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內容

探索開放式教育資源:開放式教科書的優點

開放式教科書是免費、可自由使用和分發的教材,也允許使用者以適當的方式進行修改或更改。這些教科書能夠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許多好處。例如,研究表明,與傳統教科書相比,指定開放式教科書的學生認為教材、講義和測驗材料之間的一致性更高[1],即比較不會有內容和測驗、作業脫節的問題。此外,這些教科書的評分在整體上以及在15個不同的維度中,比傳統教科書的評分高得多[1]。 當開放式教育資源(OER)取代大學課堂中的傳統教科書時,很多人認為開放式教科書可以節省學習者的花費,真正造福弱勢。這個看法來自一個社區大學的研究,有超過125名學生和11名教師對使用OER的成本和質量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回答了有關開放式教科書的意見[2]。 目前有很多網站,作為開放式教科書庫,提供網路使用者進行學習。書庫中的教科書之所以被視為開放式教科書,是因為它們是免費使用和分發的,並且在進行適當的歸屬時,可以自由進行在地化或更改[3]。這些教科書也能夠針對新的學生或使用者的需要或背景進行修改[3]。 開放式教科書也提供了自由度的選擇。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適度地修改內容。例如,一些教育工作者可能會發現在不同國家、地區使用的語言和慣例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教科書進行修改。幸運的是,許多開放式教科書都被授權為創作共用授權,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被自由地修改、適應、翻譯和再分發。因此,即使使用者所需的內容在原始教科書中並不存在,他們仍然可以將它添加到其中,並且可以與其他使用者共享。 最後,開放式教科書的質量也不容小覷。研究表明,與傳統教科書相比,學生對於開放式教科書的評價更高,認為它們更符合他們的需求,更容易與講座和測驗內容相關聯。此外,許多開放式教科書由經驗豐富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編輯,擁有優秀的品質,並且可以通過開放式教育資源庫等平台輕鬆獲取。 總之,開放式教科書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它們提供了免費的、自由的、可適應的、高品質的教育資源,對於那些需要不同語言或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有用。未來,開放式教育資源的使用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為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便利。

格式塔理論:理解影像認知的五大原則

在視覺認知過程中,當一個影像同時呈現在我們眼前時,它傳遞的是一個整體的想法,而非個別的細節。這正是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的核心概念。格式塔心理學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五個主要的視覺認知原則(Lohr, 2008),這些原則對於影像處理、教育設計與學習認知具有深遠的影響。 🔹 1. 緊密性(Proximity) 人們在看到個別部分前,會先看到完整的影像。當視覺元素彼此靠近時,我們的大腦會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獨的部分。例如,在設計學習教材時,適當地排列資訊,使其彼此關聯,有助於學習者更快理解內容。 🔹 2. 連續性(Continuity) 視覺焦點會自然地沿著影像的移動路徑前進。當影像內部包含某種動線或方向感時,人們的視線會自然而然地沿著這條路徑前進。例如,在教學設計中,利用箭頭、曲線或動態效果來引導學習者的視線,可以提升學習效率。 🔹 3. 相似性(Similarity) 人們傾向於尋找相似或重複出現的模式。當影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顏色、形狀或排列方式時,大腦會將它們歸類為同一組資訊。這一原則廣泛應用於網頁設計、教育教材排版與資訊視覺化,幫助學習者更快掌握內容結構。 🔹 4. 極限性(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影像的遠近會影響我們如何解讀畫面中的元素。我們的認知會根據影像內部的前景與背景,來決定哪些元素是主要資訊,哪些是次要資訊。例如,在教育設計中,利用對比顏色、陰影或模糊背景,可以突出關鍵資訊,使學習者更聚焦於核心內容。 🔹 5. 經驗性(Experience) 人們會將影像與過去的經驗進行聯結。當我們看到某個新影像時,大腦會自動將它與過往熟悉的概念進行匹配,以加快理解速度。這與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有相似之處,因為學習者會利用既有知識來解釋新訊息(Bartlett, 1936)。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內容時,可以利用學習者已有的背景知識,來增強新知識的吸收效果。 🎯 格式塔理論如何應用於教學設計? 當教師設計教學內容並呈現給學習者時,格式塔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學習者在工作記憶中的認知處理過程。透過應用這五大原則,教師可以設計出更符合人類視覺認知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理解與吸收新資訊。例如:

從教學現場的問題出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驗分享」活動(錢膺仁、王修璇、蔡瑞敏、朱達勇老師主講)聽講心得筆記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和「科技部的計畫」有一些本質上的差異。前者是為了結果教學現場所遇到的問題,後者則是為了促進人類知識而提出的假設性問題。用生病來理解這兩者的差異的話,前者是已知生病而採用的藥方,後者則是想知道為什麼生病。因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必須清楚、具體地描述教學上的問題。   教學上的問題可能有:學習成效、學習動機、教材不適用、課程過時、學用落差以及班級學生程度差齊等等…。而相對這些問題可能的回應方案,就周括各種教學法或教材的改良。例如:翻轉教室、合作/協同學習、專案/問題導向、遊戲化學習、現實生活融入學習或反饋教學等等。接著,伴隨著量化或質化的測驗工具來了解介入後的情況。最後,進行反思。其中,有三個地方是容易被忽略的:一、未將可能的方案進行討論;二、基準線的資料如何取得;三、成效指標如何測量。 舉例來說,教學現場的問題可能是原文教科書讓學習者無法了解學習內容,那可能的方案也許是利用圖像或BOPPPS(bridge-in, objective, pre-assessment, participatory learning, post-assessment, summary)去安排課程。又或者問題是教材的內容無法針對專業領域的學習者,可能的方案也許是提供相對專業領城的文章配合閱讀策略進行教學教學。又或者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參與不夠,因此利用翻轉教室或專案的方案以學生所熟悉的社群通訊管道進行課程延伸。也可能是因為線上課程的註冊高,但是合格率或完成率低,因此利用引起興趣的討論議題或有趣的影片引發學習興趣,再藉由後台數據作為測量工具來評估影響合格率和完成率的因子是哪些,甚或使用quiz on video也可以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 教學實踐除了要有老師對於教學現場的問題的辨識,還考驗老師對於問題所提出解決方案的創意,同時也要有對於成效指標進行系統性的收集和分析。  講者的影片和投殕片可以見這裡。    

參加「2017年海外華語教師師資培訓營」有感:華語教學離外語教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台灣,台南市首倡以英語做為第二官方語言,市政府的第二官方語言專案辦公室和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在11月中進行「2017國小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 。同一年的,10月31日和11月1日、2日,我也參加了由國立成功大學華語中心和正大管理學院舉辦的「2017年海外華語教師師資培訓營」。成大外文系和成大華語中心,雖然都來自台南,但是對於外語學習的看法有很大的差異。「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 自1990年開始被提出,是一個用來含括過往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的術語。所有能夠成功學習的語言條件在於不把語言作為學科來教授或學習,學習者以第二語言學習學科的內容,它可以是地理、歷史、數學、生物、體育…等。 學習者使用第二語言學習學科內容,而不是學習第二語言以待未來有朝一日能夠運用第二語言。這是成大外文系對於外語學習的看法。 成大華語中心在三天的培訓營中的課程包括:課室活動設計、漢字教學、語法教學、課程設計(以語言任務課為例)和課程設計(以文化課為例)。三天的課程中,語言本身就是學科。學生也在課堂上使用第二語言,但是比較像是為了使用而使用,並不是像CLIL的目標為了學習內容而使用。以「語法教學」為例:語言教師結合實際情景的對話,引入語法點、講解語法點、練習語法點,語言變成學科。「課室活動設計」課程中許多的課室活動也同樣以語言為目標。 雖然成大外文系和成大華語中心都來自提倡以英語做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台南市,但是兩者對於外語學習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異。

CLIL下的學習過程如何評估?

