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東南亞研究

印尼電影中的華人角色形象:真實還是刻板印象?

有一個文章[1]是關於印尼電影《迎頭重擊》和《黑夜降臨》中華人形象的研究。研究發現,這兩部電影中描繪的華人形象仍然存在負面刻板印象,原住民認為華人不願意融入印尼社會,只關心自己的族群。這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研究所提到的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ISEAS)在2017年進行的大規模問卷調查,47.6%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在身份上雖已經是印尼公民,但情感上仍舊忠誠於中國;超過42%的原住民認為印尼華人擁有自己的宗教與文化,因此無法融入印尼社會;48.4%的原住民認為華人只照顧自己的族群,另外,44.1% 的原住民表示自己難以和印尼華人建議親密的友誼。這些數據表明,在原住民意識中仍然存在各種負面、排斥華人的意象。《迎頭重擊》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印尼動作武打片,由齊莫·史坦波(Kimo Stamboel)和提莫·塔哈亞托共同執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受傷失憶的男主角在印尼小鎮上過著平靜生活,但因為黑幫老大Lee偶然發現他的身份而被追殺。在逃亡的過程中,男主角逐漸恢覆了記憶,並發現自己曾經是一名殺手。最終,他與Lee展開了一場生死決鬥。《黑夜降臨》是一部2018年上映的印尼動作片,由提莫·塔哈亞托自編自導。故事講述了一個原住民男主角伊東在華人黑幫組織“六海堂”(Six Sea)擔任殺手,但在一次屠村行動中,因為不忍殺死一名年幼女孩而被組織追殺。為了保護這名小女孩,伊東不惜對抗組織及其好友亞利安(Arian)。這部電影相比起《迎頭重擊》更具華人元素,例如三合會入會儀式、中國城(China Town)的背景等,並把華人社群描寫成隨處殺人、勾結警察,為了內鬥不惜造成多場社會騷動。分析兩部電影中的角色設定、情節描寫和場景調度等方面,發現這兩部電影中的華人角色被描繪為印尼原住民社會的“負面他者”,他們被視為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這些電影中的華人角色通常是暴力、殘忍和冷酷的反派,而且他們往往被描繪為富有、貪婪和不道德。這些刻板印象在電影中得到了強化,進一步加深了原住民對華人的偏見。作者認為導致負面刻板印象在印度尼西亞對華人持續存在的因素包括歷史上華人在印尼被視為“他者”,被認為是威脅和控制印尼社會經濟的根源;政府和原住民社會對華人社群的打壓;以及一些富裕的華商獨占國家經濟成果,這間接地鞏固了原住民對於華人佔盡當地經濟優勢的觀點。此外,一些原住民政客也擔心華人社群進入政壇後會繼續維持現有的不平等關系,甚至將最終損害印尼大部分原住民的根本利益。

【神話傳說】拉薩巔王的王子托薩甘和天神阿周那的相遇

拉差達王后是拉薩巔王的第五位王后,她生下的兒子有托薩甘和古帕干。托薩甘出生時有十顆頭、十張臉、二十隻手,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孩子。 當托薩甘十四歲時,他向父母告辭,離開家中前往魯士寇埔的住所,希望能夠拜師學藝。他希望學習射箭和各種法術,並成為一個強大的戰士。他在魯士寇埔學了很長一段時間,熟練了各種技能和知識,因此他決定離開魯士寇埔,到處旅遊,去看看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在他的旅程中,他來到了阿周那的花園。阿周那是一個強大的天神,負責管理天界六層和巴丹地區。當他看到托薩甘進入花園,折斷樹枝和摘下花朵時,他感到很生氣,因為他非常重視花園的美麗和保護。他於是射出一支弓箭,弓箭化為一條蛇,綑綁住托薩甘,然後把他帶到了天界六層。 托薩甘的老師魯士寇埔發現托薩甘不見了,因此相當擔心,一直聽到一些聲響,於是跟著聲音飛到天界六層,發現托薩甘被阿周那綑綁住,並被關在那裡示眾。魯士寇埔知道阿周那的力量非常強大,因此非常擔心托薩甘的安全,並為他求情。魯士寇埔告訴托薩甘,要想得到阿周那的原諒,必須先向他誠心道歉,並且許下承諾不再破壞天界的植物和動物。托薩甘聽從老師的指示,跟隨著一條蜿蜒曲折的路,來到阿周那的宮殿前。他膜拜了阿周那,並向他道歉,表示自己的錯誤。阿周那聽後,感受到了他的真誠和悔改之心,於是放了他的蛇綑,並且讓他回到人間。最終,阿周那被魯士寇埔的真誠和托薩甘的懺悔所感動,決定原諒他,讓他回到人間。 從此之後,托薩甘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他學習各種法術和技能,並且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氣,保護著自己的家鄉和人民。他成為了一位傳奇的英雄,被人們所崇敬和敬仰。他的故事也傳遍了整個國度,成為了人們口耳相傳的傳說。

