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看待技術變革以及它對文化的影響? 一個1998年的演說中,開頭先指出,面對新千年的挑戰,我們不應迷失方向,古老的智慧依然適用。 既是演說者,也是社會批評家的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也承認,技術變革帶來了一些過去世代所未有的特殊問題。 為了應對這些新問題,他提出了五個關於技術變革的重要見解,作為我們分析技術影響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這五個見解構成了演說的主要內容。通過這些見解,演說希望我們能更清醒和全面地審視技術變革,避免盲目樂觀或悲觀,並在發展技術的同時為文化價值著想。 討論了技術變革的五個重要見解: 尼爾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技術變革的影響: 這些例子說明了技術進步的多面性,我們必須審慎對待。 演說的結尾部分提出了一些面對技術變革的建議: 綜上所述,尼爾呼籲我們保持理性和主動性,在開放創新與監管技術之間找到平衡。演說最後總結道,我們需要清醒審視技術進步,避免被技術控制,而應當主動掌控技術為人類文明服務。
Author: Dicky
我們該如何看待技術變革以及它對文化的影響?
二語課堂簡化辯論模式:打開英語口語和寫作雙重提升之門
四篇文章介紹了英語課堂上,使用辯論能夠帶來的好處: 第一篇文章探討在EFL課堂中使用辯論的效用。文章指出辯論可以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練習英語技能,並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文章還提出了一些在EFL課堂中使用辯論的模塊,如爭論簡單有爭議性的話題、即興演講等。這些模塊可以增強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表達技巧。 第二篇文章探討在大學課堂中使用簡化版的辯論作為學習工具。文章指出辯論可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文章還詳細描述了在大學課堂中引入簡化辯論的過程和效果。 第三篇文章研究辯論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工具對提高口語能力的影響。通過前測-後測對照組實驗設計,文章發現參加辯論的學生在流暢度、準確度、連貫性和詞彙量上都有顯著改進。這些發現為辯論在提高第二語言口語能力方面的效用提供了實證依據。 第四篇文章探討課堂辯論對第二語言寫作能力的影響。通過實驗,文章發現參加辯論的學生在寫作流暢度、詞彙量、語法複雜度、準確度和連貫性上都顯著優於對照組。這表明辯論可以作為提高第二語言寫作能力的有效教學工具。 總體而言,這四篇文章都从不同角度驗證了辯論在提高英語聽說讀寫整體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為辯論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提供了有力證據。 辯論課堂有什麼樣的模塊? 第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些在EFL課堂中使用辯論的模塊,這些模塊可以增強學生的英語能力: 通過這些不同形式的辯論練習,學生可以在愉快的氛圍下全面提高英語的各項技能。 辯論提高口語能力 辯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口語能力: 總之,辯論為學生提供了真實有意義的口語使用環境,是提高他們口語能力的有效途徑。 辯論提高寫作能力 辯論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寫作能力: 總之,辯論使寫作過程變得更有目的性,為學生提供了有意義的寫作練習。這成為提高他們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 有沒有簡化版本的辯論操作模式? 文章具體描述了這種簡化辯論的進行過程: 這種簡化辯論著重語言的使用,注重發音、語法、詞彙、語體的運用等。通過這種辯論練習,學生可以提高批判思維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英語整體水平。 Lustigova, L. (2011). Speak your mind: Simplified debates as a learning tool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Journal on Efficiency and Responsibility in Education and Science, 4(1), 18-30. Alasmari, A., & Ahmed, S. S. (2013). Using debate in EFL classes. English […]
玩轉動賓式離合詞:幫助華語老師把四大分類輕鬆掌握
動賓式離合詞可以分為四類,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插入的成分 動賓式離合詞中間可以插入的成分舉例簡單說明如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動賓式離合詞的離合規律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情況: 總體來說,表達時間、語氣、受事者等信息時需要拆分,表達結果和程度時不可拆分,對時態表達沒有影響時兩者都可以。掌握這些規律有助於正確運用離合詞。 離合規律示例 舉幾個例子說明離合詞的離合規律:
「都」的語法演變探究:華語教學副詞「都」的多重面向解析
有兩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現代漢語副詞「都」的語法功能和演變歷程。 第一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重新探討了副詞「都」的演變過程,主要有以下三點貢獻: 第二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主張副詞「都」將複數的命題內容透過連詞連結,並將這些連詞轉變為「累加連詞」。文章分析了「都」在範圍副詞、語氣副詞和時間副詞中的用法,指出從邏輯的觀點看,「都」可以統一解釋,不必拘泥於這些概念。文章運用集合論和命題邏輯分析了具體例子,說明「都」的統一解釋方法。 第二篇文章分析了這些不同用法的「都」,指出從邏輯的觀點來看,「都」都具有將複數命題內容連結起來的作用,可以統一解釋,不必限定為某種副詞。 林怡岑. (2021). 從量化到情態: 副詞 [都] 的演變. 臺大中文學報, (75), 105-149. 青木萌. (2015). 現代中国語の副詞 “都” の意味と論理. 神奈川大学大学院言語と文化論集, 21, 1-21.
