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雜學

人權之路:白色恐怖

我對白色恐怖時期的認識為那是一個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在參加完人權之路在綠島的白色恐怖研習營之後,也證實那真是一段沒有言論自由的時代,甚至沒有思想自由,乃至羅織罪狀,造成許多冤獄;同時,也大約了解台灣獨立的想法是如何孕育。 白色恐怖是相對於紅色而產生,紅色屬於改革派;白色屬於保守派、反動派,起源於法國革命。中華民國在台灣進行戒嚴時,將任何可能造成政府顛覆的人士進行思想改造,多發生在民國四十、五十年代,服刑是其方式之一,從三年、五年、無期徒刑到死刑皆有。白色恐怖在台灣,很容易和二二八混在一起。二二八是沒有判決書而濫殺、清鄉的殺人活動;白色恐怖經過判決書,有法治的概念,不過是沒有人權、嚴刑拷打、屈打成招的法治,依法有據,不過沒有人性,只為整合思想而進行。 台灣土地上的人民長期受外來政權統治,反抗運動也從來沒有間斷過。說中華民國政府為外來政權不為過。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大多數人是歡迎的,然而在知道國民政府的作為之後,人心開始浮動。人心浮動的方向包括:中國共產黨接收台灣(統一)、台灣共產黨(社會主義,擱置統一或獨立)、台灣獨立,而不浮動的就是國民政府的教育:中華民國統一大陸。對於浮動的,就會進行思想改造,只要被指有非國民政府所教育的思想,都秉指寧可錯殺一百的心態,通通抓起來。在這樣的浮動對於國家的認同,大概有三個選項:一個是紅色的中國,也就是共產的中國;一個是白色的中國,中華民國(亞洲第一個民主政體);一個是台灣獨立。 這此到綠島,遇到許多經歷白色恐怖的前輩,這些前輩許多人是跟著國民政府來台灣,然而在國民政府思想控制的手段下,失去自由。這些前輩遭受政府不平的對待,不過事後再回頭看過往雲煙,倒像男生在回憶當兵一樣,是一段又愛又恨的故事。事到如今,許多前輩仍認為不要隨便說出心裡的想法,心裡可以想,不過不要說出來。言論箝制的影響,到現在我們以為言論自由開放仍然存在。 不過,這也讓人想到近來政治人物扣人紅帽子,將「統一」和「賣台」、「叛國」劃上等號,或者「太平洋沒有加蓋」、「大陸豬」、「滾回大陸去」之類話語,如此的風氣產生許多人每次發言前會先說「我沒有政治立場。」這樣離奇的情況。這樣的言論自由絕對不是台灣土地上的人民所期待的。言論自由是「我不同意你說的話,但我誓死捍衛你有說話的權利。」「統一」的思想不會妨礙愛台灣的心。 楊逵曾經是台中東海大學的校長,原本對中國共產黨懷有很大的期待,還規劃好中共解放台灣之後,東海大學的學生應該如何如何下鄉勞動,社會主義理想者;但是知道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之後,馬上對中國共產黨失望而致力於台灣共產黨。這樣的知識份子,你會說他是個立場搖擺,不愛台灣嗎?知識份子是社會的良心,我也期許自己成為社會的良心。有一個成功的商人說近百年中國最重要的兩件大事就是文化大革命和北京奧運,文化大革命讓楊逵對中共失望,不知道北京奧運展現的軟實力,是否讓楊逵回心轉意? 我有政治立場,我支持中華民國統一。我沒有政黨傾向,我是永遠的在野黨,知識份子是社會的良心。中華民國萬歲。

