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師資培育

《尋求對泰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泰國北欖府詩力諾寺學校為例》序言

從台灣大學畢業的時候,我獲得了兩個學士學位,其分別是公共衛生學士(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學系)和社會科學士(農學院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在這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我會研究華語教學,而且還是對泰國的華語教學。 遙想小時候和華語教學最接近的時候,大概就是國中的國文老師高明盛老師,問我之後要做什麼?我隨囗就說:「以後,我要當國文老師。因為當老師每年都可以放寒暑假。」但進入高中、大學後,並不是特別把「國文」這科目當一回事,但也不是輕忽它,就是一般、一般。台大一年級,國文仍是必修,我也不是很認真地學習,隱約還記得的就是把一個古典小說改編成皮影戲。從國小上國語課,到大學還上大一國文,恨不得快點修完擺脫國文的魔掌。然而,在大學畢業前夕,不知道哪條筋不對勁,我又參加了政大公企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課程,這讓我織起了到世界各地當華語老師夢想。小時候的隨囗說說,結果一語成讖,我就這麼上路了!這是我如何進入華語教學的歷程。 那麼,為什麼是泰國呢?讓我和泰國結緣的是因為楊春龍的旅遊書,不像旅遊書有許多商家或餐廳的廣告資訊,也不像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資訊如土石流般地豐沛,它就是恰到好處地提供你需要方便交通接駁和省錢撇步,這也給我信心在泰國進行獨立的旅行。回到台灣之後,我跟著張君松老師學習泰語,分別在台大和暨大學了一年,也聽李錫強在教育廣播電台的泰語教學,也買過不少泰語學習的書籍自修,更看了許多泰國電影、泰國戲劇,它可能有字幕可能沒字幕,有時候是英文字幕,有時候是中文字幕。目前,我仍沒有透過任何指標測驗我的泰語能力。不過,我常常在需要講閩南語的時候,幾乎脫囗而出的卻是泰語。相較於閩南語,我的泰語似乎還要好一些些。 但這也不構成我「研究」泰國華語教學的要件,在盡了中華民國男性的義務,服兵役之後,我進了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那是一個讓人自由揮灑的地方,你可以研究任何和東南亞相關的人、事、物,舉凡經濟、文化、政治、社會。在這樣的氛圍下,我也可以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上課,並請華語教學專業的老師指導論文。再者,就是中華民國教育部提供外派到泰國擔任華語老師的機會,於是我可以把我對於華語教學的熱情和泰語能力的專長,結合外派泰國的機會,進行對泰華語教學的研究。 這過程很不容易,因為我沒有語言學的背景,我只有速成的華語師資培訓幾小時的華語知識,除了在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上課,這包括「華語文教學導論」、「語言學習與科技」、「華語電腦輔助教學」、「語文創意應用」、「現代漢語語法」、「漢語教學語法」以及「中國語文通論」,同時間,東南亞研究所的課程也是在進行的,「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東南亞的移民與發展」以及「東南亞的多元與發展」。華語文所的課程給我更多華語教學的知識和應用原則,東南亞所的課程則讓我能夠有多元、平等地關懷東南亞,並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符合泰國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更多時候,我也到圖書館找相關書籍以滿足研究的需求。 教育部外派教師的計劃是專門給我這種又嫩又沒經驗的華語老師實習的最好機會,若不是真正到泰國教華語,我的教學經驗恐怕就只是台北縣蘆洲市高二學生的家教而已。泰國還不算是個很競爭的環境,除了沒有熱水澡和網際網路外,人們都輕輕鬆鬆地過日。但對一個沒啥教學經驗的新手老師而言,往往備課就花了大半天,每週都是費盡心思要給學生設計學習活動,而學生時而學習華語興趣缺缺,時而滿腔熱血,叫我挫折也不是,高興也不是。不過,我認為這過程是值得回憶且收穫滿滿的,我的華語教學經驗也因此有了開端,而且自認不斐。 美國在資本主義的指導下,發展了「智慧財產權」的概念;但我認為知識是人類世界最大的公共財,我們都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而不必再跌倒一次就能夠看得更高、更遠。所以知識理應無償地和大家分享。我也將自己的讀書心得、聽講心得和觀影心得通通分享在我的部落格,Dicky’s Karma。本研究有許多段落都來自該部落格。因此,我希望讓知識和最多人分享,我更希望本研究能夠提供打算或將要到泰國進行華語教學的老師有提示作用,也能夠在最有效率的情況下,對泰華語教學快速上手。

