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式(tense)的記號指的是情況發生的時間跟談話時間的相對關係,在英語裡字尾-ed就表示情況發生在談話時間之前;時貌(aspect)則指情況本身如何從其內在結構加以了解。華語的動詞時貌有四種:一、完成貌(Perfective):「了」和「完成化語詞」二、未完成(持續)貌(Imperfective(durative)):「在」和「著」。三、經驗貌(Experiential):「過」。四、暫時貌(Delimitative):動詞的重覆。 完成貌的「了」和句尾語氣詞的「了」不一樣。動詞時貌的「了」表示完成。完成貌的使用,為事件在時間上、空間上或概念上受到限制,則這個事件就被視為一個整體,使事件受到限制的方式有四種: 一、受到數量限定的事件。二、本身就是特定事件。三、語意本身含有「界限」的動詞。四、連續事件中的第一個事件。 動詞表示的事件受到束件發生範圍的片語,事件所經歷的時間量,或事件發生的次數等限制時,動詞常會跟著「了」。例如: 他睡了三個小時。你高了一點。張三在博物館門口等了三十分鐘。 事件中的直接賓語若被理解作「特定名詞片語」的話,也常視為受限。如:名字、代名詞、所有格修飾語、指示詞修飾語、關係子句修飾語、帶有「把」的名詞片語。例如: 我碰到了林惠。你毀了你自己。他饒了他的敵人了。我想出來了那個字。我看了新出版的資料。他把車賣了。 有此動詞本身就有明確的界限,例如,「死」和「忘」在華語中都含有終點的意思。就會和「了」一起出現。 他去年死了。我忘了他的地址。他睡著了嗎?火滅了。蓋子掉了。這個椅子壞了。炸彈炸了。 若在連續事件中,第一個事件也會有「了」。例如: 我吃完了你吃。我看完了報,就睡。他說得很巧妙,讓人聽了不會生氣。怎麼碰了杯子也不喝?我理了髮就去散步。 此外,在適當的文意背景中,副詞片語也有限制事件的功能。例如: 他早上理了髮。他在加州發了財。 「了」的使用時機為句子所描述的事件是完成貌時,而完成貌代表事件受到「限制」,而受限的條件則包括:事件受到時間或空間限制、明確的事件的直接賓語有所限定、句中動詞本來就有被限定的語意。 「了」,不和狀態動詞並用、不跟進行動作的動詞連用、不跟持續貌的「在」和「著」並存、不跟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的「能性動式」並存,也不和經驗貌的「過」並存。 完成貌的「了」也出現在命令句中,表示連續事件的第一個事件發生後將產生後果,用以「警告」。如: 喝了那杯藥!關了它!別簽了名(,否則……)。 「了」,不表示過去式,也不是完成記號,其為完成貌記號,用來代表受限的事件。
Category: 漢語語法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語氣詞〉:了
語氣詞大多出現在句尾,唸輕聲,主要出現在口語或文章的對話間。句尾語氣詞共有六個:了,「跟目前有相關的狀態」;呢,「對方的回應」;吧/罷,「請求同意」;哦,「客氣的警示」;啊/呀,「減弱強迫性」;嗎,「疑問」。下面分享「了」在華語中的作用:作為句尾語氣詞的「了」,有兩個特點,一是可以出現在「啊」、「哦」或「嗎」的前面;二是常出現於日常談話間。 「了」作為句尾語氣詞的功能是表示句中的「事態」與「特定的狀況」有明顯的相關性,這「特定的狀況」可能是說話者與聽者進行談話的時刻,也可能是一個假設的狀況,也可能是所陳述的事件處於一種狀態,稱為「時況相關之事態」(currently relevant state, CRS),這些情況有五: 句中事態代表一種新狀態句中事態否定錯誤的假設句中事態報告至今為止的進展句中事態決定下面可以進行的事情句中事態表示說話者在談話中所作之貢獻 本來不可能的事或未發生的事,如今成了事實了,這就是「狀態改變的新狀態」;用以否定聽者心中的臆測,則是「否定錯誤的假誤」;或用以告訴聽者與現狀有關的狀態,讓談話更生動,不至於有迷惑,表示說話者機自己所說的非為「自己對當時談話的貢獻」。「了」可能同時具有一種以上的意義,這需要從上下文決定。 通常作為句尾語氣詞的「了」只出現在會話的場合,很少會出現在說明性或敘事性的文章。 整個來說,句尾的「了」有三個用法:語氣詞,暗示與時況相關的意義;完成時貌,有完成的意義;兼具語氣詞和完成時貌。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語氣詞〉:呢、吧/罷、喔、啊/呀