全球化、發展與弱勢族群的權利Ⅱ

今年人權學術論文研討會的主題是「全球化、發展與弱勢族群的權利Ⅱ」,於97年6月14號在東吳大學舉行。主題包括:新移民、貧窮、單親父親、婦女與環境、原住民權利,各個論文發表後,有綜合座談,邀請四個NGO人員來說自身NGO的角色。整個研討會,真得是學習很多,很多以前在心裡面的想法,在這裡都有完整的論述能夠表達。關於各個論文,我就不再一一介紹,只就座談會每個NGO的代表的說法表達心得: 一、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秘書長,王榮璋。王榮璋秘書長曾任立法委員,現在為總盟秘書長,社福總盟是由大大小小的NGO共同組成的聯盟,組織約七百多個,包含許多領域。王榮璋秘書長說出了一個和我前幾看到報紙上富人要克多一點稅的消息有相同看法。目前中華民國前1%富有的人有58%的收入是來自於證券交易所,但證券交易所卻不克稅;前幾天的報紙張中謀也說富人應該要克更多稅。我想這樣才是節合社會正義的。 二、國際勞工協會的秘書長,吳靜如。這位秘書長講話很有說服力,有大學生般的活力,而且言之有物。感覺是有文化多元的觀點,時不時會強調,為什麼都是叫外藉新娘學中文,啊!怎麼台灣人都不學泰文、越文…等?啊!不是要國際化嗎?啊!怎麼都只有在學法文、西文…等。資訊獲取造成不平等,吳靜如女士也認為資訊不足,也是一種貧窮。你以為全世界的人都有自己的電腦嗎?全世界只有1%的人有個人電腦。資訊爆炸對許多人來說是很難想像的事情。外勞來台灣,通常擔任台灣人不願意承擔的工作,譬如:工人、看護。正因為台灣不能提供一個良善的社會福利政策,所以需要這些外藉勞工來擔任看護。然台灣對外藉勞工,卻秉持著一種施捨、同情的態度。 三、南洋姊妹會常務理事,洪滿枝。我相當佩服這個人,雖然中文有口音,但能用不是自己熟悉的語言表達和自身權益相關的各個看法。外藉配偶為什麼來台灣?希望有更好的婚姻、更透明的資訊、更好的生活而且台灣男性有這樣的需求。台灣應該慶幸,有了這些新移民,台灣能夠激盪出更美麗的文化浪花,但台灣人公民教育實在不足。台灣的國小老師會向新移民說:「你都不認識字還敢生小孩!」老師尚且如此,一般民眾會如何。台灣的公民教育實在有待加強。 四、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執行長,鍾君竺。這是一個相當有爭議的協會,我不希望一般人在未了解其協會前,就任意批評它,所以我試圖利用當天聽到的資訊,來和大家介紹該協會。日日春存在的訴求在為性工作除罪,為保障基本的勞動保障。日日春當然有許多說辭能夠支持,例如:性交易並沒有被害者,為什麼要處罰嫖客或娼妓?許多高官出入招待所,甚至名模和大人物喝酒都把價錢寫在報上,怎能只許周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王榮璋秘書長有附議,如果代理孕母能夠立法的話,子宮都能出租,為什麼其它地方不能出租?但是考量社會善良風俗,是否性工作合法後,金錢豹會擴大營業或使許多人投入性產業也是一個問題。日日春的鍾君竺反駁道:「曾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人想當流鶯,來我們協會,我們帶她去看工作環境之後,這個人就不想當流鶯了!」沒錯!這並不是一個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公開、透明地處理這樣的問題,政府更能夠控制、掌握實際性工作者的情形。日日春曾做過統計,約有八成民眾認為性工作若能約束在特定區域是支持性工作除罪的。我相信這個協會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加油,日日春。 幾個協會的分享,收穫良多。我也慶幸自己加入人權學程,期待下學期在東吳大學開啟大學生活的另一個扉頁。

Cultural Shock

Cultural Shock Dicky, Huang Yu Shu Cultures differ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nd thus the people in the country take different action at different time. I have two news reports, which are introduction of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1] and a case happened in United States[2], and I would like to compare this two reports. First, Taiwanese […]

