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誌和符號是人類溝通最基本的層面(Bruce-Mitford, 1996)。人類使用符號去理解不可觸及的想法,例如字母就是聲音的符號。號誌則用來表示一項物品或想法,例如一個我們會在上高速公路前看到物理號誌,或者我們會看到一件物品上的logo用行銷上的廣告。信號是一種用來提示或取得注意力的方法(Richey, Klein, & Tracey, 2011)。或者,從電子通訊的術語來看,信號是在傳達者和接收者之間用來傳達和接收符號的過程 (Shannon & Weaver, 1949)。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在教學訊息設計裡,成功的訊息取決於系統用於老師和學習者傳遞的符號、號誌以及信號。 溝通系統由三個成份組成:符號被正確地接收、符號被正確地傳遞,和理解訊息(Shannon & Weaver, 1949)。溝通的過程始於資訊來源或訊息。這個訊息會被編碼,在目前的溝通系統系統下,訊息會被編碼為1和0的數位形式。1和0會被信號傳遞到接收點。例如,我們的訊息被轉換為1和0而成為信號,經由網路或其它管道到另外一端我們發送信息的接收者。在目的地的接收者再將1和0轉換為和原始訊息相似的東西。在信號傳遞的過程中,難免會有雜訊或干擾,這就會使得信號和訊息受到影響。舉例來說,如果存在網路連結的問題,信號從發出點到接收點就可能發生中斷。在教學訊息設計裡,普遍的溝通系統模型就用來描述訊息如果被送出和接收。概念上來說,「信號」是活的,網路的協定用來傳遞語音、影像、PowerPoint投影片,甚至是教科書或研究海報都可以是信號。在不同的情況下,看到圖像時的雜訊而錯誤地產生外在認知負荷,可能是老師或教學設計者所引入的或不良網路連結,或兩者皆是。這導致欲送出的訊息和在端點被接收或理解的訊息不一致。教學訊息設計的目標就是去創造、設計、利用能夠強韌地在技術上和認知上進行溝通的系統。
Tag: 認知
格式塔理論:理解影像認知的五大原則
在視覺認知過程中,當一個影像同時呈現在我們眼前時,它傳遞的是一個整體的想法,而非個別的細節。這正是格式塔理論(Gestalt Theory)的核心概念。格式塔心理學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五個主要的視覺認知原則(Lohr, 2008),這些原則對於影像處理、教育設計與學習認知具有深遠的影響。 🔹 1. 緊密性(Proximity) 人們在看到個別部分前,會先看到完整的影像。當視覺元素彼此靠近時,我們的大腦會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獨的部分。例如,在設計學習教材時,適當地排列資訊,使其彼此關聯,有助於學習者更快理解內容。 🔹 2. 連續性(Continuity) 視覺焦點會自然地沿著影像的移動路徑前進。當影像內部包含某種動線或方向感時,人們的視線會自然而然地沿著這條路徑前進。例如,在教學設計中,利用箭頭、曲線或動態效果來引導學習者的視線,可以提升學習效率。 🔹 3. 相似性(Similarity) 人們傾向於尋找相似或重複出現的模式。當影像中的元素具有相似的顏色、形狀或排列方式時,大腦會將它們歸類為同一組資訊。這一原則廣泛應用於網頁設計、教育教材排版與資訊視覺化,幫助學習者更快掌握內容結構。 🔹 4. 極限性(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影像的遠近會影響我們如何解讀畫面中的元素。我們的認知會根據影像內部的前景與背景,來決定哪些元素是主要資訊,哪些是次要資訊。例如,在教育設計中,利用對比顏色、陰影或模糊背景,可以突出關鍵資訊,使學習者更聚焦於核心內容。 