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未來

學華語難在哪?從各國學生的學習挑戰談華語教學策略與教材發展

華語作為世界上最具潛力的語言之一,學習人口與日俱增,但學習者的背景差異,也使得華語教學者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根據資深教師張金蘭老師的教學觀察,學華語的學生往往因為母語系統與文化背景不同,展現出完全不一樣的學習曲線與困難點。 不同背景的學生,在學習華語時遇到哪些挑戰? 根據觀察,外籍學生可以大致分為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學習表現也呈現不同特徵: 一、漢字文化圈學生(如日本、韓國、越南) 這些國家的學生在歷史上皆曾大量使用漢字,因此對於「認字」和「書寫」具備一定基礎。學習初期,他們在閱讀與寫字的進展較快。然而,因為自認已有一定程度,不少人往往忽略基本筆畫與筆順的練習,導致在進階學習階段出現瓶頸。 二、非漢字圈學生(如歐美各國) 來自英語系或拉丁字母系統的學生,缺乏與漢字相關的學習經驗,因此對於文字的辨識、結構與書寫感到吃力。不過,他們在「口說表達」方面的進展相對較快,課堂參與度高,也樂於開口練習。 三、華裔學生(僑生) 華裔學生普遍具備一定程度的「聽說能力」,但往往缺乏閱讀與書寫的訓練,有些甚至僅會使用方言(如粵語、閩南語),與標準華語有明顯差異,仍需從零建立語言規範知識。 外國人學中文的動機有哪些? 張老師指出,學習華語的動機大致可歸納為四類: 正體字 vs. 簡體字:教學選擇會影響學習成效嗎? 華語教學者常需面對是否使用正體字或簡體字的抉擇。其實,這兩套字體分別在台灣與中國大陸被廣泛使用,若能依據學生需求、學習環境與目標靈活調整,不會造成太大困擾。教師若能熟悉兩套系統並適時對照,反而能幫助學生建立更全面的認字能力。 台灣與中國在全球華語推廣上的差異與優勢 各國學生的實際困難 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反映出不同的華語學習挑戰: 國籍 學習挑戰點 俄羅斯 聽力理解困難,對聲調與語速掌握有限 奧地利 發音與書寫困難,筆順與拼音系統陌生 韓國 聲調系統複雜,難以區分四聲 美國 筆畫辨識、字形記憶困難,缺乏字根概念 日本 用成語寫作文困難,發音與語法也需長期適應 波蘭 少見困難,因波蘭語音系統與華語對應性高 特別是波蘭學生,由於母語音系涵蓋了幾乎所有華語音素,使得他們在發音掌握上有顯著優勢。 華語教材開發的挑戰與契機:兒童華語教材的缺口 目前市面上多數教材皆以成人學習者或母語者為對象,對於外國兒童學習者來說,缺乏針對性的教材設計。例如泰國目前仍使用台灣出版的國語課本,這些教材對以華語為母語的孩童設計,對泰國學童未必合適。因此,開發符合外國小學生語言習得階段與學習風格的教材,將是未來華語教育的重要方向。 什麼是「好老師」?教師與學生的不同期待 根據訪談與觀察,「好老師」的定義在教師與學生眼中不盡相同: 多數學生仍偏好由母語者進行教學,認為能提供更自然、真實的語言輸入。 以上為參與華語師資培育課程後的筆記與心得整理,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結合教學者的觀點,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教學現場的挑戰,也為未來投入華語教學的朋友提供了寶貴參考。

