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雜學

語言的力量:從語言學角度解析「只有懶惰的修行人,沒有成不了的佛」

「只有懶惰的修行人,沒有成不了的佛。」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語,實則蘊藏著深厚的語言藝術與哲學思想。它不僅在佛法上具有啟發性,也在語言表達上展現出極高的說服力與感染力。本文將從語言學的四大層面:語法結構、語意分析、語用功能與修辭手法,全面解讀這句佛教語錄的深層力量,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佛教智慧與語言的關聯。 一、語法結構分析(Syntactic Analysis) 這句話的基本語法結構是: 「只有 A,沒有 B。」 這是一種對比句式,中文中常見於強調語句,用來對照兩種情況,強化語者的主觀判斷與情感立場。 這句話雖然表面上有兩個主語,其實蘊含著一種條件與結果的推論結構,即: 「只要不是懶惰的人,就一定能成佛。」 透過語法的設計,語者將「修行是否成功」的關鍵,明確地歸因於個體的努力與精進。 二、語意分析(Semantic Analysis) 從語意層面來看,這句話傳達了兩個核心概念: 這樣的語意安排,不僅讓句子具備啟發性,也營造出一種希望與積極奮進的氛圍,尤其適合用來鼓勵初學佛者與修行者。 三、語用功能分析(Pragmatic Analysis) 從語用學的角度來看,這句話屬於典型的激勵性話語(motivational speech)。它不僅在語氣上強烈、堅定,更在語境上具有以下幾種語用功能: 在實際語境中,這句話極有可能出自一位師父、長老或佛教導師之口,作為對弟子懈怠時的提醒與激勵。 四、修辭手法分析(Rhetorical Devices) 本句語言雖簡潔,卻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來強化語意效果: 五、語義焦點與話語立場(Focus and Stance) 這句話的焦點詞是「懶惰」,整體語意並非在探討佛果是否困難,而是將焦點放在修行者自身的努力程度。 語者的話語立場明確且堅定: 這樣的立場不僅具有佛教精神,也具有現代心理學中強調「內在控制感」(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的正向價值。 六、結語:語言是信念與意志的傳遞者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只有懶惰的修行人,沒有成不了的佛」這句話是一個兼具語法巧思、語意深邃、語用明確與修辭精妙的典範句式。它用簡潔的語言,傳達出強烈的信念: 成佛之路,唯精進者可行。 這種語言形式,不僅具有文化與宗教的教育意義,也展現出語言在人類社會中作為價值傳遞與情感動員工具的強大功能。

