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圖像思考

視覺感知與意象的分離:從視覺失認中學到的事

我們是否能夠在視覺上辨識物體,但仍能在頭腦中想像出它們的樣子?這篇由馬琳·貝爾曼、莫里斯·莫斯科維奇和戈登·溫諾庫爾於1994年進行的研究,正是探討了這個有趣的問題。他們研究了一名患有視覺失認症的患者,這種病症使他無法辨識物體,儘管他的視覺意象能力依然完好無損。 研究方法 研究團隊通過一系列實驗,測試了患者的視覺感知和視覺意象能力。患者被要求辨識日常物品,並在記憶中回想這些物品的形象。實驗還包括讓患者觸摸物品以增強其記憶中的視覺意象,並觀察他在這些情境下的表現。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儘管患者無法視覺上辨識物體,但他仍能夠準確地描述物體的形狀和特徵。這表明,視覺感知和視覺意象可能在大腦中是由不同的機制控制的,並且視覺意象的能力可以在視覺感知受損的情況下保持完整。 啟示 這項研究對我們理解大腦如何處理視覺信息具有重要意義。它表明,即使我們的視覺感知系統受到損害,我們仍然可以保持豐富的視覺記憶和想像力。這對於開發新的康復方法以及進一步研究視覺系統的運作機制提供了新的視角。 Behrmann, M., Moscovitch, M., & Winocur, G. (1994). Intact visual imagery and impaired visual perception in a patient with visual agnosi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Paper 107.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repository.cmu.edu/psychology/107

在未知星球上發現創意:天才青少年的團隊合作揭秘

在當今的學術和專業領域中,跨學科合作日益普遍,而創造性在這些合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篇文章探討了不同專業背景的天才青少年團隊在合作繪畫任務中的創造性過程。這項研究由Olesya Blazhenkova和Maria Kozhevnikov進行,旨在揭示不同專業團隊在視覺化過程中的異同,並探討這些過程如何影響他們的創造性產出。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是來自俄羅斯的天才青少年,他們分別來自於視覺藝術、科學、人文學科和多元學科的專業背景。每個團隊被要求在45分鐘內合作繪製一個「未知的星球」,過程中進行錄像記錄並進行協議分析和連結圖法(Linkography)分析。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在創造性過程中展現出不同的視覺化策略。視覺藝術和混合專業團隊展示了更高的想法整合能力,他們更注重視覺外觀,而科學團隊則更關注功能和概念的清晰性。人文學科團隊則較少使用視覺化策略,更多地關注對已經完成作品的解釋和評價。 這些發現強調了在組建多學科團隊時,考慮成員的視覺化能力和專業背景的重要性。視覺藝術家能夠提供獨特的視覺洞察力,提升作品的藝術質量,而科學家則能提供功能和概念的清晰度。然而,這些不同背景的團隊成員在合作過程中可能面臨協調和組織上的挑戰。 啟示與結論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在組建多學科團隊時,不僅需要考慮成員的專業知識,還需要考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視覺化能力。這些因素不僅影響團隊的協作過程,還會直接影響最終的創造性產出。對於未來的教育和專業發展,這樣的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和管理多元背景的團隊,以達成更佳的合作效果。 文章引用 Blazhenkova, O., & Kozhevnikov, M. (2020). Creative Processes during a Collaborative Drawing Task in Teams of Different Specializations. Creative Education, 11(9), 1751-1775. https://doi.org/10.4236/ce.2020.119128