【神話傳說】薩哈菩提彭的勝利之城

這是一個關於泰國神話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做薩哈菩提彭的梵天王,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勇氣的神。有一天,他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島嶼,叫做隆卡島,但是這個島嶼卻沒有人住,因為原來的王國已經搬到了別的地方去了。薩哈菩提彭覺得很可惜,他想讓這個島嶼重新繁榮起來,於是他帶領了一群神兵神將,飛到了隆卡島上。 他看見了一座高聳的黑色山峰,山頂上有一個烏鴉的巢穴,他覺得這裡是一個好地方,就對他的手下說:「你們快點在這裡建造一座新城吧,我要把這座城叫做毘猜隆卡,意思是勝利之城。」他的手下都很聽話,馬上開始動工。他們用水圍繞著城市,讓城市有水源和防禦。他們還放了很多魚在水裡,讓城市有食物和美麗。他們還請來了海妖和夜叉來幫忙守衛城市,讓城市有力量和安全。 薩哈菩提彭看到了他們的努力,非常高興,就對他們說:「你們都做得很好,我要把這座城賜給你們中的一位梵天王,讓他成為這裡的新王。」他選中了一位叫做他達彭的梵天王,並且給他取了一個新名字,叫做札督帕王,意思是勇敢之王。他還給他找了一位美麗的王后,叫做瑪麗卡,和一萬六千位王妃。他還給他送了一些寶貝武器,有三叉戢、權杖和寶石傘蓋頭飾。其中最特別的是寶石傘蓋頭飾,它可以讓整個島嶼隱形起來,不讓敵人發現。 札督帕王收到了這些禮物,非常感激,就對薩哈菩提彭說:「您真是太好了,您給了我這麼多東西,我該怎麼報答您呢?」薩哈菩提彭笑了笑,說:「你不用報答我什麼,只要你好好治理這座城市,讓它充滿幸福和和平就行了。」札督帕王點點頭,說:「我會盡力做到的。」薩哈菩提彭就騎上了金色鳳凰,飛離開了。 札督帕王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和瑪麗卡王后相愛甚深,不久之後,瑪麗卡王后就懷了孕。札督帕王非常高興,期待著他們的孩子出生。九個月後,瑪麗卡王后生下了一個男孩,但是這個男孩卻有四隻手,而且長得像一個夜叉。札督帕王一看到他,就嚇了一跳,心想:「這是怎麼回事?我的兒子怎麼會是這樣的?」他覺得很不開心,就對瑪麗卡王后說:「你到底是和誰生的這個怪物?你是不是背叛了我?」瑪麗卡王后聽了,哭了起來,說:「我沒有背叛你,這是我們的兒子,他雖然長得不一樣,但是他也是有靈性和情感的。你不能拋棄他,你要愛他,因為他是我們的寶貝。」

