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的〈Language Teaching〉上

DSCN3888 

語言教學在語言學中,是屬於應用語言學的範疇,彼查卡內諾(Preecha Khanetnok)在《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的〈Language Teaching〉基於語言科學和學習心理學,提出了語言教學的十七個原則,下面為第一到第七原則:

一、聽說先於讀寫(Speech before Writhing):通常,語言的表達在談話中會有較較完整的表現,在書寫系統中沒有語調、韻律、輕重音。這會影響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態度,如果學生一開始便學習書寫系統,很容易會產生想像的語音,而成為干擾,並影響日後的發音。

二、基礎句子(Basic Sentences):經實驗證明,學生對於外語的記憶能力較母語差,這包括聽得較不準確,而且會在幾秒鐘之後就忘記。同時,學生不會透過句子來理解文法或透過類比創造新的句子。因此,語言學家認為提供對話(conversations)可以展現句子基礎結構,而且可以在日常應用。詩歌(poetry)和散文(prose)則無法因應這樣的要求。

三、套用句型(Patterns as Habits):單憑單詞、單句或文法,無法使用語言,使用句型,並套用句型於適切的語速和溝通,才能說是使用該語言。但只是理解句型不夠,這需要練習(practice),所以我們稱之「套用句型」。

四、聲音系統應用(Sound System for Use):透過示意或道具表示發音的要領,並對比相似的音位。流暢度(fluency)可能會因此而減緩。

五、詞彙控制(Vocabulary Control):讓學生在相對程度中掌握一定的單詞,使其能夠運用於句型和在聲音系統中作理解和對比。

六、語言間的問題(Teaching the Problems):「問題」指的是,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間出現單位或句型上結構的差異。通常這存在兩個語言間的差異所產生的「問題」,有時候老師不需要特別解釋,學生仍能夠順利轉換,重點在於展現有意義的情境(meaningful situation)。此教學原則會依學生母語而異,也會因語言背景而異。

七、利用書寫符號記錄聽說過程(Writing Representation of Speech):利用學生已知的符號去教習閱讀和寫作的技能,例如英語母語者學習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當然,華語使用的表意文字(logographic)漢字系統則可以用以學習粵語、吳語或閩南語等。

我讀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的〈Phonology〉

100_2239 

音韻學(phonology)研究的範圍包括語音學(phonetics)和音位學(phonemics)。

語音學又有三個次領域,包括:一、發音語音學(articulatory phonetics),其研究的是發音器官(如唇、齒、舌、聲門等)如何彼此協調動作,以發出語音;二、聲學語音學(acoustic phonetics),研究語音的物理現象,如聲波的頻率、時長、振幅等;三、聽覺語音學(auditory phonetics),研究語音的感知歷程。

音位學則偏重於各個獨立的基本音在語音系統的重要性,語音結構及語音組合規律等,這樣研究中的最小單位則是音位(phonemes), 其本身不具意義,但在語言中用以區別語詞的最小的語音單位。音位學就是研究音位和其音位變體(allophone),例如/p/:[p][ph]中,/p/表示音位,而 [p]和[ph]則為其音位變體。語言學家的工作就是在研究特定的聲音為兩個不同的音素或是來自同一音素的音位變體。透過最小對立體(minimal pairs)的技巧則可以確定以上事項。

最小對立體指得是在某個語言中一對字詞,這對字詞的音韻元素,例如語音、音位、聲調、時位(chroneme),只有一處相異,而有不同的詞意。

目前用以記錄全世界使用語言的聲音則透過國際音標(IPA,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

101_0011 

到泰國交換學生期間,接受來自教育部「學海飛颺」計劃補助,所以回到台灣之後,必須繳交報告。該報告存在既有的篇章範例,所以只要將內容按篇章填上去就可以了。為了讓報告有更大的效用,所以我將文章集結如下,依章節編排如下:

準備篇

學業篇

社團篇

日常生活篇

文化交流篇

建議篇

費用篇

其它

此外,若你對《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以外,平日的雜記或遊記感興趣的話,你也可以在「泰國交換學生」這個標籤下,找到所有相關的文章。