臺灣的國際地位博弈:全球「一個中國」政策的五大陣營解析

臺灣的國際地位一直是國際政治的焦點議題,尤其在中國積極推動「一個中國」政策的影響下,各國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呈現多元且複雜的局面。雖然中國試圖塑造「國際社會普遍支持一個中國政策」的形象,但全球對此議題的態度其實並不一致。最新研究顯示,全球 193 個聯合國會員國在對臺灣的立場上,實際上可分為五種類別,從完全支持臺灣的「臺北陣營」,到全面支持中國的「北京支持派」,展現出台灣問題在國際外交上的不同層次。 這項分類不僅有助於理解各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也揭示中國透過外交手段塑造全球輿論的策略。透過這篇文章,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五大陣營的特徵、全球趨勢的變化,以及這些立場對臺灣的未來可能帶來的影響。 五大「一個中國」陣營解析 1. 臺北陣營(Team Taipei) 臺北陣營指的是目前仍與臺灣維持正式外交關係的 11 個國家,這些國家在國際場域中不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並持續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場合為臺灣發聲。然而,隨著中國的外交攻勢不斷擴大,臺灣的邦交國數量已經從數十個減少至 11 個,且未來可能進一步下降。這些邦交國大多數是位於中美洲、南太平洋與非洲的小型國家,部分國家在中國提供的經濟與基礎建設援助吸引下,可能面臨轉向北京的壓力。 2. 維持現狀派(Status Quo-ists) 維持現狀派包含40 個國家,這些國家雖然承認北京政府,但對於臺灣的主權問題則採取模糊立場,並未公開支持中國對臺灣的領土聲索。這類國家的官方立場通常使用「尊重(respect)」或「認知(acknowledge)」等詞彙,而非「承認(recognise)」或「支持(support)」,以保留外交彈性。 這類國家大多是歐美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加拿大等。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並不完全相同,雖然美國承認北京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並未承認中國對臺灣的主權。同樣地,許多歐洲國家也維持模糊立場,避免完全接受中國的主張,以維持與臺灣的貿易、文化與安全合作關係。 3. 混合訊號派(Mixed Signallers) 這類23 個國家的立場介於維持現狀與支持北京之間。這些國家承認北京政府,也接受中國對臺灣的主權聲索,但未明確支持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這可能反映出部分國家在外交表態上的戰略模糊性,或者因為內部政治因素而維持某種程度的彈性。 這些國家通常會在不同的國際場合中表達不同的立場,例如某些國家在中國主導的國際會議上表示支持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但在與西方國家合作時,則避免公開重申此立場。 4. 傾向北京派(Beijing Leaners) 這類30 個國家的立場更接近中國的官方論述,明確支持「一個中國原則」,並接受中國對臺灣的主權聲索。這些國家大多與中國有密切的經濟合作,例如東南亞、拉丁美洲與非洲的部分國家,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與投資關係,使其更傾向於接受中國的外交要求。 5. 北京支持派(Beijing Backers) 這類89 個國家不僅支持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更進一步支持中國「實現國家統一」的努力。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的官方立場通常未強調「和平統一」,這可能被解讀為某種程度上默許中國使用非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 這類國家多為中國的重要盟友,例如俄羅斯、北韓與部分非洲、中東國家。這些國家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上,經常與中國站在同一陣線,並在關鍵議題上支持中國的立場。 全球態度趨勢與臺灣的外交處境 根據最新研究,全球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呈現出幾個明顯趨勢: 結論:臺灣的未來挑戰與可能對策 中國透過外交手段成功塑造了「一個中國」的全球敘事,使得臺灣的國際空間日益受到擠壓。未來,臺灣可能需透過以下方式應對: 🔵 強化與「維持現狀派」國家的合作,深化與歐美國家的貿易與安全關係。🔵 推動全球輿論影響,透過國際媒體與非政府組織提升臺灣的能見度。🔵 靈活運用經貿優勢,透過自由貿易協定(FTA)與區域經濟合作,增加與國際社會的連結。 隨著全球局勢變化,臺灣需要更具彈性的外交策略,以維持自身的國際影響力,確保在全球政治棋局中的一席之地。