《漢語語法》所謂的句尾語氣詞(sentence-final paticles),即相等於傳統中文文法的語氣詞(mood words),目的在於表示句子與語境間的關連性,及聽者如何理解句子的意義。除了「了」以外,還有「呢」、「吧/罷」、「喔」、「啊/呀」語氣詞。趙元任認為「呢」有四種語義:一、描寫持續狀態;二、程度相當;三、對新消息感到興趣;四、委婉的警告。《漢語語法》認為「呢」向聽者暗示句中陳述的是說話者對聽話者的主張、預想或信念所作的回應或反應。總結地說,「呢」的使用只限於會話中,要有兩個以上的參與者才產生,用於提醒「聽話者」注意「說話者」說的話是基於聽話者的看法、預想、信念所說的。 另外,「呢」也用於疑問句,而且正好和「嗎」互補,「呢」用於A-not-A問句、疑問詞問句以及只包含一個名詞的省略問句;「嗎」則在直述句尾加上後就可以成為疑問句。 「吧/罷」的目的在針對前面的句子所陳述的事向聽話者徵求意見,因此被定義為「徵求同意」,是提議性的語氣詞。 「喔」表示說話者基於關懷及愛護向聽話者表示「友善的示警」,常發生於大人對小孩的說話中。 「啊/呀」則用來減緩句義的強迫氣氛,用於A-not-A問句或疑問詞問句時,也是詢問的語氣緩和。使用「啊/呀」的句子,可能出現在徵詢確認的問句、稱呼語附加詞、命令、不耐煩的陳述、警告以及問句,而這些句相較於原先句子都有較客氣、親切、委婉的氣氛。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動介詞/介詞〉
動介詞用以引介名詞片語,前面接主語或主題,後接主要動詞。其用法如介詞,和主語組成片語後修飾動詞。它即像介詞,又像動詞,因為它是從動詞向介詞發展的過程,有些發展較快,有仍動詞力量仍強。動介詞像動詞的性質:接時貌記號,可以接「著」,可以接「了」。 許多動介詞,如:按、衝、朝、對、往、沿、逆、憑、順、向、為、挨,都是可以接「著」的動介詞,加不加「著」的意思差不多。並不是所有動介詞都可以加「著」,而且動介詞所接的「著」沒有持續的意思,這是其和動詞主要的區別。 有些動介詞可以接「了」,如:「為」、「除了……(以外)」,原本用以表示完成時貌的記號,也沒有完成時貌的作用了。 不同的動介詞,有些仍可作動詞用,有些則否,意思會因此稍有變化。這就是動介詞從動詞演化至介詞的腳步快慢所至。那如何介斷其是否為動介詞呢?「在某些語境下動介詞不能用作動詞,不能發揮其動詞的語義,那麼就只能用作介詞」,例如:在、給、到,就是動介詞。 《漢語語法》一書整理動介詞表格如下: –> 動介詞 動詞今義 動詞古義 挨 靠著 按[照] 壓 把 持、握 被 接受 奔 前往 比 不及 不如 朝 登殿見皇上 乘 坐[車、馬] 成 衝 面對 除了 去掉 從 跟隨 打[從] 代替 當[面] 充當 到 抵達 對 面對 對(於) 面對 面對 給 給予 跟 跟隨 跟[=在] 身在 管[某人叫什麼名字] 管理 關於 歸 […]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副詞〉
