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具體

從心理學角度看決策:可得性捷徑的影響

這個文章講述了人們在判斷和決策時常犯的錯誤,特別是因為「可得性捷徑」這個心理學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判斷事件的頻率或概率時,往往依賴於他們最容易記住的例子。 文章指出,由於可得性捷徑,人們會出現一些系統性的偏見。例如,人們可能會高估一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只因為他們最近經歷過或聽說過類似事件。這可能導致對數據的誤判,進而影響決策。 該文章還討論了這種偏見在各種情境下的表現,包括在臨床判斷、組合問題和判斷共現頻率時的偏見。這表明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會受這種偏見的影響。 研究方法 通過心理學實驗和案例分析,來探討人們在判斷和決策過程中如何受到可得性捷徑的影響。具體來說,他們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測試和實驗來檢驗參與者對特定事件的頻率或概率的判斷,然後分析其中的偏見和誤判。 以下是可能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這樣的研究方法幫助研究者理解人們在決策時如何被心理學上的偏見所影響,以及這種偏見在不同場景中的具體表現。研究的結果可以應用於改善決策質量,並提供有助於減少偏見的方法。 決策場景 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決策場景,以探討可得性捷徑如何影響人們的判斷和決策。這些場景通常涉及一些常見的情況,讓參與者根據他們的直覺和經驗進行判斷。以下是可能涉及的決策場景: 這些模擬決策場景旨在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情況,以便研究者能夠分析和理解可得性捷徑對人們決策過程的影響。研究結果可以為改善判斷和減少偏見提供見解。 結論與啟示 主要結論和啟示的摘要: 這些結論和啟示強調了可得性捷徑在判斷和決策中的重要性,並指出了改善決策質量的方法。它為理解人類決策的偏見提供了新的見解,並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方向。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2), 207-232.

讓華語老師頭痛的助動詞:中英助動詞差異解密

這是一篇比較英漢助動詞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和例子如下: 三個定義英語和漢語的標準 三個標準的意思和例句如下: 用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語和漢語的助動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三個標準反映了英漢語助動詞的共性,因此作者釆用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漢語中的助動詞。 漢語助動詞和英語助動詞不同之處 這三個標準可以清楚地區分出英漢語中的助動詞,因此是定義英漢語助動詞的有效方法。 所以,通過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三個共性標准,作者能夠很好地定義和描述英語和漢語中的助動詞。這說明兩種語言在這一點上存在共通性。 根據文章,漢語助動詞在這三個標准中的一些不同之處如下: 所以,儘管兩種語言在這三個標準上存在共通點,但在具體語法現象上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漢語語法更為靈活多變,英語語法較為固定。這些區別也為翻譯英漢助動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 Hong-yan, Z. H. A. N. G. (201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12(2), 128-136.

