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懶人,沒有醜人」這句話你一定聽過,尤其在談論外貌、保養或化妝時,這句話常被用來鼓勵或激勵人心。但你有沒有想過,它背後所傳遞的訊息真的那麼單純嗎? 從語言學的角度,我們可以從六個面向——語用學、句法結構、語意學、修辭學、隱喻理論與社會語言學——來深入分析這句話,了解它如何形塑我們對「美」與「努力」的看法。 一、語用學(Pragmatics):不只是說話,還有話外之意 語用學關注的是語言在實際使用時,說話者的意圖與聽話者如何理解這些意圖。 這句話表面上好像在說「世界上沒有真正醜的人」,但實際上,它透過「語用推論」在傳遞一種訊息:外貌是可以透過努力改善的。 它可能有兩種語用意圖: 在某些語境下,這句話可以是朋友間的打氣;但在另一些語境中,卻也可能變成一種潛在的壓力或批評。 二、句法結構(Syntax):強烈對比加深印象 從句法分析來看,這是一個典型的對比句型,使用「只有…沒有…」來強調對立概念,相同的句型也可以用在不同的語境脈絡。 句子結構如下: 這樣的句式不僅語氣堅定,也讓人容易記住與傳頌,增加語句的說服力與影響力。 三、語意學(Semantics):詞語之間的深層關聯 語意學探討的是詞語的意義及其組合所產生的含義。 在這句話中,「懶人」與「醜人」之間其實形成了某種因果關係: 也就是說,這句話建立了一種「努力等於美」、「懶惰等於醜」的觀念,這是一種價值判斷性的語意推論。 四、修辭學(Rhetoric):讓話語更具感染力的秘密 這句話的流行,跟它巧妙的修辭手法密不可分: 這些修辭策略讓這句話既好記、又有感染力,進而成為一種社會共識或「金句」。 五、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美與道德的隱喻連結 根據 Lakoff & Johnson 的概念隱喻理論,我們可以理解這句話其實建立了一種跨領域的隱喻關係: 這類文化隱喻其實在無形中加深了「你不好看=你不夠努力」的社會印象。 六、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語言背後的性別與社會壓力 最後,我們從社會語言學的觀點來看,這句話其實反映了某些性別角色與社會審美標準: 這樣的語言使用,有時會不自覺地強化性別不平等,或讓某些人產生自我否定感。 結語:一句話的影響,遠比你想得更深 從這六個語言學面向分析下來,我們可以看到,「世上只有懶人,沒有醜人」不只是一句激勵人心的話,它更反映出社會對外貌、努力、甚至性別的深層價值觀。 語言看似簡單,實際上卻是建構世界觀與社會規範的重要工具。下一次當你聽到或想說這句話時,不妨多想一層:它傳遞的訊息,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語言學面向總覽 語言學面向 分析重點 語用學 傳遞勸誡語氣,暗示「外貌可改變」 句法結構 對比句型「只有…沒有…」,語氣強烈 語意學 建立「努力=美」、「懶=醜」的推論關係 修辭學 誇張與對仗讓語句更具傳播力 隱喻理論 外貌與道德行為的隱喻連結 社會語言學 揭示語言中隱含的性別與社會壓力
Category: 語言學
語言學與語言教學的關鍵連結:衍生語言學如何影響外語學習?