青年旅遊志工專業研習

青年旅遊志工是由三個很有趣的詞組合而成的,青年代表年輕、活力;旅遊代表獨立、享樂;志工代表熱情、關懷。由於之前參與青年旅遊志工的共識營,今天又有機會參加公民記者的專業研習。從早上到下午,共有三個講師為青年旅遊志工上課,心得簡述如下: 第一堂課是中華大學觀光學院的蘇成田院長講的「青年旅遊發展趨勢」。青年旅遊不同於觀光旅遊,青年旅遊的人都會稱自己是背包客、旅人,少稱自己是觀光客。但在台灣,我認為常常有人將背包客和旅人混用,甚至不會使用旅人這個名詞,而直接使用背包客。背包客,依照我的定義,是只帶著背包,穿涼鞋,有一種苦行僧的味道;旅人,則是享樂主義,定義較廣,只要不在自己熟悉的國度,都是旅人。不管在國內或國外,有人問我在某某國家做什麼事的時候,我都會回答:「玩。」或者「traveling.」所以我會說自己是旅人,我會拖著行李箱,因為我要空著行李箱出國,滿著行李箱回來中華民國。但是許多人常常會將獨立旅行(independent travel)或自助旅行和背包客劃上等號。我想這多多少少受背包客棧的影響。背包客有一個好處是有別於和我這樣的旅人的,那就是背包向行李不多,很方便就可以搭便車。而蘇院長也強力想要推廣搭便車的文化在台灣,我也認為這是相當值得推廣的。 下午的課,先由背包客棧的小眼睛告訴我們「部落格與網路行銷」。依我對背包客棧的認識,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的題目。背包客棧,就我的印象,分為三個部份:比價機票、論壇和wikipedia三個部份。而作為一個能夠賺錢的網站的擁有者,其所具備的技能應該是如何運作社群、如何吸引人到該網站。部落格,這個web2.0的工貝,頂多是和背包客棧的wikipedia有相關;而用網路來行銷xx東西(xx可以是農產品,可以是台灣或任何東西)就不是小眼睛先生專長的,所以也可以發現小眼睛先生講得怪怪的。不過,大概也因為小眼睛先生是文學創作家,所以在講話是用字遣詞就顯得仔細而較費時間。我唯一有心得的就是小眼睛先生說台灣觀光產業的時候,這也是小眼睛先生整場演講中,用最少停頓的功夫來講完一整個論述。台灣和日本同樣為島國,但日本因為有較大的內需市場,所以光是國內市場就足以支撐整個觀光產業,也因此不會像台灣的觀光業者,三十天中有二十天是沒有客人的,所以十天的旺季,就要把價格提高三倍。台灣由於市場小,勢必需要國外的觀光客來支持,而歐美旅客來台灣的旅途遙遠,常常需要在新加坡或曼谷之類的旅遊大國轉機,再到台灣來的旅客不多。鄰近國家才是我們能夠把握且必需要把握的市場,這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法國政府的觀光政策也是聚焦在鄰近國家,畢竟從較遠國家來的人是少數。我自己也是如此考量,都會先往亞洲鄰近國家旅遊。較遠的市場,可以等自身的觀光條件茁壯之後,再進行推廣;當然對個人而言,就是等有更多錢、更多時間的時候,再到不是亞洲的地方旅遊。 查理王的講題是「web2.0與網路行銷的未來」。一開始先問大家坐在這裡做什麼!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參加青年旅遊志工做什麼,只是覺得很好玩,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件好像滿有意義的事情。 查理王對web2.0沒有講很多,只有講了些部落格的重要性。部落格的產生,使每個人發表文章都不需要再透過gatekeeper才能讓全世界看到自己的文章。由其在民眾對媒體信賴程度下降的時代,部落格成為一個很好的行銷工具。2007年時代雜誌選出世界前一百個有影響的男女,其中一個在中國的就是曾金燕。曾金燕常年關心愛滋病議題,儘管中共對媒體有嚴格的管控,但透過部落格,曾金燕還是能將消息散播出來。查理王同時呼籲大家盡快開始使用部落格並持之以恆地使用,使用固定的名號,建立network。另外,查理王和大家分享「海星和蜘蛛」的東西。這大概就是像bottom-up和top-down的概念。看過蜘蛛的人都知道,蜘蛛在整個網絡的中間,一槍斃了蜘蛛的話,整個網子就潰散了,這是有一個人在中間帶頭;海星則是一個有活力的生命體,儘管某個地方有缺陷,但其它地方仍然能夠運作。所有人共同對組織有貢獻,一個人不見了,還有其它人繼續努力。這也讓我想到公民記者申請青輔會的部落格。如果自身已經有長久建立社群的部落格,也不需要再另外開一個部落格,如此若有一天青輔會沒有資金營運的時候,海星們還是能夠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做想做的事。不過不管海星或蜘蛛、bottom-up或top-down,這兩個都各有優缺,需要靠智慧去看待和運作。最後,我覺得可惜的是,查理王是社群經營長,似乎沒有講很多社群經營的東西有點可惜。 學習、學習。集中、集中。青年旅遊志工的課程,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的。 ︱© 2008 Dicky's Karma

