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學研究的是句子的結構,因為句法學存在的前提就是是句子有結構可言。「句子」,在語言中,是獨立而完整的表達單位。句子裡頭,最直接的詞語排列組合方式,是有規律可言。對於母語使用者而言,在句子的層次裡頭,是與生俱來的語言能力,該能力可以知道句子詞語出現的順序是否符合母語者的使用習慣。涉及語意的問題不一定和語法有關。倘若是因為語詞本身意義的因素,造成無有意義的句法,其為語意的問題,而不是語法的問題。語言能力,即其在「語法」的表現。 句子,絕對不是一組單字任意湊在一起的結果,而是有其「結構」。語句直線排列組合的先後順序,屬於句子的「線性結構」。同時,句子也具有「層次結構」。我們可以透過「結構樹狀圖」(structure tree)來對句子加以分析。每次樹狀圖的分支點為「詞組」(constituent)。 我的弟弟買了那本書。(我的弟弟)+(買了那本書)。(我的)(弟弟)+(買了)(那本書)。(我的)+(弟弟)+(買了)+(那本書)。(我的)+(弟弟)+(買了)+(那)+(本書)。 層層結構的結構樹狀圖可以提供:詞序、語詞本身的詞類、語詞組合後的詞組劃分情形。這三種資料就是句子結構最基本的要素。從古代漢語來看,古人不用標點符號,但是讀多了之後,古人的行文習慣,句末當然會有虛字,而句中的虛字都會加在主語的後面,作為停頓,這也和西方語言心理學透過實證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該實證研究測試句子之間的滴答聲,亦發現多數趨於最高層次的名詞組(主語)和動詞組(述語或謂語)之間。 詞按照句法功能可以安排詞類,就是透過樹狀圖的終端成分來分類,其可以被同類的詞替換。相同的詞被分類在一起具有相同的句法功能,如名詞、動詞…等。可以互相替換,而不影響句子語法結構的詞組,即「句法範疇」(syntactic category)或「語法範疇」(grammatical category)。 常見的語法範疇包括:名詞組(Noun Phrases, NP)動詞組(Verb Phrases, VP)動詞(Verb, V)名詞(Noun, N)助詞(Partical, Part)定詞(Determiner, Det)數詞(number)量詞(measure) 喬姆斯基認為人的語言能力,使我們可以判定這是合法或不合法的句子、句子是否多義、兩個句子是否同義,而語言學家的工作,就是要將這些句法的語言能力給描寫出來。
Category: 語言學
一個為世界語言分類的方法:從詞彙的結構下手(取自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構詞學〉)
在歷史比較語言學中,人們會依語言的親屬關係將之分類;而最常用的分類標準,仍屬詞彙結構的分類,兩種基本的種類為:分析性語言(又稱「孤立語」anlytic langauge或isolating language)和綜合性語言(synthetic language)。分析性語言的特徵是語句由單音節、具聲調,一個單字由一個詞位構成,大多數一個方塊字有讀音、有意義,可以單獨使用。較少跟其它單字接觸、分享,不需要附著詞位。 相對於分析性語言的,就是綜合性語言:即語言本身的詞項,要借由詞綴和其它詞位構成。綜合性語又分有黏著語(agglutinating language)、溶合語(fusional language )和多元綜合語(polysynthetic language)。 黏著語:黏上去,很容易可以拆開,詞位結構「鬆散」,詞位和詞位之間很容易辨視,土耳其語、日語、蘇丹語屬之。一個詞綴對應著一個語音。 溶合語:構詞附著詞位加於詞根,很難決定詞根和詞綴的分界,溶合在一起。一個詞綴表示不只一種語意。詞根、詞綴溶合在一起不容易分開。 多元綜合語:將好幾個詞根和詞綴組合一起。 當我們依構詞方式來為語言分類時,這並非絕對極端的,而是相對含糊的分類。
華語教師如何給學生解釋詞的結構?(取自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構詞學〉)
