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Dicky

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開發ESP/專業漢語課程:挑戰、機會和成功案例

這篇研究論文[1]探討如何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開發ESP課程(專業用途英語課程)時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並提供三個案例研究,涵蓋運動管理的商業英語、語言文化翻譯員和市場營銷與財務。這些課程旨在教授學生在各自所從事的職業領域中所需要的專業微語言和實用溝通技能。沒有適當的課本導致必須採用各種在線教育資源、工具和技術進行商業英語的教學和學習。本文描述了課程特定的特徵和學生的成果,並辯論了教學方法(CBI、CALL)、教學模式(混合式)和讀寫技能發展的重點的有效性。文中重點強調了合作學習活動的好處,例如角色扮演、專題研究和翻轉教室,以發展能力和跨域技能。最後,本文得出結論,將正式教育環境轉化為非正式的語言學習體驗可能是一種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教授ESP的可行選擇。 第一個案例是針對體育管理領域的商業英語課程。課程的重點在於教授學生所需的專業微語言和實用溝通技巧(p.3)。由於缺乏合適的教科書,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各種在線教育資源、工具和技術(p.10)。此外,還使用了基於內容的教學方法和電腦輔助語言學習(p.1)以及融合式學習模式(p.12)並依據課程的不同目標,在選擇內容、材料和評估方法方面進行了適當的調整(p.7)。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以角色扮演、項目工作和翻轉課堂等合作學習活動為主,以提高能力和跨領域技能(p.1)。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顯示出此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p.10, 11)。 第二個案例是針對語言與文化中介者的商務英語課程。課程設計簡短,持續一個學期,旨在教授基本的商務溝通形式,尤其是書面形式。考慮到班級的異構組成,學生們來自不同的高中教育背景,他們缺乏會計,商業法和管理等基本知識,這些知識可以幫助他們理解法律架構,組織結構和公司運營等不同形式的內部和外部溝通目的。由於適合此目的的簡短且有用的教科書缺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選擇了角色扮演活動的選項,以幫助學生們體驗公司生活,即使只是虛擬的。創建了一個虛構的公司WEBCO來啟動招聘過程,強迫學生們研究工作崗位的要求和規格,撰寫適當的簡歷,進行同儕模擬面試選擇過程,然後一旦被聘用,按照所擔任崗位要求進行編寫任務。 第三個案例是針對Viterbo Tuscia大學的Market and Finance碩士課程,於2016-17和2017-18學年進行。(p.1)課程內容包括商業英語、市場和財務專業術語及相關的書面溝通技巧。(p.8)課程采用了一種混合式的教學模式(p.1)采用了遠程教育工具,如Skype和Google Docs,并且鼓勵學生參與角色扮演和團隊項目,以開發他們的商業溝通技能(p.9)。課程還鼓勵學生使用電子書和建立自己的專業資料庫,以進一步學習商務英語(p.10)。學生們還被要求製作有關特定主題的視頻演示文稿(p.9)。最終評估結果確認了創新教學方法的優缺點,證明該方法能夠促進語言學習並提高學習者的動機(p.10)。 這三個案例提供了不使用教科書教授英語專業課程的有效方法。課程使用了基於內容的教學方法(CBI)和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CALL),以及混合學習方式,並注重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培養。設計課程時,使用各種在線教育資源、工具和技術,以學生未來的職場需求為中心,開發專業/職業微語言和實用交流技能。合作學習活動,例如角色扮演、項目工作和翻轉課堂,可以發展能力和跨界技能。 建議在課程中使用比較真實的素材,並採用線上工具進行學生中心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

