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特點

探索捷克語:語言、方言與雙語現象

導言 捷克語是捷克共和國的官方語言,該國位於中歐,與德國、奧地利、斯洛伐克和波蘭接壤。捷克共和國有超過1030萬的人口,捷克語也是這些居民的主要語言。除了在捷克共和國內部廣泛使用外,捷克語同時也在世界其他地區由捷克僑民使用,特別是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捷克語的全球分布體現了捷克文化和語言的國際影響力。 方言與雙語現象 方言 捷克共和國的主要方言包括波希米亞方言和漢納克-摩拉維亞方言。波希米亞方言主要分布於捷克的中部和西部,是標準捷克語的基礎。漢納克-摩拉維亞方言則見於東部。這兩大方言群在某些原始長元音的處理上有所不同:波希米亞方言傾向於將這些長元音變為雙元音,而漢納克-摩拉維亞方言則有降低這些長元音的趨勢。此外,捷克共和國的邊緣地區通常不屬於特定的方言群,這些地區在二戰後由來自全國各地的捷克語使用者重新定居。捷克方言的分布和特點反映了其豐富的地理和歷史背景,同時也展現了語言在不同社會群體間的變異性。 雙語現象 捷克共和國內部的雙語使用情況,尤其是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的共存以及捷克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自18世紀以來一直共同作為文學語言,直到1993年的「天鵝絨革命」之前,在捷克斯洛伐克媒體中幾乎同等代表這兩種語言,使得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至少能夠被動地了解對方的語言。捷克語的文白異讀現象指的是口語和書面語之間的差異,這一差異在語音、形態、句法和詞彙各個方面都很明顯。19世紀時,人們回到了16世紀的Kralice聖經作為現代文學語言的模型,但由於口語在此期間的發展,導致了口語和文學語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捷克語的語音系統中存在著長短元音、塞音和摩擦音等特點,這些特點在文學捷克語和口語捷克語中的實現有所不同,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文白異讀現象。 天鵝絨革命 天鵝絨革命,又稱紅絲絨革命或溫和革命,是1989年11月16日至12月29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發生的一場民主化革命。這場革命結束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黨專政,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並且沒有造成死亡,展現了其和平轉型的特點。這場革命也為後來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和平分裂埋下伏筆。天鵝絨革命的名稱來源尚不確定,但它象徵著革命過程的平和與順利​​。 結論 總結捷克語作為一種豐富多樣的語言,它的地理分布、與其他語言的關係,以及方言和雙語使用現象對於了解捷克文化和社會的重要性。 Janda, L. A., & Townsend, C. E. (2000). Czech.

讓華語老師頭痛的助動詞:中英助動詞差異解密

這是一篇比較英漢助動詞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和例子如下: 三個定義英語和漢語的標準 三個標準的意思和例句如下: 用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語和漢語的助動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三個標準反映了英漢語助動詞的共性,因此作者釆用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漢語中的助動詞。 漢語助動詞和英語助動詞不同之處 這三個標準可以清楚地區分出英漢語中的助動詞,因此是定義英漢語助動詞的有效方法。 所以,通過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三個共性標准,作者能夠很好地定義和描述英語和漢語中的助動詞。這說明兩種語言在這一點上存在共通性。 根據文章,漢語助動詞在這三個標准中的一些不同之處如下: 所以,儘管兩種語言在這三個標準上存在共通點,但在具體語法現象上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漢語語法更為靈活多變,英語語法較為固定。這些區別也為翻譯英漢助動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 Hong-yan, Z. H. A. N. G. (201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12(2), 128-136.