在華語中,副詞的位置通常在主語後面,沒有主語時則在主題後面。華語中的副可以分三大類:移動性副詞(時間副詞、態度副詞)、非移動性副詞(情狀副詞、非情狀副詞)、動詞後副詞。移動性副詞可以放在主語或主題後面,也可以移動到主語或主題後面。這樣子的副詞是「句子性副詞」,和時間有關的如「明天」、「今天」、「去年」、「將來」、「近來」、「現在」、「下午」、「暫時」、「三點鐘」、「剛(剛)」,但如「已經」、「常常」這些只和動詞有關和全句無關的副詞則不能夠移動;和態度有關如「顯然」、「也許」、「大概(大約)」、「幸虧」、「難道」、「究竟」、「當然」、「突然」、「原來」、「其實」、「反正」。 非移動性副詞只會在主語或主題後面或動詞前面。有情狀副詞和非情狀副詞兩小類。 張三高高興興地被李四誇獎了一頓。張三被李四高高興興地誇獎了一頓。 張三空手被李四制服了。張三被李四空手制服了。 張三光著腳被李四踢傷了。張三被李四光著腳踢傷了。 情狀副詞緊跟著其所修飾的成分後面。在被動句句中,情狀副詞的位置會使語意有所差別。但也有些副詞專指直接賓語的,例如: 張三不知不覺地被李四趕上去了。張三被李四不知不覺地趕上去了。 我把他嚴厲地罵了一頓。我嚴厲地把他罵了一頓。 如「不知不覺」這樣子的副詞,不論其位置,都是指直接賓語,張三或我。跟副詞本身有關,也跟特殊句式如:被字句、把字句有關。 非情狀副詞,如:「已經」、「一直」、「常」、「早」,就是直接放在主語或主題後面或動詞前面。另外,有一些特殊的非情狀副詞: 「再」指還未發生過的事件;「又」指的是未來或目前的事件。「就」用來連結句子,表示「然後、隨即」。「只」只修飾謂語的副詞。「才」有「剛、剛才」和「那時才」兩個意思。「還」有「仍、甚至」、「也」和「尚」。「都」只用來指涉先行的主語或主題。「連…都/也」表示「甚至」。「很」用於形容詞性的動詞之前。 動詞後副詞則是由數詞、分類詞(如果需要的話)和名詞所組成的數量副詞片語,放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持續的期間或程度。例如: 我走了十分鐘了!他睡了三個鐘頭了。他找了兩次了。他把我踢了一腳。他把我咬了一口。我把他打了三拳。那個地方我已經跑了好幾趟了。
我讀Charles Li和Sandra Thompson《漢語語法》的〈助動詞〉
助動詞(auxiliary verb, auxiliary,鄧守信作Vaux)在華語中,具有動詞性質,但不是十足的動詞,且有別於副詞。助動詞和動詞相同的性質有二: 一、可以使用A-not-A式問句,作A的成份出現。二、助動詞可以否定。 還有六點性質和動詞不同: 一、助動詞必須和動詞一起出現。(儘管單獨出現,也是在語意完整的背景下省略。)二、助動詞不接時貌記號。三、助動詞不能用由「很」或「更」之類的加強語修飾。四、助動詞不能被名詞化。五、助動詞不能出現在主語之前。六、助動詞不能接直接賓語。 許多容易被誤認為是「助動詞」的動詞,事實上是看起來「像」助動詞。例如:「要」 、「情願、繼續、需要、希望、想、表示」、「可能」,但如果使用助動詞的性質來檢驗的話,會發現以上都是屬於動詞。 另外,副詞也是很容易和助動詞混淆,因為它們都可以出現在謂語之前的位置,但這些副詞不具動詞的性質,助動詞卻有動詞的性質。例如:「一定」。 根據《漢語語法》的描述,以下語詞為助動詞: 應該、應當、該能、能夠、會、可以(表能力)能、可以(表允許)敢肯得、必須、必要、必得會(表意願、未來或通曉)
複合趨向補語
複合趨向補語 on Prezi
「把」字句/ประโยคแบบ「把」/Sentence with「把」教學教案
本教學教案使用Prezi和字卡搭配,大體上可以將教學活動分為兩個階段,前面使用Prezi進行演示教學,包括直接教學和「敢」動教學,反覆操練使學生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後面進行「大風吹」活動,發給學生寫有本課詞匯的字卡,以「風把○○○吹起來了!」進行大風吹遊戲。下面分享教案和Prezi: 教學主題 「把」字句教學。 教學對象 泰國中學生初中級 實務教材 《實用視聽華語》第二冊第七課:你要把這張畫兒掛在哪兒? 教學目標 認識「把字句」的基本句式:把(什麼什麼東西)……。 熟悉將直述句換成「把」字句。 以大風吹遊戲認知「把」字後接賓語。 