語言教科書:語言課程中的教學明星是課本也是教材

在這篇名為「The Role of Textbooks in a Language Program」的文章[1]中,作者Jack C. Richards探討了語言課程中教科書的重要性。教科書不僅是學習者在課堂上接受語言輸入和練習的基礎,也提供語言課程的結構和大綱,創造了一個教學標準,保持了質量,提供了多種學習資源,節省了教師的時間,提供有效的語言模型和輸入,培訓教師,並且具有視覺吸引力。但是,教科書也可能包含不真實的語言,扭曲內容,可能不符合學生的需求,可能使教師不具有技能,又很費錢。因此,教師必須評估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習者的需求。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解決遺漏、修改任務和擴大任務來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備的技能。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來監測材料的使用,可以改進教學和課堂互動的質量。 教師在評估課本是否使用其語言課程時,會考慮以下因素(p.2): 此外,教師還需要注意到,商業教材不可能完全符合語言課程的要求。(p.3)教材的構成既考慮作者的利益,也要考慮到出版商的利益。商業教材的內容可能會為了能夠適用於不同的市場而加以修改,以滿足教師的期望。因此,教師需要評估課本的適用性,並培養適應和修改教材的技能。(p.2)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和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和互動的質量。 出版商在平衡教科書作者、教師和學生的期望時需要考慮到兩個因素:作者和出版商的利益。作者通常希望創作出一本創新、有趣、符合學生需求的教科書,並且能夠獲得經濟收益(p.3)。而出版商則主要關心的是獲得經濟收益(p.3)並且需要找到一本具有卓越品質的教科書,以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p.3)。出版商也會嘗試滿足教師對某一級別教科書所期望的內容,以便進入盡可能大的市場(p.3)。因此,出版商需要修改教科書,以便在不同的市場上使用(p.3)。有些改變是由於使用教科書的教師經驗、培訓和教學技能水平差異較大,需要提供操作簡單明了的練習素材,而有些改變則是因為某些市場不能接受的特定內容必須被刪除(p.3)。然而,出版商修改教科書的過程中,原創的文本可能會失去一些創造力和適切性。因此,在使用教科書時,教師必須補充適當的創造力(p.3)。最終,教師需要在適當的指導和支持下,學會如何適當地使用教科書(p.2)。 教科書在多數語言課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p.1)以下是它們的幾個作用: 然而,教科書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可能存在不真實的語言使用、內容失真、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可能降低教師技能、價格昂貴等(p.2)。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科書的角色,教師的經驗和學生的需求進行評估(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補充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進行調整,這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p.1)。透過觀察、反饋會議、書面報告、評論以及學生評論等方式監控教材的使用,可以提高課堂上教學和互動的質量(p.1)。 商業教科書在語言教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具體優點與缺點如下(p.1): 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自身經驗和學生需求來評估教材(p.2)。商業教科書可以通過修改、添加、刪除、重新組織、彌補缺失、修改任務和擴展任務等方式進行調整(p.1)。同時,通過觀察、反饋會談、書面報告、評估和學生回顧等方式來監控教材的使用(p.1)。

