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情境

跨學科學習的基石:國中學術詞彙表的重要性

本文探討如何從國中階段的教科書建立學術詞彙表。學術詞彙對於學術交流和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專業術語和概念。研究中使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國中階段七科教科書作為語料,進行斷詞處理後,刪除基本詞彙,最後編製出包含779個詞彙的國中學術詞彙表。研究發現,儘管考慮了跨領域的特性,數學科的學術詞彙出現比率與其他科目顯著不同。此外,通過集群分析,發現學術詞彙可以分為五組,反映了不同科目間的學術詞彙使用差異。研究最後討論了學術詞彙的特性,提出了國中學術詞彙表建置的反思,並對未來研究和教學提出建議。 學術詞彙表的重要性 學術詞彙表對於學生的學習和認知發展非常重要,原因如下: 綜上所述,學術詞彙表對於加深學生對學科知識的理解、提高語言能力、促進跨學科學習和支援個人的學術及職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學術詞彙表的編製過程 國中學術詞彙表的編製過程如下: 這個過程涉及從大量的教科書內容中提取和分析詞彙,並根據學術詞彙的定義和特性進行嚴格的篩選,最終形成針對國中階段學生的學術詞彙表​​。 國中學術詞彙表的特徵 國中學術詞彙表通過集群分析,將學術詞彙分為五組,每組反映了不同的學術詞彙特性和使用情境: 這五組反映了學術詞彙在國中教育階段各科目教學中的不同角色和重要性,有助於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這些詞彙​​。 高/低出現單元比率組 高出現單元比率組和低出現單元比率組的特徵和例子如下: 高出現單元比率組 低出現單元比率組 總之,高出現單元比率組的詞彙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普遍且常用,而低出現單元比率組的詞彙則專業且針對性強,這兩組詞彙的不同反映了學術詞彙在教育過程中的不同應用和重要性​​。 李岳霖、鍾涵瀜、吳昭容(2022)。從教科書建置國中學術詞彙表。教科書研究,15(2),77-111。https://doi.org/10.6481/JTR.202208_15(2).03

研究:男性和女性英語教師對課堂反思的差異

一個在德黑蘭的研究[1]比較了男女英語老師對自己課堂反思的情況,對教學和道德兩個方面進行反思。研究共有40名英語教師參與,他們在德黑蘭的四所私立語言學校授課,其中一半是女性,一半是男性,這些老師參與了教師培訓課程並取得英語語言學士學位。研究方法採取刺激回憶的流程,先讓教師看自己授課時的視頻錄製,並進行後續的回憶訪談。參與者會觀看自己教學的錄像以重溫當時的教學情境並說出自己當時所想的教學和道德想法。研究者對教師的回憶的言談進行了篩選、分類和標籤,以識別不同類型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研究者還使用了統計分析方法來比較不同組之間的頻率和知識基礎。這個研究提供了關於教師教育和道德思考的有價值的資訊。分析的例子如下: 這份研究分析了教師性別對於他們道德思想的影響。結果顯示,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回憶更多的道德思想單元。女性教師關注的道德問題主要是學生的問題、情緒狀態、想法以及教師作為道德行動者。而男性教師則較注重學生的行為規範。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家庭問題,這可能反映了女性教師更關心與學生的關係,進而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此外,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和想法,也更重視自己作為道德行動者的影響力。男性教師則更注重學生的行為規範,可能是因為男性教師更容易面對男學生的不良行為。總體來說,教師的性別對其道德知識的基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二語言習得:語際中的概念遷移

我們將在此檢視跨語言的差異和概念遷移在不同面相中的研究成果。語言之間,概念的結構不同就可能發生影響,這在許多面相中都存在,如個體(objects)、情緒(emotions)、人稱(personhood)、性別(gender)、數(number)、時間(time)、空間(space)以及動作(motion)等面相。下面我們將挑選三個面相進行更詳細的討論。我們先從「個體」的面相討論起。在個體的面相裡,如果是具體的事物,通常有相對應的翻譯,但不一定能夠對相關應的類別,因為有些類別內可能會有多個原型共享。不同語言裡頭,會將相同的個體以不同的方式分類,因此對於個體的名稱,不只是記憶其相對應的翻譯,而是要將第二語言類別裡的所有原型通通內化。我們可以用英語和俄語的杯子來看,英語和俄語中,下面兩組字詞是幾乎可以等同對譯:cups/chashki和glasses/stakany,它們的類別裡頭的典型,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從類別的核心走向邊陲時,其界線就不容易畫分了。英語cup類別裡頭,紙杯是屬於較外圍的成員,但是仍屬於cup這一類別裡;俄語則是將紙杯歸到stakany這個類別裡頭。這是因為英語和俄語對於這個個體有不一樣的分類方式。英語依據杯子的材質,決定其是否將杯子歸到glasses裡頭;但是,俄語以容器的形狀、是否具有握把,來把杯子歸到stakany。當英語母語者和俄語母語者對彼此的類別發展誤解的,就是兩個語言的概念互相在角力。 接著討論「人稱」的面相。在人稱面相裡頭,有些語言只有少數幾種,有些語言多達兩百種,造成這些人稱編碼的特徵包括:參與者的角色、社會及空間距離、數量、性別、親屬階層、社會階層等。我們可以用英語和閩南語的「我們」看看這兩個語言在人稱概念裡頭的互動。在英語裡頭,「我們」用we表示,這對應到閩南語裡頭,分是「阮」(音:goan)和「咱」(lan)。再仔細去看,我們發現we是指示詞,即其會隨著情境脈絡,自動轉換詞義;「阮」和「咱」同樣作為人稱指示詞,同樣作為第一人稱複數,但是「阮」不包含聽話者,「咱」包含聽話者。如果在第二語言中的人稱使用得不正確,就會顯得粗魯或做作。通常,如果第二語言學習者若未能去注意標的語和來源語表達上的差異,就是源自於概念遷移。這通常需要適切的社會語言或社會語用能力。 最後是「數目」的面相。 透過語法的對於「數目」的分類,我們可以將語言分成分類詞語言(classifier languages)和名詞組語言(noun class languages)。前者,對於集合名詞和可數名詞沒有構詞的變化,如:日語、華語、優加特語(Yucatec),這些語言重視物體的本質,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界線較模糊,使用「分類詞」是其特徵;後者依外型、可數性(countability)分組,如:法語、西語、俄語,這些語言必須區分集合名詞和可數名詞,集合名詞只能夠不定冠詞(indefinite quantifiers),如much、little,可數名詞則透過構詞變,如candle-candles表現數量。露西(Lucy)於民國八十一年發表了研究,顯示語言可以影響認知。露西比較了優加特語母語者和英語母語者,對於「數目」的注意力,兩者對於物體的數量和特質都沒有分辨上的差異,這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但是,要求他們討論物體時,英語母語者會指出其數量,但是只有少數優加特語母語者指出其數量,這顯示語言影響了個人對於事物注意的標的。另外,實驗也發現屬於分類詞語言的小孩子,傾向將物體依其特質分類;而名詞組語言的小孩子則以物體的外形進行分類。分類詞語言的母語者學習名詞組語言時,通常對於數量標記和冠詞系統有學習難處,可數/不可數或集合概念就是學習名詞組語言必須內化的成份之一。 透過語言的中介,我們檢視三個面相「個體」、「人稱」和「數目」,發現語言內部的概念結構指導了我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也解釋了不同語言間,不同概念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