分析一般的詞項的結構,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具有先後順序的「線性結構」或稱「水平結構」,而當包含較多詞綴的單字,則更容易看出詞的組成也具「層次結構」。詞的結構,通常和句法有關係,例如華語的詞彙結構就有偏正結構、並列結構、動賓結構、主謂結構和動補結構,例如「幫忙」和「幫助」是兩個語意幾乎相同的詞位,但因為內部結構不同,造句時就會有不同表現。以英語為例,謝國平於〈構詞學〉一章中提到十種構詞方法,這十個構詞方式,不見得通通包含於所有語言。十種構詞方法包括: 一、衍生(derivation)(附加詞綴):詞綴與詞根組合而成衍生詞位的過程,可以透過前後綴。華語中,如梳子、胖子、呆子就是這一類。 二、複合(comppounding)(意義複合):意義的加總,使兩個詞併在一起來構成另一詞的過程。 三、首字音(母)略語(acronym)(略語詞):華語中,如「僑務會」代表「僑務委員會」則是例子,利用片語中各字的首字音或首字母抽出來組成一個可以發音的單字。 四、溶合(合音):英語中,如brunch,就是來自breakfast和lunch的組合;而motor和hotel則組成motel;華語中,諸,是「之乎」或「之於」的連讀;甭,是「不用」的連讀;別,則是「不要」的連讀。 五、反向構詞法(back-formation):此構詞法,未在華語發現。正如一般拍歌舞劇會先有故事架構,再舖陳,再配歌舞,才拍電影。但媽媽米亞,卻是將六○年代很紅的阿巴合唱團的歌,組曲後再寫成故事。是逆向的作法。先有詞television,才有televise;先有詞項產生,減去類似後綴的成份「詞尾」。 六、借字(borrowing):從其它語言借詞彙來使用,翻譯外來的詞彙。漢譯的佛典,許多來自天竺、印度的概念,從意思的角度去翻;亦有從聲音的角度去翻譯,例如:菩薩。 七、簡縮(abbreviation,clipping):主要在拼音文字,將音節數多的詞剪去不必要的音節,例如:exam是由examination簡縮而來的。中文無例,但有人提出,在特殊語境下,有會將「文化大學」簡稱為「文化」是簡縮,但離開語境後就不成立了。也有人認為字形的簡縮如簡體字之於繁體字也有簡縮的意涵,但目前未有相關定義。 八、創新字(coinage):英語中,Sandwich,是來自一個愛賭的伯爵,因為捨不得下賭桌,所以發明這樣夾肉、生菜的吐司,因此有了三明治。原本是一個伯爵的名子,後來變成桌上菜餚,主要由專有名詞轉用,變成一般普通的名詞。沙拉脫、立可白,拿品牌名稱來稱同性質的產品。 九、功能的轉換(functional shift)(轉品 詞類活用):大和小原來是形容詞,但也作動詞用「大便大不出來」。 十、錯誤的構詞分析(morphological misanalysis):可能來自拼寫錯誤;或誤認為詞幹和詞綴的成份而再造詞。例如:沙朗牛排(牛腰上部之肉),原先是surloin,後來sirloin也;或者以為hamburger是由ham加上burger,於是再產生了cheeseburger和steakburger。 以上十種構詞法可以在英語中發現,也有部分構詞法在華語中也存在,甚至我們也可以歸納出一些專屬於華語的構詞法。
我讀吳又熙《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上的功能研究》的〈學說與實例〉:衍生語言學
與結構學派對立的則是「衍生學派」,他們主要興趣在於探究「語法的來源」,其認為「語法」實際上只是天賦能力的另一個名稱,因此我們不知不覺地、不需要學習語法,就能運用自己的母語。喬姆斯基提出詞序結構規律(phrase structure rules,PSR,詞構律)說明人類本能上即對自己母語的語句結構有認識的能力,但只有依詞構律說出合語法的句子卻可能不合理,要使句子合理,則還需要選字規律(word selection rules,WSR,選字律)。深層結構(underlying strings, deep structures, 底層排列)透過詞構律和選字律產生,而後能夠產生真句。然而,在英語被視為表達相同意思的主動句和被動句來自相同的詞構律和選字律卻有不一樣的真句,這又牽涉了變換律(transformational rules,TR)。我們可以簡化以上概念如下: 說話的意念↓詞構律(深層結構)↓選字律(深層結構)↓變換律↓音韻整合↓真句(表面結構) 衍生學派重語法來源、性質和運作,結構學派著眼語言的各個方面如語音、詞組、句構;衍生學派的「語法來源」難和教學相關,結構學派完全符膺行為主義,本身就能被用於語言教學;衍生學派主張天賦及內化,結構學派則被質疑是反天性。儘管如此,衍生學派很難實質對語言教學產生幫助,但卻可以對語言教學有些啟示,這包括: 一、知先於行二、語言有規律,規律是由簡入繁環環相結三、語言行為是有創造性的行為 衍生學派的語言教學研究人類如何通過語言表達意思,而表達意思的語法成分是句子,都只限於句法層面。
