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學佛的心得

向六祖大師學習:從柴夫到僧人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講經因緣是韶州韋刺史來向六祖大師請法。刺史和其官僚共有三十多人,也有一些讀書人二十幾個,另外有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共一千多人都聽這六祖大師的說法。過去沒有麥克風,這麼多人要怎麼同時聽到六祖大師的說法呢?我們雖然無法推測當時代的技術是如何可能的,但和現在師父說法,弟子聽法的心情是一樣的,即弟子肯定是秉持著恭敬心來求法,佛法從恭敬中求,法才能入心。六祖大師不留一手、全盤托出、提綱挈領地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完畢。直接告訴我們,這個真心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在日用當中若用清淨心不管行住作臥,一分鐘的清淨就是一分鐘的佛,一小時的清淨就是一小時的佛。佛就是覺者,成佛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只要清淨心現前就是佛、就是覺者。而我們就是因為有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我們無法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減去我們的煩惱,我們就是佛。雖然我們知道要減去煩惱,但我們不知道具體要怎麼做?六祖大師從自己的生平說起,提供給所有人一個參考的樣本。 惠能大師的家境不好,從小就要砍柴、劈柴、賣柴。有一天他給叫柴(一個叫瓦斯的概念)的人家送柴過去,收過柴錢之後,聽到有人在唸《金剛經》。六祖大師和這個唸《金剛經》的人攀緣之後,知道嶄州黃梅縣東禪寺的五祖弘忍大師在講《金剛經》,也勸弟子讀《金剛經》以見性成佛。惠能大師知道這等好康的事情之後,把收到的柴錢拿回家安頓家裡的母親,就離家赴東禪寺了。以前不能坐飛機,惠能大師下了好大的決心,走了三十天才到東禪寺,見到五祖大師。 禪師總是會透過總總問題堪驗弟子的修行的狀況。惠能大師拜見弘忍大師時,馬上收到第一次的考驗。弘忍大師知道惠能大師是嶺南人且想求成佛之後,問惠能大師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獦獠是一種野獸,可能是像喜馬拉雅山上的雪怪或是北美的大腳怪的概念。簡單地說,就是調侃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反脣相譏地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利?」弘忍大師給惠能大師的第一次堪驗就在此畫上了句點。 師父堪驗弟子的公案,在現代也不斷地上演。中台山上有個法師,姑且稱他為見謎法師好了!有一次見謎法師打完禪七之後,遇到老和尚。老和尚問見謎法師說:「你從哪裡來?」見謎法師當時在台中的精舍服務,於是回答老和尚說:「我從台中來。」就在回答過後的當下,見謎法師立馬就後悔了。來自心裡的聲音,簡稱謎之音,「身體從台中來,回台中去;這念心是沒有來,沒有去的。」這次堪驗似乎只能以「再接再厲」告終了。

讓煩惱更具體地被思考

惠能大師的「惠」,以法惠施眾生的意思;「能」指的是能作佛事。如果能夠有這一層面的認識,就不會再慧能、惠能傻傻分不清楚了。我們很容易就要別人「放下」,我們要人放下對學業、感情、女色、親情、學業、政治…等的執著,我們總是用個很籠統的名相試圖去蓋括所有的煩惱,然而我們並未仔細地思考這樣的煩惱真實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我們如何去化解。 有人提到,放不下「學業」,對於自己未來該何去何從感到手足無措,無法放下對於成績表現的執著,即使要不要考研究所都困擾著自己,想也困擾、不想也困擾;也有人提到,放不下對「完美」的執著,因為害怕做事情無法十全十美,所以一直遲遲不動手去做,結果拖到最後關頭才去執行,於是又重蹈追求完美的覆轍;有人放不下出生地的紛擾的「政治」,因為自己身在台灣,但是對於香港佔中所引發的一系列效應,使得自己對於在香港的父母、狗狗特別放不下。面臨「滅頂」活動的頂新集團放不下的就是對於「利潤」的追求,為了擴張版圖、壓低成本,不惜犧牲消費者的健康。不論對於學業、完美、政治或利潤…等,人們有無窮無盡放不下的東西。 對於人生中無窮無盡的煩惱,我們可以從《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去尋找解藥。