川緬點燈祈福法會

台灣大學課外活動組在某一天聚集了校內服務社團,讓服務社團腦力激盪出一個能夠為四川災民能做點事情的活動。於是光鹽社和漁服社很有擔當地接下了負責人的職務,並進行連續一個星期的募款活動。我們社團(中智社)在浴佛節的慶功宴+檢討會時知道了這個有意義的活動,也想利用中智社的特色來為四川災民盡一份心力。於是我們在募款的最一天,舉行了「藥師經法會+點燈祈福」的活動,活動心得如下: 一、中智社錯過在第一時間加入。在每個社團共同討論該募款活動的時候,中智社沒有馬上答應要加入活動,直到募款開始前一天才決定加入。錯過第一個時間點加入,而後面想要再加入就會有比較多困難,例如:只能透過活動網頁了解整個募款活或者可能會被人質疑參與活動的動機。 二、和其它社團聯絡的狀況。讓我印象深刻是和光鹽社的同學聯絡。該活動負責人在接到電話,知道中智社想辦法會和點燈的時候說:「我們希望這是沒有任何宗教色彩的活動,所以捐款也選擇沒有宗教色彩的基金會……」加上募款活動也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有點燈活動。簡言之,就是有一種被「婉拒」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宗教自由,但刻意排除宗教就顯得不尊重宗教。宗教自由是能尊重別人的宗教,同時每個人也能表達自身宗教。但刻意不談論宗教或政治不叫宗教自由,是沒有思想、沒有哲學。不談論宗教或政治,也許是對新認識的朋友,也許是對生意簽合約的對象。 三、新聞稿的撰寫內容。中智社必須感謝課活組的馮姊(馮嬤嬤),馮嬤嬤給我們許多幫助。從我們決定辦法會和點燈祈福開始,馮嬤嬤就隨喜我們的發心,但或許是馮嬤嬤有太多事務要忙,於是將活動讓職務代理人幫我們完成整個申請活動的流程。馮嬤嬤在活動前一天,想要將我們的活動訊息放在課活組的網頁,但由於內容沒有仔細針酙,於是馮嬤嬤就沒有把我們的活動訊息放到課活組的網頁上了。 四、點燈祈福和撤場。點燈的地點在戶外,當天晚上雨也是有一陣沒一陣的,不過可能是在晚上點燈,效果也算不錯,引來不少人潮,讓人點燈,唯一可惜的是,若能放上募款箱,也幫忙募款那就更好了。撒場時的工具,是我們物料準備時所忽略,於是花了不少時間找清理的工具和進行清理。最後,到復興南路吃清粥小菜又回傳護的實驗室開會,也算是滿好玩的經驗。 活動結束,感覺滿好玩的。許多人投入協助,傳緩和傳雍功不可沒,許多人協助轉網宣;還有傳儒和慧桓支援的維那和悅眾;點燈現場的工作人員,大家都挺好玩的。