學術外派人員在新興經濟體中的挑戰與適應:知識、技能和人脈網絡的三種投資方式

智能職業理論是由DeFillippi和Arthur首先提出來的(p.8)。此理論指出職業生涯應該由個人所投資的元素來決定,而非特定組織(p.2)。簡單來說,智能職業理論指出職業生涯應由三種投資來組成,包括「知道為什麼 (knowing-why) 」、「知道如何 (knowing-how)」以及「知道誰 (knowing-whom)」(p.2)。職業生涯中的投資能幫助個人提高教學和研究表現,進而在全球范圍內取得職業成功(p.2)。 這篇文章[1]使用智能職業理論來分析學術外派人員(學術海外人士、學術移民)對新興經濟體的職業投資方式(p.2)。智能職業理論將職業投資方式區分為3類:知道為什麼、知道如何和認識誰(p.2)。在新興經濟體中,學術外派人員在這三種職業投資方面有不同的投資方式。在知道為什麼方面,學術外派人員希望將自己的技能和知識應用於新興經濟體的國家人力資本的發展(p.3)。在知道如何方面,學術外派人員希望發展研究和教學技能以促進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目標(p.3)。最後,在認識誰方面,學術外派人員希望與當地商界建立更多的聯繫以獲得資金和支持,並與海外學術進行國際研究合作以提高研究生產率(p.4)。文章也提到,新興經濟體的機構實踐可能限制學術外派人員在這三種投資方式上的投資和發展(p.6)。 知識、技能和人脈網絡是三種不同的職業投資方式(p.2)。知識投資是與追求所選職業路徑的個人動機相關的(p.2)。在學術界,這通常與創建科學身份、發展自我欣賞、提高認知和創新能力有關(p.3)。技能投資是指人力資本,包括個人的知識、教育、技能和工作經驗(p.2)。對於學術界,這種投資需要重點發展長期學術事業所需的研究和教學技能,以及處理刊物拒絕的能力(p.3)。人脈網絡投資則與關係和專業網絡相關,能有助於職業發展(p.2)。在學術環境中,這包括建立科學網絡以實現出版和研究合作目標(p.4)以及發展商業網絡以獲取研究收入(p.3)。 新興經濟體中學術工作 在新興經濟體中,教學時間與研究時間的不平等分配對年輕學者的研究時間有著深刻的影響。例如,在中國,教學時間是基於資歷的,年輕的學者比他們的前輩更多教學時間,而相對地獲得較少的研究時間(p.5)。此不平等在學者之間也導致了教學、管理等工作量的差異(p.9)。同時,一些文獻也提到在新興經濟體中,經費支援控制在學術機構權力派系手中,這可能導致學者在國際學術會議參與及促進研究發表的資源不均(p.5)。這顯示了新興經濟體中對於學者研究的官方和非官方限制,進一步阻礙了他們的職業發展。 根據文獻(p.9)中國的文化信仰傾向支持男女不平等,因此,相較於男性教師,女性教師被期望花更多的時間在教學和行政任務上,而不是研究。在中國,教學時間是以教師的資歷為基礎的,意味著比起年長的同事,年輕的學者有較多的教學時間並且較少時間進行研究。在研究重視的學術機構中,全職教授通常每週教授四個小時,副教授每週教授約六個小時,助理教授每週教授八至九個小時;這些教學時間在以教學為重的學術機構中可能會增加兩倍。而這不平等的教學時間分配會導致教學負荷和其他行政工作負荷的差异。此外,學術機構對於參加研究會議的資金也有一定的控制權,因此學術外籍人士在獲取資金支持方面可能也感到不公平(p.5)。 學術外派人員的處境 學術外派人員到新興經濟體的研究議題通常與政治議題相關,影響了學術界的研究方向與自由度。許多新興經濟體的學術機構限制學術外派人員在研究議題的自由決定和發表研究成果的自由,同時鼓勵學者發表在低水平學術期刊上(p.5)。因此,學術外派人員需要尋找新的國際研究合作來擴大研究議題和研究成果的影響力(p.4)。研究顯示,國際研究合作可以促進學術成果在全球學術圈的知名度和引用次數(p.4)有利於促進學者的研究產出和技能發展(p.4)。同時,國際研究合作也可以成為學者在新環境下的支持系統,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p.4)。因此,學術外派人員到新興經濟體通常會尋求國際研究合作來開發新的研究議題和研究成果,並建立新的國際關係,進一步促進他們的職業生涯發展。 學術外派人員的適應 在新興經濟體中,學術外派人員希望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文化價值觀轉移,並適應當地的教學風格(p.3)。這可能產生了一系列獨特的教學技能和專業知識,這些技能在原居地和目的地國家都積累並沉淀。學術外派人員嘗試傳授本國學術標準下的新理論和實踐,同時還需要符合當地文化標準(p.3)。 學術外派人員會盡力適應當地語言、文化以及教學方式(p.5)學習當地的文化風俗和教育體系(p.3)。然而,在新興經濟體中的學術機構往往存在管理體制和權力分配的不平等,可能會限制學術海外人員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p.5)。此外,他們可能遇到讀者與審稿人語言質量方面的障礙(p.5)。 總之,在新興經濟體中的學術外派人員透過轉移技能、文化價值觀以及適應當地文化標準,可能形成獨特的教學技能和專業知識(p.3)。 學術外派人員的可能性 學術外派人員在外籍的工作機會中,可以通過轉移其專業知識和經驗,並影響和塑造他們所在機構的人力資源和管理規範(p.7)。這是一個相對較少研究的主題,有必要加強相關的研究(p.7)。除了已有的研究結果指出宿主機構的人力資源和管理規範影響學術外派人員的事業發展外,學術外派人員的主動作用也值得關注(p.7)。因此,未來的研究可以探討學術外派人員如何轉移和翻譯他們的知識,以及他們如何塑造主機構的實踐(p.7)。