共同語的來源(by竺家寧)學習心得

孔子說什麼話?孔子說山東話嗎?還是說當時的「國語」?我們今天的國語怎麼來的?是左丘明發明的嗎?透過清楚方言和共同語的關係,對這些問題就不會覺得怪怪的了。下面分享竺家寧老師「共同語的來源」心得筆記: 方言和共同語在中國歷史上一直並存,相輔相成,分別擔負著不同的社會功能。古時候,在家講方言,社會上講共同語。兩著同時存在,孔子和杜甫都會講方言和共同語。方言依地區不同,使用於某個地區的話,是一個語言在不同地區的變體。共同語則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 英語的方言在哪裡?加州、德州、芝加哥人說的英語會不一樣,就是方言。加州靠近墨西哥,講英語的時候,彈舌的頻率就很高。澳洲、紐西蘭的英語也都會有一點點不一樣。澳洲說「Need help?」的時候,聲音聽是來是「你號」,不仔細聽,你還會以為是「你好」。日本語也是如此,關東、關西音,互相就是覺得怪怪的。而這些對方可能會聽不懂的方言,是與是與生俱來第一個話。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方言最可愛、最優美、最好聽。只是主觀的感情。沒有什麼方言是好聽的,沒有什麼方言是難聽的,只要是自己的都好聽。英格蘭認為美國人的英語粗俗,就是主觀的認定,其實彼此講的是各自的方言罷了。稱「方言」不是歧視,是很自然的在地方形成的語言。方言沒有優劣之分,然而加入激情後,破壞力量很大,因為方言本質上帶感情。 雖然是區域、地方形成的,但方言並不是依山川河流畫界,而是依語言特徵來畫界。調查捲舌音、鼻化音…等,畫出等語線。我國方言有可見:維基文庫而稱這些方言時,我們會用湘、贛、客、粵、閩、吳、北方(mandarin)方言這樣的學名稱呼,比較精確。閩南話是大方言。包括台灣、福建、海南島、廣東、浙江都使用閩南語,然而對語言知識缺乏的台灣人就可能發生以下的糗事:從前有一群台灣遊客到千島湖去玩,大家覺得地陪帶去的地方不好玩,在shopping的地方就待很久。於是台灣遊客用閩南語商量對付導遊的方法,結果就用閩南語在地陪面前討論。殊不知這位浙江的地陪也會說閩南語。 相對於方言的就是共同語,共同語依朝代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稱呼。換句話說,共同語是人們互相模仿、遷就,經過一段時間後,語言帶向一個中間點,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是大家共同凝聚的語言,是大家互相貢獻創造出來的。我們通常會覺察到不同口音的人交談時,往往會下意識的去模仿他的腔調,套用它的措辭。不斷的相互模仿,相豆遷就,相互調整,經過相當的時間,不同的社會群體間就孕育出一種彼此都能懂,一種中間型態的語言。共同語產生後,它仍然會繼續吸收各方言的成分,以豐富自己。同時,使用它的社會會不斷創造出新詞彙。共同語的生命力特別表現在詞彙的吸收上: 上面以我們使用的共同語為例,就可以發現共同語是具融合力和包容性的,共同語(在中華民國這個朝代裡,就是國語)不屬於任何地方的話,是所有方言的融合體。 在古代,誰要共同語? 知識分子:私塾,那些搖頭晃腦地讀書就是用方言;然而,走出鄉里,用方言是不夠的,要有共同語。到省城考試是舉人,到京城考試是進士。用方言考試肯定無法溝通。在得到功名後,到書院任職或分官,如白鹿洞書院,知識份子就用共同語論學。 公職人員:通常不會分封到家鄉當官,韓愈昌黎人,到潮州當官。寫了祭鱷魚文,趕走鱷魚。潮州是熱帶,有鱷魚,把雞、豬吞下去。韓愈在鱷魚出沒的地方搭祭台,文武百官都來了,請司儀唸,叫鱷魚搬到南海。