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課堂

學華語難在哪?從各國學生的學習挑戰談華語教學策略與教材發展

華語作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語言之一,學習人口與日俱增,但學習者的背景差異,也使得華語教學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資深教師張金蘭老師的教學觀察,學華語的學生往往因為母語系統與文化背景不同,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曲線與困難點。 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學習華語時遇到哪些挑戰? 根據觀察,外籍學生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學習表現也呈現不同特徵: 一、漢字文化圈學生(如日本、韓國、越南) 這些國家的學生在歷史上皆曾大量使用漢字,因此對於「認字」和「書寫」具備一定基礎。學習初期,他們在閱讀與寫字的進展較快。然而,因為自認已有一定程度,不少人往往忽略基本筆畫與筆順的練習,導致在進階學習階段出現瓶頸。 二、非漢字圈學生(如歐美各國) 來自英語系或拉丁字母系統的學生,缺乏與漢字相關的學習經驗,因此對於文字的辨識、結構與書寫感到吃力。不過,他們在「口說表達」方面的進展相對較快,課堂參與度高,也樂於開口練習。 三、華裔學生(僑生) 華裔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程度的「聽說能力」,但往往缺乏閱讀與書寫的訓練,有些甚至僅會使用方言(如粵語、閩南語),與標準華語有明顯差異,仍需從零建立語言規範知識。 外國人學中文的動機有哪些? 張老師指出,學習華語的動機大致可歸納為四類: 正體字 vs. 簡體字:教學選擇會影響學習成效嗎? 華語教學者常需面對是否使用正體字或簡體字的抉擇。其實,這兩套字體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被廣泛使用,若能依據學生需求、學習環境與目標靈活調整,不會造成太大困擾。教師若能熟悉兩套系統並適時對照,反而能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認字能力。 台灣與中國在全球華語推廣上的差異與優勢 各國學生的實際困難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反映出不同的華語學習挑戰: 國籍 學習挑戰點 俄羅斯 聽力理解困難,對聲調與語速掌握有限 奧地利 發音與書寫困難,筆順與拼音系統陌生 韓國 聲調系統複雜,難以區分四聲 美國 筆畫辨識、字形記憶困難,缺乏字根概念 日本 用成語寫作文困難,發音與語法也需長期適應 波蘭 少見困難,因波蘭語音系統與華語對應性高 特別是波蘭學生,由於母語音系涵蓋了幾乎所有華語音素,使得他們在發音掌握上有顯著優勢。 華語教材開發的挑戰與契機:兒童華語教材的缺口 目前市面上多數教材皆以成人學習者或母語者為對象,對於外國兒童學習者來說,缺乏針對性的教材設計。例如泰國目前仍使用台灣出版的國語課本,這些教材對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設計,對泰國學童未必合適。因此,開發符合外國小學生語言習得階段與學習風格的教材,將是未來華語教育的重要方向。 什麼是「好老師」?教師與學生的不同期待 根據訪談與觀察,「好老師」的定義在教師與學生眼中不盡相同: 多數學生仍偏好由母語者進行教學,認為能提供更自然、真實的語言輸入。 以上為參與華語師資培育課程後的筆記與心得整理,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者的觀點,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教學現場的挑戰,也為未來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提供了寶貴參考。

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秘訣:實施相互教學的步驟

這篇文章是關於相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在提高七年級學生理解監控活動方面的研究。研究由安娜瑪麗·蘇利文·帕林斯卡(Annemarie Sullivan Palincsar)和安·L·布朗(Ann L. Brown)於1983年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進行。研究報告了三個訓練研究,這些研究針對的是七年級讀寫能力較差學生的理解監控活動,包括摘要、提問、澄清和預測這四項學習活動。研究使用的訓練方法是相互教學,即導師和學生交替領導圍繞文本的重要特徵進行的對話。 第一項研究比較了相互教學方法與基於典型課堂實踐的第二種干預方法,發現相互教學過程取得了更大的進步和維持。第二項研究顯示,相互教學對於理解監控活動的訓練在實驗室理解測試上取得了顯著進步,並在課堂理解測試上實現了推廣和轉移。第三項研究由志願教師進行小組干預,確認了相互教學方法的效果。 整體來看,這些研究證明了相互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在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尤其是對於讀寫能力較差的學生。通過相互教學,學生在理解文本、監控自己的理解過程、提出問題和進行預測方面都顯著提高。 相互教學作為教育策略 相互教學(Reciprocal Teaching)是一種教育策略,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種方法由安娜瑪麗·蘇利文·帕林斯卡(Annemarie Sullivan Palincsar)和安·L·布朗(Ann L. Brown)於1980年代初期開發。相互教學基於認知和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強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和合作,以促進理解和學習。 相互教學的核心在於四個主要策略: 在相互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模擬這些策略,然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練習這些技能。教師和學生輪流擔任“教師”的角色,引導對話和討論。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並逐步發展成為獨立和自我調節的學習者。 相互教學被證實對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非常有效,特別是對於閱讀困難的學生。透過這種方法,學生不僅提高了理解技能,還發展了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通過一系列的實驗來探究相互教學對改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效果。研究過程如下: 研究對象 研究設計 研究方法 研究結果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通過嚴謹的實驗設計和詳細的資料分析,證明了相互教學作為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教學啟示 這項研究提供了若干教學啟示,特別是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之,這項研究強調了教學策略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方面,並為教育實踐提供了實證支持的策略。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3).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Monitoring Activitie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 Technical Report No. 269.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