語言學的基礎入門以及次學科(源自Preecha Khanetnok的《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的〈Introduction〉)

100_0316 

語言學家的工作在於區別並描述聲音的單位和脈絡、單詞和構詞以及片語和句子,以展現語言的結構。我們知道單詞需要透過學習才會了解,但我們卻忘記聲音、語調(intonation)、輕重音和句型也都是要學習才會具備的技能。這就是語言學家所進行的語言學工作。

語言學可以約略地被分為三個分支,其包括描述語言學(descriptive linguistics)、應用語言學(applied linguistics)和歷史語言學(historical linguistics)。

描述語言學,廣泛地說,主要在於觀察並分析特定時間內語言的聲音特徵、文法和詞彙。布倫費(L. Bloomfield)是首先使用「描述語言學」這個詞彙,其使用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為沒有記錄的印第安語言進行歸納,把語言潛在的規則記錄下來,因此又稱「結構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這也包括音韻學(phonology)、構詞學(morphology)及語法學(syntax)。

如果將語言學知識用於解決特定語言的問題就是應用語言學,最普遍被應用在語言教學,這包括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習得,因此通常所指涉的只有教學法(pedagogy),例如教學語法(pedagogical grammar)和教學語言學(pedagogical linguistics)。在教學語法中,其強調語法的功能,而不是語法的理論;若在外語教學時,則著重在對比母語和標的語的特徵。外語教學進行時,其重點就包括學習語言的目的(例如:語域(register)或方言(dialect))、技能(聽、說、讀、寫)、教材分級及演示。

然而,包括辭書學(lexicography)、翻譯和言語治療(speech pathology and therapy)。更廣地來說,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生理語言學(biolinguistics)、計算語言學(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風格學(stylistics)和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都屬於應用語言學領域。

歷史語言學則是透過文件或其它證據來為語言較早的形式進行描述。例如,語言學家可能透拉丁語、德語和希臘語等,而能夠重建印歐(Indo-European)語系的特徵。

另外,語言發生學(linguistic ontogeny)研究幼兒語言的發展,以及方言地理學(linguistic geography)透過關鍵單詞或表達方法,建構等語線(isoglosses),進而畫分出方言區(dialect boundary)和語言輪廓(linguistic atlas)。這也都是屬於語言學的範疇。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華語傳唱版、閩南語傳唱版、粵語傳唱版、日語傳唱版

心經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譯成文種最豐富,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漢傳佛教中《心經》常見的版本為玄奘譯本,共260個字,是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之一。再過幾天,我將到中台禪寺參加大專禪七,前提是背好《心經》,所以我也上網好好背背心經,同樣的漢譯《心經》在不同語言的傳誦下,有不同的妙音,包括:華語、閩南語、粵語以及日語,集結如下:

華語版本有二,齊豫和黃思婷演唱:

閩南語版本有二:


粵語版本有二,譚詠麟和群星演唱:


日語版本有二: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費用篇

IMG_9816 2 

參加交換學生計畫會有許多花費,馬上能夠從腦海搜尋出來的就包括簽證費用、機票費用和學費。如果辦學生簽證是2200台幣,但是我在不同地方辦旅遊簽證,分別是在台北是1100台幣,在檳城是100零吉以及在仰光是40美元。而往返泰國的機票,包括去程宿霧航空7137台幣,返程馬來西亞航空181.9歐元和改機票費用10英磅。由於我不需要繳法政大學的學費,所以我需要繳交暨南大學的學費9975台幣。

其餘的就是在泰國學習、生活的支出了!在曼谷租房子,相較於台北是很便宜,而且品質相對好的。一個月5000泰銖,並要求兩個月的押金,每個月的水電費另計,約莫一千元,所以五個月的交換計劃中,住宿費大約就是30000泰銖。