【神話傳說】阿瑜陀耶陀羅缽地城:神仙建造的神秘城市

這是一個關於神話中的英雄和魔怪的故事。有一個叫做希蘭亞的魔怪,他很想變得很強,所以他在一座山上修煉了很久。後來,一個叫做濕婆神的神仙看到他,就給了他一些祝福,讓他變得更強。但是希蘭亞不知足,他想要把天上地下都摧毀掉,讓自己成為最厲害的。其他的神仙知道了,就去找濕婆神求救。濕婆神就派了一個叫做納萊神的神仙去打敗希蘭亞。納萊神變成了一隻白色的大野豬,叫做婆羅訶。他和希蘭亞打了一場大戰,最後用牠的豬角把希蘭亞打倒了,還把被希蘭亞弄亂的大地整理好了。人們看到了,就很高興,也很感謝婆羅訶。 納萊神完成任務後,就回到自己住的地方休息。沒想到他肚臍裡面長出了一個小孩,是他的兒子。納萊神就帶著兒子去見濕婆神,告訴他已經打敗了希蘭亞。濕婆神很高興,就決定讓納萊神的兒子去人間當王子,並且叫其他的神仙幫忙建造一座城市給他住。這座城市就叫做阿瑜陀耶陀羅缽地城,是在一片森林裡面。濕婆神還給納萊神的兒子取了一個名字,叫做阿諾瑪丹王。他還送給他一些特別的東西,像是弓箭、三叉戟、權杖等等,都有很厲害的法力。阿諾瑪丹王來到人間後,還娶了一位美麗的女子為王后,她叫做瑪尼給頌。他們就成為了阿瑜陀耶陀羅缽地城的第一代國王和王后。後來他們有了兒子,也都當上了國王。其中有一位國王叫做托薩羅王,他是《拉瑪堅》故事裡面羅摩王子的爸爸。 這就是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你覺得好不好玩呢?你知道什麼是夜叉嗎?夜叉是印度神話裡面的一種鬼神,有些是好的,有些是壞的,而希蘭亞就是一個壞夜叉。 故事出自《拉瑪堅》,它是泰國的一部史詩,是根據印度的《羅摩衍那》改編的。它講述了羅摩王子和他的妻子悉多被惡魔羅波那擄走,然後羅摩和他的弟弟拉克沙那以及猴王哈奴曼等人去救回悉多的故事。這個故事對泰國的文化有很大的影響,也是泰國舞劇的重要題材。你可以在這裡看到《拉瑪堅》的全文,或者在這裡看到一個簡單的介紹。

【神話傳說】阿蘇拉帕與阿茶班王的權更與神劍之戰:三界最強之戰!

從前從前,有一隻名叫阿蘇拉帕的夜叉,他自願成為濕婆神的僕人。有一天,他前往濕婆神的居所,請求濕婆神賜予他一個權杖和祝福。濕婆神對自己的信徒相當仁慈,因此同意了他的祈求。濕婆神賜予了他一個「寶石權杖」,以及能在三界之中無人能敵擋的神力。 但是,有一位名叫馬立瓦卡彭的梵天王不太滿意濕婆神總是隨意賜予祝福,擔心會導致混亂。他向濕婆神建議,讓濕婆神賜予一些神器給納萊神之孫阿茶班王,可以用來打敗阿蘇拉帕。濕婆神認為這個建議很有道理,於是賜予了阿茶班王祝福,並給予一把名為「神劍」的劍。這是一把在三界之間都無人能敵擋的神劍,能打敗寶石權杖。馬立瓦卡彭負責將神劍帶到阿瑜陀耶王國,給阿茶班王使用。最後,馬立瓦卡彭成為阿茶班王的好友。 果然不久之後,阿蘇拉帕就在人間作亂。天神和魯士們只好前往阿瑜陀耶請求阿茶班王出面打敗阿蘇拉帕。於是,阿茶班王率領著天神一起對抗阿蘇拉帕。自認無敵的阿蘇拉帕沒想到,阿茶班王的神劍如此強大,他的寶石權杖被砍成兩半,最後還被阿茶班王砍下腦袋,並將其放在花園當中,永世看守阿瑜陀耶的花園。 大戰結束後,馬立瓦卡彭來到濕婆神的神殿,跪在神前,向神表達感謝之情,並請求神的祝福。濕婆神看著他,知道他是個正直善良的人,於是賜予他心想事成的能力,讓他能夠做到任何他想做的事情。此外,濕婆神還賜予他如同山中鋼鐵和鑽石一般的強大力量,並賜給他「瑪利瓦臘」這個名字。 馬立瓦卡彭深深地感謝濕婆神的恩賜,然後告別神,開始了他的旅程。他離開了天界,回到人間,並且發現他現在有了不同凡響的力量。他開始探索這些新的能力,並且運用它們來幫助人們。他用他的力量來保護弱小,打擊邪惡,並且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多年來,馬立瓦卡彭一直在人間旅行,用他的能力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他的名字傳遍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人們對他的英勇事蹟讚譽有加。他最終選擇在頂天山落腳,結束了他的旅程,並且成為了一個傳說。即使在今天,人們還在談論著他的事蹟,並且感激他為世界所做的貢獻。

【神話傳說】從農投到夜叉王:毗濕奴的詭計與恩慈!

