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華語教學師資培育

教案編寫設計與實作(by朱文宇)學習心得

教案是在所有概念、教學流程想出來之後,才用文字記錄下來,功能是作為評審老師、長官檢查用的,甚至不寫都沒有關係。因此,有清楚的概念就能設計好的教案。學習外語以「溝通」為主要目的,學生只要最後的效果是好的,老師怎麼教不是重點。教語言的老師,要好好把握上課的每分每秒,讓學生很忙,忙著「說話」,腦筋一直想,老師才有時間可以喝咖啡。教案以「快教多練」為原則,節奏要快,老師少說話,讓學生能夠一直講、一直講。 如果老師是馴獸師,學生就是獅子,教語言要讓獅子去跳火圈,不是老師自己去跳火圈。快教一次之後,就讓獅子能夠練習。下面以我的理解記錄朱文宇老師發展教案的邏輯順序: 一、找出課文必須教授的重心二、一個和課文有關的活動三、活動所需要的語言技能再往前、往後進行發展 下面記錄一些朱文宇老師提醒在教學流程中的一些小撇步: 一、課文尚未教授之前,可以偷渡課本語句,使學生提前熟悉內容。二、「快教」不需要管學生記不記得著,後面會有大量的操練。三、書面「講義」的重要性大大重要於教案。四、不要「點人」找學生配合活動,一旦第一次點了人,每次上課都要由你點人。五、讓學生有「現學現賣」的機會 。六、教師應當設計比實際教學時間更長的教學內容,流程可依學生反應進行調動或刪減。七、上課前檢查教具;下課後登記教學進度。八、讓學生有「整段敘述」的機會。九、一定要討論課文。十、錄音要用會起雞皮疙瘩的「大陸妹」的說話方式。十一、平行延伸的生詞不要過多,只要夠代換即可。 更多有趣的語言教學活動,可以參考師大書苑或文鶴書局的英語教學方法書藉。下面為朱文宇老師線上「敢『動』教學」教學頁面:點擊此前往。