危脅鱷魚,若都不走,就動員鄉勇和團練來趕鱷魚。唸完後,燒了後,撒到鱷魚湖中。鱷魚們當天商量,兩派意見,元老派說韓愈是星宿要快搬,年壯派不怕死,最後民主投票,元老派多一票獲勝。當天風高水漲,目擊者看到鱷魚搬家,聲勢浩大。潮州為此建廟,韓文公廟。蘇東坡去西湖作官,建了蘇堤。白居易西北人去西湖作官,建了白堤。都在不同鄉籍當官,不使用「共同語」從此就無法溝通了。 商人:古時候的商人必需走出家人,去五湖四海,貴賣賤買,要走江湖、走四海。來自各地的人要有一種共同的聲音。 只有「生於斯、長於斯、作於斯、老於斯、死於斯」的農人不需要學共同語,他們畢生不離自己的鄉土,只和自己的鄉人接觸,所以只講方言完全沒問題。農業社會,這類人口比率最高,所以古代的共同語只流通於少數人的圈子,而這少數人常常主導整個文化發展,社會經濟的關鍵。 每個時代對共同語的稱呼不一樣。從「雅言」(先秦),到「通語」、「凡語」(漢代),到「官話」(明清時代),再到「國語」(中華民國)和「普通話」(大陸)。甚至新加坡和海外地區的「華語」。名稱不一樣,實質上是相同的。 共同語會演變嗎?任何語言活在人們的口裡,都會變的。共同語再怎麼變,性質不會變。國語只是這個時代對共同語的專稱。共同語當然會演變,發音會變、構詞會變、造句會變。語言包括: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過去雖然有共同語,但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也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所以過去的共同語不具規範性。當有必要規範地制定國語時,就要考慮語音、詞彙和語法三個方面了。 語音方面:有人說,「國語」就是「北京話」?錯!國語和北京方言的關係比較密切,但不全等於北京方言。國語的音吸收北京音的音位系統phonemic system。一套音的系統不能採融合性的,因為音必需是相互牽連,採一個結構的系統,相互有關係,才能有意義。北京話超捲的,但是國語不再那麼捲,兒化韻母消失,輕聲不太講求。只有音系框架是北京話。 詞彙方面:不斷地吸收方言和創造新詞,以國語為例:吳方言:尷尬、噱著、名堂、苗頭、揩油吃不消(吃勿消)、硬碰硬贛方言:榔頭(西南稱釘錘,北京稱錘子,國語兼收並用。)湘方言:餃子西南官話:要得、冰棒(廣東稱雪條,北京稱冰棍,國語未採用,北大學生講國語,凡夫走卒講北京方言)客家話:板條粵方言:買單、老千、老公、飲茶、炒魷魚、擺烏龍、單車北京方言:抬槓、捅漏子、泡蘑菇(慢吞吞)、泡湯(搞壞了)、孬種閩南方言:冬粉、蓋仙、一「尾」魚、湯「滾」了、豆奶、收驚、灌風然而,而不是所有方言都會被共同語(國語)所吸收,以北京話為例,其詞彙有很多沒有被國語吸收。 例如: 北京話 共同語(國語) 窩心 感到委屈 西紅柿 蕃茄 胡同 巷子 娘 媽 而創造新詞則是隨時可能發生。 民國初年由吳稚暈先生是語音學家,從事國音審定工作,有各省的語言學者共同參與,目的在規範共同語的音讀 古代的共同語只能講的彼此懂,過去沒有大眾傳播工具,過去沒有完整的國民教育,民國初年,社會型態改變。國音審定旨在把大家唸得四分五裂的音,建立規範音讀。以訛傳訛他們在制定國語,再以訛傳訛,就變成一群人在投票選國語了。這一批人只做國語語音的部分,詞彙會隨著時間推移增加,語法應該是已經有大致的輪廓。語言是約定俗成的,不可能由人投票產生,不可能由少數人創造出來。 共同語的三個特性:融合性:吸收、融合各方言成分。全民性:由使用它的全民主導,社會上分子都或多或少對它產生影響。多的如廣播員,少的如農民。橋樑性:讓孤島(方言)搭起橋,讓孤島能夠溝通,聯繫感情,也消除隔閡。