融入多元文化環境的關鍵:情緒智商與文化適應力的力量

這篇文章[1]分析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影響,並探討跨文化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採用了240名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的調查數據,並採用部分最小二乘結構方程建模技術進行分析。結果確認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的積極影響,情緒智商和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和跨文化適應對外籍人士表現的影響。此外,研究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適應和在多元文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具有中介作用。此研究的獨特貢獻是鑑定了跨文化能力在提高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士表現方面的中介作用,這在以前的研究中很少被證實。隨著全球流動性的增加和預測繼續增加,這些發現可對學術界進行進一步驗證和人力資源經理更好地招聘和管理外籍人士有益。 情緒智力是一種能力,可幫助個人認識自己的情感、控制情緒以及理解他人的情感。在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背景下,情緒智力被定義為一種幫助外籍人士在文化多樣的環境中管理和調整自己的情感以及與主機員工有效交流的能力。情緒智力高的人更能夠預防文化震撼、職場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p.10)。大多數先前的研究都集中在說明跨文化適應狀態中的文化智商如何影響表現,而很少考慮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影響(p.12)。該研究證實了情緒智力對外籍人士跨文化適應的正面影響(p.3, 5)。 根據文章結果,文化適應能力對於跨文化能力的發展和外派人員的成功至關重要。文化適應能力有助於外派人員更好地適應新環境,進而提高跨文化能力;而外派人員對於新文化的適應能力以及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適應和表現的提高,進一步強化了文化適應能力在這方面的作用。研究結果還發現,跨文化能力在促進文化適應對跨文化適應和外籍人員在文化多元化環境中的表現的間接影響中扮演著重要的中介角色。因此,外派人員的文化適應能力可以透過跨文化能力的發展間接提高跨文化適應和表現。 根據本文的發現,跨文化能力可被用作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競爭優勢的指標。管理人員應在將員工派往海外分支機構之前評估員工的情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p.13)。由於跨文化能力是重要的解釋因素,能核實個人在文化多樣化的環境中的成功(p.12) 跨國公司應當利用它作為評估僑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p.13)。此外,員工的文化適應能力亦應被評估(p.13)。 其中對多元文化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實務的幾個重要影響是:首先,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緒智商和文化適應能力的潛在優勢,然後再派遣他們到國外子公司。此外,利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人員在海外任務中的競爭優勢的指標也非常重要。其次,應特別關注長期/短期導向,培訓計劃或任務,以提高和培養外派人員的情緒智商、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適應和生產力。 第三,組織的管理者應鼓勵其外派人員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們互動,以降低因體驗陌生文化而產生的誤解或壓力。第四,組織應進一步將情緒智商、文化適應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員工/候選人的基本要求或指標,然後再將其派往海外或聘請他們工作。最後,員工們也需要積極地為不同文化的融合做出計劃,並在承擔國際任務之前意識到適當的任務,以幫助外籍人士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根據該研究的發現,跨文化調整和表現的提升可以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來實現,其中跨文化能力在這方面發揮了中介作用。研究指出,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對跨文化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則對跨文化調整產生積極影響。同時,文化適應力通過跨文化能力對跨文化調整和外派員工的表現產生了間接影響。因此,通過培養情感智力和跨文化能力,可以提高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整和表現。建議管理者應評估員工的情感智力和文化適應力,並使用跨文化能力作為評估外派員工競爭優勢的指標。此外,通過長期/短期的訓練計劃或指派任務,可以培養外派員工的情感智力、文化適應力和跨文化能力,提高其跨文化調整和生產力。員工應主動準備計劃,以便更好地適應國際任務的情感、心理和職業需求。 當一個人在跨文化環境中表現良好,其實可以歸功於其跨文化能力起到中介作用。例如,在外派工作時,文化適應能力的強度影響著跨文化調適和跨文化表現。(p.11)當員工能夠對新的環境進行適應,他們就能提高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跨文化環境,文化適應能力在人際溝通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使員工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中生存和成長。(p.11)而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又會進一步提升員工在跨文化環境中的表現。(p.11)因此,跨文化能力在促進外派員工的跨文化調適和表現方面扮演著重要中介角色。