🔹 5. 經驗性(Experience) 人們會將影像與過去的經驗進行聯結。當我們看到某個新影像時,大腦會自動將它與過往熟悉的概念進行匹配,以加快理解速度。這與基模理論(Schema Theory)有相似之處,因為學習者會利用既有知識來解釋新訊息(Bartlett, 1936)。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內容時,可以利用學習者已有的背景知識,來增強新知識的吸收效果。 🎯 格式塔理論如何應用於教學設計? 當教師設計教學內容並呈現給學習者時,格式塔理論可以用來解釋學習者在工作記憶中的認知處理過程。透過應用這五大原則,教師可以設計出更符合人類視覺認知的學習材料,幫助學生更有效地理解與吸收新資訊。例如:
對體賦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生活經驗
今天我衣服的扣子掉了,我跟照客師兄拿了針線來縫,她沒給我剪刀,我縫好後去找她要剪刀剪。她把衣服接過去,長開口用牙齒將打結處和針之間的線扯斷。她檢查了一下我縫的結果,把我的衣服收過去,她親自把它縫好。她縫的扣子就和其它衣服上的扣子一模一樣,我縫的就是不知道哪裡用力一扯的話,又要掉下來了。她擁有比我更好的縫扣子(賦體)認知,我只會用手還需要剪刀,她只要用手和牙齒;不過,她讓我穿線,可能我的眼睛還是比較好使。(賦體)認知不是只有感知,還包括動作。語言如果也和(賦體)認知有關的話,使用語言時,就會涉及動作,有的人扣子縫得好,有的人扣子縫不好;有的人會說話,有的人不會說話。 今天禪修課師父分享了一個他看過的影片,是央視的節目《挑戰不可能》。有一個小女孩的眼力超好,現場有300位觀眾,他們的臉拍照之後複製成5份,並將所有1500張的照片投影在螢幕牆,這些照片裡有一張照片是合成了現在女明星的照片,小女孩的任務是在10分鐘內看完所有照片好挑出這張合成的照片。小女孩看完1500張照片後,就像大家平常靜坐後會搓揉眼睛、舒緩一下一樣,然後就挑出那張合成照片了。她使用眼睛去達成這個任務。我們一張一張去看,都不見得可以找出來合成照片;1500張,即使1秒1張也要25分鐘。她是怎麼辦到的?為什麼她要在任務後搓揉眼睛,而不是搓揉大腦? 下面是挑戰不可能的影片:
國語正音上(by趙彥老師)學習心得
海峽的兩岸,台灣人說「國語」,大陸人說「普通話」,儘管有差異,但仍然能溝通。既然如此,國語和普通話的差別在哪裡?根據趙彥老師的說法,國語是統治者的語言,有知識份子的特色,用詞典雅,更甚者是艱澀,是傳統、正統的語言;普通話是工農的語言,是廣大人民的語言,特色是淺白易懂。雖然如此,就如英國和美國大西洋兩岸有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大西洋英語」(以美國東北部的語音為主),台灣和大陸之間也應當有「海峽中文」作為雙方彼此都能理解的語音。 說話是習慣性的行為,對不同的人說不同話,面對清潔隊員或政治人物的時候,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用字遣詞。總的來講,華語使用者多在說「字」而不是說「話」,其原因肇始於秦始皇。秦始皇統一文字,使中國不至於像歐洲一樣,因為語言和文字的差異而產生許多小小的民族國家。然而,統一文字也消滅其它文字發展的可能性(巴蜀一帶曾出土屬於四川人的方塊字),儘管各地有方言,但漢字的力量仍能鞏固整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不過也因為有文字的統一,我們習慣一個字、一個字地說,應該說「話」就變成說「字」了。 華語是「詞豐」的語言,當一直出現「然後」或「對」這一類沒有意義的口頭禪時,說話就顯得「詞貧」了!除了詞的使用外,說話是有「節奏感」的,「輕聲」是可以表現出來的。 發音的問題對教學者和學習者而言重點是不一樣的,教學者務必要對發音有「正確的認知」,並能透過「模仿」來表現聲調落差的誇張使學習者容易學習;學習者則要有完整的「規劃」,並得透過「工具」學習單或圖卡等輔助。 國語日報發音練習漢語注音符號漢語拼音與注音符號基本規則對照表中文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