幼兒如何看待融合教育?從遊戲中探索他們的真實想法

在當前教育領域中,融合教育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融合教育強調將有特殊需求的兒童與其他兒童共同學習,促進社會互動和包容性。然而,儘管融合教育的理念被廣泛接受,對於幼兒如何看待這一教育模式的研究仍然相對有限。幼兒的觀點往往被忽視,而他們的聲音和經歷卻是理解融合教育實踐的重要一環。在Donna Koller和Valerie San Juan文章中,我們將探討一項使用遊戲訪談法的初步研究,該研究旨在揭示幼兒對融合教育的看法,以及他們在這一過程中的真實感受。通過這項研究,我們不僅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兒的觀點,還能發現改進教育方法的潛在途徑,從而為所有兒童創造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 研究方法 這篇文章使用詮釋性民族誌方法,透過遊戲訪談法來探討幼兒對融合教育的看法。研究在兩個包含健康兒童與殘障兒童的托兒所進行,旨在了解兒童對融合教育的認識、他們與同儕間的互動情況及其看法。以下是該研究方法的詳細介紹: 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了12名健康兒童,包括5名女孩和7名男孩,年齡介於3.5到8歲之間。這些兒童來自兩個位於加拿大大城市的托兒所:一個提供全天候照顧的早期托兒中心(ECC),另一個提供臨時照顧和課後照顧的家庭資源中心(FRC)。這些中心包括健康兒童和有可見或不可見殘障的兒童,平均約有15%的兒童具有殘障。 研究過程 訪談內容 訪談使用半結構式問題,探討以下五個主題: 訪談者使用年齡適當的語言,並提供融合教育的標準定義以便兒童理解。 資料分析 每次訪談均被錄音並逐字轉錄。資料分析採用Creswell的六步法,從初步理解資料到詳細檢視,形成主題和子類別。研究團隊成員反覆檢查和修訂訪談問題,確保資料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分析過程中,研究團隊使用NVivo8軟體進行主題生成和數據編碼,最終確定116個編碼,涵蓋了三個主要主題:對殘障的認識、對融合教育與分離教育的看法、同儕關係的描述。 啟發 這篇文章的研究發現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殘障的認識 對融合教育與分離教育的看法 同儕關係的描述 討論與結論 這項研究表明,透過遊戲訪談法,幼兒能夠討論融合教育的複雜問題,並表達他們的觀點。多數兒童支持融合教育,但對其具體益處和挑戰缺乏深刻理解。未來的研究應進一步探討如何向兒童解釋融合教育的目標,並促進他們對多樣性的理解和接受。這將有助於創造更包容的教育環境,促進所有兒童的社會整合和全面發展。 Koller, D., & San Juan, V. (2015). Play-based interview methods for exploring you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inclu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28(5), 610-631. http://dx.doi.org/10.1080/09518398.2014.916434

從心理學角度看決策:可得性捷徑的影響

這個文章講述了人們在判斷和決策時常犯的錯誤,特別是因為「可得性捷徑」這個心理學概念。這個概念指的是人們在判斷事件的頻率或概率時,往往依賴於他們最容易記住的例子。 文章指出,由於可得性捷徑,人們會出現一些系統性的偏見。例如,人們可能會高估一些事件發生的概率,只因為他們最近經歷過或聽說過類似事件。這可能導致對數據的誤判,進而影響決策。 該文章還討論了這種偏見在各種情境下的表現,包括在臨床判斷、組合問題和判斷共現頻率時的偏見。這表明即使是專業人士也會受這種偏見的影響。 研究方法 通過心理學實驗和案例分析,來探討人們在判斷和決策過程中如何受到可得性捷徑的影響。具體來說,他們可能會使用不同的測試和實驗來檢驗參與者對特定事件的頻率或概率的判斷,然後分析其中的偏見和誤判。 以下是可能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這樣的研究方法幫助研究者理解人們在決策時如何被心理學上的偏見所影響,以及這種偏見在不同場景中的具體表現。研究的結果可以應用於改善決策質量,並提供有助於減少偏見的方法。 決策場景 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決策場景,以探討可得性捷徑如何影響人們的判斷和決策。這些場景通常涉及一些常見的情況,讓參與者根據他們的直覺和經驗進行判斷。以下是可能涉及的決策場景: 這些模擬決策場景旨在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情況,以便研究者能夠分析和理解可得性捷徑對人們決策過程的影響。研究結果可以為改善判斷和減少偏見提供見解。 結論與啟示 主要結論和啟示的摘要: 這些結論和啟示強調了可得性捷徑在判斷和決策中的重要性,並指出了改善決策質量的方法。它為理解人類決策的偏見提供了新的見解,並為未來研究提供了方向。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73). Availability: A heuristic for judging frequency and probability. Cognitive Psychology, 5(2), 207-232.

數位閱讀時代:我們的閱讀興趣如何變化?