「學習」如何在CLIL的學程下發生?我們需要從學習過程(process)的證據來評估。在課堂中,小組活動時的會話如果能夠轉寫成逐字稿,這對於不了解CLIL的人來說,就有一個認識CLIL的視窗。或者,利用Coyle,Hood and Marsh (2010b) 建議的LOCIT(Lesson Observation and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的方式,將課堂上學習發生的時刻剪輯成不到15分鐘的影片,和學生、和同儕一起分析、探討,也是可以評估學程能夠對於學習過程產生的影響。目前,評估CLIL學習過程的研究多集中於語言方面(Dalton-Puffer & Nikula, 2006) 。而(Airey, 2009) 嘗試將以內容為基礎的前提下和語言表現連結,他測量學習者在科學領域的演講速度和句子長度。 在評估學程中學習過程的影響時,可以從語言的角度來評估,這時焦點可能是語言的功能、句法或語法能力;也可以從使用語言在處理概念或者是否其是否展現理解來看;更甚者,從小組中,彼此協商的過程,語義和文本如何被建構,也是一個評估的角度。 References Airey, J. (2009). Estimating undergraduate bilingual scientific literacy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 1(2), 26-35. Campo, A., Grisaleña, J. & Alonso, E. (2007). Trilingual Students in Secondary School: A New Reality. Bilbao: Basqu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

自評和他評:亦見亦不見

華語文教學實習課程,有一門「自評和他評」的功夫,那是把自己教學的過程錄下來,讓自己有機會再去看自己教學的過程,以及讓其它同學看自己教學的過程。藉由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教學能夠精進。「自評和他評」是一個讓自己進步的好方法,但是如果我們害怕被其它人評鑑,自己埋起頭來而不願意面對自己的過失,那就永遠都不會進步了。《六祖法寶壇經》〈頓漸品第八〉有一段六祖慧能大師和神會沙彌的對話: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戲論!」神會禮拜悔謝。 慧能大師讓神會沙彌說說何謂「本」?何謂「主」?神會沙彌拾人牙慧地把從別人那兒聽到的話,再覆講了一次。慧能大師就說神會沙彌這樣的言行只是耍嘴皮子。神會沙彌於是追問:「和尚坐禪,還見不見?」慧能大師答:「亦見亦不見。」這個「亦見亦不見」就如同自評和他評一樣,就是我們能夠持續進步的來源。 我們「亦見」的是什麼?慧能大師告訴神慧沙彌能夠反省、檢討自己的過錯是我們所見。這就像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對於自己和人共事,是否有不忠的地方?對於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有不信的地方?對於老師所教導的內容,是否有沒有複習的地方?教學錄影的「自評」就像慧能大師說的「亦見」,也像曾子說的「三省吾身」,透過對於自己的覺察、覺照,而清楚自己在教學上的盲點。 那為什麼慧能大師又說「亦不見」呢?慧能大師說要對於自己犯過的錯失檢討,而不是成天檢討別人的錯失,只見他人是非、好惡。美國的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所主張的「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就是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實踐中去學習的,這過程中自然會犯錯。面對自己的錯誤,我們勇於改正;面對他人的錯誤,我們無需加以說長道短。「他評」就是提供一個讓別人能夠給我們意見的管道,藉由他人對於自己教學錄影的評價,我們也會清楚自己可以改正的地方。然而,如果把「他評」變成「評他」,把這個當成是論人是非好惡的工具,那就會辜負了這個工具的美意,我們也無法從這個地方得到更多的進步。 透過「自評和他評」的功夫,我們學習對自己的教學反省、檢討,同時透過他人對於自己教學的評鑑,我們也坦然接受,把它當成是進步的來源。但是,要自己能夠察覺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是「自評」,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就像神會沙彌如果沒有慧能大師指點,怎麼能夠成為日後的神會大師。老師對於學生就是最重要的「他評」,所以我也感謝老師對於個人教學影片的評價,這使得我可以一直進步。