真實語料點燃學習激情:無教科書英語教學的優勢!

這篇文章[1]主要探討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教授英語作為外語對學生學習目標語言的成就的影響。作者指出,在教授英語作為外語時,通常會以教科書作為標準教材,但這種做法存在一些缺點,例如缺乏具有挑戰性的教材和活動以及無法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本文總結了關於依賴教科書的文獻回顧,並在一個月內與30名大學新生進行了實驗,以驗證無教科書的英語教學/學習效果。該研究通過前後測和學生對無教科書教學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證實了教授英語作為外語時沒有教科書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和能力。該文章得出的結論是,教授英語作為外語時要使用真實材料作為主要資源,且對學生和教師都有趣味和吸引力。學習應以學生為中心,重視交際能力,並增強學習者對語言學習的動機和興趣。 文章中認為過度依賴教科書會有一些限制,例如缺乏具有挑戰性的材料和活動以及無法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因此,本文著重探究使用真實語料對於英語教學的優點以及在不使用教科書的情況下如何發展學習者的語言技能和能力(p.2)。 教授無教科書的英語課堂需要使用真實語料作為主要資源,可以引起學生們的興趣。經驗豐富的教師應該知道如何選擇適當且有效的材料以及如何在課堂上進行適當的調整(p.2)。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扮演重要角色。各種視聽資源都可以透過電腦呈現,可以在特定語言技能的教學中發揮關鍵作用。互聯網和電腦為學生練習目標語言和教師編寫教材提供了許多可能性(p.2)。 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教師需要使用各種外部素材(例如報紙、雜誌、菜單和廣告牌)作為真實語料(p.7)。這樣的課堂旨在培養學習者的溝通能力,並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溝通準備好。例如,為了提高寫作能力,教師會提供真實目的的寫作任務(例如求職信、抱怨信、正式和非正式信件),讓學生接觸到幾乎真正的目標受眾(p.7)。在發展語言技能方面,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中積極使用信息技術,並為學生提供滿足不同學習者需求的PowerPoint幻燈片(p.7)。教師在課堂上演示的視頻通常具有真實性,可以來自英國和美國的電視節目、BBC和CNN新聞,學生會帶有很大的動力和興趣去完成聽力任務(p.7)。 這個研究採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實驗研究中,研究者選擇了控制組和實驗組進行分組,並在一個月內進行了教學實驗。實驗組的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半的時間沒有使用教科書,而控制組則使用教科書進行傳統的教學。在開始課程的時候,兩組學生都接受了一個前測,而在實驗結束後,兩組學生都進行了一個後測(p.7)。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的英語水平有所提升,並表現出更高的學習興趣和動機(p.8, 10)。此外,還對實驗組學生進行了調查和訪談,以了解他們對無教科書教學的看法和經歷(p.10)。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對於課堂內容的滿意度通過問卷調查和面試收集,結果顯示出學生對於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學習英語的態度積極。學生們讚揚學習無教科書的課堂具有實用性和趣味性。他們提到使用電腦作為優勢,因為通過視聽材料學習效果更好。學生們普遍表達他們之前學英語的過程中往往大多受限於教科書,被教科書“束縛”,當前的課程對於他們來說是新奇的體驗。 學生們認為無教科書的課堂適合他們,他們的口語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對英語對話的信心增強,學習者的自我學習能力亦得到增強(p.10, 12)。 總而言之,使用真實語料作為課堂材料可以擴大學習者的視野,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目標語言和文化(p.2)。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將學習者放在中心,重視溝通能力,並通過不同的素材和活動來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研究:男性和女性英語教師對課堂反思的差異

