、琺琅、葡萄、芫荽、曇花、檀香、榴槤、茉莉、石榴、蕃茄、菜、彈指、剎那、須臾…等。華語中的外來詞有三種形式:譯音、半譯音半譯義、音譯兼意譯三種。譯音的如雷達、般若、佛;半譯音半譯義的如啤酒、霓虹燈、摩托車;音譯兼意譯如維他命、烏托邦。此外,華語也從日語的詞匯中有許多的吸收。例如:瓦斯、混凝土、浪漫(以上三者本身也是日語的外來語)、便當(以上來自日語漢字)。 泰語相較於華語,外來語的數量很多,包括吸引來自梵語、巴利語、孟語、高棉語、華語、馬來語、緬甸語、泰米爾語、阿拉伯語、波斯語、葡萄牙語、法語、日語、英語等語言中的語匯。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梵語和巴利語。來自英語的外來語在近代大量的產生。根據泰國皇家學術學院規定外來語吸收的方式有三類:譯音、仿譯和意譯。音譯的如แอปเปิล(蘋果,譯自apple)、คอมพิวเตอร์(電腦,譯自computer)、การ์ตูน(卡通,譯自cartoon);仿譯則是用泰語本身有的語素組合起來表達;意譯則是在泰語的基礎之上創造出可以表達英語單詞意思的詞。 印度文化或佛教文化的語匯大量地輸入到華語和泰語之外,彼此可能會有相同或相似的概念,但用以指涉的語言大不相同。這些受印度文化和佛教文化影響的語匯,都已經成為華語和泰語中很重要的成份,以對泰華語教學而言,許多文化、概念是容易理解的,而缺少的是語匯的記誦而已。 至於針對近代輸入華語和泰語的來自英語或西方的語匯,因為在輸入的時間相近,也多以音譯為主要原則,並且是全球化的商品,所以學習起來也相對容易。例如:巧克力和ช็อคโกแลต、咖啡和กาแฟ、漢堡和แฮมเบอร์เกอร์。
在華語的發音中,華語裡的聲母和韻母發音和泰語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不過許多不相似的地方若學習時沒有提醒,也可能造成學生以錯誤的印象去記住華語的發音。基本上,華語的聲母「b」、「p」、「d」、「t」、「g」、「k」、「m」、「n」、「l」、「s」、「f」的發音部位都可以在泰語找到對應的聲音(陳梅,2001)。下面就各個對泰語母語者發音較困難的聲母分析其成困和改善方法: 華語的「h」是舌根清擦音,在泰語中有一個相近的「ห」是喉間清擦音,因此泰語母語者發華語的「h」時喉音較重,常常在發華語「h」聲母字詞時發音部位從舌根往後降至喉,所以會有明顯的鼻音。有一些方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一、讓學生先發G或K,然要使發音部位不變,然後使口腔稍微打開,主要就是讓學生把舌根稍微抬高一些;二、鼻音過重的,可以先練習非鼻韻音節,或捏住鼻腔。 「j」、「q」、「x」為舌面前音,泰語都沒有,泰語母語者常常用相近的「จี」、「ชี」、「ซี」取代,這也使泰語母語者發「j」、「q」、「x」,變成舌面中音和舌尖前音。「j」、「q」、「x」正確的發音如下:「j」,舌面前部上抬抵住硬齶前部,阻塞氣流,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然後舌面前部稍稍離開硬齶前部,讓氣流從中間擠出,聲帶不顫動;發「q」時舌面活動跟「j」,基本相同,只是「q」在舌面前部稍離硬齶時有一股較強的氣流衝出;發「x」時舌尖抵住下齒背,舌面前部接近硬齶前部,軟齶上升,堵塞鼻腔通道,使氣流從舌面前部和硬齶之間摩擦而出,聲帶不顫動。教師在教學生時要讓學生體會和區別舌面前、舌面中、舌尖前這幾個發音部位的不同,這樣才能發好這幾個音。 「z」、「c」、「s」和「zh」、「ch」、「sh」發音方式相同,儘為舌頭位置的差別,前面一組為平舌音,後面一組為翹舌音。「จ」和「ช」為舌面中音,聽起來和「zh」、「ch」相似,也可以被拿來取代「zh」、「ch」的發音。由於這一組的偏誤常常貫穿於學習過程中,所以教學之初就應該教學生分辨。非範發音時,除了嘴巴講之外,也配合手來輔助,提醒學生平舌或翹舌。 華語中的「r」為舌尖後濁擦音,而泰語中有發音類似的「ร」舌尖中顫音,發音部位和發音方式都不一樣,聽起來有差距,只有國際音標標記一樣,可能造成誤讀。只要讓學生先發好「sh」,體會舌尖的發音部位,再調整發音方式即可。
華語和泰語都是有聲調的語言,趙元任透過五度記調法來記錄華語的調值,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來看泰的調值。平常我們說華語的一、二、三、四聲,分別對應到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在五度記調法中,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去聲是51。泰語有五個聲調:中平調、低平調、降調、高平調和升調,其分別為33、21、41、45、14(也有人說是33、31、41、24、314)。其中,華語的上聲是四個聲調中聲長最長的,又可以分為「前半上」和「後半上」,前半上的調值是21,後半上的調值是24。華語的聲調調域較寬,音高變化範圍較大;泰語的聲調調域則較窄,音高變化也較小。泰語母語者主要學習難點在於調域,而不在於調型。學習華語的泰語母語者會有以下的透過以下方法來進行華語和泰語的聲調的對應: 華語的陰平和泰語的低平調 陰平的調值是55,低平調的調值是33,所以泰語母語者唸陰平時,會比華語中的調值再低一些。