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挑戰

越南語稱呼文化大揭密:用親切的方式打動對方的心

在台灣,許多朋友都表示他們很喜歡越南人獨特的稱呼方式。越南人在說話時,常用「阿姨」、「哥哥」、「姐姐」等稱謂來稱呼對方,很少使用直接的「你」,這讓對話變得特別親切。這樣的稱呼習慣,源於他們母語(越南語)的文化,也因此延續到了他們說中文時的表達。 對越南人來說,這些稱謂已經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但對於學習越南語的外國人來說,這卻是個不小的挑戰。初學者不僅要克服發音的難度,更大的困難在於理解並使用各種稱謂,像是「哥哥」、「姐姐」、「妹妹」、「阿姨」、「姑姑」、「叔叔」、「伯伯」等。而且不同地區的越南人,使用的稱謂也有所不同。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參考HelloVietnam 整理的越南語中的幾個不成文的稱謂原則,並簡單介紹了5個基本的越南語稱謂規矩,最後再提供詞彙表供練習。 1. 以年齡稱呼 這是與陌生人交流時最重要的規則之一。掌握這個規則,你自然可以更禮貌、親切地稱呼對方。 首先,要了解性別區分。若對方是男性,可以稱呼他「anh」、「chú」、「ông」;若是女性,則用「chị」、「cô」、「bà」。接著,判斷對方年齡是最複雜的部分。若對方比你年輕,可以叫他/她「em」、「cháu」;比你年長則稱「anh」、「chị」、「cô」、「chú」等。 當不確定對方年齡時,最禮貌的方式是根據看起來的輩分來稱呼。例如,看起來和你差不多年紀,就稱呼男方「anh」、女方「chị」,自稱「em」。這樣的方式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 2. 以親屬關係稱呼 在越南,家庭內的稱呼方式相當複雜,有時甚至比年齡更重要。越南人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稱謂會依據親屬關係來決定,而不僅僅是根據年齡。例如,父系和母系的親屬稱呼方式也有不同,類似中文的「外公」和「爺爺」的區分。 3. 以社會地位、職位、行業稱呼 若遇到新朋友並已知曉對方的職位或工作,可以根據對方的社會地位或職業來稱呼,這表現出對他們的尊重。例如,看病時稱醫生為「bác sỹ」,自己則自稱「cháu」或「em」。 4. 自謙而尊人 這種稱謂規矩展現了越南人謙虛、尊敬他人的特質。他們常會將對方置於更高的地位,例如稱對方的公司為「quý công ty」(貴公司),而自己的住所則謙稱為「tệ xá」(寒舍)。 5. 重男輕女的影響 受儒家文化影響,越南語中有時會顯現出「重男輕女」的痕跡,例如在稱謂上多以男性優先排列,如「ông bà」、「anh chị」。不過,這其實只是語音上的習慣,並非要保留過時的觀念。稱謂的排列更多是為了語調上的順暢,因此無需擔心這會引發誤會。 希望下次大家遇到越南朋友時,可以用這些小技巧打招呼,例如「Cháu chào ông bà!」或「Em chào anh chị!」,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親切與尊重!