我讀謝國平《語言學概論》的〈語用學〉:適當條件、間接語言行為原則、交談合作原則

關於語用現象的描述和解釋方法,主要有「適當條件」(felicity conditions)、「間接語言行為原則」和「交談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以「說話者對聽者『承諾』做A這件事」為例,其適當條件包括:初步條件(preparatory condition,說話者具有A的能力,而聽者希望說話者做A)、誠意條件(sincerity condition,說話者打算做A)、命題內容條件(propositional content condition,說話者「敘述」他將要做的事A)、必要條件(essential condition,說這句話算是說話者負起做A的義務/責任)。 而「請求」的「適當條件」也可以從四個條件來解釋:初步條件(聽者有做A這件事)、誠意條件(說話者希望聽者做A)、命題內容條件(說話者「敘述」聽者將要做的事A)、必要條件(說這句話算是說話者試圖使聽者做A)。 「間接語言行為原則」:當說話者以陳述句或問句來「陳述」或「詢問」一件事時,該「陳述」或「詢問」在當時的情況下並不適當,但卻又是說話者所做的唯一語言行為,聽者就應該推斷該「陳述」或「詢問」構成另外一些「非表意行為」。 「交談合作原則」下,說話者會盡力尊守「交談準則」(conversational maxims):量的準則(提供足夠資料,不必多於也不能少於當時交談情況的需要)、質的準則(提供的資料要真實,亦即是不是要說出你自己認為是假的或不足信的事)、關係的準則(提供的資料要與正在進行中的交談目的有關)、方式的準則(說話時要清楚,避免模稜兩可的說法,避免不必要的冗語贅詞,要有條理)。

AUA日語課文化課教學:釣魚台緊張情勢,一觸即發

  每每寫關於「華語教學」的論文,我很喜歡說要因應各國、各文化的情況不同而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但是如果學生來源很多的話,你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或內容。比方說,在AUA的日語課,除了我這個台灣人外,還有泰國人一起上課,偶爾還有歐洲人(不知哪國來的)一起上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很難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不過,在每天三小時的課程中,只有我這個台灣人是每天都上第三個小時的。今天難得有另一個台灣女孩和我一起上第三個小時的課,日語老師似乎也是忍了很久想講尖閣島的課程,於是以介紹沖繩為名,偷渡了許多日本人「偽裝」的知識。(幸好,我每週看《文茜的世界週報》,我不會被日本人騙的。) 日語老師有兩個,兩個輪流備課,另一個就當助教。這一堂正好輪到奧田直己老師上課。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前半段聊了一些「要做的事」和「必須做的事」後,講到渡假村後,就開始介紹沖繩文化了!老師從琉球王國說起,琉球王國從西元六○○年開始有有史料記載,於一八七三年被納入日本版圖;一九四五年到一九七二年間,由美國管理;一九七三年,歸還給日本。沖繩的文化從語言(言葉)、食物、音樂到服飾都和日本本土有差別。在家宅前面,會有兩個沙西,張口的是公沙西,閉口的是母沙西,會在門口前面,也會在屋頂上面。另外,沖繩有四十九個島嶼,以及一百六十個無人島。沖繩最南邊的島嶼距離台灣只有一百公里。以上由奧田直己老師所教授。 當我們說,提出有針對性的語言教學方法或內容時,這時候中日關於沖繩中日共同的話題,無非就是釣魚台。奧田直己老師試圖將沖繩作為日本版圖的證據介紹給大家;同時,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地忽略牡丹社事件(或甲午戰爭前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這是日本之所以取得琉球或失去沖繩的關鍵。(也有可能是日本人的教科書內容有偏差,所以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這些事情。)講到沖繩最南邊的島時,這個我就真得不知道那個距離台灣一百公里的是不是釣魚台了!你再看看沖繩那個沙西,樣子看起來和咱們金門的風獅爺是不是很像,發音聽起來也是很像獅子。我認為講釣魚台內容作為語言教材相當恰當,因為這是彼此相關的故事,不過應該更大方地去談論,遮遮掩掩地反而透露出「偽裝」的樣子。 一起上課的女孩子也是台灣人,但在澳洲讀書,所以關於台灣的歷史、地理不太清楚,於是向我確認「琉球」是日本或台灣的?我清楚大概就是釣魚台或尖閣島之類的問題。幸虧我夠機靈,馬上介紹台灣的「小琉球」,同時用我一點點能夠使用泰語和肢體語言,把話題引導向高雄旁邊的「小琉球」。不然,在日本人有意無意地卻又很不大方起提到沖繩,又幾乎沒碰觸的釣魚台,我實在很難若無其事地不去說釣魚台。所以,我還是傻乎乎地在台灣的東北方指出釣魚台,但那是不符合比例尺的,所以有可能指到的是龜山島!唉! 如果我向日本學生上華語時,是不是能更有趣、且大方地訴說著兩地人民對同一個島嶼的不同情感呢?我想我可以比日本人更全面、客觀地講訴這個議題,即使是在語言教學的場閾下…

