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和兒童的手語有不同的擬象策略偏好

不同年齡層的手語使用者以及聽障兒童的父母在使用有兩種擬象(iconicity)表徵的手語詞彙時的偏好。 研究發現,與成人相比,聽障兒童更偏好使用與物品相關動作的表徵,而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也使用更多這類表徵。 研究支持認知語言學中關於符號擬象(iconicity)在語言發展中的作用的理論,並提出家長會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調整手語詞彙的擬象(iconicity)表達策略。

文章中使用了以下例子來說明兩種不同擬象(iconicity)表徵方式:

  • “牙刷”
    • 基於動作的表徵:用手模仿刷牙的動作
    • 基於感知的表徵:描繪牙刷的形狀
  • “杯子”
    • 基於動作的表徵:模仿抓杯子的手勢
    • 基於感知的表徵:描繪杯子的圓柱體形狀
  • “筆”
    • 基於動作的表徵:模仿握筆書寫的動作
    • 基於感知的表徵:描繪筆直立的形狀

研究發現兒童更偏愛使用基於動作的表徵,父母也使用更多這種表徵方式。

擬象(iconicity)手語表徵在不同年齡的語言偏好

  • 摘要:本研究探討不同年齡的手語使用者在使用兩種擬象(iconicity)表徵(基於動作和基於感知)的手語詞彙時的偏好。我們預測兒童會更偏愛基於動作的表徵。
  • 方法:我們招募了三組手語使用者,包括成人(n=10)、學齡前兒童(n=10)和學齡兒童(n=10),以及兩組兒童父母(各n=10),共60名參與者。通過描述圖片的任務,記錄參與者使用兩種表徵手語詞彙的比例。使用線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年齡組之間表徵使用的差異。
  • 結果:我們發現與成人相比,兒童明顯更偏愛使用基於動作的表徵(p<0.001)。兩組兒童之間無顯著差異(p=0.33)。父母對兒童使用的表徵類型也與孩子相似,兩組父母之間無顯著差異(p=0.927)。
  • 結論:研究結果支持我們的預測,兒童更偏愛基於動作的手語表徵。這為擬象(iconicity)在語言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實證依據。父母會根據孩子的語言能力調整手語表徵的擬象(iconicity),為促進語言習得提供適宜的輸入。

擬象在語言發展的角色

擬象(iconicity)在語言發展中似乎扮演了以下角色:

  • 促進語言習得: 擬象(iconicity)手語可以幫助兒童將新詞匯與已知的動作模式聯系起來,使詞匯的學習更為容易。手語的擬象(iconicity)可以增強詞匯的可記憶性。
  • 影響詞匯偏好: 不同年齡段的語言使用者會對更符合認知發展特徵的擬象(iconicity)手語表徵方式展現出偏好。幼兒偏好動作表徵,這可能是因為動作基模在早期認知中扮演重要角色。
  • 作為語言輸入的調節:父母會根據孩子的語言發展階段,調整手語詞匯的擬象(iconicity),使用與孩子認知水平相符的表徵策略。這可以為孩子提供適宜的語言輸入。
  • 反映語言發展過程: 手語使用者對擬象(iconicity)偏好的變化,反映了從偏重過程性(動作)到偏重概念性(感知)的發展軌跡,體現語言發展中認知模式的轉變。

總體來說,擬象(iconicity)在語言發展中起到了促進、調節、反映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的綜合作用。這也為我們理解語言進化提供了線索。

Ortega G, Sümer B, Özyürek A. Type of iconicity matters in the vocabulary development of signing children. Dev Psychol. 2017 Jan;53(1):89-99. doi: 10.1037/dev0000161. Epub 2016 Nov 3. PMID: 27808524.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