華語老師的福音:不只華語有語法,漢字也有語法?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第二期的文章) (James Myers, 2022)主要探討將漢字字符系統視為一套語法系統,並認為這套漢字語法如果被明確教授,將可幫助中文閱讀寫作的學習。 語法的三個層面 文章指出漢字語法可分為三個層面: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在構詞學方面,漢字的部件可分辨是否屬於合成字、疊字或是帶有詞綴的形聲字,進而幫助學生猜測字義和讀音。在音韻學方面,若瞭解筆畫的規律,包括筆畫型態和組合的限制,將可幫助記憶和分析複雜漢字。在語音學方面,筆順雖看似任意,但其實受到一些語言共通的情況影響,另外漢字本身的音韻結構也會影響筆順,使漢字成為一個整體。 文章認為這套語法分析不僅更符合漢字本身的特性,也更能幫助中文學習者運用已知的語言知識學習新語言。明確教授語法有助於成人分析思維的運用,重複練習則可使這些知識自動化。因此讓教師學生注意漢字語法中的規律,甚至連細微的模式,都可能促進漢字學習的效果。 這篇文章中提到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是專門用來描述漢字語法規律的術語,和一般語言學中講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有些不同: 所以這裡的構詞學、音韻學和語音學可以說是漢字語法研究專門的術語,重點在研究漢字本身的規律,而不是語言語音和詞彙方面的規律。它們利用了一般語言學的這些術語,從類比的角度提出漢字也存在類似的語法現象。這樣可以幫助學習者從已知的語言規律出發學習新的漢字語法。 從構詞學看漢字 漢字在構詞學方面的語法主要指漢字由不同的構字方式組合而成。主要的構字方式有三種: 所以當學生看到一個新的複雜漢字時,可以首先判斷它是何種構字方式,再根據這種構字方式的規律推測它的意思和讀音。這樣可以減少死記硬背的部分。這就是漢字在構詞學語法方面的基本概念。 從音韻學看漢字 漢字在音韻學方面的語法系統主要是指筆畫的規律。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瞭解了這些音韻規則,學生在看到新字時就可以分析它的筆畫結構,而不需要死記硬背各個部件的形狀。也可以在手寫時合理地安排筆順。 從語音學看漢字 漢字語法的第三個部分-語音學,我來簡單說明一下: 漢字語音學主要研究筆順的規律。雖然筆順看似任意,但實際上是受一些普遍原則影響的: 瞭解了這些規律,學生在學習漢字筆順時,不必死記硬背,而可以從這些原理去推導合理的筆順。 熟悉漢字語法的好處 漢字需要這些語法的主要原因如下: 總之,語法分析符合漢字本身的特點,也符合人類學習語言的共通規律。將漢字視為語法系統有助減負、增效。當然,語法只是基礎,大量練習還是不可或缺的。 James Myers(2022)。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 Grammar。臺大華語文學習與科技,2(2),1-37。https://doi.org/10.30050/CLLT.202212_2(2).0001

同理心重要性不容忽視!教師如何增強同理心能力?

這篇綜述文章探討了教師同理心對於教師-學生互動和學生發展的重要性[1]。通過系統文獻研究,共篩選出41篇相關文章,結果表明,在虛擬欺淩場景中,教師報告更多的同理心與受害者相關時,他們更有可能進行幹預。此外,同理心被認為是決定所有人類親社會行為的一個因素,並且在日常與學生互動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指出,教師的同理心可以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並提供情感支持,從而改善教師-學生互動質量。通過提高互動質量,同理心間接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包括認知發展和心理社會發展。從理論上講,同理心可以促進教師-學生互動中對學生情感支持。教師的同理心可以使他們更加敏銳地察覺到學生的情感需求,並更好地回應這些需求。通過提高互動質量,同理心間接地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包括認知發展和心理社會發展。因此,教師的同理心是提高教師-學生互動質量和促進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份綜述沒有具體提到教師可以采用哪些實際策略來增強他們的同理心並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然而,一些研究表明,通過參加同理心培訓、反思自己的情感經驗、與同事和學生進行交流等方式,教師可以增強自己的同理心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積極傾聽、關注學生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等方式來改善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質量。有一些課堂上可以應用的技巧可以幫助教師增強他們的同理心並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使用情感表達來促進學生情感表達和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了解學生背景和興趣、提供個性化支持等方式來增強他們的同理心能力,並提高他們的教學效果。通過在課堂上使用情感教育活動、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可以幫助教師和學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情感需求,並提高他們的同理心能力。此外,一些研究還表明,在課堂上使用遊戲化元素和技術工具(如虛擬現實)也可以促進學生情感表達和共情,並提高教學效果。然而,文章也指出目前缺乏關於如何增強教師同理心能力的具體策略和課堂上可以應用的活動。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來探索這些問題。