佛教禪宗臨濟法系簡介

《六祖壇經》,全名《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由唐朝門人釋法海記錄惠能所說的事跡。一般來說,佛所說的記錄,我們稱之為「經」;而佛弟子所說的記錄,我們稱之為「論」,例如:《大乘起信論》和《大智度論》。《六祖壇經》在華人社會以「經」稱呼,可見六祖惠能大師地位之崇高。然而,六祖惠能大師的肉身曾經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紅衛兵破壞,紅衛兵用鋸子從惠能大師的脊椎鋸開,竟然從裡面留出鮮紅的血,而且五臟六腑都還完好。紅衛兵當時嚇死了,遂用金漆給封了起來。文化大革命過去了,六祖惠能大師仍是中國佛教徒學習的對象。國學大師錢穆先生也曾說過中國人必讀的七本書,分別為《論語》、《孟子》、《莊子》、《老子》、《近思錄》、《傳習錄》、《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既是佛教的經典,更是中國人的經典。 六祖惠能大師,是禪宗的法脈在中國的重要標記。若我們只看臨濟法系的歷代祖師,自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從南嶽懷讓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百丈懷海禪師、黃檗希運禪師後,由臨濟義玄禪師開始為臨濟一世。 六祖惠能大師以前,從先知先覺的釋迦牟尼佛,至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初祖的達磨祖師,禪宗傳到中國來。達磨祖師是東土初祖,慧可大師為二祖。慧可大師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其斷臂求法的故事。而當慧可大師請求達磨祖師開示諸佛相傳的心法時,慧可問祖師說:「弟子心未安,乞求師父為我安心。」祖師言:「把心拿來,我為你安心。」慧可當下覓心了不可得,答道:「我找不到我的心。」祖師言:「我已為你安好心了。」如此問答慧可大師就有所悟。 三祖僧璨也和二祖慧可大師有類似的遭遇。僧璨出家前找到慧可大師,向慧可大師說:「弟子身體不好,請和尚懺罪。」慧可大師如法炮製也向僧璨說:「把罪拿來,我為你懺罪」僧璨接著答說:「覓罪不可得。」慧可大師接著就說:「我已為你把罪懺了!」 四祖道信和三祖僧璨之間也發生過類似的對話。道信還是沙彌的時候,向僧璨大師說:「請師父教我解脫法門。」僧璨大師回答說:「誰綁你?」道信答說:「沒有人綁我。」僧璨大師接著說:「那何必求解脫?」 慧可大師曾經想安的「心」、僧璨大師曾經想懺的「罪」,甚至道信大師曾經想求的「解脫法門」,都是虛妄的。既然是虛妄的,只要不理它,自然就不見了。正如僧信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外在環境沒有好壞,都是由我們內心去判斷才產生好壞。境界本來是中性的,是我們的妄想使它變好或變壞。只要我們放下,我們的妄想執著自然不會產生。 禪宗心法,一脈相承至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哇哇落地的那一天,家裡來了兩個僧人,僧人知道這個小嬰兒還沒起名字,於是給它取了個「惠能」。惠,是以法惠施眾生之意;能,能作佛事。惠能大師的出生就是註定弘揚佛法。 在惠能大師之前,包括西天、東土,都是一祖傳二祖、二祖傳三傳時期,是為「靈山單傳,一枝獨秀」。從惠能大師到虛雲老和尚,繁衍了臨濟、曹洞、法眼、溈仰、雲門五個宗派,一花開五葉,是為「曹溪普傳,蘭桂騰芳」。隨著時節因緣不一樣,中台禪寺為了適合現在人的需要,開始了「中台廣傳,落地生根」的時期。多虧中台禪寺,中智佛學社的社員們能夠透過祖師所傳下的禪法去認識自己。

永無止盡的織下去:學會放下

影片中的女主角看到不斷變長的圍巾,於是手也停不下來、不斷地編織。織毛線進入了一個永無止盡的循環,好像一段不忍割捨又盲目的情感;也好像研究生投入三年、五年的論文,等待著我們用剪刀的時刻,剪刀的使用可能是畢業證書的取得也可能是休學申請書的遞件;也好像頂新國際集團,一個夠大、夠有錢的集團,為了營利不斷地編織下去、編織下去,直到這個企業的名聲毀於一旦,也把自己丟到無底洞去了。它讓我們反省生活中,是不是有什麼放不下的東西? 有些人放不下愛情、有些人放不下親情(父母、小孩)、有些人放不下過去而活在懊悔中、有些人想把事情做好而顯得雞蛋裡挑骨頭而龜毛、有些人放不下學業成績、有些人放不下金錢就像織圍巾一樣多多益善。名利、人際關係、網路、外貌、友情……等,有太多生活裡讓人放不下的東西。 關於外貌,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有一個相當漂亮的美女時常感到困擾,感到困擾的原因來自於是因為自己長得太美了!無時無刻都有排隊的人龍要和他約會、追求。這一天,美女來到禪師面前,向禪師詢問:「我太漂亮了!我放不下我的美貌,我該怎麼辦?」禪師二話不說,水瓢舀起水來就向美女澆去。美女當下頓悟貌稱:「禪師就是要我『心如止水』,我懂了!我懂了!」禪師接著說:「善哉!善哉!我是要你把妝卸了!」 這學期,我們將向六祖大師學習,希望可以從《六祖壇經》之中,找到答案。