LLM 訓練三階段解析:從 AI 學習到公平性與智慧應用

LLM(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過程涉及三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的學習目標與技術方法皆有所不同。透過這些階段的訓練,模型能夠掌握語言規律、執行特定任務,並進一步提升其回應品質與人類偏好匹配度。此外,我們還可以從佛教智慧的角度來探討 LLM 訓練的公平性與多樣性,確保 AI 在應用中能夠真正發揮正向影響。 一、LLM 訓練的三個階段 1. 預訓練(Pre-training) 目標:學習語言的統計規律,包括詞彙、句法、語法及語義的關聯性,使其具備基本的語言能力。 方法: 學習內容: 2. 監督微調(Supervised Fine-tuning) 目標:讓模型學習特定任務,例如問答、摘要、翻譯、對話等,確保輸出符合人類期望的格式和內容。 方法: 學習內容: 3. 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HF) 目標:讓模型能夠評估自身輸出的質量,使其更符合人類偏好,提升準確性、連貫性及適當性。 方法: 學習內容: 二、LLM 訓練的挑戰與潛在偏見 LLM 的訓練可能導致慣性思維、固化思維、甚至偏見,這與訓練數據的來源、模型的參數設計、強化學習策略等因素息息相關。 1. 訓練數據的影響 LLM 的訓練數據可能來自不同來源,如書籍、新聞、社交媒體、政府文件等,這些數據並非中立,而可能帶有文化、政治、社會價值觀的偏見。 2. 模型參數與學習方式的限制 3. 強化學習(RLHF)的影響 RLHF 依賴人工標註者的偏好,可能導致模型在回應政治、文化等敏感話題時,偏向特定的價值觀。 三、如何提升 LLM 的公平性與多元視角? 我們可以從佛教智慧的角度來探討 LLM 的公平性與多樣性,透過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來減少偏見並提升模型的適應能力。 佛教智慧中的三種智 在佛教智慧中,**妙觀察智(Pratyavekṣa-jñāna)、平等性智(Samata-jñāna)、成所作智(Kṛtyānuṣṭhāna-jñāna)**這三種智慧代表不同層次的認知與行動能力。 這些例子顯示了事物的分類與價值判斷取決於不同的緣起條件。對於 LLM 來說,這種智慧能確保模型在回應不同文化、種族、性別相關問題時,保持公正與包容,避免過於單一或固化的視角。 這三種智不僅適用於人類的認知發展,也能為 LLM 的訓練提供一個有價值的框架。 如何以三種智面對 LLM […]

爭作老婆婆第二:從禪宗公案學佛智慧與修行啟發

在中國大陸,大家都向雷鋒學習,爭當時代好人;而在台灣,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向「禪宗老婆婆」學習,發願成為「老婆婆傳人」,甚至爭作「老婆婆第二」。在禪宗公案中,那些傳誦千古的悟道故事,背後總少不了一位睿智又慈悲的老婆婆,她們用機鋒點醒後世學人,讓「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成為修行路上的關鍵提醒。 德山禪師與老婆婆的經典公案 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德山禪師(周金剛)與老婆婆的故事。德山禪師早期肩挑扁擔,攜帶《青龍疏抄》,鑽研《金剛經》頗有心得,因此被稱為「周金剛」。然而,他行腳途中遇到一位賣點心的老婆婆,卻被老婆婆一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不知你想點的是哪個心?」問得啞口無言。這場對話,不僅震撼了德山禪師,也成為後世禪修者的重要參悟點。 老婆婆化身菩薩,點破禪和子的執著 另一則廣為流傳的公案主角是禪和子。禪和子執著於「定」的感覺,害怕外在聲音干擾修行,於是四處行腳。途中,他遇到一位發心護關的老婆婆,護持他閉關三年。然而,出關那天,老婆婆派小女兒抱住禪和子,並喊著:「快說!快說!」禪和子回答:「枯木倚寒崖,三冬無暖氣」,雖然外表坐懷不亂,但內心依然執著於「定」。老婆婆見狀,將他趕出關房。 禪和子感到慚愧,繼續行腳,數年後再度遇到這位老婆婆。老婆婆再次護持三年,這次出關時,小女兒又抱住他喊:「快說!快說!」禪和子豁然開朗,回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要讓你婆婆知道!」此時,禪和子真正明白迷悟只在一念之間,當下徹悟。 老婆婆的智慧與慈悲:最佳女配角,成就禪宗主人翁的悟道之路 無論是德山禪師的老婆婆,還是禪和子的護關老婆婆,她們或許不是禪宗故事裡的「最佳女主角」,卻毫無疑問是成就主人翁悟道的重要「最佳女配角」。她們以平凡的身分,傳遞非凡的智慧,見證並引領後學走向覺悟之路。 因此,我也發願:向禪宗老婆婆學習,成為老婆婆傳人,爭作老婆婆第二,傳承這份點醒迷途、護持修行的智慧與慈悲。 悟後起修,真正的修行從當下開始 禪宗公案往往止於主人翁的開悟,但真正的修行,才剛剛開始。「悟後起修,方是真修」,就像整型廣告愛用的「前後對比圖」,我們何不思考:「打七前」與「打七後」,我的清淨心、菩提心、覺性究竟有什麼不同?或者,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正如公案所示:「天知、地知、打七學員都知」,迷悟往往只在一念之間。