泰佛寺上禪修班:滅諦

在中台禪寺各分院上禪修班上過許多種,包括:大專青年禪修班、英文禪修班、初級禪修班、中級禪修班,也在不同精舍包括普得精舍、普泉精舍、普天精舍,到最近在泰國曼谷的泰佛寺上禪修班,每個師父都有各自的特色。在我看來,泰佛寺的住持師父的特色就是國學實力雄厚。這一天,我們上苦、集、滅、道的「滅諦」,這個上了好幾次但每次上都覺得好像是新的內容。 滅等於涅槃,因此有人很直觀地說滅就是死,所以涅槃就是死,這是曲解了涅槃的意思。「涅槃」是聖人最終會達到的境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之道。」我們以為中庸是要人在兩個極端中維持在中間的位置。然而,中庸說的卻是應該要學習當自己的主人,讓自己的心念能夠作主。這個「中」,不是絕對位置的「中」,而是要我們觀注自己的這念心。讓這念心達到寂滅的境界,就是「涅槃」。 暫時把朱熹的註放在一旁,我們用佛學再來看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就是成為大人、菩薩、佛,要證道的方法,有以下步驟,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心性,自己的心念要能作主。再來要普渡眾生,慈悲地廣結善緣。最後就能夠達到最終涅槃,聖人的境界。 法門無量勢願學,有許多能夠達到聖人境界的法門,透過不同的方法讓不同的人能夠採納,這就是因材施教。同時,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這就是有教無類。趁在曼谷當交換學生這段期間,我也要好好上禪修班。

造節:華人元宵節在泰國北欖府的詩力諾寺學校

緊接在華人春節之後的就是元宵節。這一段華人新年期間,我試圖將華人春節的氣氛帶到學校去。最後,就以元宵節劃上句點,元宵節過後,一切也回到常軌。元宵節有提燈籠的習俗,於是我讓學生製作紙燈籠。 通常配合特殊節慶的華語課程中,我會讓課程的學習內容中包含「語言」和「文化」的成份,但是由於這堂課我打算讓學生製作燈籠,所以除了一開始簡單地複習「新年快樂」和「元宵節快樂」之外,後面就都是純粹的文化課程了! 課程開始前,我先在黑板或白板上畫了阿妹和阿弟,只要綁包包頭、穿旗袍,學生們看了就會叫「阿妹」,而「阿弟」則要穿長袍馬褂。阿妹提燈籠,阿弟放鞭炮。另外,還要有一碗湯圓。有了這些板書的佈置之後,就可以開始上課了! 首先,讓學生們知道元宵節是華人春節假期的最後一天,而這一天人們會吃湯圓,也就是元宵。接著以泰語述說元宵節的由來,同時可以讓學生知道「紅色」在故事中所象徵的意涵,學生們因此能夠聯想中國城張燈結綵是怎麼來的。在故事之後,就進行紙燈籠的製作。由於學生們大部份不富裕,交待的事情也健忘。所以我會準備多餘的紙、剪刀和白膠和學生們一起使用。大多數學生能在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完成紙燈籠。這個屬於比較輕鬆的課程也提醒學生們開始收心了!(其實,是給老師收心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