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的變革,伴隨著典範(Paradigm)的轉移,舊的不一定會死去,新的卻似乎會更具吸引力。關於典範轉移的東西,如果自己讀書的話,會覺得很無聊,而且不會覺得有什麼重要,不過聽老師上課就會覺得很有趣而且重要,因為老師們通常就是典範轉移的見證者。又是「東南亞的旅遊管理」課程,這次講師講「創意觀光」(Creative Tourism)。門外漢,很容易望文生義地認為,創意觀光就是把觀光弄得很有創意。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那麼簡單,這其實是典範轉移的結果。社會科學的變革,大致上可以說經過以下典範:發展理論(development)、替代性方案(alternative)、永續經營(sustainable development)、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ics)。 發展理論是大家最熟悉也最容易接受的典範,同時它也歷史最久的典範,從一九五○年代開始到現在都有其足跡,重點在成長(growth)有一條道路,總有一天低度開發國家會邁向已開發國家階段。依賴理論(dependency)也可說是在此典範下蘊孕的,用以批判發展理論,依賴的結果就是更需要依賴。它會成一個循環,在貧窮人口裡,就是「愚蠢→貧窮→痛苦→愚蠢」三者間循環;在中產階級裡,則是「知識薄弱(intellectual weak)→心靈失落(spiritual lost)→文化無根(cultrual rootless)→知識薄弱」三者之間循環。這樣的路線,被認為是西方化的路線。於此典範下的觀光,就是「大眾觀光」(mass tourism),其追求觀光客的成長,認為有一個隱形的手會調節,而造就發展,其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糟。發展了誰? 替代性方案(1980)只有兩個成功的例子,是印度和南韓,但這個要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就是要怪怪的,原因不明。發展有利基(niche)的旅遊,針對少數特定的群體。這個錢太少了,而且對環境仍有一定的壓迫。 因此後來又有永續經營(1990),永續經營仍想要發展,不過它建立在成長和對話(conservation)的基礎上,需要協同社會責任(CSR, collabration social resposbility),必須具有三個要素:對話(coversation element)、教育意義(educational element)、當地人參與(people participation)。發展了誰?似乎都是財團或公司。不過,也有不少社區(CBT, community based tourism)在此典範下開始永續經營,然而同樣的經營模式無法複製到另一個社區,因為每個社區的脈絡不一樣。 最後這個創意經濟(2010)來源不明,因為它非常新穎,有人說和蘋果的賈伯斯有關。它首要任務在尋找文化資產(cultural assesets),它可以是任何東西,阿公、阿媽、阿伯、阿嬸都是,然後從其中發掘知識、想法、技術,以產生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s)。比較利益具有以下特性,它只有唯一、它很難找、它是很個人的、它可以賣錢。要注意有一個創意階級(creative class),這些人想要的是體驗(experience),同時注意到女性地位的改變(change in the status of women)。講師,是個女人,對於這個「女性地位的改變」不屑一顧,他說整份報告書有150幾頁,光這個女性地位的就寫了18頁,但在泰國,人妖、變裝癖、同性戀等等就是生活一部份,沒啥新奇的。移動不再是要逃離什麼東西,而是要追尋某個東西(a moving toward something, rather than away from something),追尋那些漂亮(beautiful)、獨特(unique)、道地(authentic)的東西。會開始尋找更深層的旅行的意義(陳綺真!?),趨向個人,以往崇高的文化(high culture)將走向平民文化(popular culture)。那麼,在創意經濟下的創意觀光要賣什麼?賣體驗。 下週,我們班就要到清堪進行關於創意經濟的作業。老師和講師都會一起去,我相當期待這個涼涼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