一條魚的智慧啟示:從一休禪師與武士的對話,看透人生真正的輸贏

【現代版】智慧的勝利:一休禪師與武士的禪機對話 在日本著名的禪寺前,一位威風凜凜、目光如炬的武士大步走來。他是遠近馳名的劍術高手,卻早已耳聞一休禪師智慧過人,心中不服,決定親自上門,挑戰這位傳說中的高僧,來場「智慧對決」。 武士手中握著一條剛從市場買來的活魚,走進禪寺庭院,見一休禪師正悠然品茶,便恭敬又略帶挑釁地說:「久仰禪師大名!今日特來領教您的智慧。如果您輸了,請摘下寺門前的匾額,從此不再自稱高僧;若是我輸了,無論您要我做什麼,我都甘願承擔。」 一休禪師微笑放下茶盞,輕輕點頭:「請說吧,要如何比試?」 武士攤開手掌,露出掌中的小魚:「這條魚,禪師您看,是活的,還是死的?」 一休禪師看著武士銳利的眼神,心中早已明瞭。若說活的,武士只需手指微收,魚便窒息;若說死的,武士可隨時將魚放入旁邊的池中,證明禪師答錯。無論怎麼答,都是死局。 然而,一休神色不變,微笑著回應:「這條魚是死的。」 武士得意洋洋,仰天大笑:「禪師,您輸了!這魚是活的!」說罷,將魚輕輕放入池中,魚兒優游而去。 一休禪師目送小魚遠游,淡然一笑:「可惜啊,這條魚成了輸贏的工具。魚離水,當然是死的;魚回水,自然是活的。我輸了,也挺好。」 武士笑容凝住,無法反駁。比起禪師的淡然無爭,他執著於輸贏的心態,竟顯得可笑又幼稚。他臉色泛紅,低下頭,誠懇說道:「禪師,是我輸了。」 禪意啟示:智慧勝於輸贏 這場看似輸贏分明的比試,從一開始就不是勝負之爭,而是對執念的觀照與提醒。 《梁皇寶懺》早已告誡世人: 「貪瞋癡三毒如火,生死苦海無邊;唯有懺悔前愆,方得離苦得安。」 這位武士,正是芸芸眾生的縮影,執著於爭強鬥勝,甚至不惜拿生命做賭注。他渴望的不是智慧,而是擊敗對方的快感。 一休禪師的智慧,不只救下小魚,也讓武士親身體悟——真正的勝利,不是擊敗對手,而是戰勝內心的貪念與執著;真正的智慧,不是贏得一時的高下,而是慈悲待人、尊重生命。 現代反思:輸贏之外的智慧人生 現代社會,從職場競爭、婚姻關係、學業成績到網路評論,無處不是輸贏戰場。但真正的勝負,從來不在外界的掌聲或譏諷,而在內心的平靜與坦然。 當你能放下爭勝心,不再拿自己的尊嚴或他人的生命當籌碼;當你願意真心反觀自省,懺悔貪瞋癡,學會慈悲與包容,你已經是真正的贏家。 你願意成為短暫的勝利者,還是內心真正的強者?智慧的選擇,掌握在你手中。