在語言學的研究中,不同學派對語言的來源與運作方式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衍生學派」與「結構學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結構學派關注語言的語音、詞組、句構等具體結構,而衍生學派則試圖探討語法的來源與內在運作機制,認為語法本身是一種天賦能力,即使沒有正式學習,人類也能自然地掌握母語。 這樣的理論對語言教學有何影響?語言教師如何從中獲得啟示,以優化教學方法?本文將深入探討衍生語言學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對語言學習的實際影響。 衍生語言學的核心概念 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是衍生語言學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的「詞序結構規律 (Phrase Structure Rules, PSR)」,強調人類天生具有識別母語句法結構的能力。也就是說,當我們說話時,並非依靠背誦大量句子,而是利用內在的語言能力,自然地組合詞彙與句法結構,形成語意清晰的語句。 然而,語言並不只是語法正確就足夠,還需要符合語境與邏輯,才能真正達到溝通目的。因此,喬姆斯基進一步提出: 這些規律共同組成語言的生產過程,我們可以簡單概括為: 1️⃣ 說話的意念 (概念形成)2️⃣ 詞構律 (Phrase Structure Rules, PSR) – 建構基本語法結構3️⃣ 選字律 (Word Selection Rules, WSR) – 選擇適當的詞彙4️⃣ 變換律 (Transformational Rules, TR) – 調整句法結構,如主動句與被動句互換5️⃣ 音韻整合 – 確保語音表達符合語言規則6️⃣ 真句 (表面結構) – 形成可供交流的語言表達 舉例來說,在英語中,「The cat chased the mouse.」(貓追老鼠) 與「The mouse was chased by the cat.」(老鼠被貓追) […]
中文「字」與「詞」的奧秘:構詞學視角下的語言解析
在學習中文時,初學者常困惑於「字」與「詞」的區別。在語言學中,構詞學(Morphology) 研究的是語詞的內部結構及其形成規則,而其中一個核心概念就是「詞位(Morpheme)」——語言中最小的音義單位。 許多情況下,中文的一個字就能單獨成詞,例如:「人」、「書」、「天」等。但有些字則需要與其他字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詞語,如「美化」中的「化」或「快樂」中的「樂」。這些現象可以用詞位(Morpheme) 的概念來解釋。 詞位的基本分類 1. 自由詞位(Free Morpheme)與附著詞位(Bound Morpheme) 示例:「領導(lead)」 → 領導者(leader) → 領導者們(leaders)在這個詞組中: 2. 衍生詞位(Derivational Morpheme)與構形詞位(Inflectional Morpheme) 除了是否能獨立成詞,詞位還可以按照其功能分為: 詞位的語法與語音特性 1. 語法功能詞位與語意內容詞位 詞位可以根據語意分量的重要程度進一步分類: 2. 詞位與音節的關係 3. 語音環境對詞位的影響 詞位在不同語音環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變化: 中英文詞位的異同 1. 音義對應關係 理想情況下,一個詞位應該對應一個語音形式,但實際上語言往往更為複雜。例如: 2. 詞位的順序 當衍生詞位和構形詞位同時出現時,變化的順序是: 總結 透過構詞學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理解中文「字」與「詞」的區別,以及詞位在語言中的作用。相比之下,中文的單音節特性與詞位自由度,使得構詞方式靈活多變,而英語則透過詞尾變化來實現語法與詞彙功能的變化。學習這些規則不僅能幫助語言學研究,也能提升語言學習的效率。
探索斯拉夫語系的魅力: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的正寫透明度解析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都屬於印歐語系的斯拉夫語支。這些語言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各自獨特的特點。我將從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包括語音系統、語法結構、詞彙以及寫作系統。 波蘭語、斯洛伐克語和捷克語 語音系統 語法結構 詞彙 寫作系統 總的來說,儘管這三種斯拉夫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彙和寫作系統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各自擁有一些獨特的特點。對於學習者來說,了解這些相似性和差異性將有助於更好地掌握這些語言。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 正寫透明度(Orthographic transparency)指的是在特定語言中,字母單位(圖騰,即書寫系統中的基本單位)與聲音單位(音素)之間對應關係的規則性程度。