華語課堂教學提問(by孫懿芬)學習心得

你可能會認為問個問題有那麼重要嗎?問問題有什麼難的?老師問的問題不好,浪費時間,學生又聽不懂。當我們仔細思考「問問題」的藝術之後,下次問問題之前,可能會再仔細思考思考、準備準備。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語課堂教學提問」的心得筆記: 台大戲劇系的教授,紀蔚然老師在報紙上提了一個垃圾對話的示範,就算沒有新聞專業,大概都可以評價一下這位記者的表現: 實際訪問 潛台詞 記者 你的車子為什麼貼滿了喬丹的東西? (我不知道要問什麼。) 球迷 因為我很崇拜喬丹。 (她在問什麼?) 記者 那你是喬丹迷嘍? (接下來該問什麼?) 球迷 是的。 (她是白癡嗎?) 記者 等一下就要看到喬丹本人了,你心情怎樣。 (問什麼呢?) 球迷 很興奮。 (果然是白癡。) 記者 有多興奮? (到底要問什麼?) 球迷 非常興奮。 (去你媽的!) 提問多麼重要!而提問的難點在於,何時提問?如何提問?如何提出好問題?什麼是好的問題? 提問是引發並持續互動的關鍵。只回答「是」就完全沒有引發。老師的提問能力越高,課室的互動及上課的效果越好。上課要問什麼問題,學生會怎麼答。備課時要有完整的準備,問問題準備多一些,可以隨時調整學生說出有意義、有意思的話。而且不要只說出以前就會說的句子,操練新句式,才是真正的學習,才有提升。提問也應該由淺入深,層層展開,才不會一下子太快,或已經學了難的,又回來練習簡單的。 教學上,提問的功能有二:教學、交際(溝通)。課堂上,教學提問多;自然交流中,信息提問多。兩者交互使用,老師也當有意識的多使用信息提問。低程度用教學提問;中高程度多使用信息提問。就教師提問的分類上,可以見下圖: 衡量有效提問的方法有以下幾個指標:1.平均句長:信息提問>教學提問2話輪:教學提問(可以一直接著問)>信息提問(講完話題就沒了)3.接續性話題鏈:交叉使用信息提問和回應性提問可增加會話中的話題鏈。4.有效的語言輸出:結構、目標、交際功能(真得學到東西)而「有效語言輸出」應為最終目標及衡量標準。 設計有效的提問:1.提問目的明確(先說我們現在要練習「…」)2.提問適合學生水準。(不要表現自己的中文程度,把句子說得太漂亮,寧可用淺顯的詞)3.由易到難,由淺而深,由封閉到開放。4.要刺激學生說話。5.提問語言淺白且清楚。避免夾雜學生未學過的詞彙和語法。6.提問長度適中。(重點簡點明瞭即可。)(題幹不能太長。)7.提和學生有關的問題,不超出其認知。(中華民國的國花,太知識性,超出認知) 以上為提問學理上的知識,教學上,我們傾向設計「以語言形式(句式)為中心的提問」來讓學生反覆操練,又不淪於機械問答。