華語的零代詞:中文兒童學學習的困境與教學解析
零代詞是指在語句中,可以代替某個名詞而出現的一種代詞。它通常用來代替前面已經出現過的人或事物。例如: 張三和李四在公園玩球,Ø 踢破了窗戶。 在這個句子中,“Ø”就是一個零代詞,它代替了前面出現的“張三和李四”這個名詞詞組,以避免重復使用同一個名詞。 中文零代詞的特點 零代詞的特點是: 學習使用零代詞對提高中文語言能力很重要。但由於零代詞本身不帶信息,正確推理解讀需要依靠上下文及一定的語言經驗。適當使用零代詞可以使表達更流暢連貫,但使用也需要遵循一定規則,避免產生歧義。 中文兒童學習零代詞的困難 根據相關研究,中文兒童學習零代詞主要面臨以下困難: 教師需要了解這些困難,從簡單開始訓練,提供清晰指導,大量語料訓練,培養監控策略,逐步提高兒童零代詞的理解能力。同時兒童自己也要主動學習,勇於求助。 中文兒童零代詞發展的情況 文章的實驗探討提及順序對中文兒童進行零代詞推理的影響,實驗設計和結果可以歸納如下: 一、研究目的 探討提及順序是否影響不同年級中文兒童進行零代詞推理的時間。 二、參與者 選取台南市某小學2-5年級學生各43-52人,共206人。所有參與兒童的字詞辨識和篇章理解能力通過篩選。 三、實驗材料 自行編制36組兩句一組的短篇,包含不同性別、同性別的人物。釆用零代詞推理句和填充句。 四、實驗程序 每組6-8人,個別指導說明后,練習8題,正式實驗分兩階段完成。 五、變量與設計 自變量為年級(2-5年級)和提及順序(第一順位、第二順位);依變量為推理句的反應時間。釆用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 六、結果 七、結論 五年級是中文兒童零代詞推理開始運用首位優勢策略的關鍵期。 系統化地指導零代詞推理 系統的零代詞推理策略指導可以包括以下要點: 這些指導要根據學生語言發展水平按部就班,從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使其內化推理策略,并能靈活運用。 黃秋華, 曾玉村, & 陸偉明 (2014). 提及順位在中文兒童零代詞推論的效應. 教育心理學報 (TSSCI), 46(2), 233-250.
讓華語老師頭痛的助動詞:中英助動詞差異解密
這是一篇比較英漢助動詞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和例子如下: 三個定義英語和漢語的標準 三個標準的意思和例句如下: 用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語和漢語的助動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三個標準反映了英漢語助動詞的共性,因此作者釆用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漢語中的助動詞。 漢語助動詞和英語助動詞不同之處 這三個標準可以清楚地區分出英漢語中的助動詞,因此是定義英漢語助動詞的有效方法。 所以,通過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三個共性標准,作者能夠很好地定義和描述英語和漢語中的助動詞。這說明兩種語言在這一點上存在共通性。 根據文章,漢語助動詞在這三個標准中的一些不同之處如下: 所以,儘管兩種語言在這三個標準上存在共通點,但在具體語法現象上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漢語語法更為靈活多變,英語語法較為固定。這些區別也為翻譯英漢助動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 Hong-yan, Z. H. A. N. G. (201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12(2), 128-136.
辯論必備!華語學習者辯論比賽常用的句式
「辯論」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充滿挑戰的任務。當站在講台上,面對眾多觀眾,一些人可能感到不知所措,擔心顯得一無所知。不過,別擔心!這篇辯論初學者指南將為您提供一些在辯論比賽中使用的句式,助您在初次辯論中有一席之地。 如果您正在學習中文並計劃參與辯論比賽,您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辯論需要清晰、有力的表達觀點,希望這些在辯論比賽中經常使用的中文句式了能幫助您更好地應對這一挑戰,以供您參考。
成人和兒童的手語有不同的擬象策略偏好
不同年齡層的手語使用者以及聽障兒童的父母在使用有兩種擬象(iconicity)表徵的手語詞彙時的偏好。 研究發現,與成人相比,聽障兒童更偏好使用與物品相關動作的表徵,而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也使用更多這類表徵。 研究支持認知語言學中關於符號擬象(iconicity)在語言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並提出家長會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調整手語詞彙的擬象(iconicity)表達策略。 文章中使用了以下例子來說明兩種不同擬象(iconicity)表徵方式: 研究發現兒童更偏愛使用基於動作的表徵,父母也使用更多這種表徵方式。 擬象(iconicity)手語表徵在不同年齡的語言偏好 擬象在語言發展的角色 擬象(iconicity)在語言發展中似乎扮演了以下角色: 總體來說,擬象(iconicity)在語言發展中起到了促進、調節、反映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的綜合作用。這也為我們理解語言進化提供了線索。 Ortega G, Sümer B, Özyürek A. Type of iconicity matters in the vocabulary development of signing children. Dev Psychol. 2017 Jan;53(1):89-99. doi: 10.1037/dev0000161. Epub 2016 Nov 3. PMID: 27808524.