我讀吳又熙《應用語言學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上的功能研究》的〈學說與實例〉:結構語言學
語言學的成果被應用,我們稱為「應用語言學」,而這樣子的應用,大多發生在語言教學,所以語言教學常常被視為應用語言學中很重要的一環。應用語言學中,有兩個幾乎對立的學理,一是結合行為心理學的結構語言學,一是結合認知心理學的衍生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會將語言分成大大小小的單位,例如: 語音最小的單位就是「音位」(phoneme),透過「最小差別音對」(minimal pair)就可以學習不同音位,而後能夠掌握詞的結構(morphological structure),進組合成詞語(phrase)。 英語的詞構則從詞位(morpheme)開始,有作為詞根(root)的獨立詞位(free morpheme),也有和獨立詞位配合的附屬詞位(bound morpheme),其中附屬詞位還分有變化性詞位(derivational morpheme)和功能性詞位(inflectional morpheme);華語的詞構亦從詞位開始,大致分四類:可獨立表意的「實詞」、須和其它詞位結合的詞位、無法獨自表意亦無實質涵義的詞位、兩個字以上結合才有明確意思的詞位。 世界的語言依構詞方式可以分為分立式語言(analytic or isolating languages)和綜合式語言(synthentic languages),前者如華語,詞大多數由獨立詞位結合而成,後者如法語,詞常由一個獨立詞位與其他詞位結合而成。然世界上並不存在純粹的分立式語言或綜合式語言。 結構語言學派對於句構的教學,則基於「刺激與反應」之上,透過「反覆帶讀」、「取代」、「變換」、「問答」、「變型」,參考原則則是「對比法則」,對比學習者的母語和標的語。
如何理解中文裡的「字」和「詞」?從英文的詞位的研究可以得到的啟示(取自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構詞學〉)
構詞學,主要研究語詞的內在結構、功能,以及其規律的學科,很大部份是討論詞位(具有音義結合的最小單位)的問題。可以拿來造句,直接使用的,就是「自由詞位」;其它無法單獨使用的,則稱「附著詞位」,依據詞位的自由度,我們可以判斷其是「自由詞位」或「附著詞位」。在中文裡,很多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都可以直接造句。 按功能分,則有「衍生詞位」和「構形詞位」。「衍生詞位」會產生新的詞項,可改變詞類。例如:美化、綠化、社會化、同化、異化,使詞項改變詞類、改變語意。「化」的後綴;詞項內部的各部份詞位的語意關係,不會影響詞項之外;適用於同一類詞的一小部分;「構形詞位」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後加s和es,沒有產生新的詞項,只在特定的詞類後,例如s在動詞,使用一個詞項產生另一個形式,詞類不變。語意不全部改變,詞類不變;影響整個句子,主格、時態、句子和詞項之類語法和語意的關係,擴及到句子裡;對於主要詞類而言,適用於大部份。 衍生詞位和構形詞位同時出現,誰先?衍生詞位先進行變化,構形詞位在之後變化。 例如:leadleader:er為衍生詞位leaders:s為構形詞位 關於詞位,我們還可以有以下認識: 一、詞位依照其語意分量的輕重而分,可以有「語意內容詞位」(詞根、衍生詞位)和「語法功能詞位」(封閉性詞類、構形詞位)。 二、詞位和音節的關係。中文裡,大多數一個詞位就是一個音節;英文裡頭,可能會有兩個音節以上詞位。 三、最理想的狀況是,一個詞位對應一個語音形式。中文裡,二十一個聲母、十六個韻母、四個聲調去排列組合所能產生的語音有限,然而中文裡的漢字中,光《說文解字》就收有九千三百五十五個字,電腦裡頭的正體字則有一萬三千多字,《康熙字典》則有四萬多字,同一個音裡頭就會有好幾個詞位。即便英文裡,two、to和too也是會有同音異義的情況。 四、同一個詞位,在不同語音環境裡,會有不同的語音形態。例如:英文複數的詞尾-S會跟前面清濁音也改變。華語中,兩個三聲字重疊時,前面的三聲會唸二聲。