本研究探討了數位時代閱讀興趣的心理行為層面,特別是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如何影響閱讀興趣。研究發現閱讀興趣可由其次級心理行為因素來表徵,這些因素分別代表了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研究指出,儘管傳統的印刷閱讀仍被使用,但人們根據個人喜好、興趣和便利性在印刷和線上閱讀之間進行選擇。此外,隨著更多多樣化的線上應用的發展,預計當代和未來世代的閱讀習慣將繼續改變。研究結果提供了對閱讀心理學意義的新見解,並對未來研究提出了影響。 這項研究基於對當代數位閱讀環境中閱讀興趣變化的探索。隨著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材料逐漸從傳統的印刷文本轉向數位格式,包括電子書、線上文章和社交媒體內容等。這些變化引發了學術界對數位閱讀時代閱讀興趣可能變化的關注。 研究指出,雖然傳統的印刷閱讀仍然存在,但數位閱讀的普及改變了人們接觸和處理信息的方式,這可能影響到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和偏好。例如,線上閱讀允許讀者快速訪問大量信息,支持互動和多媒體功能,這可能吸引那些尋求快速信息和多樣互動的讀者。 此外,隨著社交媒體和線上交流的興起,閱讀已不再僅限於學習或娛樂,它也成為了社交互動和信息共享的一部分。這些變化促使研究者探討在不同閱讀模式(如印刷閱讀與線上閱讀)和不同閱讀目的(如學術閱讀與休閒閱讀)下,人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如何發生變化。 因此,這項研究的背景是基於理解在數位時代下,技術如何影響閱讀行為和閱讀興趣的變化,並探索這些變化背後的心理行為動因。這對於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有助於制定更有效的閱讀促進策略和教育程序。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通過這一系列的步驟,研究不僅提供了對數位時代閱讀興趣多維度結構的見解,還強調了未來在閱讀心理學領域研究的可能方向。 研究發現 根據文章的描述,次級心理行為因素包括印刷閱讀、線上閱讀、社交媒體閱讀、學術閱讀和休閒閱讀,這些分別代表不同閱讀環境和目的的心理行為層面。每種閱讀方式都與特定的心理行為特徵相關聯,例如對於線上閱讀可能更多關注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互動性,而學術閱讀則可能更重視深度學習和專注度。 至於第三級的心理行為因素,研究提出了一個通用的閱讀興趣因素,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因素,表徵了跨越不同閱讀模式和目的的共通心理行為特質。這可能涉及對閱讀本身的一種普遍興趣或驅動力,不受特定閱讀形式或內容的限制。例如,一個人可能普遍喜歡閱讀,無論是紙本書籍還是數位文章,這種普遍的閱讀興趣支撐了他們在各種設定下持續閱讀的行為。 總之,這些心理行為因素展示了人們如何根據不同的情境和目的調整他們的閱讀興趣和行為,並且這種分層次的因素結構幫助更細致地理解閱讀興趣如何在多種閱讀形態間發揮作用。 Putro, N. H. P. S., & Lee, J. (2017). Reading Interest in a Digital Age. Reading Psychology. https://doi.org/10.1080/02702711.2017.1341966

語言教學的新視野:手勢作為視覺動作訊號的多模態語言習得可能性

多模態語言習得(Multimodal language acquisition)是指在學習語言時,不僅僅使用言語信息,還結合了多種感官方式,特別是視覺和動作。 多模態語言習得 使用多感官方式來學習語言可以加深印象、減輕負擔,並提高學習效果。多模態語言習得更貼近人類交流方式,也為語言教育帶來新思路。 手勢在多模式語言習得中扮演重要角色 總之,手勢是多模態語言習得中的關鍵元素,可以有效輔助和強化語言學習。除了手勢,其他視覺動作訊號也有助於語言習得,例如面部表情、眼神接觸、點頭、身體動作、身體距離、肢體觸碰、嘴型、呼吸節奏和視線移動等。在語言教學中,可以根據情境和文化適當運用這些視覺動作訊號,以增強語言學習效果。 其他視覺動作訊號對語言習得的影響 因此,在語言教學中,不僅應用手勢,還應引導學習者感知和運用這些視覺動作訊號,以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同時,應根據不同的情境和文化背景來適當運用這些視覺動作,以更好地促進語言習得。这些視覺動作訊號有助於使語言交流更加生動且有趣,同時也促進了多感官學習的效果,提高了學習的樂趣。 研究設計流程、分析、結果 這個研究 (Morett, L., Gibbs, R., & MacWhinney, B., 2012)是關於如何使用手勢來學習第二語言的,研究的步驟如下: 研究結果如下: 總結來說,這個研究發現觀看手勢並不會提高單字學習,但主動使用拍子和指示手勢對「老師」自己的學習有幫助。不同種類的手勢對學習有不同效果,這為手勢在語言學習中的角色提供了更多了解。 結論: 建議: Morett, L., Gibbs, R., & MacWhinney, B. (2012). The role of gestur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ommunication, acquisition, & reten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Vol. […]