華語與越南語的分類詞:對應與差異

在學習華語的過程中,分類詞常常讓越南籍學習者感到困惑。分類詞是指名詞前的一種詞語,依據物體的形狀、屬性或功能來選擇使用。華語和越南語中都有分類詞,但它們的用法和範疇存在不少差異。本文將探討這兩種語言中的分類詞對應與不同之處,並提供教學建議,幫助越南籍學生克服這一挑戰。 一、分類詞的對應關係 雖然華語和越南語都使用分類詞來描述名詞的屬性或特徵,但在一些常見範疇上,它們的分類詞可以互相對應。以下是一些具有對應性的分類詞: 在這些範疇中,華語和越南語的分類詞表達方式相似,因此學習者較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無法對應的分類詞 然而,有些華語分類詞在越南語中無法找到直接對應的詞彙,這主要源於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以下是一些無法對應的分類詞: 這些分類詞因為描述的細緻程度或文化特性而難以在兩種語言中找到直接對應。 三、教學建議 Nguyen Thi Kim Hue(2018)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教學建議,旨在幫助越南籍華語學習者克服分類詞學習的困難: 四、結論 華語和越南語的分類詞系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易對應的地方。對於越南籍華語學習者來說,掌握這些分類詞需要在語言和文化背景中進行理解和應用。透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華語分類詞的掌握能力。 參考文獻: Nguyen, Thi Kim Hue. 漢語和越南語分類詞之對比分析與教學建議.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Chi Nan University, 2018.

越南語稱呼文化大揭密:用親切的方式打動對方的心

在台灣,許多朋友都表示他們很喜歡越南人獨特的稱呼方式。越南人在說話時,常用「阿姨」、「哥哥」、「姐姐」等稱謂來稱呼對方,很少使用直接的「你」,這讓對話變得特別親切。這樣的稱呼習慣,源於他們母語(越南語)的文化,也因此延續到了他們說中文時的表達。 對越南人來說,這些稱謂已經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但對於學習越南語的外國人來說,這卻是個不小的挑戰。初學者不僅要克服發音的難度,更大的困難在於理解並使用各種稱謂,像是「哥哥」、「姐姐」、「妹妹」、「阿姨」、「姑姑」、「叔叔」、「伯伯」等。而且不同地區的越南人,使用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參考HelloVietnam 整理的越南語中的幾個不成文的稱謂原則,並簡單介紹了5個基本的越南語稱謂規矩,最後再提供詞彙表供練習。 1. 以年齡稱呼 這是與陌生人交流時最重要的規則之一。掌握這個規則,你自然可以更禮貌、親切地稱呼對方。 首先,要了解性別區分。若對方是男性,可以稱呼他「anh」、「chú」、「ông」;若是女性,則用「chị」、「cô」、「bà」。接著,判斷對方年齡是最複雜的部分。若對方比你年輕,可以叫他/她「em」、「cháu」;比你年長則稱「anh」、「chị」、「cô」、「chú」等。 當不確定對方年齡時,最禮貌的方式是根據看起來的輩分來稱呼。例如,看起來和你差不多年紀,就稱呼男方「anh」、女方「chị」,自稱「em」。這樣的方式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 2. 以親屬關係稱呼 在越南,家庭內的稱呼方式相當複雜,有時甚至比年齡更重要。越南人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稱謂會依據親屬關係來決定,而不僅僅是根據年齡。例如,父系和母系的親屬稱呼方式也有不同,類似中文的「外公」和「爺爺」的區分。 3. 以社會地位、職位、行業稱呼 若遇到新朋友並已知曉對方的職位或工作,可以根據對方的社會地位或職業來稱呼,這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例如,看病時稱醫生為「bác sỹ」,自己則自稱「cháu」或「em」。 4. 自謙而尊人 這種稱謂規矩展現了越南人謙虛、尊敬他人的特質。他們常會將對方置於更高的地位,例如稱對方的公司為「quý công ty」(貴公司),而自己的住所則謙稱為「tệ xá」(寒舍)。 5. 重男輕女的影響 受儒家文化影響,越南語中有時會顯現出「重男輕女」的痕跡,例如在稱謂上多以男性優先排列,如「ông bà」、「anh chị」。不過,這其實只是語音上的習慣,並非要保留過時的觀念。稱謂的排列更多是為了語調上的順暢,因此無需擔心這會引發誤會。 希望下次大家遇到越南朋友時,可以用這些小技巧打招呼,例如「Cháu chào ông bà!」或「Em chào anh chị!」,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親切與尊重!