對英語母語者的華語老師必備常識:英文和中文的「詞」在語言學上的差異(取自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構詞學〉)
對漢語而言,中文裡頭所書寫出來的方塊字,都可以知道其形體和讀音、可以掌握其意義,除了少數如蜻蜓、蚯蚓、螳螂、葡萄、蝌蚪等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在字典裡頭也找不出一個字、一個字的意義,字典會寫「查『蜻蜓』條」,除了這些聯綿詞外,大多數的一個一個的方塊字,都有字形、有讀音、有意義。「字」,就文字的形體來看,只是書寫單位,用以記錄語言、語音用,透過常定俗成的符號。在中文裡,字和詞的界線不太明顯。在英語中,boys是單字,有兩個成分,包括boy和s,各自有不同的意義,如此用以描述這兩個成份的單位即為「詞位」(詞素,morpheme)。詞位(詞素、語素),即具有語意或語法功能的最小語言單位(無法再分析了,聲音無法獨立出來,意義也無法表現),為說話時最小的語意單位。具有聲音和語意的組合體。 例如: 「我們」=「我」(聲音:wo3,語意:第一人稱)+「們」(聲音:men1,語意:表示人名詞的多數,可以將動物擬人化或用於童語)。書寫成兩個方塊字,有兩個詞位構成。 We,只有一個構成成分,一個詞位。 use,什麼詞綴都沒有,是詞根,有聲音、有語意。reuse,可以分成兩個部份,re的前綴,有聲音有意義,由兩個詞位構成,為一個單字。reused,由三個部份構成,re+use+ed,由三個詞位構成。 詞,可以根據其詞彙意義或語法功能做分類。 根據詞的功能,而去給詞分類:名詞、動詞、形容詞,這些屬於「開放性的詞類」,這些詞類,隨著新事物產生,就會產生新的詞,很難列舉完;而「封閉性的詞類」,則如:介詞、連詞、代詞、冠詞,可以列舉完盡,不易產生新字。副詞是較複雜的類,有些小類具有封閉性詞類的特質,如頻率副詞,也有一些小類是隨著形容詞變化,同樣無法列舉完備。具備語意功能的詞類,大多是開放性的詞類;具備句法功能、語法功能的詞類,則以封閉性的詞類為主。一般來說,失語症的人是對於封閉性詞類的理解有困難。
我讀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音節
何謂音節?分別從三個不同角度來看:一、從物理現象,聲學語音本身的性質,有聲音響度的高峰,就是一個音節;二、從生理現象,說話者發音的活動,每個音節是由一次的胸腔脈動產生,為骨框架上允肉的收縮,然而實證上和語言學上較少得到支持;三、音節為音韻系統中抽象的組織單位,來自語言的偏誤,可以發生語音對調的單位就是「音節」。例如在相聲要說:「闊人走進舖子。」結果說成:「破人走進褲子。」這個「闊」、「舖」、「破」和「褲」都可以說是一個音節。有時候,音節不容易界定,楊如雪老師提出以下界定音節的方法: 一、音節有一個元音構成的。例如:「『雨』『衣』」、「魚」、「舞」,這是不帶其它音素的情況;元音帶其它音素,例如:「鼻」、「筆」、「逼」;再者,元音帶其它音素於後,例如:「鴨」、「呀」。 二、響輔音,可以不帶其它音素,自成音節。例如:閩南語的「黃」;亦可以前面帶其它音素,如:閩南語的「湯」、「長」。 透過樹狀圖,我們可以將音節的結構層次顯現。樹狀圖裡頭有些簡略符號,O表示韻頭(onset),R表示韻(rhyme),N表示核心元音(nucleus),C表示韻尾(coda)。華語裡頭的介音以M表示,它可以處於第一層,與韻頭和韻並列;亦可以處於第二層,在韻的裡頭與核心元音和韻尾並列。 另外,CV音韻學,則更將以上所有結構的節點簡化為子音(C)和母音(V),其具有以下功能:一、可以解釋音節結構的普遍原則(V的數目的致可以決定音節的數目);二、說明音節結構之分類學,即語言與語言之間語音節結構上可能有的差異範圍,在普遍語法中,CV形態的音節是所有語言所共有的;三、說明個別語言之音節結構規律。