連結世界,升華教學!探索印尼國家大學華語教育的國際合作策略

這篇文章[1]探討了印尼國家大學的華語教育課程的問題,如教師供應、教學材料、畢業生質量、課程的認證和學界、大學與國內外機構的合作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在2015年成立了印尼華語教育協會(APSMI),協會成員的PBM課程從PTN和PTS一起商討並制定了畢業生榜樣與7級的印度尼西亞國家資歷框架的課程,同時也加入了國內外的工作坊及峰會。 此外,文章指出繼續改進華語教育課程需要攜手合作,並透過教育部提供的各種計畫、課程認證、畢業學分轉移和教育工作專業化的培養等方式來克服各種挑戰。同時,作者還提到了為畢業生定義榜樣,確定學習成果,加強協會合作,推進國際合作等各個方面的討論。 此外,大學也簽署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隸屬的孔子學院或漢辦學院合作的協議,尤其支持那些使用母語教學的外籍教師教授華語課程。 總之,這篇文章探討了印尼公立大學華語教育問題,並介紹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Prodi PBM 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Prodi PBM)是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於2009年成立的。然而,這個學程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教師的供應、教材、畢業生素質與認證、學科之間與校內外的合作,以及國內外機構之間的合作。面對這些挑戰,印尼各大公私立大學的Prodi PBM透過成立印尼華語學程協會(APSMI),共同推動合作、學科設計、認證和國內外的研討會和研討會,由此來克服這些挑戰,建立了與KKNI第7級水平相符的畢業生素質、畢業目標和訓練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下一步,Prodi PBM計劃參加印尼教育部舉辦的評估、兌換學分和準備營運PPG學程等課程。 根據文件片段(p.3) KKNI等級七的要求是確定畢業生的最低資格水平,包括態度、知識和技能,並且這些範圍在畢業生的學習成果中被認可。而文件片段(p.5)則進一步解釋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因此,畢業生需要達到 KKNI等級七的要求,其中包括最低的態度、知識和技能水平。(p.3, 5)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列出了以下內容:包括對漢語語音學、漢語詞匯學、漢語語法學、漢語語義學,以及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等的理論知識需求;以及會話、聽力、閱讀和寫作的漢語技能要求,要達到相應的HSK(漢語水平考試)水平。而印尼國家大學的漢語言教育(PBM)本科專業的畢業要求指出,學生必須能夠進行漢語聽說讀寫,相當於 HSK 4 和 HSKK 中級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結論,PBM本科專業要求學生達到 HSK 4 級。 Prodi PPG指的是教職課程,而PPG Prodi則是提供給華語教師的相關學位課程(p.14)。根據Belmawa Dikti發佈的《Pendidikan Profesi Guru》文獻,PPG課程主要涉及選拔、課程規劃、收費體系和品質保證方面的內容(p.14)。PPG是指“Pendidikan Profesi Guru”,是一個教師專業發展計劃,主要由印度尼西亞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文件片段(p.14)說明Unesa作為LPTK之一,從2012年開始舉辦PPG課程,並在2013年提供專業發展計劃,但尚未開展針對中文專業的課程。因此目前關於與中文有關的PPG內容還尚未涉及。 APSMI為了解決問題所做出的努力 APSMI是Asosiasi Program Studi Bahasa Mandarin Indonesia的縮寫,在印度尼西亞的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中成立了華語教育學系,這個學系成立至今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教授的供給、教材、畢業生的質量、認證以及國內外學校和機構之間的合作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APSMI已經於2015年成立。通過APSMI,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PBM學系進行討論和制定了畢業生的要求、畢業生的學習成果、合作和國際、國內研討會等等。APSMI通過與台灣、墨西哥等國家的學術機構簽署了非常多條的合作協議,已經對華語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p.1)。其中,APSMI 的成立來源是十四所大學的語言專業的主任(Kaprodi)提出增強協會的必要性。APSMI的理事會由多名成員組成,包括顧問委員會、主席、秘書、財務人員、S-1 PBM課程的負責人、S-1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D-3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以及研究、學習和服務社會開發、宣傳、以及區域協調員等多個分部門負責人。(p.13)。自成立以來,APSMI已經舉行了許多次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例如在2016年,APSMI舉辦了Munas I,並進轉而舉辦Munas II(p.13)。 Munas I 和II是Asosiasi Program […]

探索印尼華裔中學生家族語言學習的秘密:研究結果揭示了什麽?

