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詞彙學習

我們說學會一個詞,是能夠聽/看得懂一個詞?或者還包括會說/寫一個詞?這兩者有什麼關係?(Nation, 2013)

當我們說一個二語學習者「學會一個詞語」時,它可能指的是很多可能。這取決於我們認為「詞語知識」的構念為何!一個簡單地分類是依據語言傳遞的方向分為可以接受、理解的被動性詞彙(passive vocabulary)知識,以及能夠產出「主動性詞彙」(active vocabulary)。Laufer (1998)比較三種詞彙知識:被動性詞彙(passive)、控制下的主動性詞彙(controlled active)以及自由的主動性詞彙(free active),三種知識分別以不同的測驗形式進行。在16歲大的學習者身上發現,被動性詞彙都是會多於主動性詞彙,而且隨著年紀越大,被動性和主動性詞彙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Laufer and Paribakht (1998)另一個研究,使用了同樣的三個測驗,比較了英語作為二語和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的情況,發現被動性詞彙和主動性詞彙是存在相關的(二語:0.72;外語:0.89)。 Waring (1997)則比較了被動性詞彙和控制下的主動性詞彙在有較高詞彙量和較少詞彙量學習者身上的情況。他發現隨著在被動性詞彙總是大於主動性詞彙,而且隨著被動性詞彙的增加,它會和主動性詞彙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從被動性詞彙和主動性相對的比值來看,詞彙量多的學習者和詞彙量少的學習者並沒有差別。 Laufer (1998)發現英語作為二語和外語的兩群學習者在詞彙的發展上有不一樣的軌跡。對於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而言,他們的被動性和主動性詞彙比較接近,Laufer (1998)認為可能和對於專注於語言形式(language-focused)的教學有關。 References Laufer, B.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 same or different?. Applied linguistics, 19(2), 255-271. Laufer, B. & Paribakht, T. S. (199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ies: Effects of languagelearning context. […]

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將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應用在華語教學上?

 1980年代末期,測量第二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表現(口語和書面的產出)有了三個方面:複雜度、準確度以及流暢度(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CAF)(Skehan, 2009)。複雜度指的是從屬子句的數量,如果計算T- Unit(minimum terminable unit,最小可斷單位)的話,數量越多,則複雜度越高。準確度則指的是正確使用語言、沒有錯誤的比例。流暢度則是在實際使用語言的時候,不會有任何不必要的猶豫、停頓,它同樣可以由T- Unit或子句的長度來呈現(Skehan, 2009)。這個雖然說是第二語言語言表現的測量,但對於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來說,可能不能完全套用。Yuan (2009) 認為在測量華語學習者口語產出的時候,在準備度和流暢度可以參考既有的研究,但是複雜度上稍稍需要調整。她認為除了看從屬子句的數量外,還應該加上詞彙的複雜度:測量學習者華語的複雜度應該看其在字(tokens)的數量、類別(types)、HSK1級的詞語比例、HSK2級的詞語比例以及專有名詞(地點名稱或專指名稱等)。 目前,以華語為主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仍以認知取向為大宗(Ke, 2012) ,倘若要使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對於華語教學有所啟發的話,可能還是從社會文化取向著手(Zhang, 2016) 。 References Ke, C. (2012).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Where we are, where we are going.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47(3), 43-113. Skehan, P. (2009). Modelling second language performance: Integrating complexity, accuracy, […]

語言測驗的類型、目的和作法(Nation, 2013)