為什麼學外語要學文法?中文也有文法嗎?華語教學語法(by陳純音老師)學習心得

Chomsky真得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類學家,因為Chomsky,我也相當以自己有人類學的血統而感到驕傲。不只Chomsky,李維史陀、馬林諾夫斯基…等人類學家的影響力,都不僅只於人類學,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學…學門都能看到這些人類學家的影子。 Chomsky認為人類的小孩有一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和吃飯一樣,不用學,本來就會了,它叫「普遍語法」!小孩能夠在不學習語法的情況下,根據外在環境而設定第一個語言的「母語語法」。相信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的我們,應該都沒有學過華語的語法。「母語語法」的設定值好像基模,因此當熟悉「母語語法」的基模之後,再學習「第二語言」就會產生不協調或當機的情況了!這時候,我們有必要更新設定值,學習第二語言的語法就顯得相當重要了!不過,我想如果是母語語法和第二(或第三、第四)語言的語法是相近的,那學習第二語言就不是那麼困難了!所以歐洲人動不動就能會兩、三國語言,我想就是憑藉著相似的語法。 因此,若教學對象為將華語視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學生,教華語的語法就是很重要的課題了。在這之前,我們有必要認識華語的六大特性: 一、孤立性(名詞無數、性、格;動詞無一致性) 語言可以分為冷語、中熱語和熱語,如何分辨語言的溫度,就看其文字和左右鄰居互動的程度。拉丁語系如西班牙語或法語,對於附近鄰近主詞的不同會有不同的因應策略,詞彙分陰陽性就是其熱絡程度的表現;英語屬中熱語,我們會在第三人稱的動詞後加s,複數加s;華語屬冷語。 華語的名詞系統中,無數、無性、無格。你可以說一群狗,你也可以說一群狗兒們;你可以說很多電視機,但你不能說很多電視機們,這是無數。你或妳,聽起來是一樣的;他或她,聽起來也是一樣的,僅有書面語才有差別,古代人通通是同一個字,是女權運動興起,才開始給文字分化,這是無性。我打你;你打我,我和你既是主格也是受格,這是無格。 華語的動詞系統中,無西方語言的一致性,如第三人稱加s。 二、單/多音節性 (字/詞之區分) 此特性會讓非以華語為母語者有斷詞斷句的困難。以同樣一篇文章給漢字圈的日本人和非漢字圈的美國人朗讀,就能很明顯發現日本人有較好的斷詞斷句能力。 三、主題顯著性 (主題/主詞並存) 華語句子的組成有三個元素,包括主題、主詞和動詞片語。 非移位主題(無溝主題),例如:台灣小吃,你喜歡吃什麼?甲說:「臭豆腐。」乙說:「蚵仔煎。」…你不需要再重覆,「台灣小吃,我喜歡吃臭豆腐。」、「台灣小吃,我喜歡吃蚵仔煎。」因為我們的主題是「台灣小吃」、主詞就是「你」、動詞片語就是「喜歡吃」。有沒有講到上面三個元素,不要緊。 移位主題(有溝主題),例如:作業,你交了嗎?甲說:「交了!」乙說:「還沒。」 四、語詞省略性 (所有詞類都可省略) 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連接詞…等都能省略。 五、詞序混雜性 (SOV/SVO眾說紛云) 華語的詞序常讓外籍人士百思不解,因為華語的詞序多由語意決定,而非語法控制。因此同一個句子就有可能出現英語的SVO詞序,也可以出現如日語的SOV日語詞序。六、時貌明確性 (「在」、「著」、「過」、「了」之使用) 華語沒有時式只有時貌。時式(tense)指的是一件事發生的時間點,重點在於發生的時間,針對的是事情;時貌(aspect)是當時的那個人處於什麼狀態。華語中,表現時間點就靠時間副詞。 動詞,從語意上來看,有狀態動詞、動作動詞、成就動詞和完成動詞。其中,動作動詞,還有姿態動詞和非姿態動詞兩類。 狀態動詞:如「知道」、「喜歡」動作動詞:如「打」成就動詞:如「起床」完成動詞:如「打傷」 在:表持續貌,必須和「行動動詞」一起出現。著:亦表持續貌,但可以和一些動作動詞中的姿態動詞一起出現。過:表經驗。不能和「不可重複」的動詞一起出現。「我死過!我老過!」顯然是病句。了:表完成。但其出現的位置不同,語意亦有差別。1.動詞後的「了」(過去;持續;強調)我忘了;我開了整晚的車;嚥了這口氣,還真不計較了。2.句末助詞的「了」(狀態改變;完成;軟化語氣)入秋了;學中文三年了;他又在抱怨了。 以上為華語的六大特性。為陳純音老師教導「華語教學實用語法」的學習心得。