買醉

喝酒是一件令人相當尷尬的一件事。我並非指喝了酒之後的糗態相當令人覺得尷尬,我指的是這是一件相當兩難,相當難以抉擇的一件事。我分享我的喝酒經驗,試圖來了解喝酒這一件尷尬的事情。 喝酒是一件相當快樂的事情。我們通常會在以下情況喝酒,在結婚的場合喝酒,在沒有壓力放鬆的時候喝酒,在夜店的時候喝酒,通常沒有人是一個人喝酒的,如果有大概也是失戀或著睡前的酒。下面分享一些我的喝酒經驗。我在放鬆的時候會喝酒,去海洋音樂祭和春天吶喊的時候,這都是相當愉悅的場合,隨著音樂擺動,喝酒變成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我在夜店的時候會喝酒,當國家的大臣們在聊天的時候,泰皇的公主帶我去夜店時會喝酒;或者在台灣的夜店時,搖骰子吹牛的時候會喝酒,這也都是相當愉悅場合,相當放鬆。喝酒是社交的工具。快樂都是喝酒的當下。 但是不快樂在喝酒之後,馬上就產生。喝過酒,我馬上就會滿臉通紅,馬上就給你發燒的體驗。雖然不是感冒,但就是帶給你感冒的、生病的感覺。雙腿沒有力氣,不想站著只想坐著、躺著。腦袋的思考會變得相當遲鈍,言語也顯得笨笨的或滑稽的。不過倒是很好睡就是了,這大概是喝酒後唯一的好處。 上面喝酒的後作用只是我經歷過的,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悲劇通常也是因為喝酒產生的。還記得之前稻江的教務長因為喝酒,開車撞死了同校的女學生嗎?喝酒迷姦的新聞事件也是常常發生。喝了酒之後,神志不清,心念不能做主,一連串的副作用就因而產生了。這也是為什麼佛陀制「不飲酒戒」來警剔世人。 不飲酒戒的制戒由來是來自一個殺死惡龍的高僧。佛陀制戒前,出家僧侶是可以接受在家居士供養的酒品的。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地方來了一隻惡龍,大家都無法制伏牠,直到一個高僧出現。高僧在降伏了惡龍之後,受到村人的愛載,許多人相當高興,於是拿出來陳年好酒來好好款待這高僧。這高僧喝了許多,於是醜態百出。結束了酒席,在回家的路上,居然就不支倒地地躺在草地上呼呼大睡了。村人對照剛剛高僧降惡龍的英勇神態,和現在倒在地上不堪的樣子,高僧的形象瞬間就從一百分變成不及格。後來,惡龍再一次出現,高僧也無法降伏牠,一口就被惡龍給吞了。喝酒能夠助興,但喝太多悲從中來,喜劇就成悲劇,還誤了大事就不好。預防災難發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飲酒」。「不飲酒」在五戒中比較特別的在其是「遮戒」,也就是用來預防做了不好的事,不像殺生、偷盜、妄語、淫欲都是會有不好後果的,飲酒並不一定造成不好的後果,但有可能犯下終身遺憾的事,例如我喝酒,但不一定會有人因為我喝酒而被車撞,但有可能因此而被車撞。 喝酒有點像是麻痺自己的神經和身體,所以我也大概能夠理解小S為什麼喜歡買醉。我也喜歡買醉,但是我有什麼方法能夠用來拒絕喝酒,當別人要我喝酒,但我卻不想喝酒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他說,因為我學佛,所以我不能喝酒就好了。不過有時候,真得是無法抗拒那樣燈紅酒綠的氣氛,我真是一個愛喝酒的佛教徒。我的喝酒經驗雖然都是快樂的,也許是有點福報,災難不致於找上我,不過哪天冤親債主找上門的時候,儘管只是小酌也會樂極生悲小命不保。所以我還是少喝點酒為妙,當然最乾脆的方法就是戒酒啦!我要變成有智慧的人,不會因為酒這玩意兒上癮。