手語(有系統的)以及手勢(非手語、任意的)都存在相似的擬象策略
美國手語(ASL)的使用者在為某些手持的人造工具命名時使用了兩種具有擬象(iconicity)特徵的策略。 美國手語的兩種擬象策略 這兩種策略分別是處理(handling)策略和器械(instrument)策略。處理策略是指手部以動作示範抓握想像的物體,而器械策略是指手部以典型的動作示範物體的形狀或一個尺寸。 美國手語(ASL)的手語者在命名工具時更偏向使用應用動作的處理(handling)策略,而在描述被人使用的工具時則更傾向使用器械(instrument)策略。處理(handling)策略是表現出手在模擬使用工具的動作,而器械(instrument)策略則是通過手的形狀或行動來表示物體的形狀或特點。 總結起來,ASL手語者在命名工具時更偏向使用器械(instrument)策略,而在描述由演員使用的工具時則更傾向使用處理(handling)策略。這樣的使用模式與ASL中區分名詞和動詞的語法方式相吻合,通過運動的不同和句子中的不同分布等方式。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語和手勢中,使用處理(handling)和器械(instrument)策略的方式具有共同的認知基礎。 實驗設計與結果 本研究的實驗旨在探討擬象(iconicity)表徵在溝通中的作用。研究者比較了手語使用者和手勢使用者在命名工具時使用的兩種擬象(iconicity)策略:手持策略和器械策略。手持策略是展示手握幻象對象的動作,而器械策略是通過表現對象的形狀和典型動作。研究還比較了聽覺非手語使用者的手勢和美國手語(ASL)中常用詞彙表示的工具圖片。研究結果表明,在指示工具圖片時,手勢使用者和手語使用者使用這些擬象(iconicity)形式的條件有所區別,但在描述涉及相同工具的動作時則沒有明顯的區別,這表明手語和手勢之間在組織擬象(iconicity)表徵上存在共同的認知基礎。 實驗設計方面,研究對象包括手語使用者和手勢使用者。他們使用了24個工具的圖片和視頻來觸發參與者使用手勢或手語進行回應。參與者回應中的擬象(iconicity)策略,包括手持策略和器械策略。研究還採用了問卷對參與者進行反饋。實驗結果表明,手語使用者更傾向於在圖片條件下使用器械策略,而在視頻條件下使用手持策略。相比之下,手勢使用者在圖片條件下使用更多的器械策略,而在視頻條件下則使用更多的手持策略。 這些結果表明,對於命名,手語使用者和手勢使用者在不同條件下使用擬象(iconicity)策略的頻率存在差異。然而,兩者之間的差異也很小,且兩者在描述涉及相同工具的動作時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手語和手勢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認知基礎,用於組織擬象(iconicity)表徵。 Padden, C., Hwang, S.-O., Lepic, R. and Seegers, S. (2015), Tools for Language: Patterned Iconicity in Sign Language Nouns and Verbs. Top Cogn Sci, 7: 81-94. https://doi.org/10.1111/tops.12121
不同國家的手語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從擬象模式裡三個範疇的詞彙來看
這個文章探討手語使用者和非手語使用者如何使用身體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的概念。我們比較了八種不同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等)以及美國非手語使用者的手勢。參與者觀看這三個範疇的圖片後,用手語或手勢命名這些物體。結果發現,所有語言中工具主要使用「操作」形式,動物使用「人格化」形式,水果蔬菜使用「物體」形式。我們認為這些擬象(iconicity)模式源於使用人體溝通的普遍傾向,為手語和手勢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 手語和手勢使用者在表達概念時,會自然而然地使用人體和雙手的某些特定方式。例如,表達工具這個概念時,雙手和身體會模仿人使用那個工具的方式,這就是「操作」形式。表達動物時,雙手和身體會對應動物的身體部位,這就是「人格化」形式。 研究發現,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手語使用者,在表達同一個概念時,會有高度相似的擬象(iconicity)表達方式。這種規律性很可能源於人類使用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手語使用者利用了這種使用人體的溝通基礎,形成了規律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所以「擬象(iconicity)模式根源於使用人體溝通」意思是,這些模式來自於人類使用身體手部的某些自然而普遍的表達方式,這為手語的快速發展和互通提供了基礎。它反映了人類認知與身體行為的內在聯繫。 研究方法與結果 結論 手語和手勢在表達三個語意範疇(工具、動物和水果蔬菜)時有以下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 總體而言,手語和手勢有規律和反覆出現的擬象(iconicity)模式,這可能源於人體作為溝通媒介的自然傾向。 HWANG, S., TOMITA, N., MORGAN, H., ERGIN, R., İLKBAŞARAN, D., SEEGERS, S., . . . PADDEN, C. (2017). Of the body and the hands: Patterned iconicity for semantic categories. Language and Cognition, 9(4), 573-602. doi:10.1017/langcog.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