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 ben bridge castle city

英國華裔語言繼承者的身份探索:三個個人學中文的故事

一個研究[1]有關於三位在英國成長的華裔繼承語學習者的生命歷程,探討繼承語言身份發展的動態過程,並分析他們在不同社交場域中如何被定位以及如何學習重新定位自己作為合法的繼承語學習者和散居社區的合法成員。

John、Ryan和Lucy是三位華裔語言繼承者。John曾經為了符合模範少數族裔的形象而壓抑自己的中文學習,但後來透過與同事互相學習,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認同;Ryan則在家庭環境中接受了強烈的中國文化傳承,但後來開始挑戰傳統的「真正華人」說法,並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Lucy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因為華人身份而受到排斥,但後來透過學習中文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認同。這三位學習者的生命歷程展現了華裔語言繼承者身份認同的動態發展過程。

John的故事展示了他從掙紮到自我激勵的轉變,他曾經在學校中為了表現優秀而忽略了學習中文,但在工作中,他意識到中文是一個重要的職業技能,因此開始自我激勵學習中文,並成為一個合法的中文學習者和一個能力優秀的同事。

Ryan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一開始非常認同中國文化和語言,認為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然而,當他開始接觸到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時,他感到自己與他們有所不同,並開始反思自己的身份認同。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英國華人,並開始建立一個新的身份認同,既包括英國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他逐漸學會了挑戰傳統的中國認同觀念,並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Lucy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開始,她對自己的中國背景感到困惑和挫敗,覺得自己的中文不夠好,也不像出生在香港的人那樣地道。這讓她感到很尷尬,甚至不想學習中文。但當她在16歲時開始在華人社區中心做義工,幫助新來的華人移民學習英語時,她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這個環境中,她發現自己的雙語能力很有價值,並且能夠幫助別人。同時,她也在這個環境中學習到了更多的中文,並且感到自己的中文能力得到了認可。這讓她重新發現了自己的中國背景,並且感到自己的中文學習是一種力量和自我肯定。

研究採用敘事資料,並從歷史、空間和關係的角度提出一個原創模型,以理論化繼承語言身份發展的動態過程。本文提出了一個「繼承語言身分發展的動態理論模型」,從歷史、關係和空間的角度來理解繼承語言身分的發展,並強調結構和代理的動態互動,以及繼承語言學習者在不同場域中的權力、參與和身分的協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