在濕婆神居住的神山下面,有一位名叫「農投」(นนทก)的夜叉,他負責幫天神們洗腳,讓他們能以乾淨的腳上山拜見濕婆神。但是,這些天神卻常常欺負農投,每次洗完腳後都會摸他的頭,還會拔他的頭髮,這樣過了幾年後,農投的頭髮就只剩下一點點了。農投感到很難過,決定上山向濕婆神告狀。 濕婆神看到農投多年來幫忙洗腳的辛苦,答應了他的一個要求。農投要求擁有「一指神功」(鑽石手指),只要他用手指指向誰,誰就會死亡。他希望有這個能力可以保護自己。濕婆神聽了之後,遂賜予他食指神力。但是,農投獲得了神力後,馬上就去找那些欺負他的天神報仇,並殺死了不少天神。 天神們向濕婆神抱怨,告訴他農投擁有可怕的神力,難以控制。濕婆神請求毗濕奴的幫忙,希望毗濕奴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毗濕奴神變成絕世仙女,在森林裡等待農投。當農投見到仙女時,馬上向她搭訕,希望能贏得她的芳心。但仙女告訴他,如果他能跳得像她一樣好,就可以考慮看看。於是,農投馬上跟著仙女跳起了舞。他先是用手指點向天空,再點向地面,但因為自己的一指神功而受傷了。此時,仙女變回毗濕奴的樣子。 農投感到自己被耍了,抱怨自己只是一個兩隻手一顆頭的夜叉,根本打不過擁有四隻手一顆頭的毗濕奴。如果自己也有四隻手,就不會被毗濕奴看不起。農投聽完毗濕奴的話,有些無奈卻也有些期待,他離開神山,等待下一輪的轉世。果然,在他的下一輩子,他成為了夜叉王,擁有十顆頭和二十隻手,並且非常強大,能夠保護自己和他的同胞。 但是,農投卻發現自己的力量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他開始明白,欺負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而報復也並不能解決問題。他開始思考如何與其他人和平相處,他學習與其他種族交往,並與其他生物建立了友誼。 最後,農投成為了一個明智、善良、充滿智慧和同情心的夜叉王。他不再以暴力解決問題,而是以友誼和諒解為基礎。他不再懼怕人類,而是與他們和平共處。 農投的故事告訴我們,欺負別人是不好的行為,報復也並不能解決問題。我們應該學習與他人和平相處,尊重他人的差異,並以善良、同情和智慧為基礎建立友誼。

探索印尼聖周五 (Jumat Agung, Good Friday):國定假日和宗教融合的現象

在基督教世界中,聖周是指復活節前的一周,包括耶穌受難日(Good Friday)和復活節(Easter)。雖然聖周在西方基督教國家中被定為公共節日;在亞洲,這些節日通常只是宗教性節日,並不是公共節日。在菲律賓,聖週(Holy Week)被列為一個官方節日,包括耶穌受難日和復活節(Easter Sunday)[1];而印尼則將耶穌受難日(又稱聖週五,Good Friday)作為國定假日。 印尼是一個以穆斯林為主的國家,但是即使如此,印尼的華人社區仍然會慶祝聖周五這個基督教節日。這是因為印尼重視宗教多元化和尊重,國家訂立了一些官方的國定假日,其中就包括了聖周五[2]。 在聖周五這一天,印尼的基督徒會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和活動,例如參加教堂彌撒、靈修、祈禱和禁食等。在印尼的華人社區中,他們也會舉行類似的活動來紀念這個節日。這些活動對於印尼的華人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是他們宗教信仰的一部分,同時也代表了他們的文化傳統。 聖周五的意義在於紀念耶穌受難和犧牲。這是一個寓意深遠的節日,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台灣很多國定假日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傳統,而印尼在宗教和族群平等的基礎上,除了穆斯林和中國春節外,對基督教傳統也給予紀念,真可謂「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名言表達了對於無限可能的世界觀的感恩和讚美,同時也代表了耶穌的無盡犧牲和慈悲。對於印尼的基督徒和華人社區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是他們信仰和文化的體現。 在這個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國度,我們應該尊重不同的信仰和文化,以和平和諧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讓我們一起慶祝聖周五,向耶穌的犧牲和慈悲致敬,同時也向印尼的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致敬。