澳門與墨爾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龍舟/端午節觀點比較

這篇文章名為《從文化活動到體育活動:龍舟比賽中的文化真實性案例研究》[1],探討龍舟節從中國漁村傳統私人道教儀式轉變成國際賽事的情況。作者在澳門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的參與者中進行了一項案例研究,揭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活動的動機和看法可能不同。文章討論了在將文化活動轉化為體育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因為文化活動越來越被用作旅遊目的地的市場推廣策略。文化背景被討論為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決定因素。通過檢查過去的文化和真實性,本文提供了關於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景點的文化可持續性的見解。 這篇文章研究了來自澳大利亞和中國澳門參加國際龍舟節的人,並比較了這些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活動的看法,揭示了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p.7, 9, 11)文章強調了文化正統性在文化活動轉變為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的重要性,在這些類型的活動作為旅遊擬定市場和推廣策略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p.7)文章提供了在文化可持續性和目的地旅遊吸引力方面的深入了解。 (p.14) 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起源於傳統的道教儀式,現已發展成為國際性賽事(p.4)。龍舟節對於澳門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年度社區活動,還作為一種促進和推廣澳門旅遊業的方式(p.4)。在澳門的龍舟節中,大部分的隊伍都是本地的(p.4)比賽中舉行的慶祝典禮和儀式包括祈福儀式、揀艇、掛青、燃放鞭炮等(p.13)。這項研究還發現,對於參賽者而言,在澳門的龍舟節中,文化的真實性和傳統性比在墨爾本的龍舟節更受重視(p.9)。由此可見,澳門舉辦的國際龍舟節兼具文化和體育的特點,將傳統和現代融合,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本地文化活動,也是一種旅遊促進和市場推廣策略。 祈福儀式是指在龍舟比賽前通過道士祈求神靈保佑比賽順利進行(p.7, 11, 13)。揀艇是指選出龍舟比賽中表現最好的人擔任龍舟的領航員(p.7)。掛青是指在龍舟船頭掛上菜葉,象徵著生命的延續和安全,希望賽事平安(p.13)。燃放鞭炮是一種民間傳統文化,旨在求神拜佛、祈盼平安(p.11)。 而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通常是在每年三月舉行,地點是在雅拉河(p.4)。此活動同樣免費提供龍舟予參賽者,而參加的隊伍通常來自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其他地區和國際(p.4)。節日通過合併社區參與慶祝墨爾本的河流與運動活動,以及龍舟文化和儀式的傳統特色,來實現這一目標(p.4)。相同的是,墨爾本與澳門一樣,有些參賽者認為龍舟節是一個保持身體健康的方式(p.9)。 文化背景可能對觀點產生差異,意思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個事件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評價。根據文獻(p.11) 在澳洲和澳門的龍舟節中,參加者對文化內涵、傳統性、激動人心和表演性等方面的看法會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例如,在問卷調查中,對於龍舟節是否符合傳統、真實等文化內涵的看法,澳門參與者的比例更高(p.11)。此外,參加次數和文化背景也會影響參與者對事件的看法和評價,例如,在澳洲,參加次數對參與者對傳統和真實性的看法會產生影響(p.12)而在龍舟節中,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更傾向於認為事件具有地方性和社區性特徵(p.14)。 這個研究採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分別在中國澳門和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辦的國際龍舟節上研究參加者的動機和對文化真實性的看法。研究者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包括參與活動的動機、對該活動的看法以及前導和後導龍舟比賽期間進行的傳統和宗教儀式。問卷採用定量研究方法並使用SPSS進行統計分析,分析變異數和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驗用於比較不同參加次數和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參與者的動機和看法的差異(p.7, 8). 研究結果顯示,文化背景是決定旅遊目的地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強調在轉變文化活動為運動活動時保持文化真實性的重要性(p.7). 在對比澳洲墨爾本和中國澳門的龍舟節參加者的調查中發現,亞洲文化背景的參加者比較重視活動的文化真實性和傳統性(p.7, 14)。因此,可以認為亞洲文化背景的人比較重視文化真實性。