第二語言習得:語際中的概念遷移

我們將在此檢視跨語言的差異和概念遷移在不同面相中的研究成果。語言之間,概念的結構不同就可能發生影響,這在許多面相中都存在,如個體(objects)、情緒(emotions)、人稱(personhood)、性別(gender)、數(number)、時間(time)、空間(space)以及動作(motion)等面相。下面我們將挑選三個面相進行更詳細的討論。我們先從「個體」的面相討論起。在個體的面相裡,如果是具體的事物,通常有相對應的翻譯,但不一定能夠對相關應的類別,因為有些類別內可能會有多個原型共享。不同語言裡頭,會將相同的個體以不同的方式分類,因此對於個體的名稱,不只是記憶其相對應的翻譯,而是要將第二語言類別裡的所有原型通通內化。我們可以用英語和俄語的杯子來看,英語和俄語中,下面兩組字詞是幾乎可以等同對譯:cups/chashki和glasses/stakany,它們的類別裡頭的典型,是無庸置疑的。但是我們從類別的核心走向邊陲時,其界線就不容易畫分了。英語cup類別裡頭,紙杯是屬於較外圍的成員,但是仍屬於cup這一類別裡;俄語則是將紙杯歸到stakany這個類別裡頭。這是因為英語和俄語對於這個個體有不一樣的分類方式。英語依據杯子的材質,決定其是否將杯子歸到glasses裡頭;但是,俄語以容器的形狀、是否具有握把,來把杯子歸到stakany。當英語母語者和俄語母語者對彼此的類別發展誤解的,就是兩個語言的概念互相在角力。 接著討論「人稱」的面相。在人稱面相裡頭,有些語言只有少數幾種,有些語言多達兩百種,造成這些人稱編碼的特徵包括:參與者的角色、社會及空間距離、數量、性別、親屬階層、社會階層等。我們可以用英語和閩南語的「我們」看看這兩個語言在人稱概念裡頭的互動。在英語裡頭,「我們」用we表示,這對應到閩南語裡頭,分是「阮」(音:goan)和「咱」(lan)。再仔細去看,我們發現we是指示詞,即其會隨著情境脈絡,自動轉換詞義;「阮」和「咱」同樣作為人稱指示詞,同樣作為第一人稱複數,但是「阮」不包含聽話者,「咱」包含聽話者。如果在第二語言中的人稱使用得不正確,就會顯得粗魯或做作。通常,如果第二語言學習者若未能去注意標的語和來源語表達上的差異,就是源自於概念遷移。這通常需要適切的社會語言或社會語用能力。 最後是「數目」的面相。 透過語法的對於「數目」的分類,我們可以將語言分成分類詞語言(classifier languages)和名詞組語言(noun class languages)。前者,對於集合名詞和可數名詞沒有構詞的變化,如:日語、華語、優加特語(Yucatec),這些語言重視物體的本質,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界線較模糊,使用「分類詞」是其特徵;後者依外型、可數性(countability)分組,如:法語、西語、俄語,這些語言必須區分集合名詞和可數名詞,集合名詞只能夠不定冠詞(indefinite quantifiers),如much、little,可數名詞則透過構詞變,如candle-candles表現數量。露西(Lucy)於民國八十一年發表了研究,顯示語言可以影響認知。露西比較了優加特語母語者和英語母語者,對於「數目」的注意力,兩者對於物體的數量和特質都沒有分辨上的差異,這是人類的基本能力。但是,要求他們討論物體時,英語母語者會指出其數量,但是只有少數優加特語母語者指出其數量,這顯示語言影響了個人對於事物注意的標的。另外,實驗也發現屬於分類詞語言的小孩子,傾向將物體依其特質分類;而名詞組語言的小孩子則以物體的外形進行分類。分類詞語言的母語者學習名詞組語言時,通常對於數量標記和冠詞系統有學習難處,可數/不可數或集合概念就是學習名詞組語言必須內化的成份之一。 透過語言的中介,我們檢視三個面相「個體」、「人稱」和「數目」,發現語言內部的概念結構指導了我們對於世界的感知,也解釋了不同語言間,不同概念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