一個在德黑蘭的研究[1]比較了男女英語老師對自己課堂反思的情況,對教學和道德兩個方面進行反思。研究共有40名英語教師參與,他們在德黑蘭的四所私立語言學校授課,其中一半是女性,一半是男性,這些老師參與了教師培訓課程並取得英語語言學士學位。研究方法採取刺激回憶的流程,先讓教師看自己授課時的視頻錄製,並進行後續的回憶訪談。參與者會觀看自己教學的錄像以重溫當時的教學情境並說出自己當時所想的教學和道德想法。研究者對教師的回憶的言談進行了篩選、分類和標籤,以識別不同類型的教育和道德思想。研究者還使用了統計分析方法來比較不同組之間的頻率和知識基礎。這個研究提供了關於教師教育和道德思考的有價值的資訊。分析的例子如下: 這份研究分析了教師性別對於他們道德思想的影響。結果顯示,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回憶更多的道德思想單元。女性教師關注的道德問題主要是學生的問題、情緒狀態、想法以及教師作為道德行動者。而男性教師則較注重學生的行為規範。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關注學生的家庭問題,這可能反映了女性教師更關心與學生的關係,進而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此外,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和想法,也更重視自己作為道德行動者的影響力。男性教師則更注重學生的行為規範,可能是因為男性教師更容易面對男學生的不良行為。總體來說,教師的性別對其道德知識的基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探索開放式教育資源:開放式教科書的優點

開放式教科書是免費、可自由使用和分發的教材,也允許使用者以適當的方式進行修改或更改。這些教科書能夠為學生和教師提供許多好處。例如,研究表明,與傳統教科書相比,指定開放式教科書的學生認為教材、講義和測驗材料之間的一致性更高[1],即比較不會有內容和測驗、作業脫節的問題。此外,這些教科書的評分在整體上以及在15個不同的維度中,比傳統教科書的評分高得多[1]。 當開放式教育資源(OER)取代大學課堂中的傳統教科書時,很多人認為開放式教科書可以節省學習者的花費,真正造福弱勢。這個看法來自一個社區大學的研究,有超過125名學生和11名教師對使用OER的成本和質量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回答了有關開放式教科書的意見[2]。 目前有很多網站,作為開放式教科書庫,提供網路使用者進行學習。書庫中的教科書之所以被視為開放式教科書,是因為它們是免費使用和分發的,並且在進行適當的歸屬時,可以自由進行在地化或更改[3]。這些教科書也能夠針對新的學生或使用者的需要或背景進行修改[3]。 開放式教科書也提供了自由度的選擇。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適度地修改內容。例如,一些教育工作者可能會發現在不同國家、地區使用的語言和慣例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對教科書進行修改。幸運的是,許多開放式教科書都被授權為創作共用授權,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被自由地修改、適應、翻譯和再分發。因此,即使使用者所需的內容在原始教科書中並不存在,他們仍然可以將它添加到其中,並且可以與其他使用者共享。 最後,開放式教科書的質量也不容小覷。研究表明,與傳統教科書相比,學生對於開放式教科書的評價更高,認為它們更符合他們的需求,更容易與講座和測驗內容相關聯。此外,許多開放式教科書由經驗豐富的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編輯,擁有優秀的品質,並且可以通過開放式教育資源庫等平台輕鬆獲取。 總之,開放式教科書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它們提供了免費的、自由的、可適應的、高品質的教育資源,對於那些需要不同語言或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有用。未來,開放式教育資源的使用可能會越來越普遍,為教育工作者和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便利。

CLIL下的學習過程如何評估?

「學習」如何在CLIL的學程下發生?我們需要從學習過程(process)的證據來評估。在課堂中,小組活動時的會話如果能夠轉寫成逐字稿,這對於不了解CLIL的人來說,就有一個認識CLIL的視窗。或者,利用Coyle,Hood and Marsh (2010b) 建議的LOCIT(Lesson Observation and Critical Incident Technique)的方式,將課堂上學習發生的時刻剪輯成不到15分鐘的影片,和學生、和同儕一起分析、探討,也是可以評估學程能夠對於學習過程產生的影響。目前,評估CLIL學習過程的研究多集中於語言方面(Dalton-Puffer & Nikula, 2006) 。而(Airey, 2009) 嘗試將以內容為基礎的前提下和語言表現連結,他測量學習者在科學領域的演講速度和句子長度。 在評估學程中學習過程的影響時,可以從語言的角度來評估,這時焦點可能是語言的功能、句法或語法能力;也可以從使用語言在處理概念或者是否其是否展現理解來看;更甚者,從小組中,彼此協商的過程,語義和文本如何被建構,也是一個評估的角度。 References Airey, J. (2009). Estimating undergraduate bilingual scientific literacy in Sweden. International CLIL Research Journal, 1(2), 26-35. Campo, A., Grisaleña, J. & Alonso, E. (2007). Trilingual Students in Secondary School: A New Reality. Bilbao: Basqu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