連結世界,升華教學!探索印尼國家大學華語教育的國際合作策略

這篇文章[1]探討了印尼國家大學的華語教育課程的問題,如教師供應、教學材料、畢業生質量、課程的認證和學界、大學與國內外機構的合作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在2015年成立了印尼華語教育協會(APSMI),協會成員的PBM課程從PTN和PTS一起商討並制定了畢業生榜樣與7級的印度尼西亞國家資歷框架的課程,同時也加入了國內外的工作坊及峰會。 此外,文章指出繼續改進華語教育課程需要攜手合作,並透過教育部提供的各種計畫、課程認證、畢業學分轉移和教育工作專業化的培養等方式來克服各種挑戰。同時,作者還提到了為畢業生定義榜樣,確定學習成果,加強協會合作,推進國際合作等各個方面的討論。 此外,大學也簽署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隸屬的孔子學院或漢辦學院合作的協議,尤其支持那些使用母語教學的外籍教師教授華語課程。 總之,這篇文章探討了印尼公立大學華語教育問題,並介紹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Prodi PBM Prodi Pendidikan Bahasa Mandarin(Prodi PBM)是印度尼西亞國家大學於2009年成立的。然而,這個學程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教師的供應、教材、畢業生素質與認證、學科之間與校內外的合作,以及國內外機構之間的合作。面對這些挑戰,印尼各大公私立大學的Prodi PBM透過成立印尼華語學程協會(APSMI),共同推動合作、學科設計、認證和國內外的研討會和研討會,由此來克服這些挑戰,建立了與KKNI第7級水平相符的畢業生素質、畢業目標和訓練學生未來的就業能力。下一步,Prodi PBM計劃參加印尼教育部舉辦的評估、兌換學分和準備營運PPG學程等課程。 根據文件片段(p.3) KKNI等級七的要求是確定畢業生的最低資格水平,包括態度、知識和技能,並且這些範圍在畢業生的學習成果中被認可。而文件片段(p.5)則進一步解釋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因此,畢業生需要達到 KKNI等級七的要求,其中包括最低的態度、知識和技能水平。(p.3, 5)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具體規定列出了以下內容:包括對漢語語音學、漢語詞匯學、漢語語法學、漢語語義學,以及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等的理論知識需求;以及會話、聽力、閱讀和寫作的漢語技能要求,要達到相應的HSK(漢語水平考試)水平。而印尼國家大學的漢語言教育(PBM)本科專業的畢業要求指出,學生必須能夠進行漢語聽說讀寫,相當於 HSK 4 和 HSKK 中級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結論,PBM本科專業要求學生達到 HSK 4 級。 Prodi PPG指的是教職課程,而PPG Prodi則是提供給華語教師的相關學位課程(p.14)。根據Belmawa Dikti發佈的《Pendidikan Profesi Guru》文獻,PPG課程主要涉及選拔、課程規劃、收費體系和品質保證方面的內容(p.14)。PPG是指“Pendidikan Profesi Guru”,是一個教師專業發展計劃,主要由印度尼西亞的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提供。文件片段(p.14)說明Unesa作為LPTK之一,從2012年開始舉辦PPG課程,並在2013年提供專業發展計劃,但尚未開展針對中文專業的課程。因此目前關於與中文有關的PPG內容還尚未涉及。 APSMI為了解決問題所做出的努力 APSMI是Asosiasi Program Studi Bahasa Mandarin Indonesia的縮寫,在印度尼西亞的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中成立了華語教育學系,這個學系成立至今面臨許多挑戰,例如教授的供給、教材、畢業生的質量、認證以及國內外學校和機構之間的合作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APSMI已經於2015年成立。通過APSMI,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PBM學系進行討論和制定了畢業生的要求、畢業生的學習成果、合作和國際、國內研討會等等。APSMI通過與台灣、墨西哥等國家的學術機構簽署了非常多條的合作協議,已經對華語教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p.1)。其中,APSMI 的成立來源是十四所大學的語言專業的主任(Kaprodi)提出增強協會的必要性。APSMI的理事會由多名成員組成,包括顧問委員會、主席、秘書、財務人員、S-1 PBM課程的負責人、S-1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D-3 Bahasa/Sastra Mandarin課程的負責人以及研究、學習和服務社會開發、宣傳、以及區域協調員等多個分部門負責人。(p.13)。自成立以來,APSMI已經舉行了許多次學術研討會和工作坊,例如在2016年,APSMI舉辦了Munas I,並進轉而舉辦Munas II(p.13)。 Munas I 和II是Asosiasi Program […]

英國華裔語言繼承者的身份探索:三個個人學中文的故事

一個研究[1]有關於三位在英國成長的華裔繼承語學習者的生命歷程,探討繼承語言身份發展的動態過程,並分析他們在不同社交場域中如何被定位以及如何學習重新定位自己作為合法的繼承語學習者和散居社區的合法成員。 John、Ryan和Lucy是三位華裔語言繼承者。John曾經為了符合模範少數族裔的形象而壓抑自己的中文學習,但後來透過與同事互相學習,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認同;Ryan則在家庭環境中接受了強烈的中國文化傳承,但後來開始挑戰傳統的「真正華人」說法,並重新定義自己的身份;Lucy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因為華人身份而受到排斥,但後來透過學習中文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認同。這三位學習者的生命歷程展現了華裔語言繼承者身份認同的動態發展過程。 John的故事展示了他從掙紮到自我激勵的轉變,他曾經在學校中為了表現優秀而忽略了學習中文,但在工作中,他意識到中文是一個重要的職業技能,因此開始自我激勵學習中文,並成為一個合法的中文學習者和一個能力優秀的同事。 Ryan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一開始非常認同中國文化和語言,認為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中國人。然而,當他開始接觸到來自中國的留學生時,他感到自己與他們有所不同,並開始反思自己的身份認同。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英國華人,並開始建立一個新的身份認同,既包括英國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他逐漸學會了挑戰傳統的中國認同觀念,並重新建立了自己的身份認同。 Lucy的學習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開始,她對自己的中國背景感到困惑和挫敗,覺得自己的中文不夠好,也不像出生在香港的人那樣地道。這讓她感到很尷尬,甚至不想學習中文。但當她在16歲時開始在華人社區中心做義工,幫助新來的華人移民學習英語時,她開始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在這個環境中,她發現自己的雙語能力很有價值,並且能夠幫助別人。同時,她也在這個環境中學習到了更多的中文,並且感到自己的中文能力得到了認可。這讓她重新發現了自己的中國背景,並且感到自己的中文學習是一種力量和自我肯定。 研究採用敘事資料,並從歷史、空間和關係的角度提出一個原創模型,以理論化繼承語言身份發展的動態過程。本文提出了一個「繼承語言身分發展的動態理論模型」,從歷史、關係和空間的角度來理解繼承語言身分的發展,並強調結構和代理的動態互動,以及繼承語言學習者在不同場域中的權力、參與和身分的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