我讀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音韻規律
存在腦子裡頭的聲音,我們稱它是「音位形象」(phomemic representation),而實際將詞項說出來的時候,它會有一些自然的語音變化,這個我們稱為「語音形象」(phonetic representtion),當中透過「音韻規律」來連結音位形象和語音形象。例如,鼻子音前面的母音要鼻音化、上聲字在另一上聲字前讀為陽平、清塞音在字首或重音音節要送氣,這都是音韻規律。音韻規律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主要種類有同化律(Assimilation Rule)(母音鼻音化)、辨音成分增加律(Feature Addition Rule)(原先不送氣增加了「送氣」的辨音成分)、省略音段律(Deletion Rule)(鼻音化的母音後的子音省略)、音段增加律(Segment Insetion Rule)(插入母音或子音,如英語插入t,或日語的外來語插入母音或空韻)和音段移位律(Metathesis或Movement Rule)(ask為例)。 音韻規律可以透過形式化加以描述,基本形式是:X→Y/A-B(X是輸入,Y是輸出,/之後為語境,表示為:AXB唸為AYB。)
我讀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記錄語音的方法、語音組合法
通常,聲音傳達得比神經傳到大腦還快,所以當我們研究語音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想先把語音記錄下來。記錄聲音的方法有很多:「錄音」是實際而具體的記錄;透過示波器或寫波器,把語音製成聲波圖或聲譜圖,則是較抽象的物理資料;透過約定俗成的書寫符號如字母、音標及注音符號也是記錄語音方式,但這和聲波是兩回事,語言和語言之間亦有些微差異,可以分為精細注音和概要注音(精細注音:嚴式注音、語音注音、音質注音;概要注音:寬式注音、音位注音);透過發音要素則最更接近語言的事實,稱辨音成份標音法。發音要素可包含:子音性(口腔有障礙否?)響音性(聲音響亮否?)延續性(聲音延續否?)顎齦前性(障礙地點在顎齦前否?)舌葉提升性(舌葉抬升否?)緩放性(氣流延緩釋放否?)粗擦性(氣流釋放產生噝噝聲否?)濁音性(聲帶振動否?)鼻音性(鼻腔共鳴否?)緊音性(發音時送出強烈氣流否?) 發音要素除了具有描述的能力,也具有分辨不同語音的能力,稱為「辨音成分」。透過「辨音成分」也更容易使我們分辨出「自然語音群」和「非自然語音群」(自然語音群可以抽出共同辨音成分)。 除了上述辨音成分外,還有以下常用成分: 音節性高低圓唇性捲舌性 不同語言所使用的辨音成分不儘相同。 辨音成分取決於音段本身或是取決於組合環境,是一種廣泛的特性,不具備辨義功能。音位的差異,而是同位音的差異,如此的辨音成分永遠可以預測。「可預測的辨音成分」是一種廣泛的特性,不屬於任何一個單字,可以用廣泛的規律決定,因此不具備辨義的功能。例如,英語和華語的母音中,「鼻音性」就不具備辨義功能,因為其完全可以預測。例如閩南語的母音中,無法從音節的環境位置來決定具不具鼻音,不可預測的,則具辨義功能。 閩南語無法預測的辨音成分:伊(他);嬰(囡)焦(乾);擔黐;天 語音組合並非任意的,每個語言有其一定的規律,這是屬於母語使用者內在語言知能的一部分。 以華語用輔音:p、t、k(塞音)和m、n、ng(鼻母音)來看,配合$作為音節分界記號,以及C作為子音,V作為母音的,華語有的組合環境為:$CV$$CVn$$CVng$*$CVp$*$CVt$*$CVk$*$CVm$(*代表不合語法的項目) 再以英語為例,我們很容易發現bl是可能接連出現的組合,而bn是不容許的組合,這就是英語詞彙裡頭的「系統空缺」;而華語語音裡頭,有一、三、四聲的ban,卻沒有二聲的ban則是「偶然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