民國一百三年度夏季學界禪七:爭作老婆婆第二

在中國大陸,人人向雷鋒學習,爭作時代好人;在台灣,我覺得我們應當向老婆婆學習,學習作老婆婆傳人。禪宗公案裡頭的主人翁以及後世聽禪宗公案的我們,都因為老婆婆而使得「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變得如此理所當然。 最耳熟能詳的大概就是德山禪師的公案,德山禪師早期用扁擔而不是USB帶著《青龍疏抄》,而且鑽研《金剛經》頗有心得,所以人稱周金剛遇到的那個賣點心的老婆婆。老婆婆問周金剛:「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不知你想點的是那個心?」,這一問把周金剛問傻了!這一問也成為千古傳誦的名言佳句。 老婆婆大概是菩薩來指導學人、僧人的化身,另一個公案的主人翁是禪和子。禪和子喜歡「定」的感覺,但是在禪堂坐會有人敲引磬、在山中會有野獸叫,這個會影響他的「定」,於是開始行腳。就是因為行腳,所以又遇到老婆婆,老婆婆發心護關,讓禪和子安心閉關三年。到了出關那天,老婆婆讓自己的小女兒去抱抱禪和子。小女兒一看到禪和子高興地向禪和子抱去說:「快說!快說!」禪和子就答說:「枯木倚寒崖,三冬無暖氣」。這個如同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兩句話,仍是「定」,老婆婆就把禪和子趕出去。禪和子心感慚愧沒能悟道,於是繼續行腳,後來又行腳到老婆婆的家。老婆婆果真是菩薩化身,仍為禪和子護關三年。三年後,一樣叫小女兒上前抱住他說:「快講!快講!」這回禪和子回答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要給你婆婆『知』!」公案就在這個地方結束了。禪宗公案結束之處,通常就是主人翁開悟之時。 周金剛的老婆婆雖沒給周金剛致命的打擊但給了後人建立正知見的路頭;禪和子的老婆婆相信人人本具的佛性,迷悟只是在一念之間,於是禪和子就在老婆婆的護念下開悟了。老婆婆即便沒有最佳女主角,也是最佳女配角。所以我也要發願作老婆婆傳人、作老婆婆第二。 禪宗公案結束之處只是主人翁開悟之時,公案後面沒有繼續說的是主人翁經過幾個年頭的精進修行之後證道的過程。「悟後起修,方是真修。」 整型廣告總是喜歡用「整型前」和「整型後」對比;那麼,「打七前」和「打七後」,我的清淨心/菩堤心/覺性有什麼不一樣呢?有什麼不一樣嗎?「天『知』、地『知』、打七的學員都『知』!」迷悟只是在一念之間。 感恩師父廣傳心法、續佛慧命。傳晨合十!阿彌陀佛。

從七周緣慈開始,不要讓發脾氣變成習慣!