一些關於語言教學的文獻…

 Dowdle, B. (2020). The Generalist’s Dilemma: How Accidental Language Teachers Are at the Center of Japanese Pedagogy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54(2), 383–389. 在日本,教授日語的老師來自兩個專業(應用語言學領域或文學領域),來自應用語言學領域的老師是語言教學的專家(Specialist),而來自文學領域(包括電影或文化研究)的老師(Generalis)則被要求去負責「內容」課。 O’Rourke, B., & DePalma, R. (2017). Language-learning holidays: what motivates people to learn a minority langu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14(4), 332–349.  西班牙的一個方言(Galician)並不是一個世界通行的語言,在市政府以語言復振計畫的規劃下,舉辦了結果教育和觀光的語言課程(language edutourism)。該課程有許多國家的學生參加,訪談發現,學生並不是單純為了溝通而想學習Galician,而且大多數人都懷抱著不同的目的。 Heller, M. (2010). The commodification of languageAnnual review of […]

我讀《東南亞多元與發展:工業化與貿易》一

 若說東南亞有高速的經濟發展狀況,我想這都得歸功於工業化和貿易,其中泰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最為強勁,其它國家也不遑多讓,新加坡一直是穩定成長的經濟體,以上兩個國家是東南亞國家裡唯二的亞洲五小龍。馬來西亞製造業成長搶眼,,但華人社群擁有的財產多於馬來及印度社群,成為馬來西亞經濟成長的變數之一,工業成長也造成環境的破壞。印尼由於有天然資源如石油而有大量外匯並能夠開展其它事業。其它還有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家,仍受困於政治動亂,經濟發展潛力還待開發。 東南亞地區在歐洲殖民時期,主要為原料和半加工的自然資源出口,工業並沒有長足的發展。直到近代才開始真正工業化。剛開始以「進口替代」為主,除了經濟考量,也希望對鄉村和農村社會進行現代化的改革,藉由徵收關稅、進口配額並提供國內生產者金融誘因以發展本土產業。然而國內市場很容易就飽和,即便有新的就業機會,若為資本密集而非勞力密集產業,仍無法解決大量失業問題。 於是,東南亞地區由「進口替代」變成「出口擴張」,開始往海外市場發展。鑑於通訊和運輸技術進步,國際分工在始把生產線散佈於東南亞地區,但對於東南亞地區的開發中國家而言,它們仍是得依賴先進工業化國家的邊陲國家。國家這時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國家的工業發展策略和對基礎建設的投資決定是否能在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時持續發展。國家級的工業技術研發能夠使產業升級為知識密集的產業;金融誘因如稅率折扣則讓外國人願意投資;配合機場、海港、通訊設備等基礎搭配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則可以加速物流發展。 跨國企業在東南亞地區的投資種類繁多,紡織業(印尼、越南、寮國和汶萊)和電子業(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是兩個特別重要的產業。投資國來自美國、歐洲、還有香港、南韓和台灣,此外,新加坡和泰國也在東南亞地區內進行跨國的投資,如泰國就在寮國紡織產業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新加坡在東南亞地區的電子業發展為技術先鋒的雁首,馬來西亞試圖透過多媒體超級走廊(吸引了微軟、網景、新加和昇陽)超越新加坡(德州儀器)。泰國則有福特和馬自達投資的小卡車工廠,以及通用汽車的亞洲汽車策略中心,既可以內銷也可外銷,泰國為全球第二大卡車市場。 外國投資東南亞各又不同特色。日本在東南亞國家都是主要投資者,在泰國,日本企業開發天然資源如木才;在新加坡,日本投資電子業。美國投資印尼,意在其石油產業;歐洲跨國企業,則著重電子、化學物品和食品製造;亞洲四小龍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大概有兩類,台灣和南韓把東南亞作為生產成本較低的出口平台;新加坡和香港則將目標放在國內市場,專攻食物或飲料等消費品生產。 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這些跨國企業的投資帶來經濟發展的機會,同時帶來其它面向的威脅。跨國企業所帶來的是非技術性的工作、艱苦的工作環境和低於國際水平的薪資,這大大地影響了勞工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同時造成社會或環境的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