連結世界,升華教學!探索印尼國家大學華語教育的國際合作策略

這篇文章[1]探討了印尼國家大學的華語教育課程的問題,如教師供應、教學材料、畢業生質量、課程的認證和學界、大學與國內外機構的合作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在2015年成立了印尼華語教育協會(APSMI),協會成員的PBM課程從PTN和PTS一起商討並制定了畢業生榜樣與7級的印度尼西亞國家資歷框架的課程,同時也加入了國內外的工作坊及峰會。 此外,文章指出繼續改進華語教育課程需要攜手合作,並透過教育部提供的各種計畫、課程認證、畢業學分轉移和教育工作專業化的培養等方式來克服各種挑戰。同時,作者還提到了為畢業生定義榜樣,確定學習成果,加強協會合作,推進國際合作等各個方面的討論。 此外,大學也簽署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隸屬的孔子學院或漢辦學院合作的協議,尤其支持那些使用母語教學的外籍教師教授華語課程。 總之,這篇文章探討了印尼公立大學華語教育問題,並介紹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Prodi PBM 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Prodi PBM)是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於2009年成立的。然而,這個學程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教師的供應、教材、畢業生素質與認證、學科之間與校內外的合作,以及國內外機構之間的合作。面對這些挑戰,印尼各大公私立大學的Prodi PBM透過成立印尼華語學程協會(APSMI),共同推動合作、學科設計、認證和國內外的研討會和研討會,由此來克服這些挑戰,建立了與KKNI第7級水平相符的畢業生素質、畢業目標和訓練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下一步,Prodi PBM計劃參加印尼教育部舉辦的評估、兌換學分和準備營運PPG學程等課程。 根據文件片段(p.3) KKNI等級七的要求是確定畢業生的最低資格水平,包括態度、知識和技能,並且這些範圍在畢業生的學習成果中被認可。而文件片段(p.5)則進一步解釋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因此,畢業生需要達到 KKNI等級七的要求,其中包括最低的態度、知識和技能水平。(p.3, 5)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列出了以下內容:包括對漢語語音學、漢語詞匯學、漢語語法學、漢語語義學,以及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等的理論知識需求;以及會話、聽力、閱讀和寫作的漢語技能要求,要達到相應的HSK(漢語水平考試)水平。而印尼國家大學的漢語言教育(PBM)本科專業的畢業要求指出,學生必須能夠進行漢語聽說讀寫,相當於 HSK 4 和 HSKK 中級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結論,PBM本科專業要求學生達到 HSK 4 級。 Prodi PPG指的是教職課程,而PPG Prodi則是提供給華語教師的相關學位課程(p.14)。根據Belmawa Dikti發佈的《Pendidikan Profesi Guru》文獻,PPG課程主要涉及選拔、課程規劃、收費體系和品質保證方面的內容(p.14)。PPG是指“Pendidikan Profesi Guru”,是一個教師專業發展計劃,主要由印度尼西亞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文件片段(p.14)說明Unesa作為LPTK之一,從2012年開始舉辦PPG課程,並在2013年提供專業發展計劃,但尚未開展針對中文專業的課程。因此目前關於與中文有關的PPG內容還尚未涉及。 APSMI為了解決問題所做出的努力 APSMI是Asosiasi Program Studi Bahasa Mandarin Indonesia的縮寫,在印度尼西亞的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中成立了華語教育學系,這個學系成立至今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教授的供給、教材、畢業生的質量、認證以及國內外學校和機構之間的合作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APSMI已經於2015年成立。通過APSMI,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PBM學系進行討論和制定了畢業生的要求、畢業生的學習成果、合作和國際、國內研討會等等。APSMI通過與台灣、墨西哥等國家的學術機構簽署了非常多條的合作協議,已經對華語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p.1)。其中,APSMI 的成立來源是十四所大學的語言專業的主任(Kaprodi)提出增強協會的必要性。APSMI的理事會由多名成員組成,包括顧問委員會、主席、秘書、財務人員、S-1 PBM課程的負責人、S-1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D-3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以及研究、學習和服務社會開發、宣傳、以及區域協調員等多個分部門負責人。(p.13)。自成立以來,APSMI已經舉行了許多次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例如在2016年,APSMI舉辦了Munas I,並進轉而舉辦Munas II(p.13)。 Munas I 和II是Asosiasi Program […]

掌握潮流:印尼中文教育(三一一大學為例)的崛起與全球趨勢

一個文章[1]提到了印尼大學中文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印尼對學習中文的需求越來越大,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隨著全球化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和機構開始需要懂得中文的員工。(p.1)其次,中文現已成為僅次於英語的第二大國際語言,聯合國也承認中文作為國際交流的語言,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學習中文的重要性。(p.3)針對這種情況,印尼各大高校開始增加中文教育相關的課程和專業,為滿足人才需求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在2022年,印尼有上千所國私立中小學開設中文課,而就大學而言,目前共有29所大學開設中文相關專業,還有不少大學也開設中文課程(p.2)。 三一一大學的中文系成立於2004年10月27日,是印尼高校中文教育發展現狀的一部分(p.2)。該系一直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以滿足中國公司在印尼投資的需要(p.2, 4)。中文系自成立以來,已與多所中國高校如暨南大學、華僑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西華大學等進行教學領域的合作,其中與西華大學的合作最為深入(p.4)。該系的教學工作者大多畢業於中國高校(p.4)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p.4)每位教師均有足夠的教學經驗(p.4)並定期更新其專業領域的能力證書(p.4)。中文系提供包括聽、說、讀、寫、譯在內的完整語言能力(p.4)而畢業生從事與中文相關的工作領域,例如公司或工廠的翻譯員、中國商品的進口商、中文新聞廣播員等(p.3)。在實習階段,學生一般都是直接被機構招收工作(p.3)。該系也加入了印尼高等教育中文系協會(APSMI)(p.4)。總的來說,三一一大學的中文系致力於提高教育質量,滿足中國公司在印尼投資的需要,提供完整語言能力的培養,並與其他中國高校進行教學領域的合作(p.2, 4)。 三一一大學中文與中國文化本科是在2022年3月22日正式成立的。(p.3)在此之前,該校中文大專從2004年開始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加強和中國大學的合作,例如西華大學,致力於培養本土華文教師(p.4)。同時,該校中文部門與中國駐印度尼西亞大使館、梭羅市華人社區協會、中文大專校友等各方的支持,共同提高中文教育質量(p.3)。此外,中文部門還與中國政府支持的世界範圍內中文教育發展的政策之一,孔子學院合作,申辦孔子學院(p.3)。最終,三一一大學中文與中國文化本科正式成立,成為印尼高校中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p.3)。 為了實現中文畢業生的前途和職業道路,需要良好的培養計劃、專業的中文院系和教學師資準備(p.2)。中文專業面對的挑戰包括聯絡行業和工作世界的網絡不牢固以及可用人力資源的數量超出所需的理想構成。此外,具有職業經驗的講師數量仍然偏少,專業認證講師數量也偏低(p.4)。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和問題,需要提高中文講師的質量和數量(p.4)以適應商業和工業需求開發課程,加強工業課程和工業學徒制應用等。總之,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質量需要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以應對各種挑戰。