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by孫懿芬)學習心得

華裔小孩有什麼樣的特徵?不同於其它將華語當成外語的學習者,華裔的小孩普遍會說會聽,但大字不認識一個,我們甚至會開玩笑地稱這些人是文盲。對於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應該有所調整,下面分享孫懿芬老師「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的心得: 華僑散居世界各地,各國情況不盡相同。美國,華裔學生人數多,在中國人不忘本的情懷下,美國也有很多中文學校,然而成效可以打個問號。較特殊的是美國有AP中文的考試,從二○○六年中文成為中等學校語言科目。其作為大學先修課程,在通過考試後,大學可以抵免。AP中文的考試對美國中文界是一大鼓舞,台灣的華語教育若沒有ap也無法一夕間紅起來。AP中文的考試使學習中文的學生平均年齡下降。為了考過AP中文的考試,學習年齡會下降。因為高中三年學中文不足以應付AP中文的考試考試。也因此,美國中小學需要大量中文老師。而大學中文課程內容得以加深、加廣。 加拿大,港澳人士多,現在台灣和大陸移民漸增;中南美洲多週未學校,因為台灣有許多邦交國在中南美洲,如巴拉圭和巴西都每天下午上課,而且和台灣的教材一樣,當成母語人士教,阿根廷的中文學校規模大,有一個回台參訪的學校,光老師就有十幾個;歐洲,通常主流教育較完善,中文學校利用週末上班,大部份鼓勵大學設漢學系,法國中文教育也開始往下延伸;澳紐有79所中文學校,光柏斯就有十幾所中文學校;南非有十一所中文學校;過去,韓國華僑拿中華民國護照,不上韓國體系學校,上華僑中小學,經歷一陣子沒落,但中文熱起來後,反而是韓國人進到華僑小學;日本有三所中文學校:東京、大叛、橫濱;菲律賓中文學校也很熱;泰國,中文是第二外語,二公主曾赴北京學中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本來華文教育就很好,很多歌星從新馬過來;印尼和越南因為政策支持,學習中文人數迅速增加。 華裔學生研究,華語作為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這指的是,華語對美國華裔學生而言,既非母語也非外語。傳承語言的學生和非華裔學生在學習華語時,有四倍差距的學習成效。畢竟,傳承語言從家庭開始,外語學習從課室出發。華語不見得是華裔學生的第一語言,可能是第二語言,端看在家庭使用的情形。因此,無法用第一語言或第二語言的教學方式去教。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將外語的學習弄出個叫5C的東西: 教學時,把這個放到腦子裡,很好用。其中,溝通為其中心思想。 華裔學生的教學很有趣,常常能開展出不同於其它外語人士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對外漢字教學(by洪燕梅老師)學習心得

不懂中華文化的洋人,認為漢字是落伍的,而且可能對華人有「愛錢」刻版印象。然而,造成金融海嘯的卻是那些坐領高薪的華爾街肥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字,左邊是「貝」,右邊是「才」,「貝」是貨幣,「才」則有裁度、節制的意思。讓洋人或外國人認識中華文化,認識中華文化的美。下面分享洪燕梅老師對外漢字教學筆記心得: 英語,以目前牛津字典來看,收六十四萬單字,因為每創造、發明一個事物,就會有一個新的詞彙出來;漢字,在中華民國八十三年出版的中華字海裡,收了87019個字,一般人只需要二千五百字到三千字就能夠寫情書了,若要精通中文,一萬字也差不多了。 漢字圈,如韓國(常用漢字2000字)、日本(常用漢字3000字),對漢字有字感,書寫不是問題,然而易受原先母語影響,而有負遷移;非漢字圈的學生,則在聽、說方面較擅長,而不喜歡寫漢字,甚至認為漢字是落伍的表現。 世界上文字四大體系:漢字、亞述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聖體字(另有:碑銘體→僧侶體→大眾體)、猶加敦的馬雅文字,僅管世界各大文明起源都以象形文字為始,但後來都走向拼音文字。 世界上的文字有音系文字(拼音文字)和形系文字(表意文字),仍通行於世的形系文字只有漢字。原因大概是因為西方文化認為文字用來「溝通」,沒有「文化傳遞」、「哲理」,從這邊就可以看出非中華文化和中華文化很大的差別。西方追求物質文明(工業革命)較中國早,中國直到明清仍是農業為主的帝國。過去毛澤東推行中文拉丁化,一度讓中文瀕臨絕種,所幸寶島台灣保留正體字。 甲骨文,為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目前看到最早、最成熟的文字,為商、周時代的文字系統。這意味著,甲骨文之前可能有其它文字。文獻的傳說包括有結繩、八卦和創頡;考古的發現則有巖畫、陶文;甚至有漢字的源頭是從埃及的象形文字來的「西來說」,但董作賓在「中國文字的起源」已經反駁。漢字的發展從古文字開始,到甲骨文,金文,再到簡牘帛書,到秦始皇統一文字,而漢朝發展隸書就建立在秦朝文字的基礎之上。 漢字構造依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可謂「六書」,六書相關資訊可見此:點我連結。 下面為洪燕梅老師對當華語老師的建議和一些有的沒的: 1.知道學生的文化,他會相信你的話。2.不講大道理,學生不會尊重你。3.具備漢字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知識。從何而來?自己整理。4.具掌握新知、文化導入之能力。5.大人永遠是錯的。(大人寫字筆順不正確,所以小孩子在國小不必學筆順!?)6.華語教學圈子很小,建立口碑,而不是要搶到教職。7.文字的統合代表政治的統一。8.具備多個專門。翻譯量前三名的中文書藉:論語、老子、孫子兵法。9.中國人的節儉:假借字。10.中國人心機重、城府深:一字多義。11.盲從權威有障礙;不尊重權威有阻礙。12.現在不認真上課,很快就會有現世報。13.專心,不論背正氣歌或邪氣歌都能辟邪。14.尊重文字背後的知識。(倉頡廟外的敬字亭或惜字亭)15.婦好墓:商王武丁的將軍妃子。16.中華文化起始多源。