語言測驗在詞彙的學習上有幾種類型,其相對應的目的也有所差異: 一、診斷測驗(diagnostic tests):用來找出學習者學習上的困難,並從這裡去加強。學習者怎麼的詞彙學習策略也可以歸類於診斷測驗。二、分班測驗(placement tests):將學習者分到適合程度的班級。三、短期成就測驗(short-term achievement tests):去看學習者是否能夠將所研究的詞彙學習到。四、長期成就測驗(long-term achievement tests):評估整個課程在教學某些詞彙的時候是否成功、有效。五、能力測驗(proficiency tests):去看學習者會多少詞彙。 若要知道學習者在詞彙學習的策略(例如:從脈絡裡猜字(guessing from context)、使用詞語的部件(using word parts)、直接學習(direct learning)或使用詞典(dictionary use))應用是否存在困難時,可以使用經過設計的診斷測驗。學習詞語策略上的應用,Sasao (2013) 提供了測驗的方法。 直接詢問學習者是否學習過目標詞語則可以用於分班測驗。 短期成就測驗,語言教師有個簡易、可操作的流程:假設我們有20個目標語詞要測驗,可以先由學生自單元內挑選10個詞語,接著老師可以在這10個詞語旁邊標記:如果標記「S」,則學生必須用這個詞語造個句子;如果標記「C」,則學生要寫出這個詞語的三種搭配,即共現詞;如果標記「M」,則學生要解釋這個詞語的意思;如果標記「F」,則學習者要和這個詞彙在同一個家族的詞彙。然後,老師再另外選擇10個詞語進行測驗。這樣的測驗即個性化也有由老師所提供的詞語。 而長期成就測驗,必須符合課程目標,如果課程目標是廣展閱讀詞彙,則在句子脈絡下的理解測驗就比較適合。當然,來自各個單元的詞語是平均的。 學習者的詞彙量也有不少方法可以進行測量,通常是在既有的已分級的詞語表抽樣進行測驗以推估學習者的詞彙量。但是在測量學習者的詞彙量之前,我們有幾個問題必須回答: 一、「詞語」怎麼計算?怎麼樣我們會說這是「一個詞語」?二、我們如何選擇目標詞語去測驗?三、我們如何測量學習者是否「知道」/「學會」一個詞語?   References Nation, I. (2013). Testing vocabulary knowledge and use. In (),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sao, Y. (2013). Diagnostic tests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proficiency: Guessing from […]

學習第二語言詞彙的時候,詞語表是否真的毫無用處?(Folse, 2004)

Laufer and Shmueli (1997)比較四種呈現詞語的方式:一、只有詞語;二、詞語加上簡短的脈絡;三、把詞語放在句子脈絡;四、把詞語放在文章裡頭。猶太語母語者學習英語為外語的學生在這四種方式下學習詞語,測驗其學習後能夠記得多少語詞,結果發現前兩種的得分高於後兩種。Prince (1996) 則比較高和低程度的學習者面對兩種呈現詞語方式(詞語對照一語的翻譯和詞語放在句子脈絡中)的學習成效,結果發現對於程度較低的學習者以有二語詞語搭配一語翻譯的詞語表學習,效果較佳。 這不是說我們應該要求學習者依詞語表去學習詞彙,我想說的是對於某些學習者而言,詞語表能夠提供的幫助可能大於其它方式。 References Folse, K. S. (2004). Myth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What recent research says. TESL reporter, 37(2), 1-13. Laufer, B. & Shmueli, K. (1997). Memorizing new words: Does teaching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it?. RELC journal, 28(1), 89-108. Prince, P. (1996).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

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詞彙是不是沒有語法或其它領域那麼重要?(Folse, 2004)

第二語言學習者需要詞彙,而且都將詞彙的習得視為是絕大的挑戰(Meara, 1980)。第二語言詞彙的知識和第二語言閱讀能力(Haynes, 1993; James, 1996)與寫作能力(Laufer, 1998) 有很顯而易見的關係,聽力和口語任務也是如此(Newton, 1995) 。要求學習者進行表達的時候,常常可以聽到學習者用不完美語法說出句子,語法是老師在課堂上會強調的部分。然而,學習者在沒有足夠的詞彙時,表達也就同時受到限制。完全沒有語法仍可以進行溝通,但是缺少詞彙就是會卡住。 我曾經作為交換學生在泰國的法政大學讀書5個月,儘管泰語作為第二語言,對於學術使用的語言肯定比不上華語和英語,但是買東西、日常生活的溝通肯定是沒有問題。一天,腳踏車的鎖頭因為下雨淋溼而生鏽,我得去買一個新的鎖頭。我要的是鎖腳踏車的鎖,我到五金行去,我先向老闆要โซ่(鎖鍊),我必須把老闆帶到我的腳踏車前以肢體動作示意,老闆才拿出了腳踏車專用的鎖。除了โซ่(鎖鍊)之外,我也會說กุญแจ(鎖頭)。但是,會說กุญแจ並不保證我知道它的意思,ลูกกุญแจ(鑰匙)和กุญแจ(鎖頭)就是一個子和母的關係。我把กุญแจ當成鑰匙,於是我無法順利地完成溝通的任務。即使我有完美的語法,我缺少相對應的詞彙知識,就會中斷流暢地交談。 References Folse, K. S. (2004). Myth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What recent research says. TESL reporter, 37(2), 1-13. Haynes, M. (1993). Patterns and perils of guessing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In (),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and Vocabulary Learning (Vol. 83). Ablex. Ja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