高正寫透明度意味著一個語言的書寫系統與其發音之間有著緊密且一致的對應關係,這通常使得學習者能更容易地掌握該語言的閱讀和拼寫。現在,讓我們比較波蘭語、斯洛伐克語、捷克語、英語和華語(以普通話的拼音作為參考)的正寫透明度。 波蘭語 波蘭語的正寫系統相當透明。儘管其擁有一些特殊的輔音群組合和幾個特有的字母(如ł),但這些字母和組合大多數情況下都對應於固定的發音。因此,一旦學習者掌握了這些規則,他們可以相對容易地讀出波蘭語單詞的發音。 斯洛伐克語 斯洛伐克語的正寫透明度也相當高。它使用拉丁字母擴展,包括一些帶有附加符號的字母來表示特殊的發音。斯洛伐克語的拼寫和發音之間有很高的一致性,使得學習者能夠通過拼寫來準確預測單詞的發音。 捷克語 捷克語同樣具有較高的正寫透明度。與斯洛伐克語類似,它使用了一套包含特殊字符的擴展拉丁字母系統,這些字符幫助表示特定的捲舌音和其他非標準發音。捷克語的拼寫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準確反映其發音。 英語 相較之下,英語的正寫透明度要低得多。英語拼寫與發音之間的對應關係較為複雜且不一致,一個字母或字母組合在不同的單詞中可能代表多種不同的發音。這種不規則性使得學習者在學習閱讀和拼寫時面臨較大的挑戰。 華語(普通話拼音) 華語的正寫系統,特別是指普通話的拼音系統,相對透明。普通話拼音是一種羅馬字拼寫系統,旨在反映普通話的發音。雖然存在一些不完全一致的地方(例如,某些聲母和韻母的組合有特殊的讀音規則),普通話拼音大致上能夠清晰地表示詞語的發音。然而,如果考慮漢字本身,則正寫透明度變得非常低,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形狀與發音之間沒有直接關聯。 總結來看,斯洛伐克語、捷克語和波蘭語在正寫透明度上表現較好,這意味著它們的拼寫系統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出發音。相反,英語的正寫透明度相對較低,學習者需要投入更多的努力來掌握其拼寫與發音之間的不一致性。華語的情況則取決於是考慮拼音系統還是漢字,前者相對透明,後者則不是。
布拉格語言學派簡介與導讀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歷史、理論及其對語言學的貢獻。作者首先概述了布拉格學派的歷史背景,強調其在語言學理論發展中的創新性和重要性。書中進一步詳細介紹了布拉格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並討論了標準語言與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作者還展望了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方向,並提供了豐富的附錄資料,包括布拉格團體成員的基本信息、重要文獻選集等。整體而言,這本書是對布拉格語言學派及其對現代語言學影響的全面介紹。 布拉格語言學派 布拉格語言學派是20世紀初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形成的一個語言學運動,該學派對現代語言學,尤其是結構主義語言學和功能主義語言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布拉格語言學派的成員主要是來自捷克、斯洛伐克、俄羅斯等國的語言學者,其中包括羅曼·雅各布森、尼古拉·特魯別茨科伊等著名學者。該學派強調語言的結構和功能,提出了許多創新的理論和方法,如音位理論、標記理論等,對音韻學、語法學、語意學和語用學等領域都有重要貢獻。布拉格學派認為,語言是一種用於溝通的符號系統,每個語言元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並且在語言系統中與其他元素相互關聯。此外,布拉格學派也對詩歌語言和風格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突顯”(foregrounding)概念,認為在詩歌中,語言手段的非常規使用能夠引起讀者的注意和產生美感。布拉格語言學派的理論和觀點對後來的語言學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對結構主義和功能主義語言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 理論與問題 布拉格語言學派在音韻學、形態學、語法學等方面的理論與問題,展現了其對語言結構與功能的深入研究。以下是其在這些領域的主要貢獻: 音韻學 布拉格學派將音韻學定義為研究語言中聲音現象及其在語言中功能的學科。他們特別關注音位(phoneme)的概念,認為音位是語言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通過不同的音位特徵來區分意義。此外,布拉格學派對音位的實現(實際發音)進行了分類,強調了音位變異(allophone)的概念,並探討了音位之間的互補分布及其對語言結構的影響。 形態學 雖然布拉格學派對形態學的直接貢獻較少,但他們在音韻學的研究中強調了形態學現象,特別是在分析語言中的音位系統時,考慮了形態變化對音位選擇的影響。