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兩種

讓華語老師頭痛的助動詞:中英助動詞差異解密

這是一篇比較英漢助動詞的文章。主要內容如下: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 三個語義范疇下的助動詞和例子如下: 三個定義英語和漢語的標準 三個標準的意思和例句如下: 用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語和漢語的助動詞,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這三個標準反映了英漢語助動詞的共性,因此作者釆用這三個標准來定義英漢語中的助動詞。 漢語助動詞和英語助動詞不同之處 這三個標準可以清楚地區分出英漢語中的助動詞,因此是定義英漢語助動詞的有效方法。 所以,通過反義疑問、否定和代詞替換三個共性標准,作者能夠很好地定義和描述英語和漢語中的助動詞。這說明兩種語言在這一點上存在共通性。 根據文章,漢語助動詞在這三個標准中的一些不同之處如下: 所以,儘管兩種語言在這三個標準上存在共通點,但在具體語法現象上還是有一些差異的。漢語語法更為靈活多變,英語語法較為固定。這些區別也為翻譯英漢助動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要求。 Hong-yan, Z. H. A. N. G. (2015).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dal auxiliary verbs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12(2), 128-136.

手語(有系統的)以及手勢(非手語、任意的)都存在相似的擬象策略

美國手語(ASL)的使用者在為某些手持的人造工具命名時使用了兩種具有擬象(iconicity)特徵的策略。 美國手語的兩種擬象策略 這兩種策略分別是處理(handling)策略和器械(instrument)策略。處理策略是指手部以動作示範抓握想像的物體,而器械策略是指手部以典型的動作示範物體的形狀或一個尺寸。 美國手語(ASL)的手語者在命名工具時更偏向使用應用動作的處理(handling)策略,而在描述被人使用的工具時則更傾向使用器械(instrument)策略。處理(handling)策略是表現出手在模擬使用工具的動作,而器械(instrument)策略則是通過手的形狀或行動來表示物體的形狀或特點。 總結起來,ASL手語者在命名工具時更偏向使用器械(instrument)策略,而在描述由演員使用的工具時則更傾向使用處理(handling)策略。這樣的使用模式與ASL中區分名詞和動詞的語法方式相吻合,通過運動的不同和句子中的不同分布等方式。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手語和手勢中,使用處理(handling)和器械(instrument)策略的方式具有共同的認知基礎。 實驗設計與結果 本研究的實驗旨在探討擬象(iconicity)表徵在溝通中的作用。研究者比較了手語使用者和手勢使用者在命名工具時使用的兩種擬象(iconicity)策略:手持策略和器械策略。手持策略是展示手握幻象對象的動作,而器械策略是通過表現對象的形狀和典型動作。研究還比較了聽覺非手語使用者的手勢和美國手語(ASL)中常用詞彙表示的工具圖片。研究結果表明,在指示工具圖片時,手勢使用者和手語使用者使用這些擬象(iconicity)形式的條件有所區別,但在描述涉及相同工具的動作時則沒有明顯的區別,這表明手語和手勢之間在組織擬象(iconicity)表徵上存在共同的認知基礎。 實驗設計方面,研究對象包括手語使用者和手勢使用者。他們使用了24個工具的圖片和視頻來觸發參與者使用手勢或手語進行回應。參與者回應中的擬象(iconicity)策略,包括手持策略和器械策略。研究還採用了問卷對參與者進行反饋。實驗結果表明,手語使用者更傾向於在圖片條件下使用器械策略,而在視頻條件下使用手持策略。相比之下,手勢使用者在圖片條件下使用更多的器械策略,而在視頻條件下則使用更多的手持策略。 這些結果表明,對於命名,手語使用者和手勢使用者在不同條件下使用擬象(iconicity)策略的頻率存在差異。然而,兩者之間的差異也很小,且兩者在描述涉及相同工具的動作時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手語和手勢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認知基礎,用於組織擬象(iconicity)表徵。 Padden, C., Hwang, S.-O., Lepic, R. and Seegers, S. (2015), Tools for Language: Patterned Iconicity in Sign Language Nouns and Verbs. Top Cogn Sci, 7: 81-94. https://doi.org/10.1111/tops.12121