這篇文章[1]研究了印尼華裔中學生學習自己家族語言的動機和影響因素。研究發現,不同的族裔和家族語言背景、不同的學校階段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 為了幫助教師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文章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例如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注重文化元素融入、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內容等。這些建議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教授印尼華裔中學生自己家族語言。 研究人員采用了分層叢集比例取樣的方式,向印尼中爪哇省的兩所初中和一所高中每級各兩班發出共310份問卷。在正式施測時,研究人員親自到教室派發問卷,並說明研究的匿名原則和保密性。由於問卷涉及家族成員的語言使用情況,因此讓學生第二天交回問卷,共收回27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9%。最終扣除填答題項不全、疑似亂答和非華裔學生的問卷後,共得到174份有效問卷。這項研究通過問卷調查,歸納出了印尼華裔中學生繼承語學習動機的六種類型,它們分別是:學習情境、族裔傳承、學習期望、學習情感、綜合型和工具型。以下是這六種學習動機類型的簡要介紹: 性別 研究結果顯示,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性別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男性和女性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女性學生的得分高於男性學生;而在“工具型”方面,男性學生的得分高於女性學生。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性別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族裔背景 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族裔語言背景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不同族裔語言背景的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使用閩南語的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使用客家語的學生;而在“工具型”方面,使用普通話的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使用閩南語的學生。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族裔語言背景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家族語言背景 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家族語言背景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不同家族語言背景的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使用閩南語或客家語與普通話或印尼語相比得分更高;而在“工具型”方面,使用普通話或印尼語的學生得分更高。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家族語言背景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學校階段 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方面,學校階段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在HLMI各因素中,不同學校階段的學生在“族裔傳承”和“工具型”動機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中,“族裔傳承”方面,初中生得分最高,其次是高中一年級學生;而在“工具型”方面,高中一年級學生得分最高,其次是初中生。這表明,在印尼華裔中學生的繼承語學習動機中,不同學校階段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該研究為華語教師提供了以下具體建議:

一場在詩力諾寺進行的告別式

如果沒有人告訴我,我大概不會知道進行的是一個告別式。平時學生們上課到三點半,但今天下午兩點半攤販們就在操場準備迎接下課學生的生意了,因為今天在詩力諾寺有一場告別式。這是一個地方上的大老的告別式,許多人都來參加,我們學校也也派出童子軍大隊和甘美朗樂隊支援,童子軍大隊負責接待,為來賓準備杯水;甘美朗樂隊由學校老師帶領,在適當時機演奏傳統樂曲。 這是個告別式,我實在不能說「躬逢其盛」,不過正如前面所說的,如果你不知道這是個告別式的話,你看到這場面,可能還會以為是什麼慶典呢!因為就在離這個告別式不遠的地方,小販們在作完下課學生的生意後,也趕過來等著作參與告別式的人們的生意了! 泰人穿黑色的衣服參加告別式,我想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泰人死後進行火葬,大概是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儘管如此,除了我穿白色衣服之外,告別式主要接待人員也穿著像海軍般的全白套裝,也有一些人穿白色的衣服,不過大多是一些年紀較大的人,或許這些人對於色彩的認知是更接近華人的。 大概全世界的告別式都是如此,由亡者最親的人開始,依序向亡者靈前致意。或許在這一世,我是和亡者第一次見面,不過過去或未來的無量百千萬億劫之中,我肯定是和他結了善緣,才有今日在詩力諾寺再相逢的因緣。不然你如何解釋一個台灣人在泰國佛寺裡參加一個泰國人的告別式。 台灣人在告別式結束後,為了感謝來賓的菈臨,會在給參加者毛巾;泰人的告別式也給「紀念品」,這紀念品是盤子,而且上面用貼紙貼了今天的日期。(它都貼了日期了,我稱它為紀念品應該不過份吧?)我覺得相當實用,早知道有這樣的事,我就不要到週未市場買盤子了! 希望亡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