他們認識到,形態學結構與音韻結構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並通過這種關聯來進一步理解語言的結構和功能。 語法學 布拉格學派在語法學方面的研究集中於句子結構的功能和動態特性。他們提出了主題與評論(topic-comment)的概念,強調句子元素的信息結構及其在溝通中的作用。布拉格學派認為,語法結構不僅僅是靜態的規則系統,而是動態地反映了語言使用中的溝通需求。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在這些領域的研究突出了語言的結構和功能之間的緊密聯繫,對後來的語言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們的理論強調了語言分析中對結構、功能和語境的綜合考慮,以及對語言變異和變化的動態觀察。 其它 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語言的美學功能、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等主題有著深入的討論和貢獻。以下是其對這些主題的主要觀點: 標準語言和語言的美學功能 布拉格學派認為標準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它還具有多重功能,包括溝通功能、技術實用功能、技術理論功能和美學功能。其中,美學功能特別強調語言在文學和藝術中的作用,如何通過語言表達美感和創造美的效果。布拉格學派對標準語言的討論超越了純粹的語言學範疇,將其放在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功能背景下考察。 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 在書面語言和拼寫問題上,布拉格學派探討了書面語言的功能和結構,以及它與口語的關係。他們認為,書面語言和口語是相輔相成的,各自擁有特定的溝通功能和社會功能。在拼寫方面,布拉格學派指出,拼寫系統不僅僅是將口語轉化為書面形式的工具,它還應該反映語言的音韻和形態特徵,同時兼顧效率和傳統,避免過分簡化拼寫規則,以保留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特性。 總的來說,布拉格學派對這些主題的討論展示了他們對語言的全面和深入理解,不僅關注語言本身的結構和功能,也考慮到語言在社會文化中的角色和價值。通過這些討論,布拉格學派強調了語言學應該超越純粹的理論研究,關注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多樣性和動態性。 未來發展方向 布拉格學派的未來發展方向,綜合其在過去的成就和理論基礎,指向了幾個關鍵領域: 布拉格學派理論的未來發展將繼續與時俱進,透過融合來自其他科學領域的新方法和觀點,尤其是數學和邏輯方法,來豐富和擴展其對語言現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時,布拉格學派也將繼續關注語言作為一種動態系統的本質,以及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中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深化對語言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玩轉動賓式離合詞:幫助華語老師把四大分類輕鬆掌握
動賓式離合詞可以分為四類,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插入的成分 動賓式離合詞中間可以插入的成分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 總體來說,表達時間、語氣、受事者等信息時需要拆分,表達結果和程度時不可拆分,對時態表達沒有影響時兩者都可以。掌握這些規律有助於正確運用離合詞。 離合規律示例 舉幾個例子說明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都」的語法演變探究:華語教學副詞「都」的多重面向解析
有兩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現代漢語副詞「都」的語法功能和演變歷程。 第一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重新探討了副詞「都」的演變過程,主要有以下三點貢獻: 第二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主張副詞「都」將複數的命題內容透過連詞連結,並將這些連詞轉變為「累加連詞」。文章分析了「都」在範圍副詞、語氣副詞和時間副詞中的用法,指出從邏輯的觀點看,「都」可以統一解釋,不必拘泥於這些概念。文章運用集合論和命題邏輯分析了具體例子,說明「都」的統一解釋方法。 第二篇文章分析了這些不同用法的「都」,指出從邏輯的觀點來看,「都」都具有將複數命題內容連結起來的作用,可以統一解釋,不必限定為某種副詞。 林怡岑. (2021). 從量化到情態: 副詞 [都] 的演變. 臺大中文學報, (75), 105-149. 青木萌. (2015). 現代中国語の副詞 “都” の意味と論理. 神奈川大学大学院言語と文化論集, 21, 1-21.
