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焦用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僑商的尋根經濟,透過《海外華人對僑鄉的僑匯、善舉與投資行為》可以對海外華人於中國大陸發展的概況。中國大陸沿海較發達,是因為有外來資金,而外來資金又以海外華人投資為主,僑資是東歐或前蘇聯各國所沒有優勢,北韓最近也將一個外島租給中國大陸發展,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個外島的發展來觀察究竟會是韓國人的投資比較多或華人的投資比較多。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張繼焦用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僑商的尋根經濟,透過《海外華人對僑鄉的僑匯、善舉與投資行為》可以對海外華人於中國大陸發展的概況。中國大陸沿海較發達,是因為有外來資金,而外來資金又以海外華人投資為主,僑資是東歐或前蘇聯各國所沒有優勢,北韓最近也將一個外島租給中國大陸發展,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個外島的發展來觀察究竟會是韓國人的投資比較多或華人的投資比較多。
看看噗友們怎麼說:
讀陳志明和吳翠蓉的《詩山跨境與經濟活動》讓我對中國大陸又多認識了一層。詩山鎮在中國大陸的福建省南安縣,是一個以雨傘發展起來的地方。華僑在不同時期對詩山的建設都給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包括民國初年、淪陷初期、文革期間到改革開放。《詩山跨境與經濟活動》講到詩山和海外華僑仍有連結的地方,下面簡述其內容:
下面是中華民國台灣的高雄市苓雅區的華人和詩山鳳山寺「緊密」連結的證據:
看看噗友對此有什麼看法:
我認為媒體和人們的認同有很大的關係,從「選擇」就開始和認同有關,接著是其內容對人的影響,又可能塑造認同。《Constructing Transnational Identities? Mass Media and the Malaysian Chinese Audience》透過問卷和訪談,分別了解馬來西亞各地華人的和媒體,特別是和戲劇節目的關係。下面分享讀書心得:
看看噗友們有什麼意見:
閱讀了兩篇和女性移民有關的文章,它們分別是《女性移民的認同協商:在台東南亞新娘的故鄉與客地》和《女性移民:文化邊界標誌與認同》我想這兩個文章是作為文獻回顧的一個很好的示範,下面摘錄來自此二文章的重要概念和大家分享:
我去過一次菲律賓,不過對菲律賓的認識遠遠不及其它東南亞國家。菲律賓在華人抵達和歐洲殖民前從未有任何本土王國或政府。(按:作者Richard Ulack只說「歐洲殖民前」,但我認為有意或無意地排除華人在菲律賓的發展。)移民到菲律賓的族群依序為矮黑人、原始馬來人、次生馬來人,之後是華人和歐洲人。下面分享菲律賓的概況:
《Diaspora Chinese in the Asia-Pacific: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nd Structured Inequalities》的Donald M. Nonini認為過去離散在各地的華人的跨國思想的研究有兩個侷限:一、常常試圖將所有華人通通包括在內,而這就造成非華人對所有華人忠誠和身份的懷疑;二、認為華人文化和非華人文化有相當大的差異。我認為,只要任意找到一些例子反駁這樣子的假設,則這些跨國思想研究的就會變得不那麼讓人信服了。下面分享《Diaspora Chinese in the Asia-Pacific: Transnational Practices and Structured Inequalities》的心得:
我就讀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東南亞研究所,同時修習「國際華語學分學程」,曾經在大學時期參加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中心的「華語師資培訓週末基礎非學分班」並取得結業證書。有幸遇到YES 台灣青年數位服務協會選送華語老師赴印尼亞齊大學擔任華語教師的機會,我要把握這機會,推廣台灣文化、華語教學。
新加坡憑藉地理位置和領導能力優勢,迅速爬升到已開發國家之列,但新加坡的獨立並不是它自己願意的。一九六○年代,有一個合併馬來亞、新加坡、沙巴和沙勞越的新國家計劃,李光耀認為這樣的馬來西亞聯邦可以使新加坡的經濟無虞,但一九六五年時,因為新加坡代表團棄權,所以馬來西亞國會通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家,新加坡於是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
下面看看噗友怎麼說:
第二個場景是來自作者Sharon A. Carstens和其朋友吃飯的客家餐廳。他的好友蘇敏(Su Ming)在是在做英語種子教師培訓的工作,常常是作為連結受英語教育和華語教育的馬來西亞人的橋樑,她的書房要裡有許多佛教或中華文化相關的書籍,都是用英語的。蘇敏的談吐就像一個貴婦。後來蘇敏的朋友也加入談話,姑且稱她為顏女士(Mr. Yen)吧!兩位女士的共同話題有二,一是麻將,二是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