我的法國印象

法國,對許多人而言是一個浪漫的國家,是文化的國家。老是用其它國家來批評台灣的我,並不特別喜歡法國,可能是因為不了解,可能是因為沒有造訪過,甚至我不喜歡看法語發音的電影,因為聽不懂該語言。(雖然也不太懂泰語,但住過泰國一陣子,而且和尼泊爾一樣都是漢藏語系下的達羅毘荼語系,所以還會看一下泰國電影。)「巴黎,我愛你」是我目前想到且觀賞過的法語電影,和阿莫多瓦導演過的一部義語電影一樣,是許多小故事組合而且,這大概也是我對法語片的刻板印象。另外,還有「愛在巴黎日落時」一部一刀未剪的電影,節奏很慢很慢,從早到晚,一氣呵成,我看到一半就離開電影完了,因為著實看不懂。 我認識兩個法國人。第一個法國人是在柬埔寨的暹粒認識。在暹粒的日子當然就是要去吳哥窟,早上去了吳哥窟,黃昏日落從吳哥窟回到市區,和任飛賢伉儷在夜市攤子吃晚餐。從越南到柬埔寨,我千想念、萬想念的就是FRUIT SHAKE,即便到了金邊市區,仍不放棄地尋找FRUIT SHAKE,雖然前一天上吐下瀉,但今天還是一條好漢,還是點了FRUIT SHAKE,這次點蘋果加香蕉,雖然都是常見的水果,但還是難忘那個滋味。離題了!我們在那個攤位上和一個外國人坐一桌,那老兄點了盤炒麵,我自以為是地認為老外也聽不懂中文,就和任飛夫婦說:「那個麵好香!」豈知他老兄,居然懂中文,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法國人,專長中國與法國關係,還是學生,猜想應該是碩士或博士生。更巧的是,我和他居然是住同一棟旅館,他住宿舍兩塊美金一張床,我住個人房十塊美金一晚,當下真得是搥心肝後悔沒有多詢問旅館主人還有沒有宿舍,一下就接受以為很便宜的十塊美金。我們去按摩,聊了一下天,這個研究中法關係的老兄,居然不知道台灣和中國使用不一樣的貨幣,法國人的國際觀也不過爾爾。當天晚上,我們回到旅館,他的相機忘在公用電腦前,再回頭時己經不見了。向櫃台詢問,櫃台人員均回答沒有看到,直到我們決定叫警察,另一個櫃台人員才睡眼惺松地拿出相機。他老兄隔天要去吳哥窟,請櫃台人員五點半給他morning call,這花了他老兄好大一番功夫,還請另外一個白人朋友轉述才聽懂。這個事給我幾個印象:A.法國人的英文也沒有那麼好,大概跟我差不多,說不定我還好一些些。B.法國人真得是像公雞一樣,對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驕傲,有種族優越的感覺。當然比起美國人,我還是比較喜歡法國人,雖然看好萊嵨電影,但美國人真得是很不討人喜歡。 第二個法國人,是參加法國在台協會的講座,由該協會的主任主講,從演講認識的法國人。法國「政策」具文化包容性,接納來自各個不同國家的電影、表演團體、音樂。因為其環境佳,也使藝術家會往這個國家發展。主任也試圖讓大家知道法國,除了浪漫、文化之外,法國也是有其它長處,例如對人權也相當關心,當天安門事件發生的時候,給予當事人政治庇護;或者美國攻打伊拉克時,也是第一個發難反對。法國政府常常是很有主張,在第一個時間提出立場的國家,也許是高中畢業那一年必修哲學的關係。法國人口佔約全球人口百分之一,卻提供全球百分之五的經濟生產。主任認為,法國人喜歡公雞,其自豪或者驕傲,他從自身做起,想給大家對法國人有新的想法。 我沒有想過要去法國,但身為一個世界公民,有朝一日,我也是會造訪法國的。不過法國文化的源頭在義大利,我也一定會去義大利的,因為義大利有披薩和通心麵可以吃呀!