一個能夠搜尋平衡語料庫和華語文語料庫(COCT)的方法:透過CQP語法進行語料檢索
每每聽到「○○○語料庫『不好用』」的時候,「不好用」包含了許多可能性。它可能指的是語料庫的語料不夠多(數量),也可能指的是語料庫所涵蓋的文體或範圍(質量)並非使用者所期待。學了一些入門的語料庫檢索的方法之後,我想大部分人在說「○○○語料庫『不好用』」這句話的時候,想表達的應該是「○○○語料庫(界面)的查詢功能『不好用』」。 中央研究院的平衡語料庫自2007年開始未再更新,而檢索界面看起來最後設計是在2013年,它透過勾選、搜尋框和下拉選單等網頁工具給人一種「很好用」的印象。國家教育研究院的華語文語料庫(COCT)則自2013年開始蒐集語料,其語料數量已經超過平衡語料庫,同時透過國教院語料索引典系統的設置,在同一個系統內,可以檢索不同的語料庫(目前開放的為中研院平衡語料庫4.0、COCT 口語語料庫、華語中介語語料庫、COCT 書面語語料庫)的語料。索引典系統還「不太好用」,因為它還不能透過人類直觀的感覺去進行查詢,使用者必須學習電腦的語言(Simple Query或Corpus Query Processor, CQP),才能找到符合要求的語料。 在CQP的表示式中,[word=”把” & (pos=”Nf” | pos=”Na”)]的意思是查詢「把」這個詞中,屬於詞性是Nf和Na的語料。Nf和Na就是語料庫中,透過斷詞系統或人工檢查所標註的詞性,中研院詞類標記列表 有所標註的代號。 CQP包含下面萬用字: [word=”好高.遠”].代替一個字 [word=”哈*”]*前字重覆0~n次 [word=”副.+”]+前字重覆0~n次 [word=”[台臺]灣”] [AB..]任選一個字 [word=”一[^百千萬]二[^百千萬]”][^AB…]否定一組字 [word=”(台北|高雄)市”]“(X|Y)Z”任選一組字 根據上面的表示式和萬用字,我們可以就可以對電腦說很多話。假設我現在要查四字格裡頭,第一個字是「生」,第二個字是「死」的時候,我就可以用以下表示式:[word=”….”&char(word,0)=”生”&char(word,1)=”死”]同理,我可以請電腦幫我找,第一個字是「生」,第三個字是「死」[word=”….”&char(word,0)=”生”&char(word,2)=”死”]第一個字是「生」,第四個字是「死」[word=”….”&char(word,0)=”生”&char(word,3)=”死”]第二個字是「生」,第三個字是「死」[word=”….”&char(word,1)=”生”&char(word,2)=”死”]第二個字是「生」,第四個字是「死」[word=”….”&char(word,1)=”生”&char(word,3)=”死”]第三個字是「生」,第四個字是「死」[word=”….”&char(word,2)=”生”&char(word,3)=”死”] 接著我可以用|把上面這些條件取聯集,我就得到一個「四字格裡頭,包含『生』和『死』兩個字,而且『生』在前面,『死』在後面」的表示式[word=”….”&char(word,0)=”生”&char(word,1)=”死”]|[word=”….”&char(word,0)=”生”&char(word,2)=”死”]|[word=”….”&char(word,0)=”生”&char(word,3)=”死”]|[word=”….”&char(word,1)=”生”&char(word,2)=”死”]|[word=”….”&char(word,1)=”生”&char(word,3)=”死”]|[word=”….”&char(word,2)=”生”&char(word,3)=”死”] 跟日本人說話,我們要用日語;跟泰國人說話,我們要用泰語;跟語料庫說話,我們可以用第四代語料庫語言CQP。當然,有時候找個日語翻譯或泰語翻譯也是解決溝通上的方法,而和語料庫溝通的翻譯就是那些擁有資工專長的人們。 CQP的使用可以參考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許家金的使用手冊。
我讀鍾榮富的《當代語言學概論》
