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導向教學的主動(proactive)和被動(reactive):共點一首歌Fortune Cookie คุกกี้เสี่ยงทาย

互動存在於兩個以上的個體之間,我們不會說「他有互動」,一定是「他和同學有互動」。互動會由甲方發起,乙方反應,甲的狀態是主動(proactive),乙方給予回饋,從甲方的角度來看,根據乙方的回饋再反應的狀態則是相對被動或消極(reactive)的。
鉅觀地看,Coyle(2010)認為CLIL的存在,有主動和被動的的理由:主動的理由是,它可以使既有的語言學習更進一步,因為大多數歐洲國家採用;被動的理由則適用於那些因為殖民使得語言教育不健全而滯後發展的地區,如非洲,CLIL可以使當地的語言和殖民語言有較和諧的狀態。

微觀地看,語言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時候,特別是希望學生注意語形的時候(Form-focused instruction),就存在主動和被動兩種狀態(Lyster, 2007)。當老師在備課的時候,老師希望全面、毫無遺漏地提供學生所需的語言發展,這是「主動」。當學生產生語形的問題、回應時,老師透過各種手段進行矯正、糾正、改善、調整,是「被動」。「主動」和「被動」可能也是學習者期待語言教師要做的工作。

但是,所有的「主動」和「被動」是否只存在於語形的教學?以內容為導向的教學時,如果「主動」和「被動」仍以語形為主,那內容在哪裡?

我接連著兩天有著不一樣的課:「中國概況」以及「華語二」。從備課的角度,即主動這一側來看,這兩個是完全不一樣的內容。「中國概況」的進度是四大節慶和八大菜系,「華語二」的進度是《新實用漢語課本》的第26課:「你快要成中國通了」,內容是說林娜等一行外國人在北京學了一學期的中文,變得越來越中國化了。

兩堂課的學生的年級也不一樣,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都是泰國學生。可能時間點相近,這兩天的學生都對BNK48這個團體的歌曲感興趣。下課時間,如果講桌的電腦是閒置的,學生就會來點歌,直到上課。學生給我點了同一首歌,但是我在兩門不一樣的課,從內容上,給學生不一樣的反應。

在中國概況,我和學生的話題聚焦在Fortune Cookieคุกกี้เสี่ยงทาย,我的目的在於最後以在美國的華人餐廳產生了這種幸運餅乾,然後可以很自然地讓話題接回課程的四大節慶和八大菜系。話題過程間,學生跟我說除了有BNK48,還有SNH48、JKT48、TPE48等等,其來源就是AKB48;學生也擔心老師回家洗澡的時候會一直唱這首超洗腦的歌。

在華語二,我和學生的話題就聚焦在這些團體:BNK48,還有SNH48、JKT48、AKB48,我的目的在於讓剛剛學過的詞彙「中國化」有個應用:「日本化」,也是想要自然地透過這個話題接回課程的林娜等外國人都「中國化」。或許「中國化」這個詞,仍屬於針對語形的反應,但是這不是在學生發生偏誤時而反應,而是依據學生點的歌的反應。

如果語言教師的主動和被動,只在語形的教學上派得上用場,老師的行為模式應該就比較被預測;同樣從主動和被動兩側來看,內容上,備課的範圍就會變得大很多,然後根據學生的反應再回到內容的路徑,也會變得更多元、更不可預測,可能對老師的挑戰就更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