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by朱文宇)學習心得

結構式反覆、枯燥的操練是作為語言老師最基本、最初階的教學方法,沒什麼技巧,每個老師都能做到。然而,這樣的操練沒有情境,學生不會動動腦,不會自己完成有組織的段落。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可以讓語言的學習,真正落實溝通。下面分享朱文宇老師在「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的筆記和心得: 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作有的沒的教學設計,光是一個叉子就可以成就一個主題,反覆地操練句式,又能讓學生用華語來溝通。「手」可以教「把」字句;「腦袋」、「眼睛」可以教「比」和「比較」;「鑰匙」可以藏起來來教「方位」;「照片」和「壹週刊」可以用來「介紹朋友」。身邊一些有的沒的東西都可以拿來玩,因為這都是日常生活可以發想出有趣的任務。 好比將「小說」改編成「電影」,華語老師要把「課文」改編成「任務」,然而這任務仍具有課文的影子,不然我們就會說這電影和小說差很多。看到課文,找到主要學習重點,想一下「怎麼玩」,然後讓目標語層層展現,當學習重點很多的時候,就玩很多次,但每玩一次都要有層層展現的目標語。有「趣味性」,上課就會很好玩。學習語言以「溝通」為主,「文化介紹」為輔。 目標語層層展現時,層次應當一直提升,當學生從詞彙→句子→段落之後,能說出段落,就不要再讓學生講句子。引導學生完成句子的問題,避免標題式的問句,利用各種機會,偷渡課本句式。老師設計的學習框架內,提供語料讓學生自已動筋,不要因為學生的提問而沖散原先設計的教學重點、目標。最後,一定要討論課文,回到課文內容。 角色型任務活動很容易被誤解為所謂的「角色扮演」於是淪於「朗讀」,把全班同學分為兩邊,交互唸對話;或兩兩一組,唸課本句子;或請同學背下對話上台表演,以上這些都是「朗讀」。角色型任務也會有層次: 一、規劃角色:由老師從課文內尋找所需角色。可以是動物、太陽、廟。二、討論角色:讓學生透過討論,建構角色,每個角色要有相同的份量,讓學生為角色內涵具體化。三、介紹角色:使對話的句子可以組織成段落,進行報告的小演講。四、扮演角色:在前面的操練之後的娛興節目。 以上為今日上朱文宇老師的「任務導向的華語教學」筆記和心得分享。