準備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暨研究所博士班期間,關於漢語語言學考科,我閱讀了謝國平老師著作的《語言學概論》、鍾榮富老師著作的《當代語言學概論》、李查理和珊卓湯普森(Charles Li&Sandra Thompson)著作,黃宣範譯的《漢語語法》以及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準備考試的過程是漫長而煎熬的,一方面擔心什麼沒讀到,於是什麼都讀;一方面又覺得什麼都讀了,所以什麼都不想讀,人們總是自己苦吃。我把閱讀過的心得都放在部落格上了,為方便尋找,本篇配合《當代語言學概論》的目錄,加上連結以方便有需要的朋友連結、閱讀。緒 論 1. 現代語言學的目標 2. 語言知識 3. 通用語法 4. 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 第一章 語音結構 1.1 基本背景 1.2 發音器官和語音的分類 1.3 子音 1.4 子音:發音方式的分類 1.5 母音 1.6 超音段 1.7 摘要 第二章 音韻學 2.1 音段與音位 2.2 辨異徵性 2.3 音韻的理論架構 2.4 自主音段的音韻理論 2.5 音韻理論的發展:優選理論簡介 2.6 摘要 第三章 詞彙及其結構 3.1 詞彙的內在結構 3.2 構詞的方法 3.3 構詞和語言類別 3.4 摘要 第四章 句子結構 4.1 詞 4.2 詞組結構 4.3 結構單位的測試 4.4 移位變形律 4.5 摘要 第五章 語義的表述與傳達 5.1 語義的本質 5.2 單詞的語義表達 5.3 語義和句子 5.4 非關句法的語義 5.5 句子的真假 5.6 摘要 第六章 語用學和言談分析 6.1 預設 6.2 衍推 6.3 指代詞 6.4 語言行為理論 6.5 言談與言談分析 6.6 摘要 第七章 語言和社會之間的互動 7.1 語言:社會鏡子 7.2 語言、方言、口音 7.3 區域性方言 7.4 語言地圖 7.5 語言接觸 7.6 社會性方言 7.7 語言和性別 7.8 語域和稱詞 7.9 禁忌語和委婉語 7.10 語言和文化:薩皮爾沃夫假設 7.11 摘要 第八章 大腦和語言 8.1 人腦的結構 8.2 神經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8.3 失語症 8.4 失語症與語言學理論 8.5 摘要 第九章 語言和訊息的處理 9.1 基本背景 9.2 輸入 9.3 心理語言學的研究方法 9.4 心理語言學的理論 9.5 心理語言學的幾個議題 9.6 摘要 第十章 語言習得 10.1 語言習得的理論 10.2 語言習得的階段 10.3 語法習得 10.4 和語言習得有關的議題 10.5 摘要 第十一章 第二語言習得 11.1 第二語言的定義 11.2 第二語言習得的理論 11.3 台灣的英語教學:教學法及教學環境 11.4 影響台灣學生學習英語的其他因素 11.5 摘要 第十二章 歷史語言學 12.1 語言和語言的進化 12.2 英語簡史 12.3 語言的改變 12.4 漢語小史 12.5 語言擬構 12.6 語言改變的原因 12.7 歷史語言學的相關理論 12.8 摘要
我讀鍾榮富《當代語言學概論》的〈語用學和言談分析〉:言談與言談分析(焦點及訊息表達、語涵理論、關聯理論)
傳統的語法研究以句子為單位,而將句子放在言談(discourses)或篇章來討論,討論句子在言談中的角色,則稱為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英語針對焦點和訊息表達的研究可以分有語音和句法兩方面。語音上,透過重音表示焦點;句法上,使用分裂句(It is … that)或準分裂句(What … is),或者用a、an和the來區分舊訊息和新訊息。 語涵理論則討論平常人們的對話,看似七嘴八舌,全無章法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其由格萊斯(Hebert P. Grice)提出,包含四個會話軸心(maxims of conversation):質性軸心(maxim of quality)、相關軸心(maxim of relevance)、量性軸心(maxim of quantity)和方式軸心(maxim of manner)。 質性軸心指的是:一、不把個人認為假的訊息說成真的,二、不把沒有足夠證據的話說出來;相關軸心則是所說的話要和主題相關;量性軸心則是參與談話者恰到好處地提供對方所需要的訊息,不可太多或太少;方式軸心則是說話者要使用清楚、簡短、有順序的語言,不可使南畢模稜兩可的句子。 有人試圖將合作原則的四個軸心整合,而稱「關聯理論」,其重點為:參與講話或對談者只要掌握講話的內容與主題有關,即有了關聯,也必能使對話持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