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行者」頂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項的光環,似乎能夠吸引更多票房。第一次聽到送行者這部電影,是林佑威扮禮儀師為送行者宣傳;第二次聽到送行者,是陳文茜在電影得獎後,在世界週報上的介紹。碰巧有喜滿客的電影卷,就到電影院看送行者一片。我看的電影前一個場次,正好是龍巖集團的包場,這些人生旅途最後的送行者,的確令人感佩。 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男主角的樂團解散了,被迫回到故鄉山形縣,找到了「旅程」服務的公司,應徵後才知道是擔任禮儀師,負責納館的工作。男主角的老婆不能諒解,於是離開男主角。然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太太看到男主角那份對得工作的熱誠和負責任,兩個人又和好了。 此電影的配樂相當好聽,看到片頭就知道原來是「久石讓」負責配樂。很奇怪的是,「送行者」這樣「可能」會哭的電影,整個電影卻能讓人感到詼諧的幽默,但這不是搞笑,且仍能感覺到那份對長者、亡者和長屬的關懷。 我們不必要執著身體,但人還活著的時候會吃、會喝、會排洩,這就是為了身體的正常運作;人死了之後,這念心已經不在身體上,但人們總是希望它漂漂亮亮的,就像生前一樣,家屬看了也能安心地「送行」。 禮儀師或送行者就負責這個「漂漂亮亮」的工作,或許生前沒有時間、精力、金錢去打扮,但在人生旅途的終點,至少要畫上一個完美的句點。然而,這樣的工作卻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勝任的,這樣的工作有時候甚至是讓人瞧不起的。我們必須感謝喪葬業者的默默付出,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沒有任何一個職業是對社會沒有貢獻的。 下面為預告片:
Category: 日韓電影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
絕不後悔
接下來的這個星期六,我將到韓國旅行,在出發前往韓國之前,找了一部韓國電影來觀賞,「絕不後悔」。絕不後悔說一個來自鄉下的孤兒在首爾奮鬥並認識一個有錢人的故事。故事轉折的地方或者你預期會發生的通通超乎你的想像,大概是文化差異使然。對照身邊的韓國朋友,大概也能略知一二,韓國人的特色,應該就是愛恨分明,講話很大聲。下面分享觀影心得,並附上電影。 從鄉下到都市,從貧窮到富裕,主角洙民經歷了這樣的階段,這完全是建立在洙民在牛郎店工作的關係。韓國的牛郎店可以點陪侍,而這些陪侍會陪客人在包廂中唱歌並取悅所有人,在包廂脫得一絲不掛是家常便飯。有些客人會把陪侍帶出場,去做愛做的事。從電影中,無法得知性交易在韓國是否合法,不過尺度仍然超越我的想像。對於性工作,希望大家建立正確的概念,我推薦下面這個網站「西門町奇緣」。 洙民曲折輾轉才和澤民在一起,然後外在社會不允許,父母、未婚妻或朋友。無法隨著自己的心念作主,往往超成更糟的下場。社會給予同性戀朋友一個無形的壓力,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是同性戀,這樣可能無法傳宗接代而且很丟臉;未婚妻更不希望未婚夫是gay,因為這說明自己是連男人都不如的;朋友認為住在都市裡的人都不是真心愛人,不能相信。每個人都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想,甚至以正向思考來想事情。小孩若是同性戀,那家裡又多一個兒子能夠孝順父母; 未婚夫是gay,幸好是輸給男人,不是輸給其它女人;都市的人拜金,但卻是孤單更需要人愛的。正向思考,讓世界更快樂。 看完此電影,某些場景讓我聯想起「曼谷愛情故事」,例如兩個男主角通通住在陽台頂樓,這是兩個比較度很高的電影。
不可饒恕
還沒到韓國,我卻迷上了韓國電影,剛剛又看完了一部韓國電影叫作「不可饒恕」。這是一部發生在軍營的電影,新兵李承永和上司柳泰正是高中同學,兩人入伍的時間差一小段,因此一個較高一個較低。在軍隊中,泰正會照顧承永,但泰正退伍之後,只剩下承永一個人在軍營中了。韓國和中華民國一樣,行徵兵制,對崇尚人權的我而言,當兵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影片中兩個人自殺了,我想和僵硬的軍營文化脫不了關係,除了生理和社會的健康之外,心理的健康也是影響一個人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下面為觀影心得: 進入任何一個組織,都需要時間去了解並適應該組織的文化,你可能喜歡該文化,你可能排斥該文化,然而,若這是非自願地進入該組織,學習調適自己的心理就成為很重要的課題。在國家機器下,許多制度或法律對某些人而言是不合理的,例如:強迫不想當兵的人當兵、一男一女才能結婚、可以出賣勞力卻不準在床上出賣勞力、抽菸和吸毒一樣卻允許抽菸、吸毒不影響他人卻被禁止。社會是由一群一群人組成的,然而多數暴力卻會少數人覺得受到壓迫,離開不適合自己的國家或許是唯一的方法,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有能力離開原生國家,自殺就是另一條解決途徑了。但以佛家的角度來看,因為過去造的業,現在必須承受,自殺是無法解決問題,該受的業,來生只會更苦不會減輕。好比一杯水,鹽巴在裡頭就是業(不好的),你能透過加糖(作功德)讓這杯水不至於那麼難喝,但仍然有鹽(業)在裡頭,但你若只是把水倒掉(自殺),之後再把水倒進杯子中(重生,可能為人可能為動物,總之在六道輪迴),這些鹽(業)還是必須承受。因此,自殺無法解決問題,問題仍然要面對。 影片中,兩個人都是在被自己所愛的人訓了一頓之後自殺了,溝通是藝術,溝通可以讓人努力向上,也可以讓人沮喪地想要自殺。所以事情都可以透過溝通解決,或者就是佛雷勒(Paulo Freire)說的「對話」。當經濟和環保變成天秤的兩端時,如何取得平衡就要靠溝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雙方應該溝通、對話,而不是妄自猜測對方的想法,雖然同理心很重要,但「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 這是一個沈重的電影,有點不健康,畢竟兩個人自殺了!不過比起一些愛嚇人的鬼電影,還是值得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