在創意的世界裡,誰是主宰?藝術家、科學家與人文學者的對比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創造力”這個詞,但創造力到底是什麼?不同領域的人又是如何運用他們的創造力呢?一篇由Blazhenkova和Kozhevnikov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試圖揭示這些問題的答案。他們通過比較視覺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學科專業的團隊,來探討這些不同背景的團隊如何在創意任務中表現出創造力。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是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高中生團隊,包括視覺藝術、科學和人文學科。這些團隊被要求合作完成一個創意任務:繪製一個“未知的星球”。研究者觀察和分析了他們的繪圖作品,並請專業人士對這些作品的“藝術質量”和“概念清晰度”進行評價。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不同專業的團隊在創造力的展現上有明顯差異。視覺藝術團隊在作品中更多地展示了物體的細節和顏色的豐富性,這與他們的藝術創造力密切相關。而科學團隊則更專注於空間結構的準確性和概念的清晰度,這反映了他們在科學創造力方面的優勢。人文學科團隊則相對不太重視視覺細節,更多依賴文字來表達意圖。此外,混合專業的團隊顯示出結合物體和空間可視化的能力,創造了獨特且豐富的作品。 啟示 這項研究不僅展示了不同專業背景對團隊創造力的影響,也強調了在團隊合作中,成員的多樣性如何促進創新的出現。對於想要提升團隊創造力的領導者而言,理解和利用團隊成員的多樣性是關鍵。 Blazhenkova, O., & Kozhevnikov, M. (2016). Types of creativity and visualization in team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pecialization.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8(2), 123-135. https://doi.org/10.1080/10400419.2016.1162638

視覺的缺席:心盲症與記憶之間的奇妙聯繫

有沒有想過有人無法在腦海中想像圖像?這並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心理現象,稱為「心盲症」(aphantasia)。這篇文章將帶你了解這個現象以及一項有趣的研究,該研究揭示了心盲症患者在記憶上的特殊之處。 什麼是心盲症? 心盲症是一種無法自願形成視覺意象的狀態。也就是說,患有心盲症的人無法在腦海中「看見」物體或場景,即使他們有正常的視覺能力和認知功能。儘管如此,這些人往往在其他認知任務上表現良好,這讓科學家們對他們的記憶過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研究方法 一群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在線研究,邀請了61名心盲症患者和61名對照組(擁有正常視覺意象能力的人)參加。參與者被要求觀看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圖片,然後從記憶中繪製這些場景。接著,研究者分析了他們的繪畫,評估了其中的物體細節和空間精確度。 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心盲症患者在記憶物體的細節方面存在顯著缺陷。他們的繪畫中通常缺少顏色,且物體的細節較少。然而,這些患者在記憶物體的空間位置上表現得和對照組一樣好,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更少出現記憶錯誤。 這意味著,即使心盲症患者無法想像出圖像,他們仍能精確地記住物體的位置和空間關係。這也暗示了我們的大腦可能有獨立處理物體細節和空間信息的不同系統。 研究啟示 這項研究提供了對心盲症這一心理現象的深入理解,並展示了記憶和視覺意象之間的複雜關係。心盲症患者能夠通過符號或文字代替視覺意象來記憶信息,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記憶的本質。 Bainbridge, W. A., Pounder, Z., Eardley, A. F., & Baker, C. I. (2021). Quantifying aphantasia through drawing: Those without visual imagery show deficits in object but not spatial memory. Cortex, 135, 159–172. https://doi.org/10.1016/j.cortex.2020.11.014

探索語言與視覺思維的奇妙關係:你大腦中的兩種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思考不同的事情,有時候是用語言來表達想法,有時則是透過圖像來構思場景。那麼,這兩種思維模式是否互相獨立,還是存在某種關聯?一項有趣的研究探討了這個問題,揭示了語言思維和視覺思維之間的奇妙關係。 研究方法 研究人員進行了兩項實驗:行為實驗和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研究。在行為實驗中,參與者會收到一個提示,然後被要求要麼在腦中生成一句句子,要麼想像一個場景。他們接著要評估生成的句子或圖像的清晰度,以及是否伴隨另一種形式的表現。在fMRI實驗中,參與者回憶熟悉的句子或圖像,或是在控制條件下閱讀句子和觀看圖像。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當人們進行語言思維時,比起視覺思維,他們更容易生成清晰的語言表現。然而,不論是語言思維還是視覺思維,視覺圖像的生成程度都相似。這表明,即使我們的意圖是進行語言思維,我們的大腦也會自動生成視覺圖像。 這項研究的啟示是,視覺思維可能是一種更基本的思維模式,因為它在語言發展和人類演化中出現得較早。我們的大腦似乎更容易生成視覺圖像,這可能影響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和抽象思維的能力。 參考文獻 Amit, E., Hoeflin, C., Hamzah, N., & Fedorenko, E. (2017). An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bal and visual thinking: Converging evidence from behavior and fMRI. Neuroimage, 152, 619-627. doi:10.1016/j.neuroimage.2017.0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