華語文教學流程(by舒兆民)學習心得筆記

如果有人請你開一門課,你第一個會問什麼問題?有人想知道要教什麼;有人想知道教學對象是誰;舒兆民想知道「有沒有教材」。有沒有教材似乎關乎整個課程是否能夠有內容講授,反正只要有教材,亂教一通也可以把它教完。在國內,老師取得教材容易,網路的功能多拿來找資料,作為資源的取得,學生也在中級之後才會使用網路找資料;在國外,由於授課時數不如國內如密集課程般的規定,需要老師創造語言環境,網路也成了學習很重要的工具之一,此外製作教材也可以透過網路。 整個教學的流程可以分為以下五個層次: 一、教材、素材 素材有以下形式:文字、圖片、聲音、影片和動畫。文字的搜尋相當容易,我們偏好搜尋到word能夠編輯的檔案,若是pdf格式的,就很討厭了;圖片可以到該領域搜尋,例如在google搜尋蓮霧和在農委會搜尋蓮霧,找到的結果就會有很大的差別;音樂和影片的使用要注意版權,綜合許多國家的著作權法規定,教學用的影片播放於十分鐘內,並註明出處,不營利、不改編,就能使用影片進行教學;動畫flash有許多歌曲、成語故事,利用關鍵字如「烏合之眾.swf」就能找到所需動畫。 二、軟體、工具 舒兆民老師的習慣:所有電腦(辦公室電腦、手提電腦、家用電腦…等)安裝所有執行程式,資料檔案則用行動硬碟隨身攜帶。而且有兩個行動硬碟,一個遺失的話,還有另外一個放在家裡面。三天會備份一次,至少遺失的資料不會超過三天的工作量。華語教學工作會有以下內容是必須考量的:輸入法、字型(正體字用標楷體;簡化字用宋體)、翻譯和正簡字體。 三、設計 教學的設計,可能是Rapid Learning,可能是ADDIE,但仍不脫:內容、時數、學生背景、目標(階段i+1、技能(說、聽、讀、寫、文化或綜合))。 四、執行 暖身活動(不要太長)準備主題核心活動課後安排 前三項為input,後二項為output,常常會在準備、主題和核心活動之間來回實施。 五、評量 評量的項目包括:素材、教材(評量物、媒體)教學流程(評量老師)學習成效(評量學生)

國語正音下(by趙彥老師)學習心得

華語為單音節的語言,每個音節的結構內容大體包括:聲母、音韻、音調和音母尾。透過韻環餅上下左右各方位的發音特性,可以發出所有韻母。世界上的語言,大多有ㄚㄧㄨㄝㄛ,華語除了ㄚㄧㄨㄝㄛ外,多了ㄜㄩㄦ,韻環餅可以發出所有韻母: 左側:合口音右側:開口音上端:舌位較高下端:舌位較低側邊:翹如音或鼻腔共鳴音 下面分享幾個分辨發音的方法或容易出錯的發音: ㄜ:發ㄜ的時候,摸下巴,看看是不是有移動,有移動的話就錯了。有點像被殺,然後「ㄜ」的聲音。 ㄢ、ㄤ:看韻環餅,音起ㄚ,只要在後面再加一個a,若唸成na就是ㄢ,若唸成ga就是ㄤ。 ㄣ、ㄥ:看韻環餅,音起ㄜ,只要在後面再加一個a,若唸成na就是ㄣ,若唸成ga就是ㄥ。 ㄦ:一、二聲,ㄚㄖ;三、四聲,ㄜㄖ。 ㄩㄢ:錯誤發音,從ㄩㄧㄝㄚ到ㄢ;正確發音,從ㄩㄨㄛㄜㄚ到ㄢ。 聲母在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分組為一組,各組發音位置相近,ㄓㄔㄕㄖ盡量把舌頭往後放。 音變有以下情況: 一、把「一」收進去:這(一)本,讀作ㄓㄟˋ。二、語助詞「啊」轉聲:見下圖三、ㄦ化韻四、音調變化:不一七八、輕聲五、音聲弱化