華語的詞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by陳純音)學習心得筆記

如何把詞類視為國家,華語的詞類可以分為八個國家,四個大國、四個小國。四個大國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四個小國則是:介系詞、感嘆詞、語氣詞和連結詞。下面先介紹,名詞國、動詞國、形容詞國和副詞國四個大國。 一、名詞國 名詞是最容易增加的,所以是最大的國家之一,只要「新增」就有了!流感疫苗算一個,A型流感疫苗又算一個,要幾個有幾個。因為有以下特性,外國朋友學習華語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有: 1.反身代名詞 例:張三相信李四知道王五這回害了「自已」。 試問上述句子誰受害了呢? 可以是張三,也可以是李四,也可以是王五。例子裡的「自已」可以長距離指涉。 例:張三相信李四知道王五這回害了「他自已」。 請問這次誰受害? 只有王五受害,「他自己」的時候,只能短距離指涉。只要華語語感夠好,很快就接受這個長、短距離指涉的分別。 2.量詞 華語不分什麼可數名詞、不可數名詞,通通都要數,通通有單位量詞。你不會說我買了「三魚五水」,你必需說我買了「三『條』魚五『瓶』水」。所有名詞都有不一樣適合的量詞。老外可能為了規避犯錯,通通用「個」就好了!我買了三個魚和五個水。 另外,矯枉過正時,會變得很有趣。過年的時候,David到老師家拜年,便向老師問候「三隻羊開泰」,並糾正春聯上寫的「三羊開泰」有語法的錯誤。這大概是當華語老師的樂趣之一。 3.所有格和限定詞、數詞的排序 my a book和a my book在英文是不合文法的,所以當老外要講「我的三本好書不見了」的時候為了怕說出和習慣不符的句子,會講他分解成:我的書不見了。我的書有三本。他們是好書。 4.模棱兩可 例:我昨天吃了三個十元的煎餃。 請問我昨天吃了幾個煎餃? 可能是吃了三個;也可能是吃了「三個賣十塊錢」的煎餃。5.名詞化 例:做這種工作的很不容易有空。 工作的→工作的人 例:他喜歡的是他的房間。 喜歡的→喜歡的地方 二、動詞國 從語意可以將動詞分類為狀態動詞、動作動詞、成就動詞和完成動詞;詞類的依語法則可以分為主動詞和助動詞。 1.一詞多義 不接任何受詞時,稱不及物動詞,我們會「坐」月子、「跑」單幚;接一個受詞時,是及物動詞,我們「吃」飯、「喝」水;接受兩受詞時,則為雙賓動詞,他「送」我一卷卡帶。 2.語詞省略 華語是個相當節儉的語言,常常省略一些詞,所以在受詞被省略時,就有機會造成語法上動詞分類的誤判。 3.引申意義 老外不懂為什麼我們要「打」電話、「打」赤膊、「賣」關子、「拉」肚子、「吹」冷氣、「買」醉、打「啵」、「救」火隊。 4.助動詞 a排序我會去。我應該會去。我應該可能會去。 但沒有 我會應該去。 b助動詞不移位英文:直述句:he will go問句:will he go? 華語:直述句:他會去問句:他會去嗎? c助動詞的否定詞位置英文:直述句:he will go否定句:he will not go 華語:直述句:他會去問句:他不會去 三、形容詞國 分為修飾語型和補語型。「漂亮的花」為修飾語型;「花很漂亮」則為補語型。如果有人說你「胖胖的」,不需要灰心,因為大部份人使用「xx的」這一類的形容詞時,指的是你不會太x又不會太不x。所以你不會很胖,但也不是不胖。 四、副詞國 […]

華語教學概述和第二語言習得

一般外國人學華語,會遇到哪些問題,根據張金蘭老師的教學經驗,學習華語的外國人普遍會遇到以下現象:對於漢字圈的學生,如日本、韓國或越南的外國人,建立在曾經有使用漢字的基礎上,讀和寫兩個能力是很容易進入的,也因此就會輕忽習字;非漢字圈的朋友,就是所謂的「外國人」,聽和說的學得快,上課的時間不會說又很愛講;而華裔的外國人,則只會聽說,甚至只會粵語或閩南語。 普遍外國人學習華語不外乎有以下原因:一、被華人的爸爸、媽媽逼著學習華語;二、中國強大;三、喜歡華語流行;四、具挑戰性。教導華語者如果是正(繁)體的慣用者,通常會面臨和簡化字的比較,而正體字和簡化字分別在中國大陸和台灣被使用,只要依據學生需要教導,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張金蘭老師另外討論了,中國大陸和台灣在世界推動華語的優勢:在中國大陸,透過國家漢學辦公室,領導層級高,能夠快速地進入各國國家;台灣老師的優勢在於設備、師資、教學多元和科技的應用。 從幾個外國學生的訪問記錄來看,學華語對不同國藉的學生有不同的難處,俄羅斯學生覺得聽力難;奧地利學生覺得寫字和發音難;韓國學生覺得發音難;美國學生覺得辨字難、筆畫難;日本學生覺得發音和寫文章、用成語的時候難。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學法。波蘭學生學習華語倒沒有這些障礙,根據張金蘭老師的說法,波蘭語有所有能夠對應到華語的發音,所以很多音可以很輕易的上手。 華語教學市場上缺少兒童或外國學童華語教材。泰國的學校學童仍使用過去南一版的國語課本,原先設計給母語者使用的教材,在非母語國家使用,可能會讓學童不能有效率地學習。有興趣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不妨考慮開發外國兒童華語教材。 華語老師認為好的華語老師應具備:老師該有的人格特質、專業(包括語法、發音…等)、常識(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華語的外國學生則認為好的華語老師應該有:活潑的教法、鼓勵學生、標準的發音。且選擇母語者為學習語言的對象,似乎是普遍的對象。 以上為今日參加華語師資培育班的心得和小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