學習第二語言詞彙的時候,詞語表是否真的毫無用處?(Folse, 2004)

Laufer and Shmueli (1997)比較四種呈現詞語的方式:一、只有詞語;二、詞語加上簡短的脈絡;三、把詞語放在句子脈絡;四、把詞語放在文章裡頭。猶太語母語者學習英語為外語的學生在這四種方式下學習詞語,測驗其學習後能夠記得多少語詞,結果發現前兩種的得分高於後兩種。Prince (1996) 則比較高和低程度的學習者面對兩種呈現詞語方式(詞語對照一語的翻譯和詞語放在句子脈絡中)的學習成效,結果發現對於程度較低的學習者以有二語詞語搭配一語翻譯的詞語表學習,效果較佳。 這不是說我們應該要求學習者依詞語表去學習詞彙,我想說的是對於某些學習者而言,詞語表能夠提供的幫助可能大於其它方式。 References Folse, K. S. (2004). Myth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What recent research says. TESL reporter, 37(2), 1-13. Laufer, B. & Shmueli, K. (1997). Memorizing new words: Does teaching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it?. RELC journal, 28(1), 89-108. Prince, P. (1996).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

在R進行有兩個隨機因子以上的混合線性模式

當我們只有一個隨機因子的時候,我們可以下面公式表示固定效果和隨機效果(以下公式皆使用lme4套件的lmer函數): correct ~ context + order + (context + order | id)correct ~ context + order + (1 +context + order | id) 上面兩種寫法,傳達相同的意思。兩種寫法中,前半的「context + order」為主要效果;後半的「(context + order | id)」和「(1 +context + order | id)」包含「|」的則是隨機效果。在「|」右邊的是隨機因子(id),而「|」左邊的則是受到隨機因子的影響,為了固定因子所產生、計算的截矩和斜率。 當我們有兩個隨機因子時,我們則必需先考慮這個因子的關係是交叉或套疊,才能撰寫相對應的公式。 當兩個因子彼此是套疊的時候,例如班級因子(class)套疊於學校因子(school),我們將兩者的交互作用另立一個欄位(school_class)去計算,如此我們可以有以下公式,下面兩個公式也是同義的公式: correct ~ context + order + (1 | school/class)correct ~ context + order + (1 | school) + […]

我讀陳振宇的《整合分析》:「虛無假設統計檢定」的推論、作法與不足

研究者心裡面有一個所欲論述的假設(對立假設),與之相反的就是虛無假設。研究者盡力收集證據的情況下,仍沒有足夠的證據能夠支持虛無假設時,研究者於是可以認為對立假設為真。通常,研究者所欲證實的假設,指的是某個變項所進行的操弄是有效果;而虛無假設則是操弄沒有效果。每一次研究的觀察都可能出現抽樣的誤差。該次的抽樣所觀察到的效果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來自沒有效果的母群抽樣。於是,研究者必須採取某種標準判斷。以大多數專業期刊所採取的標準或顯著水準0.05為例,即該研究者認為如果來自沒有效果的母群抽樣的機率不到5%的話,那麼研究者願意判定這個效果不是來自虛無假設的母群,而宣稱對立假設成立。宣稱對立假設成立的同時,虛無假設仍有最高5%的機率為真的可能性。如果這樣的情況發生了,就是型一誤差。不過,只要沒有進行普查的話,我們永遠不知道型一誤差是否會發生。 「虛無假設統計檢定」的推論,決定選擇虛無假設或對立假設取決於研究者所採取的顯著水準。想像以下兩種情況,甲情況下p值是0.1,乙情況下p值是0.77,在顯著水準備為0.05的前提下,不論在甲情況或乙情況下,研究者都會選擇接受虛無假設,但是甲乙兩個情況下的檢定統計量可能是天差地遠。如果將顯著水準設為0.1,在甲情況下,研究者會拒絕虛無假設,而乙情況下仍會接受虛無假設。結果,只因為研究者的風險設定,就會決定了最後統計的判定和推論。 陳振宇. (2013). 整合分析. In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三):資料分析 (3版.). 臺北市: 臺灣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