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運用

我們該如何看待技術變革以及它對文化的影響?

我們該如何看待技術變革以及它對文化的影響? 一個1998年的演說中,開頭先指出,面對新千年的挑戰,我們不應迷失方向,古老的智慧依然適用。 既是演說者,也是社會批評家的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也承認,技術變革帶來了一些過去世代所未有的特殊問題。 為了應對這些新問題,他提出了五個關於技術變革的重要見解,作為我們分析技術影響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這五個見解構成了演說的主要內容。通過這些見解,演說希望我們能更清醒和全面地審視技術變革,避免盲目樂觀或悲觀,並在發展技術的同時為文化價值著想。 討論了技術變革的五個重要見解: 尼爾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技術變革的影響: 這些例子說明了技術進步的多面性,我們必須審慎對待。 演說的結尾部分提出了一些面對技術變革的建議: 綜上所述,尼爾呼籲我們保持理性和主動性,在開放創新與監管技術之間找到平衡。演說最後總結道,我們需要清醒審視技術進步,避免被技術控制,而應當主動掌控技術為人類文明服務。

詞彙知識是如何逐步增加呢?

在Xanthou (2010) 回顧過往的研究中,其認為使詞彙知識能夠逐步增加的幾個要點:一、激發先前的知識;二、在脈絡下學習;三、對詞彙進行主動地加工、處理;四、多次、反覆的接觸。學習新詞的時候,之所以要激發先前的知識的因為它以經是個連結綿密的資訊網,一但新的詞彙能夠整合到這個資訊網裡頭,只要有一點點連結,學習者就容易喚回詞彙。許多研究都支持這樣子的說法(Stahl, 1983; Stoller & Grabe, 1993; Martin,Martin & Ying, 2002),Schmitt and Schmitt (1995) 也將這個作為設計詞彙班時應該強調的原則。 在脈絡下學習詞彙的目的則是因為這促進學習者更容易全面理解一個詞(Nation, 2013)。當學習者在有意義,且容易理解的語言環境下,更容易使學習者掌握詞彙的知識(Coady, 1996)。 當學習者在脈絡下運用新詞的時候,「學習過程」(process of learning)就會啟動(Mezynski, 1983)。 Nation (1990) 從許多研究的結果中歸納,能夠學習新詞的接觸次數範圍在5到16次之間。第一次接觸到新詞的時候,可能是聽到這個語音,可能會記得它有幾個音節。接著,可能在課本上看到它怎麼寫,就會記得它由哪些字母組成。再更多次數的接觸後,屬於這個詞彙的形式、意義就會慢慢被鞏固起來(Schmitt, 2000)。 掌握這幾個要點,就能夠促進我們新詞的學習。 References Coady, J. (1996). L2 vocabulary acquistion: A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 In J. Coady & T. Huckin (Eds.),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Rationale for Pedag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