糾正陰平太低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多練習起調,起調要高,然後延長聲音,同時配合「口手相佐法」。 華語的陽平和泰語的升調 陽平的調值是35,升調的調值14,泰語母語者可能會上升不到位就停了。一樣能夠使用「口手相佐法」,找到聲調音高的中間位置,然後再配合手勢往上揚表示聲調必須再上揚升調。 華語的上聲和泰語的低平調 上聲的調值是214,低平調的調值是21(或31),正好和前半上相同,所以泰語母語者多以前半上的調值作為上聲的調值,曲折不夠充分。搭配「口手相佐法」進行教學,並將上聲讀得誇張一些。 華語的去聲和泰語的降調 去聲的調值是51,降調則是41,泰語母語者在這此展現的就是時長過長,有拖沓的感覺。有人認為是泰語中若降調音太短,易產生不禮貌的感覺。因此應該訓練學生將音節發得短促一些,並排除這樣發音不禮貌的障礙,並搭配「口手相佐法」往下劃。
任何語言其實都是會送氣的,不過依氣流送出的強弱則可以分為「送氣」和「不送氣」,這並非真正地說是絕對送氣或絕對不送氣,只是強弱的差別而已。「送氣」的聲母僅在塞音和塞擦音發生,華語中有六組是相對的不送氣和送氣的,包括:b/p、d/t、g/k、j/q、zh/ch、z/c六組,值得注意的是,若受阻部位越前面,則送氣量又更大,例如p就會比k的送氣量大,氣流較強。 華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趙元任透過五度記調法來記錄華語的聲調,見上圖。平常我們說的一、二、三、四聲,則分別對應到陰平、陽平、上、去四個聲調,入聲通通歸到前面幾個聲調中了。依上圖所示,陰平是55,陽平是35,上聲是214(在大陸可能是2114,三聲可能會比較長),入聲是51。上聲是四個聲調中,聲長最長的,所以和後面的聲調搭配就會有變調的情況,和上聲後面接非上聲(陰平、陽平、去聲)時,上聲只會剩下21,又叫「前半上」;上聲和上聲相接時,前面的那個上聲會唸24(後半上),再接後面一個完整的214。三個字的時候,就得看詞斷在哪裡了,是「總統/府」(14-14-214)(陽平-陽平-上聲)或「米/老鼠」(21-14-214)(半上-陽平-上聲)。這樣子的歸納是試圖將之規則化,只要遇到題目時,照著語感唸唸看,也可以馬上判斷。 最小對立體或稱最小差異對(minimal pair)在音韻學中,指的是在某個語言中一對字詞,這對字詞的音韻元素,例如語音、音位、聲調、時位(chroneme),只有一處相異,而有不同的詞意。這個概念可以用來說明某語言中,兩個語音構成兩個不同的音位。例如:「八」和「怕」為不送氣和送氣的聲母和相同的韻母組成。
「的」、「得」和「地」是三個很容易混用的字,中華民國教育部甚至要打算讓「得」和「地」不區分,但我認為這樣有害於文句的理解,所以我想還是要求寫正確的字以表達正確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區分「得」和「地」的重要性,並蒐集一些即使是記者都可能犯錯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三個「de」的差別和用法如下:「的」,使用於所有格、形容詞,所以後面接名詞;「得」,前面接動詞,後面接修飾「得」前面的副詞;「地」,前面接副詞,後面可以加動詞或子句。如果句子完成了,可以發現都符合上述的規則,但如果不知道規則時,就很容易因為「方便」而任意使用,以至於誤用。 例一: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例二:他高興「地」跳了起來 以上兩例用不同的「de」,也分別表達了不一樣的意思。例一的意思是,他是如此高興,好像跳起來一樣;例二的意思是,跳起來的時候是高興的。用不一樣的「de」就有不一樣的意思。下面提出一些記者誤用的例子: 例三: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的太厲害了。 連結正確: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得太厲害了。 例四:佳濱比較疑慮地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連結正確:佳濱比較疑慮的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例三和例四都是和「的」有關的誤用。 例五:我关心地更宽泛一点。 連結正確:我關心得更寬泛一點。 例六: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地太早。 連結正確: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得太早。 例五和例六則是將「得」用成「地」。 例七:为了能使设计人员更加准确得运用色彩。 連結正確:為了能使設計人員更加準確地運用色彩。 例八:你不太能准确得掌控它。 連結正確:你不太能準確地掌控它。 例七和例八恰恰與例五和例六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