華語文測驗與評量(by張金蘭老師)學習心得

學習的測驗能夠檢視學生的學習狀況,也能夠幫助老師了解其教學是否達到目的。測驗的優劣可以從效度、信度和區分度來評斷。效度又叫有效性,指能否有效地達到測驗目的;信度又叫可靠性,指同一份測驗卷用在同程度的受試者身上,結果相同;區分度指的是測驗卷能清楚區分出學生程度的差異。 測驗依目的分類有程度測驗(和其它人比,如分班測驗)、成就測驗(範圍內的考試,如小考)和潛力測驗(未學習過的內容)。若依語言能力分項進行測驗,則是「分立性測驗」;若對語言能力進行綜合測驗,則屬「綜合性測驗」。有標準答案的是「客觀性測驗」;依閱卷者主觀判斷的是「主觀性測驗」。 以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的測驗,基本的步驟如下: 確定測驗的目的與範圍確定測驗的內容和方式設計試題實施測驗評分與評估改進學習與教學 現行的華語文能力測驗:華語能力測驗(Test Of Proficiency-Huayu, TOP),旨在檢測華語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能力;漢語水平考試(HSK);美國SAT中文作為外語考科。TOP像多益,考理解能力;HSK,在我看來,像托福,說聽讀寫四個能力都有。美國SAT中文考試,考量公平性,正體字、簡體字、漢語拼音和潢意符號皆列出。

國語正音中(by趙彥老師)學習心得

秦始皇的「書同文」使全世界的中國人都能使用相同的文字,然而也使所有中國人不會說「話」,只會說「字」。會不會說中國「話」,可以從「音節」和「音調」開始。 音節: 當我們唸一個字、一個字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出完整的音節,然而受到語氣、語速、語調等影響,音節的表現就會變得不完整。總的來說,當講話較快的時候,「一、二聲」以後半音節為重,「三、四聲」則以前半音節為主。 例:誰得賠給這位賊妹妹水。 ㄟ完整的音節是ㄜㄝㄧ,但當語速較快的時候,可能就會只唸ㄜㄝ或ㄝㄧ,端看這是一、二聲或三、四聲。「賠」注音為ㄆㄟˊ,Pei,讀的時候可能就會唸成ㄆㄝㄧˊ。「水」注音為ㄕㄨㄟˇ,shui,讀的時候可能就會唸成ㄕㄜㄝˇ。 雖然語速較快的時候,音節容易發得不完整,但在教學過程中,應呈現完整的音節。 音調: 華語的特點之一是具有音樂性的聲調,華語有四個聲調,請不要說華語有五個聲調,把輕聲也算進去,輕聲是拋棄原有的聲調,沒有調音,只隨著前音節變化。下圖為調值圖: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分別為一到四聲。會出現問題常常在有連續第三聲(上聲)出現時。依照該詞可能的分割來發完整或不完整的三聲。 例如: 馬(總統)ㄇㄚˇ ㄗㄨㄥˇ ㄊㄨㄥˇ前半 後半 全 (總統)府ㄗㄨㄥˇ ㄊㄨㄥˇ ㄈㄨˇ後半 全 全 總統是一個完整的詞,所以當ㄗㄨㄥˇ 只是三聲的後半的時候,就會變得「很像」二聲(根據調值表來看是不一樣的調值),所以就有人說連續三聲出現時前面那一個要唸二聲。但其實是看字詞的分割。 例:小米酒ㄒㄧㄠˇ ㄇㄧˇ ㄐㄧㄡˇ全 後半 全(「米酒」是一個完整的詞,「小」形容「米酒」,是小瓶的米酒。) 小米酒ㄒㄧㄠˇ ㄇㄧˇ ㄐㄧㄡˇ後半 全 全(這時候,我們說的是原住民用小米釀的酒,「小米」「酒」) 沒有音調(一、二、三、四聲)的時候,就是輕聲,輕聲的表現可以透過下面方法:一、把輕聲之前的非輕聲音節拉長;二、某些句尾的輕聲音節可能會拉長。 華語中的音調是很重要的部份,透過「樂器」或「數字」可以讓學生理解和大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