使用工具/軟體說明 利用Prezi製作演示教學動畫。 準備寫有第七課詞匯「檯燈」、「鑰匙」、「錄影機」、「畫兒」、「碗櫃」、「窗戶」、「書架」的字卡。 教學時間 30分鐘 教學流程 時間 教學 投影幕 10分鐘 「敢」動地直接教學: 老師打開門。 老師關上門。 老師打開書。 老師關上書。 ○○○打開窗戶。 ○○○關上窗戶。 ○○○拿起來書。 ○○○放下書。 這是什麼? (門) 老師○○門。 老師「把」(手勢)門打開。 老師關上門。 老師「把」門關上。 這是什麼?(書) 老師打開書。 老師把書打開。 老師關上書。 老師把書關上。 ○○○請你關上窗戶。 ○○○請你把窗戶關上。 老師拿起來書。 老師把書拿起來。 段落練習活動。 「把」字基本句式 7分鐘 給學生直述句,請學生用把字句再說一次。 […]
「的」、「得」、「地」傻傻分不清楚
「的」、「得」和「地」是三個很容易混用的字,中華民國教育部甚至要打算讓「得」和「地」不區分,但我認為這樣有害於文句的理解,所以我想還是要求寫正確的字以表達正確的意思是非常重要的。下面舉一個例子說明區分「得」和「地」的重要性,並蒐集一些即使是記者都可能犯錯的例子和大家分享。 三個「de」的差別和用法如下:「的」,使用於所有格、形容詞,所以後面接名詞;「得」,前面接動詞,後面接修飾「得」前面的副詞;「地」,前面接副詞,後面可以加動詞或子句。如果句子完成了,可以發現都符合上述的規則,但如果不知道規則時,就很容易因為「方便」而任意使用,以至於誤用。 例一:他高興「得」跳了起來例二:他高興「地」跳了起來 以上兩例用不同的「de」,也分別表達了不一樣的意思。例一的意思是,他是如此高興,好像跳起來一樣;例二的意思是,跳起來的時候是高興的。用不一樣的「de」就有不一樣的意思。下面提出一些記者誤用的例子: 例三: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的太厲害了。 連結正確:到日本四十年,從沒遇過這麼大的地震,搖得太厲害了。 例四:佳濱比較疑慮地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連結正確:佳濱比較疑慮的是學校上課如何也能配合輪班輪休? 例三和例四都是和「的」有關的誤用。 例五:我关心地更宽泛一点。 連結正確:我關心得更寬泛一點。 例六: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地太早。 連結正確:華府球迷先別期待得太早。 例五和例六則是將「得」用成「地」。 例七:为了能使设计人员更加准确得运用色彩。 連結正確:為了能使設計人員更加準確地運用色彩。 例八:你不太能准确得掌控它。 連結正確:你不太能準確地掌控它。 例七和例八恰恰與例五和例六相反。
結果補語vs可能補語;結果式動詞複合詞
補語放在動詞之後,是對動詞作補充說明的成分。補語大概可以分有五類:結果補語、趨向補語、可能補語、程度補語和時地補語。結果補語和可能補語是相當不容易辨別的,透過在《實用視聽華語》的例子,我們就可以很快速地理解其差別。 一個「關上」的例子,就可以清楚說明。「關上了」和「沒關上」,其中的「上」都是作為結果補語;「關得上」和「關不上」的「上」就是作為可能補語。以上是以「句子」為分析單位。 那麼,以「詞語」為分析單位時,會如何呢?「關上」作為一個結果式動詞複合詞,「上」表示「關」這個動作的結果,所以稱「結果式動詞複合詞」。「結果式動詞複合詞」有兩個特性:一、可以用在可能語式中;二、不可重複;三、除方向動詞外,時貌記號、量度詞或其他詞素(「得」、「不」除外)都不能出現在複合詞兩個組成要素之間。方向動詞包括:上、下、進、出、起、回、過、開。 我認為以「句子」為分析單位,來向外國學生說明什麼時候是「○○了」,什麼時候是「○得○」;什麼時候是「沒○○」,什麼時候用「○不○」,應該是比較清楚、而且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