呼喚變革:了解工作場所霸淩的隱蔽性質並保護自己的健康

研究發現,澳大利亞的研究生健康管理培訓生在工作場所經歷了多種形式的霸淩,最常見的行為包括間接或貶低性的言論、在工作場所公開中議論和排斥這些培訓生參加會議或項目等(p.183)。此外,研究還發現,有些人利用技術手段如電子郵件或短信進行霸淩(p.183)。盡管這種情況不是很普遍,但考慮到工作場所越來越具有靈活性,適應遠程工作的員工,這一發現仍然很有意義。 健康管理培訓生指的是正在接受健康管理培訓的人員,他們的職責包括協助衛生保健機構的管理和組織,以確保高效運作和滿足患者的需求。(p.17)這個文章研究[1]的重點是澳大利亞的健康管理培訓生對工作場所霸淩行為的感知。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從參與者那里收集並分析數據。(p.17)該研究發現,工作場所霸淩是健康管理培訓生普遍面臨的問題,這種霸淩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對個人和組織都有重大影響。(p.17) 工作場所的霸淩行為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辱罵、侮辱或冒犯的語言(p.23)、威脅或挑釁的行為(p.23)、意圖讓人屈辱、貶低或威脅的行為(p.23)、與工作有關的破壞行為(p.23)、進行頻繁惡作劇(p.23)、展示侮辱或冒犯的材料(p.23)、散播惡意的流言蜚語(p.53)等。值得一提的是,霸淩行為可以是明顯並具攻擊性的,也可以是更難以辨識的更難以取證的行為(p.53)。 一些在工作場所霸淩中,也可能存在一些比較難以發現和證明的行為。例如,言語上的侮辱、威脅(包括嘲笑、恐嚇、恐嚇、毀謗)、排除或忽視某個特定人員、刻意幹擾某人的工作、非職業相關或不當的討論和問題、不公正的批評和投訴、壓制、貶低、放低或拒絕給予達成工作所需的資源(p.23)以及無理的時間壓力、改變常規工作時間表和假期安排以故意造成特定工人或工人的不便(p.53)。此外,組織變化和管理者的不當行為也可能導致工作場所霸淩,例如歧視表現良好的員工、尋找替罪羊以掩蓋管理問題、不公平的晉升體系或員工壓力等(p.57)。 霸淩對個人的影響是身心健康的傷害,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自殺(p.53)。受到霸淩的人員往往會出現工作滿意度下降、自尊心下降、憂鬱和創傷後壓力癥狀等問題(p.53, 36)。 而霸淩行為往往會損害整個組織的生產力、員工士氣以及成本(p.36, 53)。此外,受害者和目睹者都可能受到影響(p.53)。霸淩同時也會導致組織遭受財務損失、高人員流動率和缺勤率,員工工作效率下降以及員工的精神狀況可能受到嚴重影響(p.36, 57)。 文章提出的反霸淩學習框架是針對新晉醫療管理人員設計的,主要包括五個指導原則和有效實踐建議。這些原則和建議包括:預防或減少工作場所霸淩,在整個組織內建立普及的、全方位的方法,增加對工作場所霸淩的認識,制定關於工作場所霸淩的全面詳盡政策,促進積極的組織文化以及通過專業發展來支持技能發展 – 以應對工作場所霸淩。 文獻中提到,在專家參考小組的調查中,有一位參與者提到了10個關鍵的變革管理和執行原則,分別是: 因此,這10個關鍵的變革管理和執行原則包括解決人性問題、從領導層開始、縱向參與每一層級的人員、制定正式案例、創建所有權、傳達信息、評估文化環境、明確處理文化問題、為意外情況做好準備和與個人對話。