在泰國吃飯選擇很多,路邊有一個15泰銖的粽子,也有在超級市場一個50泰銖的粽子;有半露天的吃到飽火鍋,一個人頭150泰銖,也有日式連鎖火鍋一個人頭350泰銖。加上一些零食、飲料、水果,平均一天用在吃的花費約莫200泰銖,一個月6000泰銖,五個月也差不多30000泰銖。

交通也是另一筆開銷,搭公車有時候免費,有時候18泰銖;搭空鐵15塊泰銖起跳;搭地鐵19塊泰銖起跳。一整天的交通費約莫100元,一個月3000泰銖,五個月15000泰銖。然而,我不能總是在曼谷活動,有幾次較長途的巴士大概介於600到1000泰銖,還有一次到緬甸去迎接歐巴馬的機票是5000泰銖。五個月花在交通的費用上,差不多是25000泰銖。

其它,也有一些屬於旅遊或作善事的支出。

學海飛颺的補助是105000台幣,支付交換學生計劃開支和日常生活開支為113000泰銖,若以台幣和泰銖為一比一計算的話,除了來自學海飛颺的補助之外,支應交換學生計劃的,自己也必須準備一些些費用。當然旅遊和作善事的支出再加上去的話,肯定就不是學海飛颺補助能夠涵蓋的。

IMG_9863 2
IMG_9777 2
IMG_9745 2
100_4220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校園風氣篇

100_2751 

法政大學鄰近大皇宮,常有國際觀光客進出,儘管面積小,但「公共空間」俱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腹地大,但不確定是民族性使然?還是本來學生人數就比較少?似乎卻少這樣的「公共空間」。「公共空間」不只是有沒有場地的問題,而是有沒有人們願意駐足、停留的文化。

在法政大學裡頭,文學院、商學院、管學院、法學院…等,不管哪一個學院的大樓下,都有開放式的桌椅,同時有窗口出租讓廠商進駐販賣餐點。不只是用餐時間,人來人往,即便上課時間,仍有許多同學在那邊流連。下午,四、五點,就算賣餐點的老闆收店之後,仍有許多學生逕將桌椅靠攏,馬上就有空間能夠團練,練啦啦隊、練戲劇、跳體操。好像整個學校,隨時隨地都是活力十足、熱情洋溢。

暨南國際大學在這「公共空間」的營造似乎比較欠缺。暨大的學生餐廳集中在宿舍附近,學生餐廳只有用餐時間會有比較多的人潮。而學生活動又是在另一個地方。暨大有許多活動空間,但並沒有許多學生活動。你可能會辯駁說,暨大有營火場地,暨大可以在活動中心前面辦演唱會,但這些都是偶發性並非常態性的活動。不論平日或假日,整個校園都是冷冷清清的。

法政大學和暨南大學是完全相反的。法政大學校園面積小、學生人數多;暨南大學面積大、學生人數少。但我認為更可能是缺少「公共空間」營造的概念。通常,文學院的學生不會在管學院流連,學生活動不會在學生餐廳進行。我們害怕進入某些建築物,因為認為那不屬於自己,因為那是缺乏友善的設備。我認為如果將公共空間建設地更好,除了使校內的學生更積極於學生活動外,也可以讓當地民眾,甚至吸引國際觀光客到來。

100_2376
DSCN3900
DSCN3889
100_2752
100_2656
100_2724
100_2408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建議篇

Camera 360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應該是個國際交流頻繁的大學,但是或許是學生人數不多,所以對於參與交換學生的甄試的競爭也不是激烈。我相當感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給我參與交換學生計劃的機會,同時在對於國際事務處和締約學校間的計劃細節有一些認識之後,我有一些建議。

校內甄試時,必須確定預計前往的對口學校;然而,預計前往的學校和最後取得入學資格的學校不見得能夠一致。國際事務處在審核學生的申請表之後,可以協助學生聯絡對口學校,如此可以早期修正並確認學校。畢竟,國際事務處比較有資格、有理由聯絡對口學校,而且可以讓對口學校知道即將有交換學生會到來。同時,國際事務處可以主動給予學生建議,例如:建議學生選擇兩校合約層級以校對校的為首選,如此可以保障學生到對口學校後,有較全面的福利。