《See Tình》:越南流行音樂走向全球的文化外交利器

譯電:《See Tình》是一首由越南歌手黃翠玲(Hoang Thuy Linh)演唱的流行歌曲,以輕快的旋律和簡單易懂的歌詞迅速走紅全球。自推出後,這首歌通過TikTok上的舞蹈翻跳視頻迅速傳播,並在短短4個月內突破了百萬次使用,成為平台上的熱點。2023年初,這股熱潮再次被韓國和中國的TikTok和抖音平台點燃,起因是KBS體育賬號上發布的一名排球選手隨著《See Tình》節奏跳舞的視頻。這股病毒式的流行引發了媒體的廣泛關注,越南國家電視台也首次報導,激起了關於越南流行音樂(V-pop)如何作為一種積極國際形象工具的討論。這表明,V-pop正在成為越南公共外交多樣化的重要新途徑。 V-pop的國際代表性提升 V-pop自1990年代興起,當時主要迎合越南本土年輕人對於擺脫戰爭歌曲和傳統古典音樂的需求,受到了舞曲、搖滾、說唱等國外音樂風格的影響。然而,V-pop多數時候只服務於本地市場,直到近年來,才開始逐漸打入國際市場。《See Tình》以及其他熱門歌曲如《Hai Phut Hon》和《Corona Song》相繼在國際社交平台上走紅,這些歌曲以動感的節奏和簡單的舞步受到全球觀眾的喜愛,尤其是在TikTok和抖音上形成了廣泛的舞蹈翻跳熱潮。越南國家電視台評論稱,這些歌曲將V-pop送入國際音樂的海洋,但V-pop的未來方向依然是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See Tình》的文化外交潛力 越南政府在《2030文化外交戰略》指導文件中明確指出了「促進越南國家形象和人民的國際影響力」的目標。而V-pop正如其他音樂形式一樣,具有靈活創造的特點,成為越南傳統國家形象宣傳以外的一種新工具。黃翠玲自2017年以來的音樂作品,特別是《See Tình》,將越南傳統文化元素融入流行音樂,展現了具有現代色彩的越南文化象徵,如傳統戲曲「改良」的旋律和越南傳統飲食、生活方式及服飾的展示。這樣的結合,使得歌曲不僅具有流行性,還能通過短視頻平台和舞蹈翻跳將越南文化推廣到全球觀眾。 V-pop需要官方認可與支持 儘管越南藝人的熱情和才華無庸置疑,然而,若要真正將V-pop打造成越南公共外交的利器,還需要國家層面的官方認可與支持。當前的當務之急是抓住這一波流行熱潮,深入研究並發展《See Tình》這類文化外交的潛在模式,並將其有效融入國家與外界的交流策略中,為越南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文化形象。 男生翻唱版本 越南語歌詞學習

輕鬆學中文:常見課堂用語與越南語對照

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課堂用語是學生與老師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樑。掌握這些常見的課堂指令,不僅能提升學習效率,還能讓學生更快適應中文語言環境。本文將為您介紹一系列中文課堂用語,並附上越南語對應翻譯,讓越南語母語者能夠更輕鬆地理解和使用這些詞彙,進而加速中文的學習進程。

學習越南語詞彙:基礎單字列表

本頁提供一份簡單的越南語詞彙列表,並附上相對應的中文翻譯。不論你是初學者還是進階學習者,這個列表都能幫助你掌握日常對話中常用的詞彙。內容包括人稱代詞、基本用語、與問候和介紹相關的詞彙。這是中文使用者學習越南語的重要詞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