劉姥姥進大觀園(故宮的週末之夜)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故宮每週六晚上五點到八點半是免費開放參觀的時間,因緣際會,我造訪了故宮。導覽手冊上建議了幾個參訪的動線。而我和逸維大概是選劉姥姥進大觀園的方式巡禮、隨便亂走。以下就有心得的部份和大家分享: 一、裝池。裝池又叫「表框」,就是在書畫外圍加上一個保護的東西,如此可以方便收藏及展示。剛剛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覺得中國真得是一個有智慧的民族,對比西方也需要保存畫作,中國的裝池技術絲毫不遜色。許多畫作因為有裝池的保護,得以保存。民國以降,許多畫作因為保存的方式不正確,些有破損,裝池的藝術再延伸,還能將破損的畫作加強色彩。然而,我覺得這樣的技術有可議之處,因為當場看過原作和補作之後的,顏色相差甚多,可能會失去原創的美。但不論如何,我還是肯定這樣為古代藝術的付出。 二、令人失望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也許是歷史課本的照片,讓我對翠玉白菜產生暇想,當看到實物時,幻想破滅。原本應該是大白菜,實際的大小大概只有一個手掌那麼大。雖然失望,但看到了其它令人驚豔之處。白菜的上方居然有兩隻小蟲,一個叫螽斯,另一個忘了。雕功之精良,讓人可遠觀不敢近玩焉;肉形石是也和想像中的尺寸不是那麼吻合,而且感覺會有蒼蠅在上頭飛的感覺(這大概是稱讚,形容它維妙維稍)。 三、亞洲文明。光是在亞洲起源的古文明就有三個:西亞、印度、中國,而宗教:佛教和伊斯蘭教也是在亞洲起源,並且都是世界上「喊水會結凍」的宗教。伊斯蘭的相當尊崇古蘭經,還有為經書準備置放的書架。佛教展出許多佛像,有許多熟悉的菩薩,但其化身在各個國家卻因為歷史或國情而不一樣。彌勒菩薩在華人的心目中是圓圓胖胖的布袋和尚像,但在巴勒斯坦的化身卻是有胸肌,而且滿帥的,是印度教裡的犍陀羅,圖見右。此外,我們所認知的大乘、小乘佛法,都屬於顯宗;而在六、七世紀左右,佛教和印度教及民間信仰再融合,產生了我們現在知道的密教。西藏佛教屬之,日本密宗大概也是源自於此(真如教就還保有當初釋迦牟尼佛為印度教婦女祈福的儀式-濟攝護摩)。儒學,或者儒教,則是影響日本、韓國和越南,相當重要的文化。 四、清朝的百寶盒和皇帝的雅緻。百寶盒可以展開再收起來,可以外放也可以內斂,我懷疑有很多現代的東西,是來自這百寶盒的靈感。例如:伊莎貝爾的喜餅禮盒、日本將飯盒一格一格分開的便當、芭比娃娃的起居收藏盒。而皇帝們多懂藝術,或者該說是因為皇帝的喜歡,使「玉」變成潮流,變成是懂藝術,變成是要和皇帝交談的話匧子。 有這些可以媲美羅浮宮的珍寶,真多虧蔣氏父子那兩個老賊!哦!不!應該是幸好蔣中正很有遠見的,知道咱們能做好這些文物的保存,所以讓蔣介石護送(不是偷運)國寶來台。果然,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的血脈就存乎於咱們中華民國的國民身上了。我期待這樣值得驕傲的國寶,能夠和世界分享,讓每個國家的人都來看一看。 簡單記述交通方式:捷運到紅線士林站,轉搭公車紅30(R30)可以抵達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