國際事務處一直和學生,我本人,保持密切的聯繫,所以我也很順利地出發。由於國際事務處積極協助學生事務,所以出發前不至於有太大的困難。

100_3787
100_3801
100_0613
100_3844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文化交流篇(同學之外)

100_3489 

相比和同學的交流,我和民眾的交流就有較多的機會了!我在AUA上日語課,認識了該語言學校的老闆、四個日語老師,以及一群同學,他們來自不同國家;我去泰佛寺上禪修班,認識許多師兄,主要是泰國人和華人,來自泰國北部、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我也到過去作為交換教師任教的學校,於是又認識了一個專門帶領旅遊團的領隊;在搭飛機回台灣的路程上,中華民族情感作祟,硬是要用華語點餐,所以也認識了旁邊的大陸人。當然,還有許多族繁不及備載的朋友來不及描述,點到為止。

在AUA上課,說是學習日語,倒不如是說是學習語言學習/教學方法。AUA的教學方法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它不透過文法、語音或操練來學習語言,它希望讓你沈浸在標的語的環境習得語言。五個月當中,我和四個日語老師結緣,也對於日語或日本文化有多一些些認識。此外,就是在AUA的老闆龍大衛的介紹下,認識了一群愛好語言學習的朋友,透過語言交換的技能訓練,我們有機會加入相關計劃,一方面認識新朋友,一方面進行語言學習。

我每週都會去精舍上課,所以會看到很多師兄,每當有大法會或大活動的時候,我就會去大寮(按:大寮就是廚房)幫忙,有時候洗水果、有時候搬運湯菜,我和大寮的師兄們默契很好。儘管幫不了忙,但是大家因為我幫忙就會工作得很開心。

我還認識了一個領隊,我就是領隊助理小弟,他到哪去旅遊、調查,我也跟著去;他就像媽媽,我就像小孩。過去我就知道泰國人喜歡旅遊,但這次體驗了幾乎沒有休息就再旅遊的感覺。我也練就了一身能夠快速打包的技能。

即使在飛機上偶然解逅的人,都可以讓人有許多文化交流。他是北京人,在英國倫敦大學,現在回到北京從事金融業,算海歸子女。他跟我分享大陸的歷史觀,我也跟他講台灣的歷史觀,我們都認為兩岸的華人交流越多之後,就會認識越多。

IMG_0062
100_2920

《赴泰國法政大學交換學生報告》:文化交流篇(同學)

100_2411 

在法政大學東南亞學程裡,也有一些來自馬來西亞的交換學生,沒有見過幾次面,不過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他們是來自同一個學校的交換學生,約莫有六、七個人。主要接待交換學生的老師,是在馬來西亞拿到學位的,所以接待來自馬來西亞的學生是理所當然。

不過,我選的課和來自馬來西亞的交換學生的課沒有交集,所以不會碰頭。更多時候,我和當地的學生一起上課。講堂很大,我又坐在最後一排,所以常常和同學聊天的可能還比聽老師講課更有收穫。

我不是一個喜歡主動交朋友的人,所以如果沒有同學找我出去玩,我也就一個人出去玩,我一下課就離開教室。只有一次在下課後,我還不熟悉回家的路,同學陪著我去搭車這麼一次經驗而已。

如果沒有特殊的安排,的確是沒有和當地學生交流的機會。我選修的《東南亞的觀光管理》安排了一次到清刊(Ching Khan)的旅行,才有和同學兩天兩夜的交流經驗。我們被要求分成四到六個人的小組,對當地居民進行訪談,並在訪談之後提出能夠幫助清刊行銷的企畫《創意清刊》。我多多少少能夠聽懂同學和受訪者之間的對話,但卻顧慮很多所以也沒有插話,就是一直聽、一直聽,輕輕鬆鬆地完成訪談。

在交換學生期間,和當地學生或外國學生交流的機會較少,除了自己沒有較積極地和同學交陪外,我想缺少正式的介紹、媒合或活動可能也是造成這樣結果的原因。

100_1795
100_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