六書大揭密:解讀中文字背後的象形、指事與形聲之謎

關於中文字的起源,有一個相當有趣的傳說,講的是黃帝的官方歷史學家倉頡。對於古代用繩結記錄資訊的方式感到不滿意的黃帝,便讓蒼頡創造一套新的文字系統。 蒼頡開始時一直無進展,但後來他開始更加留意自然界事物的獨特個性:動物的印記、葉子的形狀、雲的形態。蒼頡將這些特點簡化成圖像,從而創造了最早的中文字。 中文字的傳統分類被稱為「六書」,創立於漢朝(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220年)。根據「六書」,每個中文字可以歸入六大類別: 了解中文字的形成方式將有助於創造記憶術、必要的記憶「訣竅」或「線索」,幫助你更快地學習新的字,並記住已學過的字。

澳門與墨爾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龍舟/端午節觀點比較

這篇文章名為《從文化活動到體育活動:龍舟比賽中的文化真實性案例研究》[1],探討龍舟節從中國漁村傳統私人道教儀式轉變成國際賽事的情況。作者在澳門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的參與者中進行了一項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活動的動機和看法可能不同。文章討論了在將文化活動轉化為體育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因為文化活動越來越被用作旅遊目的地的市場推廣策略。文化背景被討論為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決定因素。通過檢查過去的文化和真實性,本文提供了關於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景點的文化可持續性的見解。 這篇文章研究了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澳門參加國際龍舟節的人,並比較了這些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活動的看法,揭示了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p.7, 9, 11)文章強調了文化正統性在文化活動轉變為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的重要性,在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擬定市場和推廣策略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p.7)文章提供了在文化可持續性和目的地旅遊吸引力方面的深入了解。 (p.14) 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起源於傳統的道教儀式,現已發展成為國際性賽事(p.4)。龍舟節對於澳門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年度社區活動,還作為一種促進和推廣澳門旅遊業的方式(p.4)。在澳門的龍舟節中,大部分的隊伍都是本地的(p.4)比賽中舉行的慶祝典禮和儀式包括祈福儀式、揀艇、掛青、燃放鞭炮等(p.13)。這項研究還發現,對於參賽者而言,在澳門的龍舟節中,文化的真實性和傳統性比在墨爾本的龍舟節更受重視(p.9)。由此可見,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兼具文化和體育的特點,將傳統和現代融合,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本地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旅遊促進和市場推廣策略。 祈福儀式是指在龍舟比賽前通過道士祈求神靈保佑比賽順利進行(p.7, 11, 13)。揀艇是指選出龍舟比賽中表現最好的人擔任龍舟的領航員(p.7)。掛青是指在龍舟船頭掛上菜葉,象徵著生命的延續和安全,希望賽事平安(p.13)。燃放鞭炮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旨在求神拜佛、祈盼平安(p.11)。 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通常是在每年三月舉行,地點是在雅拉河(p.4)。此活動同樣免費提供龍舟予參賽者,而參加的隊伍通常來自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其他地區和國際(p.4)。節日通過合併社區參與慶祝墨爾本的河流與運動活動,以及龍舟文化和儀式的傳統特色,來實現這一目標(p.4)。相同的是,墨爾本與澳門一樣,有些參賽者認為龍舟節是一個保持身體健康的方式(p.9)。 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意思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根據文獻(p.11) 在澳洲和澳門的龍舟節中,參加者對文化內涵、傳統性、激動人心和表演性等方面的看法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例如,在問卷調查中,對於龍舟節是否符合傳統、真實等文化內涵的看法,澳門參與者的比例更高(p.11)。此外,參加次數和文化背景也會影響參與者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例如,在澳洲,參加次數對參與者對傳統和真實性的看法會產生影響(p.12)而在龍舟節中,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更傾向於認為事件具有地方性和社區性特徵(p.14)。 這個研究採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分別在中國澳門和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上研究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文化真實性的看法。研究者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包括參與活動的動機、對該活動的看法以及前導和後導龍舟比賽期間進行的傳統和宗教儀式。問卷採用定量研究方法並使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分析變異數和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驗用於比較不同參加次數和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參與者的動機和看法的差異(p.7, 8). 研究結果顯示,文化背景是決定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強調在轉變文化活動為運動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p.7). 在對比澳洲墨爾本和中國澳門的龍舟節參加者的調查中發現,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比較重視活動的文化真實性和傳統性(p.7, 14)。因此,可以認為亞洲文化背景的人比較重視文化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