雅加達、峇眼亞比、棉蘭地區的文化差異與親屬稱謂的比較

在印度尼西亞使用福建方言的華人社區中,親屬稱謂中詞綴的使用反映了他們對家庭和親屬關系的重視。這種傳統文化在華人社區中得到了保留和傳承。同時,不同的詞綴也可以表達不同的親屬關系,例如「阿姨」、「大姨」、「小姨」等,這些稱謂也反映了華人社區中不同親屬之間的地位和關系。因此,親屬稱謂中詞綴的使用是華人社區在印度尼西亞文化傳承方面的一個重要體現。 根據研究結果[1],三個地區在使用親屬稱謂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來說,從整體數據來看,三個地區親屬稱謂構詞形式使用頻率從高到低分別是附加式、重疊式、覆合式。而在具體的地區情況中,雅加達相對比較平均,峇眼亞比很少使用重疊式,棉蘭則最常使用重疊式,並且親屬稱謂也最多樣。因此,在不同地區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重疊式是親屬稱謂中的一種構詞方式,指在一個詞的前後部分重覆使用相同的音節或字母,以表示親屬關系。例如,在印尼閩南方言中,「表哥」可以用「表表」來表示,「姐姐」可以用「阿姐阿姐」來表示。重疊式在印尼閩南方言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用於稱呼長輩親戚。 附加式是親屬稱謂中的一種構詞方式,指在一個詞的前面或後面加上一個字或音節,以表示親屬關系。例如,在印尼閩南方言中,「父親」可以用「阿爸」來表示,「母親」可以用「阿媽」來表示。附加式是印尼閩南方言中最常見的構詞方式之一,適用範圍廣泛,包括直系親屬、旁系親屬、姻親等。 覆合式是親屬稱謂中的一種構詞方式,指將兩個或多個字或音節組合在一起,以表示親屬關系。例如,在印尼閩南方言中,「兒子」可以用「仔孫」來表示,「女兒」可以用「査囝」來表示。覆合式在印尼閩南方言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用於特定的親屬關系,如父母、兄弟姐妹等。 除了親屬稱謂方面的差異外,雅加達、峇眼亞比、棉蘭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文章主要介紹了它們在對外來詞的吸收、平輩與晚輩直呼其名、親屬稱謂區分血緣關系等方面的差異。例如,在對外來詞的吸收方面,雅加達和棉蘭地區的年輕人開始習慣以親愛的、寶貝等外來詞語互喚對方,而峇眼亞比地區則因為與外來人員接觸不多,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為原汁原味。此外,雅加達和棉蘭地區在稱呼平輩與晚輩時逐漸出現直呼名字的趨勢,而峇眼亞比則仍然保留著傳統的稱謂方式。這些差異反映了不同地區之間文化和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差異。

城市發展中的文化遺產:探索峇眼亞比(Bagansiapiapi)市建築特色的保護與傳承

峇眼亞比(Bagansiapiapi)是一個印尼的港口城市,以生產魚類而聞名於世。它也成為了一個漢族貿易目的地,並在1860年定居下來。現在,峇眼亞比仍然有著濃厚的華人文化氛圍,可以從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和寺廟中看出來。此外,該城市還有著著名的文化儀式——烤船(Bakar Tongkang),這與歷史城市密切相關,特別是與定居的華人移民最初形成峇眼亞比市華人聚居區的形式有關。 馬來唐人街建築的一個獨特特點是使用木材材料來主導建築,並采用高腳架結構。此外,該地區的建築立面受到當地馬來文化的影響,具有多種外觀。因此,可以說馬來唐人街建築的特殊之處在於其獨特的木質結構和受當地文化影響的多樣化外觀。 自1860年以來,峇眼亞比一直有著濃厚的華人文化氛圍,並且有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和寺廟。此外,在該城市還可以看到許多具有華人特色的商店和餐館。這些都暗示著該城市可能有相當高比例的華人。 經濟增長可能會威脅當地的建築特色,因為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對於保持城市區域的身份認同和保護重要歷史部分的理解往往不一致[1]。這可能導致建築物被拆除或改建,從而破壞了該地區的歷史和文化特色。此外,如果沒有明確的指南來維護唐人街建築物的身份認同,那麽在經濟增長更快或發生災難時,這些建築物可能會被破壞或失去其獨特性。 為了保護馬來唐人街建築的特色,需要對其立面形態進行分類和分析,並制定指南來維護其身份認同。如果唐人街成為文化遺產區域,則需要考慮並維護其未來的存在。因此,可以通過制定保護政策和指南、加強監管和執法、提高公眾意識等方式來在都市地區保存馬來唐人街建築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