慈悲觀中有兩個主要的觀行,他們分別是七周緣慈和四無量心。今日社課,師父開示七週緣慈的修行方法。 慈悲的對立面就是嗔恚,嗔恚就是容易生氣、不耐煩,而修慈悲觀就能對治我們的嗔恚心。思考一下,會讓自己生氣的「人」、「事」、「時」、「物」有哪些?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生氣,我們也很容易對在很忙的時候接到任務而生氣,我們也很容易對一個自己寶貝的物體受到損害時生氣,我們多多少少對一些「事」、「時」、「物」會生氣。然而,生氣排行榜的前一百名,讓你列舉不完的就是「人」。嚕囌的人、嘮叨的人、做事很慢的人、藉口很多的人、講話很大聲的人、走路很慢的人、沒有效率的人、講不聽的人……等。最容易讓你生氣的就是「人」。 以前有一個小朋友,很容易生氣,爸爸就跟這個小朋友說:「每次你一生氣之後,就到竹籬笆去釘一個釘子。」就這麼釘呀釘!這個小朋友釘了三十七個釘子之後,他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生氣而可以控制生氣了。這時候,爸爸又跟小朋友說:「現在只要你發現你能夠控制生氣的時候,你就從竹籬笆拔起一個釘子。」一個釘子、一個釘子被拔起來之後,竹籬笆上的釘子都被拔掉了。這時候,爸爸再問小朋友:「釘子一個一個被釘上去,又一個一個被拔下來了,竹籬笆還是原本的那個樣子嗎?」人們在生氣的時候,就是向另外一個人釘了釘子,即便時過境遷,那個被釘了釘子的人,已經不再是像原先的竹籬笆那樣了。 另外還有一個人,每次生氣就會回家跑三圈。他的朋友知道了,非常不解這個行為,於是問這個人為什麼一生氣就回家跑三圈。以前這個的家非常非常小,所以每次在外面還人家生氣、吵架的時候,回來跑三圈之後,心裡就會想:「我的家都已經那麼小了!怎麼還有閒功夫跟別人在那邊吵架、生氣!」開始這樣想之後,自己就努力打拼事業,房子就越蓋越大。但是一生氣還是會回家跑三圈。房子越蓋越大,要跑的圈也就越大,一邊跑一邊就會想:「我的房子都蓋那麼大了,沒有人的房子像我的房子那麼大,我還有什麼有好生氣的!」於是,每次跑三圈之後,這個人就不再生氣了。 我們常常會對別人生氣,那是我們對於自己要生氣的心沒有覺察。如果能夠覺察到要生氣的心,生氣就不會發生。但是生氣如果已經發生了,這時候就要懺悔,進一步能夠發願,希望受到我氣的人能夠因為我過去做的好事原諒我,而且要一直堅定相信自己過去做的好事是能夠使那個受氣的人得到轉變。如此,我們和那個受氣的人原先惡的因緣就會逐漸變成善的因緣。 但是,當我們不容易覺察或關照每一個我們曾經生氣過的人的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七周緣慈」來迴向。七周緣慈,簡單地說,就是將自己累生所修相當於一禪、二禪、三禪的功德迴向給上親、中親、下親、上冤、中冤、下冤和中間人。「親」指的是自己周遭的人,「冤」指的是「親」的冤親債主,「中間人」則是非親非故的眾生。上、中、下則是自己和「親」的關係。「上」包括父母、師長、長輩;「中」包括兄弟、姊妹、同學;「下」如學生。如此反覆迴向依序再反序來回七周,稱七周緣慈。 請試想以下情境:你的朋友無視你的存在時,你會如何反應?你的朋友對你講話苛薄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你的朋友惡言相向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你的朋友看不起你的時候,你會如何反應?以牙還牙是我們最直觀的反應。我也無視他的存在、我也對他講話苛薄、我也惡言相向、我也看不起他。我們通常討厭這樣子的人,但是不知不覺中,我們自己也成了令人討厭的人了。那個我們討厭的人,把我們自己也變成讓人討厭的人了。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我們所討厭的人都能夠當成我們親近、喜歡的人,送他們禮物、把功德迴向給他們,那麼彼此之間的因緣肯定就會改變。這也就是所謂的怨親平等,菩薩道的落實。  七週緣慈的詳細作法,可以參考中台世界網頁上的說明。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華語傳唱版、閩南語傳唱版、粵語傳唱版、日語傳唱版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再過幾天,我將到中台禪寺參加大專禪七,前提是背好《心經》,所以我也上網好好背背心經,同樣的漢譯《心經》在不同語言的傳誦下,有不同的妙音,包括:華語、閩南語、粵語以及日語,集結如下:華語版本有二,齊豫和黃思婷演唱: 閩南語版本有二: 粵語版本有二,譚詠麟和群星演唱: 日語版本有二:

九皇齋:在泰佛寺的大寮出坡

  中台禪寺在台灣和海外都有分院精舍,每個精舍都各自的風格和氛圍,在泰國的精舍,也就是泰佛寺,有來自各地的華人,有台灣的華人、大陸的華人,也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華人,也有泰國本地不一樣的華人。泰國的華人有生活在曼谷,很富有的華人;也有來自泰北孤軍,生活沒有那麼好的華人。除了華人之外,有一些泰國人常期在大寮煮菜,是固定班底,我也快要成為固定班底了!有人說廚房像戰場,煮菜就像打仗,九皇齋期間,這句話給我的體悟特別深刻。每天十二點,在迎接來精舍吃齋的客人之前我們會小忙一下。主廚煮菜,小廚切菜、瞎搞,小小廚如我就去洗水果、上菜、跑腿。十二點前,只是「小忙」,十二點之後才是重頭戲。菜一吃完就要補菜;有人招待客人,提供餐具。更難的是,人數來得超過預期時,你要快點衝回廚房,在幾分鐘內快速地生出菜來。這實在是考驗主廚的功力,要馬上而用現有的素材變出菜色。 九皇齋期間,精舍的師兄們都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從家裡準備了甜品、麵線,讓來吃素的朋友們可以吃飽、吃好。也有師兄提供食材,讓大寮的菩薩們直接煮。這個對主廚又是另一個考驗。有時候,菜單想好了,但馬上要變出新菜色來!因為別人提供了食材,不煮出來給他看一下,他說不定下次就不再提供了!也有人提供表演節目,以此供養與會大眾,讓大家在吃飯的時候,同時有心靈的饗宴。總之,大家都卯足了全力地要讓大家在九皇齋期間吃到美味的素食。 但是饗宴的光鮮亮麗過了之後,就是要清理碗盤的時候了!清理碗盤的時候,人就少了!這時候會留在大寮幫忙洗碗盤的,大概就可以說是固定班底了!我就是可以在事前幫忙切菜、上菜,事後還能幫忙清理碗盤的固定班底。因此,我想我修了很多福報,大概五十年該洗的碗盤都洗了!

透視妄想的本質

  如果我們看電影,深深地被電影所吸引,甚至電影結束了,仍對電影劇情、場景流連忘返,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太入戲了!如果再入戲一點,假戲真作,以假為真,甚至影響了生活,那我們大概會說這個人是神經病!覺悟的人,如世尊,大概會覺得我們都是神經病,因為我們都把妄想當成是真實存在的事實了!妄想怎麼來?妄想源自於我們對事物的本質沒有正確的認知。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主要不離以下概念:因緣果報、緣起性空及中道實相。 好的果來自好的因,如果想要有好的果,就要先有好的因;如果想求好的果,卻沒有在因地上努力,那終究不會有好的果實。如果能知道因緣果報,果報現前時,能夠認知其為過去因所使然,如此就是不會受苦。 知道這些因緣果報的本質就像看電影,就像作夢一樣,自然就不去執著,也就會知道緣起性空。 金剛經這麼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可,即見如來。」如果能夠認識緣起性空,就會契悟這個人人本具的佛性。 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包括我們的身體,都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是因緣果報的形成,不需要執著,更不必要迷戀。儘管如此,這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好好照顧我們自己身體。因為我們仍有舊業,因為我們仍無法透視虛妄的本質,因為我們偶爾仍是個神經病。 因此,當我們認識妄想的本質之後,我們仍要常常練習,常常思惟。如果能夠習慣成自然,認識妄想的本質後,之後就可以透視妄想的本質了。

泰佛寺上禪修班:八正道之「正見」

  上週去那拉堤瓦當《那默默的一群》,所以我沒去上禪修班,那堂課我相當期待,我也知道它非常重要。師父慈悲,幫大家複習上一週的內容,我也趁這個機會快點學習。只寫下一些關鍵字,包括:三十七住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利、七覺知和八正道。除了八正道還有機會聽師父上課外,其它的恐怕就得惋惜了!八正道的第一個是「正見」,有了正的思惟,就可以有正的言語,就可以有正的行為,身口意三業都能清淨。釋迦牟尼佛在證道之後,轉經說法四十九年,其主軸不離以下三個前提:因果(隨緣消舊業)、緣起性空(體冤入道,喜風不動)以及中道實相(人人都有本具的佛性)。在前提正確地被建立後,而後才能真正入道。 有一次,世尊和弟子們在路上看到一條蛇,還有幾步之遙,弟子們都想了辦法要解決這個難關。弟子們分成兩派,一派說要快點把這條蛇給殺了,否則牠會去傷害別人;另一派則說,要給牠放生,跟牠結善緣。世尊不發一語,直到一行人更接近了這條蛇後,才發現那不是蛇,那是草繩。弟子們以為是蛇,所以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但事實上那不是蛇,只是一條草繩。因此,如果我們要先建立正確的認知,而後才能有正確的解決之道。否則只是徒勞無功。 《圓覺經》上是這麼說的:一個有眼翳病的人在空中看到了一朵花,而且到處跟別人說有一朵空中花在那邊。等到他的眼翳病好了,眼睛看清楚了,又說空中花不見了!他犯了什麼邏輯上的錯誤?本來就沒有花,卻說花「消失」了!是眼翳而不是空中花,一開始就知道是眼翳,怎麼會有空中花! 八正道第一個「正見」,其最為重要,由其為前導,其餘的正道就能現前。 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緣起性空,因此也無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